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飛凡換帥,上汽徘徊,歡迎閲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科技新知
汽車行業新四化趨勢之下,上汽集團似乎有些亂了陣腳。
去年 12 月 22 日,上汽乘用車分公司總經理、飛凡汽車 CEO 吳冰,升任集團副總裁同時兼任原職。可僅過去 20 天,上汽集團轉而将華網域汽車總經理王駿,升任上汽乘用車分公司總經理、飛凡汽車 CEO。任命公告中顯示,王駿上任後将進一步加快推動上汽自主品牌在海内外市場技術迭代、質量更新。
公開資料顯示,吳冰是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的老部下,并且在後者擔任董事長後不久就在大調崗中被提拔到集團任職。如今僅保留了集團副總裁職位的吳冰,将負責上汽的移動出行和服務業務,該版塊在集團中屬于是錦上添花的存在,因此不免讓人產生這次調整實乃明升暗降的質疑。
合資車板塊逐漸疲軟後,上汽乘用車逐漸成為集團的頂梁柱。數據顯示,2023 年 11 月上汽乘用車銷量年内首破 10 萬輛大關,達 104664 輛,同比增長 43.00%;12 月上汽乘用車的銷量增長更為明顯,共售出 136886 輛,增長 57.54%,并超越上汽通用成為當月集團内銷量第三高的板塊。
對于頂梁柱的此時換帥,外界普遍有兩種看法。一種是飛凡汽車作為上汽旗下的新能源自主品牌,在 2023 年累計銷量僅為 2.1 萬輛,月銷量不足 2000 輛,在所有造車勢力中墊底,吳冰的調任也有引咎的味道。另一種則認為在上汽的轉型之中,迫切需要能夠對整車質量問題負責的管理人才,而王駿剛好是集團零部件供應商華網域汽車的總經理,在質量和技術上有過相關經驗。
放眼整個 2023 年,盡管上汽以 502 萬輛的銷量,穩坐國内汽車行業的老大,但面對降價、技術更新的行業競争,以及多線品牌的内卷之下,想要保住第一的地位自然壓力山大。如今的高管人事變動,又意味着哪方面的決心?在造車新勢力開始進入決賽圈後,上汽新能源又該如何卡住生死位?
喜憂參半,老大難當
1 月 3 日,上汽集團發布 2023 年全年銷售快報,全年銷售整車 502 萬輛,連續 18 年保持國内第一。不過,距離上汽集團制定的 600 萬輛目标,完成度為 83.68%。與 2022 年的成績 530 萬輛相比,上汽的銷量還同比下滑了 5.3%。
具體來看,合資車板塊的銷量下滑是導致整個集團銷量不濟的主要原因。上汽集團旗下包括了上汽大眾、上汽通用、上汽通用五菱三大主要合資車企。
2023 年,作為主要 " 利潤奶牛 " 的上汽大眾累計銷量 121.50 萬輛,同比下滑 8.01%。曾經能與南北大眾扳手腕的上汽通用,品牌影響力也不如前,數據顯示全年累計銷量 100.10 萬輛,同比下滑 14.45%。此外,由于微型電動車市場趨于飽和,五菱宏光 MINI 的熱度下降,上汽通用五菱的 2023 年銷量為 140.31 萬輛,同比下滑 12.31%。
而且,上汽三大合資車板塊擁有的產能高達 575.6 萬輛,而今年的總產量卻只有 244.3 萬輛,產能利用率僅 56.6%,説明有接近一半的工廠處于閒置狀态。
值得一提的是,上汽集團自主品牌 2023 年銷量約 277.5 萬輛,在集團銷量中所占比重超過 55%,較 2022 年提高了 2.5%。在出口及海外基地業務方面,上汽在過去的 2023 年裏,海外銷售 120.82 萬輛,同比增長 18.75%,超額完成了 120 萬輛的年出口量目标。
其中,上汽乘用車(含名爵 / 飛凡 / 榮威)銷量同比增長 17.50% 至 98.60 萬輛。此外,高端新能源品牌智己汽車在 2023 年銷量 3.81 萬輛,同比增長 665.06%,目前在售車型包括 L7、LS7、LS6 三款車型。
盡管上汽乘用車和智己汽車在銷量方面有所發力,但由于其所占銷量比重仍然較小,實在難以抵消三大合資品牌帶來的負增長。
銷量承壓之下,上汽集團在營收和财報方面自然處境不佳。此前集團制定的 2023 年營收目标為超過 8000 億元,但前三季度實際營收 5233.42 億元,僅完成目标營收的 65.42%,同比下滑 0.77%。在全年營收方面,據上汽集團 2022 年報來看,全年資產合計 9901.07 億,總資產增長率為 8%,而近五年總資產平均增長率小于 10%,成長性一般。
多生孩子,不好打架?
