今天小编分享的科学经验:AI城市跃迁之路,一城一云一模型提供强劲动力,欢迎阅读。
工业化时代,电力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动能。科学家们就曾用夜间亮起的灯光,来评估城市规模扩展和经济繁荣状况。
而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也让 AI 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新动能。充分释放 AI 潜力的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则如同电力基础设施一样,与当地 GDP 紧密相连。
过去几年,很多城市都启动了云数据中心、智算中心等 " 新基建 "。但很快发现,AI 大模型真正落地在城市、政务、民生、产业等各个场景,城市中的各行各业要用好 AI,除了算力之外,还离不开数据、人才、服务生态等一系列支撑体系。
于是,一种算力基础设施与大模型基础设施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 " 一城一云一模型 ",就在这种背景下提出了。
对于大部分城市来说," 一城一云一模型 " 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不同地市如何建设属于自己的城市大模型?建成后如何训练孵化 " 场景模型 " 应用?城市大模型智能中心如何转化为未来城市竞争力?这些问题仍处于迷雾之中。
9 月 19 日第九届华为全联接大会(HUAWEI CONNECT 2024)召开,其间举办了以 " 共赢行业智能化 " 为主题的城市数智化创新高峰论坛,以及 " 一城一云一模型,加速城市与产业智能更新 " 圆桌论坛。产业各界汇聚一堂,探讨城市与产业智能更新机遇,为城市未来发展之路理清头绪。
期间发布的《一城一云一模型发展研究报告》,通过分析城市全網域数字化发展趋势,提出 " 一城一云一模型 " 发展框架和概念内涵,并进一步剖析政务、产业、民生场景应用,给出了发展模式和落地路径,信息量很大,值得深度挖掘。
我们就以此为契机,来全面了解一下 " 一城一云一模型 " 的新型基础设施,到底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建,该怎么建。或许看完之后你会发现,AI 城市跃迁之路,将由 " 一城一云一模型 " 来提供强劲动力。
过去数年来,我国智慧城市发展迅速,已有 500 多个城市落地了智慧城市项目。在大模型、大算力、大数据的趋势下,智慧城市也进入到了全领網域、全方位、全过程的数字化转型新阶段。
唯有全網域数字化,才能深度融合智能经济所需要的各种要素,充分释放 AI 作为新质生产力引擎的潜力。
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城市的全網域数字化,需要 " 一城一云一模型 " 作为新一代基础设施呢?
此前," 一城一云 " 作为数字城市的基建标配,是重要的算力基础设施。发展 " 人工智能 +",要建设符合城市发展、产业特色的城市大模型中心,提供面向本地城市与产业的 AI 场景化解决方案,是城市的智能基础设施。算力基础设施 + 智能基础设施相结合,可以让城市云底座对城市大模型提供更好的支撑,实现一体化融合发展。
举个例子," 一云 " 可以打通存力、算力、运力,全面支持城市大模型的研发训练和部署。" 一模型 " 在 " 城市云 " 中增加 AI 算力节点、AI 平台 / 工具和大模型能力,则能够让 AI 更好、更低门槛地为城市各行业所用。
因此," 一城一云一模型 " 能够满足城市在大模型时代的全網域数字化要求,并支持每一个城市的个性化、特色化发展,是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新一代基础设施。
目前来看,中国城市已经为更新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做好了准备。
首先从政策趋势上,关于新时期城市基建方向,已经有了很高的确定性。
2024 年 5 月,国家数据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智慧城市发展 推进城市全網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构建城市运行和治理智能中枢,打造城市共性支撑平台,构建综合性基础环境,推进算法、模型等数字资源一体集成部署,探索建立共性组件、模块等共享协作机制。
可以看到," 一城一云一模型 " 正是智慧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前瞻布局,也是必不可少的新基建。
接下来,从中国城市的发展阶段来看,建设 " 一城一云一模型 " 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都已经临近。
智慧城市再更新,需要基于大模型打造更强大、统一、全局智慧的城市智能中枢,让城市从局部智能走向整体智能。这就需要云服务从 " 云资源集约化服务 " 向 " 智慧应用集约化服务 " 转变,满足智慧城市各类应用的需求。
