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由漢城新兵編成的滲透遊擊部隊,朝鮮戰争初期的人民軍第31師團,歡迎閲讀。
以下文章來源于迪爾説史 ,作者 SOUL 迪爾
話説朝鮮戰争爆發三個月後,美韓軍在仁川登陸,半個月後漢城失守,戰局瞬間逆轉,在前線的人民軍主力部隊大部分都損失掉了,為了将戰線維持在三八線附近,很多才組建沒多久的人民軍三線部隊被迫挑起大梁,筆者這回要介紹的,就是其中的一支、由漢城地區新兵編成的第 31 步兵師團。
戰争初期人民軍乘小船渡過漢江
第 31 步兵師團的前身是 1950 年 9 月 5 日在漢城組建的第 31 步兵旅團,代号第 684 部隊,旅團長為李東浩(이동호)少将,此人為抗戰中流亡中國的韓國獨立運動人士李鬥山的侄子,1917 年出生于南韓,20 世紀 30 年代曾在廣州中山大學就讀,抗戰爆發後加入金鳳元領導的朝鮮義勇軍,後轉入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歸八路軍第 129 師領導。
二戰勝利後,李東浩以個人身份返回朝鮮并被授予上校軍銜,後曾因其敏感身份而一度賦閒,直到 9 月初人民軍在洛東江前線戰局日趨不順時,才被拉出來擔任新編旅團的司令。因此在該部隊掌握實際權力的可能是時年 35 歲的旅團參謀長金明浩(김명호)中校,此人其他資料不詳,大概是參加過中國東北遊擊戰的老遊擊隊員。
此外,該旅團其他中下級軍官則都為半島北方人,學歷要求至少讀完三年高中,入伍時間至少一個月,比如 10 月 10 日在金化被捕獲的第 1 聯隊補給中隊隊長宋柱榮(송주영,平安南道成川郡人)中尉,就是一名 21 歲的高三學生;10 月 1 日在平壤被捕獲的第 2 聯隊 4 大隊洪觀都(홍관도,平安南道平安郡人)中尉,就是一名 20 歲的商學院大一學生;10 月 12 日在鐵原被捕獲的第 1 聯隊 3 大隊補給官張承吉(장승길,平安南道鎮南浦人)中尉,就是一名 19 歲的高三學生。以上例子還有不少,這裏不一一列舉。
不過由于軍官數量的嚴重不足,一些剛在漢城出院的其他師團軍官也被補入第 31 旅團,比如 10 月 13 日在利川被捕獲的第 3 聯隊 8 大隊小隊長金聖國(김성국,21 歲,平安北道義州郡人)中尉,曾任三八線第 1 警備旅團 6 大隊小隊長,8 月初在安東負傷,9 月 21 日出院并到第 31 師團報到;10 月 14 日在市辺裏被捕獲的第 1 聯隊迫擊炮中隊隊長崔基善(최기선,25 歲,黃海道載寧郡人)中尉,曾任第 1 師團炮兵軍官,7 月底負傷,9 月 9 日出院并到第 31 師團報到等。
在漢城地區入伍的人民軍新兵
而第 31 師團的基層戰士,正如本文标題所説,幾乎全部都來自漢城所在的京畿道地區及其他南韓地區,比如 10 月 1 日在漢城被捕獲的炊事兵李亨根(이형근),原是京畿道金浦郡的一名韓軍逃兵;12 月 15 日在被捕獲的第 3 聯隊 1 大隊 1 中隊 1 小隊 2 分隊戰士黃義閏(황의운,22 歲),原是京畿道坡州郡的一名修車工;1951 年 2 月 9 日在平昌被捕獲的第 3 聯隊 2 大隊 1 中隊 2 小隊 3 分隊戰士金岡山 (김강산,28 歲),原是漢城市城東區的一名家具木工等。這也導致第 31 旅團自組建之日起,就不斷發生基層戰士逃亡事件。
編制上,第 31 旅團成立時共有官兵 3500 餘人,分為六個步兵大隊,每個步兵大隊下轄三個步兵中隊、一個重機槍中隊及一個迫擊炮中隊,旅團部另直轄通訊、偵查、補給、輸送和衞生五個中隊或小隊。每個步兵中隊有官兵 150 餘人、蘇制莫辛甘 M1891/30 型步槍 80 支、蘇制 PPsh-1941 型衝鋒槍 12 支,重機槍中隊有官兵 60 人、蘇制重機槍 6 架、衝鋒槍 12 支,迫擊炮小隊有官兵 30 人、82 毫米口徑迫擊炮兩門,這樣每個步兵大隊就有官兵 550 人左右。