奇瑞董事長尹同耀曾有一個關于多品牌打法的論斷:多生孩子好打架。上汽集團也是該策略的典型代表,但凡事有利就要有弊。
除了上述合資品牌之外,上汽旗下的榮威、MG(名爵)英倫屬性重疊導致内部競争,飛凡、智己同走高端新能源路線又互相掣肘。除了曾經引領市場的五菱 " 小神車 " 宏光 MINIEV 定位較為精準以外,整個集團正面出圈的車型屈指可數。
按照上汽對新能源的布局,智己、飛凡、榮威,分别對應高、中、低市場。這種多品牌戰略本應是上汽轉型的絕佳機會,但寄予厚望的智己、飛凡卻表現平平,尤其是飛凡汽車被夾在智己和榮威中間,逐漸從原先的市場急先鋒,變為寂寂無名的平庸者,甚至有被邊緣化的苗頭。
2023 年的飛凡汽車表現慘淡,一方面來自于友商同檔產品的價格擠壓,另一方面也是自己稍顯不争氣。比如,飛凡 R7 在 2022 年剛上市時,售價高達 30.25-36.95 萬元勸退了不少觀望者。而在同月上市的比亞迪漢 EV 售價只需 20.98 萬元起,零跑 C01 和哪吒 S 更是将 B 級車的價格壓到了 15 萬的區間。
再加上其他競品源源不斷的價格戰,讓飛凡 F7 除了有上汽集團的背書之外,毫無性價比優勢。同時,飛凡自上市以來,經常面臨老車主的現場維權,以及頻繁投訴,讓市場口碑也跌至谷底。
不僅如此,多生孩子的上汽,讓飛凡還面臨着智己的同門競争。此前,智己為了求生存衝銷量開始全面拉低售價。比如智己 LS7 的售價為 28.98-45.98 萬元低于飛凡 R7,品牌定位、產品競争力,也不遑多讓。而脱胎于榮威的飛凡,在低價位的性價比上更比不上前者,并且飛凡汽車前後經歷過數次改名,也讓其品牌影響力遠遠不如其他對手。
或許是上汽也認識到了這種左右互搏的尴尬,不得不将飛凡汽車與智己汽車以 20 萬元劃為產品定價的分界線,避免在同一價格區間的自相殘殺。
一言以蔽之,上汽的這種多品牌戰略也消耗了集團太多的資金、人力、物力,屬于是大企業粗放式規劃的内卷。
風口下的老将尚能飯否?
過去的一年,是國内新能源汽車市場競争最為激烈的一年。受行業價格戰的影響,不少新車產品價格進一步下探,随後一些車企也将 " 油電同價 " 作為發展策略。預計在 2024 年,新能源汽車市場集中度将越來越高,車企競争也會進入優勝劣汰加速期,呈現出強者恒強、分化加劇的局面。
據乘聯會預測,2024 年新能源市場将繼續保持較強增長勢頭,預計批發銷量達到 1100 萬輛,同比增長 22%,滲透率達到 40%。新能源汽車對傳統燃油車的替代,正在成為公認的市場趨勢,上汽集團核心業務的中端合資品牌不幸正是被蠶食的主要對象。新能源這個甜美的蛋糕,上汽又分得多少?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新能源轉型的決心不足一直困擾着上汽集團。雖然燃油車銷量連年下滑,但是上汽主要的業績貢獻依然來源于合資燃油車,而且眼下新能源市場空間較小,大量投入可能短期内難有成效,給上汽的轉型之路更是蒙上迷霧。
終于,略顯掉隊後的上汽集團為了堅定實行新能源的轉型戰略,在去年的上海車展中發布了三年後的目标:到 2025 年,上汽新能源車年銷量達到 350 萬輛,較 2022 年增長 2.5 倍,年復合增長率達到 50%,其中自主品牌在新能源車整體銷量中的占比将達到 70%,基本完成新老賽道的發展動力切換。
2023 年 5 月,吳冰等高管還籤下了 " 三年行動計劃軍令狀 "。打雞血很快收到了短期效果,去年 11 月上汽乘用車共售出 3.2 萬輛新能源汽車,同環比均增長超 10%。2023 全年自主品牌銷量達 277.5 萬輛,占整體銷量比重超過 55%,較 2022 年提高了 2.5%。
而在 1 月 15 日的上汽集團内部工作會中,董事長陳虹又明确表示,2024 年是上汽實施新能源汽車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的攻堅之年。
上汽新能源曾在 2022 年身處全球銷量第一陣營,但其中利潤最單薄的五菱宏光 MINI EV 貢獻了 55.4 萬輛的成績。到了 2023 年神車的銷量王冠開始不穩,出現銷量下滑的趨勢,1-3 月宏光 MINI 零售銷量為 69842 輛,同比下滑 26.3%。
同時,在面對蔚小理等新勢力的侵襲,比亞迪、吉利等老牌的競争," 不願将靈魂交給華為 " 的上汽在面對賽力斯這樣以前根本不放在眼裏的對手時也稍顯不足。可以説,當前的上汽仍處于傳統燃油車向新能源汽車的轉型過渡期,大象轉身仍需可持續的創新產品力。
巴菲特曾經説過:" 在商業世界中,沒有永遠的霸主,只有不斷進取的挑戰者。" 目前來看,上汽集團在新能源領網域已經推出了多款車型,涵蓋純電動、插電式混合動力等多種技術路線。同時,還通過與寧德時代等電池企業合作,加強了在動力電池領網域的布局。此外,上汽集團目前已經建設了多個新能源車型生產基地,具備了大規模生產的能力。到底是背上沉重的歷史包袱,還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上汽的 2024 将邁出這驚險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