所以,建设 " 一城一云一模型 ",对于城市来说不仅势在必行,时间上也刻不容缓。
而随着各行各业对 AI 大模型的需求增加,我们可以从城市产业和技术应用上,看到数字基础设施的更大价值所在。
" 一城一云一模型 " 不仅能赋能智慧城市,还通过城市云底座和城市大模型赋能平台,支撑着本地数字经济、数字社会的发展。目前,大模型的使用门槛和综合成本依然较高,而城市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由政府牵引,可以作为覆盖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網域的共性赋能平台,为企业降本增效,加速 AI 人才培养和技术渗透,让 AI 生产力变得无处不在,从而为本地产业带来质的跃升。
一座城市迈出向 AI 城市跃迁的脚步,必须先夯实脚下的路,也就是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 一城一云一模型 " 的价值明晰,从国家到城市和本地产业的期待也已经就位,接下来,就是将双脚放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
当城市确定了 " 一城一云一模型 " 的更新目标,接下来就应该着手描绘施工图纸了。
其中,有几个挑战和关卡是必须做好准备的:
一是安全可靠。由城市云和城市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构成的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是城市至关重要的 AI 基建,必须构筑在安全可靠、开放兼容、通用普惠的国产化技术上,减少供应链风险。
二是要素齐备。报告中提到," 一城一云一模型 " 的核心是模型,必须基于城市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整体推进城市云、AI 开发平台、行业数据集、基础大模型、行业大模型、场景模型和应用场景的集成开发和应用。怎么整体推进?就需要算力资源、开放模型、AI 工程化能力、行业数据集四类服务,来让 AI 各要素被城市各产业更便捷、低门槛地获取。
三是运营管理。" 三分靠建设,七分靠运营 ",要在城市当地汇聚起 AI 产业,不是光建机房就够了,还需要人才、产业、用户等来合力培育发展 AI 新质生产力。所以," 一城一云一模型 " 必须有效联接产业、人才、科研和生态,具备城市云服务和大模型服务的持续运营能力。
发现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半,《一城一云一模型发展研究》中也提出了 " 一城一云一模型 " 的建设框架,包括:
四类服务,一站式获取算力资源、开放模型、AI 工程化能力、行业数据集等四类服务;
两大运营,围绕算力、数据、模型和应用开发部署,开展算力云服务运营和城市大模型运营;
四方联接,通过联接产业、人才、科研、生态,培育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生态,助力城市在 AI 时代打造领先竞争力。
有了建设图纸,谁有能力帮助城市完成 " 一城一云一模型 " 的高质量建设呢?
此次华为全联接大会中,城市数智化创新高峰论坛之所以格外值得关注,就是带来了一些业界已经积累的技术能力、实践案例和经验分享。不少城市已经与华为云携手,让蓝图变为现实。
当前,深圳、南京、苏州、南通、东莞、成都、佛山、珠海、徐州、贵阳、大连、延安、亳州等城市,已经启动了 " 一城一云一模型 " 的先行探索,一系列优秀的实践经验与卓越成果。
底层基础设施方面,依托华为云 " 南贵北乌东芜 " 的算力网,支持算力的统一调度,城市企业 / 行业用户可以获得普惠安全可靠的公共智能算力。
中间层的 AI 共性支撑方面,城市可以借助华为云的昇腾硬體、ModelArts AI 开发平台、盘古大模型获得全栈自主创新的 AI 软硬體,并依托昇腾云服务和盘古大模型服务的运营能力,更好地发挥算力、模型价值,赋能 AI 城市的技术创新。
应用层 AI 创新方面,华为云多年来持续助力城市打造智能生态,联接产业、生态、科研、人才,帮助本地汇聚 AI 生态资源,助力本地企业智能化改造,孵化科创公司和开发者生态,与本地科研院校打造 AI 课程、发力科学计算等 AI 创新。有了 " 一城一云一模型 " 的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华为云还能帮助 " 一城一云一模型 " 建设方运营好,让城市真正把 AI 用起来、用得好。
整体来看," 一城一云一模型 " 已经从一种前瞻设想,在华为云等 ICT 服务商及大量城市的实践下,逐渐变为清晰的发展方向,和可执行的落地方案。
" 一城一云一模型 " 将是城市的又一道风景线,和坐拥数字经济繁荣的代名词。一座座城市在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的底座上开始 AI 跃迁,也将合力推动智能中国在此刻跃入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