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痛惜!“行為經濟學之父”去世,他如何颠覆了經濟學,歡迎閲讀。
作 者丨師琰
編 輯丨李豔霞
當你觀看卡通片時用牙齒咬住一支筆,強迫你的嘴形成微笑形狀,你會發現這種情況下會比你拿着鉛筆指向前方,皺眉撅嘴的姿态所觀看的同樣内容更有趣。——以色列裔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 · 卡尼曼 ( Daniel Kahneman ) 用大量看似匪夷所思的實證研究證明,人類并非理性的生物,而是本能的生物,任何對于理性行動的思考都必須意識到這種内在偏見。
自亞當 · 斯密(Adam Smith)時代以來,現代經濟學理論一直基于理性代理模型:假設人們是能夠基于自身利益做出最優化選擇的 " 理性行為者 "。而卡尼曼和他早逝的親密搭檔阿莫斯 · 特沃斯基 ( Amos Tversky ) 的開創性研究颠覆了經濟決策受邏輯支配的觀念,研究表明,決策往往是基于感知、背景和錯誤推理,而所有這些都可以被操縱。
樂觀主義者特沃斯基 1996 年因黑色素瘤在 59 歲英年早逝,比好友年長三歲的悲觀主義者卡尼曼繼續健康地活着。2002 年,他成為史上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心理學家。" 如果阿莫斯沒有在 1996 年去世,他應該和我一起去領這個獎。" 卡尼曼説。
2024 年 3 月 27 日,在慶祝完 90 歲生日三周後,從未退休的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卡尼曼去世。對外宣布他死訊的是特沃斯基的遺孀、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芭芭拉 · 特沃斯基 ( Barbara Tversky ) 。在卡尼曼的第二任妻子去世後,兩位心理學家共同走完了他生命的最後四年。
芭芭拉深受維特根斯坦影響,一生致力于研究人的心靈——我們如何感知事物、如何創造事物、如何将思想的產物呈現給世界?她喜歡歌劇,每天至少花一個半小時走路,邊走邊思考這些永恒的問題。
" 年輕人需要大量信息,當你變老時,你不需要信息——你需要的是情感聯系。" 她在三年前接受采訪時説。
而卡尼曼生前更願意每天花費 40 分鍾在健身器材上邊做力量訓練邊看驚悚片,比如《絕命毒師》、《黑道家族》。他承認自己每天都懷念老搭檔特沃斯基,這是他與芭芭拉生活在一起的原因之一。
卡尼曼
學術靈魂搭檔
1934 年 3 月 5 日,卡尼曼出生于英國托管的巴勒斯坦特拉維夫,他的立陶宛裔猶太父母當時正在那兒走親戚。卡尼曼小時候,他們一家人在巴黎過着惬意的生活,父親是歐萊雅旗下公司的化學家。随着納粹加大對法國猶太人的迫害力度,一家人被迫逃亡,從一個村莊搬到另一個村莊。
" 我知道上帝非常忙碌,所以我不會要求太多,一次只要求一天,那種感覺就像是被追殺的兔子一樣。" 後來放棄了信仰的卡尼曼回憶説。最後,他們在法國中部一個海濱小鎮的雞舍裏藏身避難。他的父親有糖尿病,獲得藥物變得越來越困難,就在盟軍諾曼底登陸六周前,死于并發症。
二戰後,卡尼曼與母親和妹妹一起搬到了以色列。15 歲時他參加職業測試,結果顯示他具備成為一名心理學家的素質。20 歲他獲得希伯來大學心理學和數學學士學位。1961 年,他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心理學博士學位後返回希伯來大學擔任講師。在那裏他遇到了特沃斯基。
對于許多人文學科的從業者來説,卡尼曼與特沃斯基的名字是不可分割的,就像披頭士樂隊的約翰列侬與麥卡特尼。這對才華橫溢的年輕人都擁有令人震驚的豐富思想,都是東歐拉比的孫子卻不相信上帝,都想尋找簡單而有力的真理,而性格卻天差地别。
在 2016 年為這對創造型搭檔所寫的傳記《毀滅計劃:改變我們想法的友誼》中,劉易斯(Michael Lewis)記錄了周圍人對他們如何走到一起的吃驚與不解:
卡尼曼早起,特沃斯基是夜貓子,共同醒着的時間他們總在一起旁若無人地讨論、不知為何地大笑;卡尼曼始終确信自己錯了,特沃斯基始終确信自己是對的;卡尼曼從不參加聚會,特沃斯基是所有聚會的焦點人物;卡尼曼是個悲觀主義者,特沃斯基不僅是樂觀主義者,而且認為悲觀主義是愚蠢的;在卡尼曼的辦公室裏你什麼也找不到,因為太亂了,在特沃斯基的辦公室裏你什麼也找不到,因為那裏什麼也沒有……
" 他們彼此之間的聯系比任何人與其他人的聯系都更深,他們的關系比婚姻更緊密," 特沃斯基的妻子芭芭拉説, " 我認為他們在智力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興奮,全神貫注,就好像他倆都在等待着這一天那樣。"
卡尼曼與搭檔特沃斯基在上世紀七十年代
他們在一個小型研讨室裏,拿着記事本坐在一起尋找恍然大悟的靈感,一遍一遍斟酌每句話,每天最多寫一兩段。就這樣,花了将近一年時間,《不确定性下的判斷:啓發法和偏見》這篇只有 5 頁的論文完成并發表在 1974 年的《科學》期刊上,引起學術界轟動,翻開了屬于行為經濟學的篇章。
兩人的合作是如此徹底,以至于都不願承認自己是第一作者。為了決定誰的名字排在前面,他們抛了一枚硬币,特沃斯基赢了。
卡尼曼寫道:" 阿莫斯和我分享了共同擁有一只能下金蛋的鵝的奇迹——我們的共同思想比我們各自的思想更好。" 他們的合作產生了一系列論文、書籍和創新實驗。在學術界,學者的影響力是通過其它研究文章引用某人學術成果的次數來衡量的。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在社會科學領網域有史以來發表的所有研究論文中,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共同撰寫了有史以來被引用次數最多的十篇論文中的兩篇。
卡尼曼與特沃斯基的合作也為他 2011 年出版的暢銷書《思考,快與慢》奠定了基礎。他在書中提出的著名觀點是人類思維包含兩個決策系統:快速、直觀和情感化的 " 系統一 ",以及較慢啓動、更加深思熟慮和更具邏輯性的 " 系統二 "。我們喜歡認為我們的信念、判斷和觀點是基于可靠的推理,而實際情況是大多數時候,我們快速、直覺的思維在掌控一切,并負責我們做出的決定。
卡尼曼最初對這本書的出版毫無信心。兩個人的共同朋友、行為經濟學家泰勒(Richard Thaler)説,卡尼曼在寫作過程中有十幾次試圖放棄,他真的不認為有人會買它。悲觀的他還付給四個人各 2000 美元,請他們幫助判斷這本書是否應該被丢進垃圾桶。最終這本書在全球銷售了幾百萬冊,時至今日仍是很多人的案頭之寶。
卡尼曼與行為經濟學家泰勒
消除 " 過度自信 " 與放棄 " 福祉研究 "
在《思考,快與慢》中,卡尼曼列出了存在的各種認知偏見。但他自己也未能超越這些偏見。他不止一次公開表示,多年來這些知識對他自己判斷的質量幾乎沒有改善。
" 我們可能無法改變自己,但通過意識到我們的認知局限性,我們也許能夠以允許我們可能犯錯誤的方式設計我們周圍的環境。" 卡尼曼説。
他希望糾正外界對于他是研究人類思維的 " 非理性 " 的誤會,他甚至讨厭 " 非理性 " 這個説法。他説:" 我确實想談論直覺思維的奇迹,而不僅僅是談論它的缺陷,但缺陷更有趣,所以受到更多關注。"
在他看來,大多數時候人們可以相信直覺,我們的生活主要是在快速思維的基礎上進行的,這通常表現很好;然而在某些情況下,人們對自己的直覺的信心遠遠超過了合理程度。
在困擾決策的各種缺陷中,最具破壞性的就是過度自信:這種樂觀情緒導致政府相信戰争很快就能獲勝,資本項目将進入預算,盡管統計數據預測恰恰相反。
卡尼曼説,如果他有一根魔杖,他最想消除這種偏見,但這種偏見 " 深深地植根于心靈的結構中,以至于你無法在不改變許多其他事情的情況下改變它 "。
卡尼曼晚年一度花費數年致力于研究人類的福祉,并憑借影響力為将幸福問題列入聯合國和經合組織的議程做出了貢獻,但最終他開始懷疑并放棄了這一研究方向。
" 我逐漸确信人們不想要幸福," 外表温和、説話輕聲細語的卡尼曼在四年前的一次采訪中説," 他們只是希望對自己的生活感到滿意。"
他對拜訪他的投資公司 QVIDTVM 合夥人、紐約大學法學院兼職教授拉斯金(Max Raskin)進一步解釋説,人們不想要像他所定義的那種幸福——即此時此地、正在當下所經歷的快樂感受;在他看來,人們更在乎的是從 " 我記得什麼 " 的角度,從他們講述自己生活故事的角度來獲得滿足感、體驗生活滿足感。
比起贊成那些能夠提高人民幸福感的措施,他現在更傾向于認為政策的目标應該是努力讓人們減少痛苦。
卡尼曼説,推動他研究的動力很簡單,就是好奇心:" 我很好奇,我喜歡改變主意,而且我有很多機會改變主意。"
對那些渴望保持精神健康的老人,他以身説法," 當你不斷思考時,你的惡化速度會更慢 "。
對于年輕人該如何面對選擇,從而過上值得過的生活,卡尼曼提供的唯一建議是:你必須遵循你内心傾向于做的事情,并且你必須願意放棄不起作用的想法。如果你發現自己非常頑固地堅持不起作用的想法,説明你選錯了職業。除此之外,他不相信還有什麼可資建議。
SFC
本期編輯 黎雨桐 實習生 蘇錦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