第 31 旅團剛組建時,原本準備用于 9 月下旬對釜山防御圈的圍攻中,但 9 月 15 日美軍突然在仁川地區發起登陸作戰,雖然旅團長李東浩少将強烈要求将該旅團投入到在漢城的保衞戰中,但由于美軍行動過快,19 日就拿下金浦機場,22 日就打到漢城西郊。人民軍總參謀部鑑于該旅團組建過晚,尚未形成戰鬥力,便下令該旅團于當天撤往漢城以北的議政府地區,9 月 27 日漢城淪陷前夕,該旅團又繼續撤往鐵原郡地區。
10 月 12 日,撤退到鐵原郡芝浦裏後,第 31 旅團被更新為第 31 步兵師團,隸屬于第 2 軍團,并被整編為三個聯隊,但由于一路上不斷有官兵逃亡,該師團實力已大大下降。此時由于人民軍第 19、27 師團在開城以北決戰失利,人民軍最高司令部下令各部放棄在平壤一線建立新戰線的計劃,将全部有生力量向中朝邊境集結,第 31 師團因此也跟着最高司令部一路北撤,并于 10 月底退至中朝邊境的江界地區,此時全師團僅剩 1500 餘人。
美韓軍攻入平壤
在江界,第 31 師團進行了第二次整編,參加過漢城保衞戰的獨立第 78 步兵聯隊殘部也撤退到這裏,并被成建制補入第 31 師團。當然,由于第 78 聯隊在沙裏院戰役中再次遭到重創,實際兵力已所剩無幾,所以第 31 師團這回也沒增加幾個人。此時,20 多萬中國人民志願軍已大舉入朝,第 31 師團在稍作休整後,即奉命在第 2 軍團長崔賢的指揮下南下,準備通過美韓軍東西兩個集團在半島中部的空隙插入敵人戰線後方,配合正面戰場建立第二遊擊戰線。
據黃義閏招供,為了掩蓋這次行動的真實目的,第 31 師團南下時,對外改稱第 68 師團,然而由于他的招供,這次偽裝顯然變得毫無意義。不過比起目标暴露,對第 31 師團南下阻礙更大的恐怕是氣候、補給和醫療因素。據 1951 年 2 月 9 日被捕獲的小隊長李在明(이재명,22 歲,鹹鏡南道北青郡人)招供,自重新南下以來的一個月,全師團沒有收到任何補給品,每人身上僅剩 2 天的口糧和 15 發子彈,臨時醫療所缺乏藥物且完全跟不上部隊前進的位置,使得大部分傷員還沒被送到醫療所就在飢寒交迫中犧牲。
所以,當 12 月 20 日第 31 師團在覆蓋深山的皚皚白雪之中終于南插至金化地區時,全師團 1500 餘人僅剩 1000 餘人,幸好此時第 31 師團遇到了在金化一帶遊擊的原人民軍第 15 師團 45、48 聯隊 2000 餘人,這兩個聯隊是在北撤途中遭美韓軍隔斷而留在這裏打遊擊的。11 月 20 日,這兩個聯隊在打遊擊途中還遇到了原人民軍第 35 步兵旅團餘部,該旅團于 9 月 15 日組建于全羅北道全州市,旅團長為 35 歲的李承鎬(이승호)上校。
隔絕在敵後的人民軍遊擊隊
第 35 旅團原編制轄六個步兵大隊及其他部門,總兵力 5000 餘人,但受美韓軍反攻的影響,9 月 25 日,上級下令該師團放棄全州北撤,大部分新兵趁機都直接脱下軍服跑回家了,等到撤回三八線附近時,全旅團只剩 200 餘人,旅團長李承鎬上校下落不明,因此在并入第 45 聯隊後,第 35 旅團不復存在。而李東浩少将與兩個聯隊長見面商議後,又決定将這兩個聯隊編入第 31 師團,分别改稱第 1、2 聯隊,原第 31 師團部隊則改稱第 3 聯隊。
第 31 師團随後繼續南進,終于在華川以南與韓軍一部遭遇,這次交戰持續了一整天,最後以第 31 師團獲勝收場,但全師團也傷亡 500 餘人。第 45、48 聯隊雖然是新兵部隊,但充分發揚主力部隊敢打敢衝的風格,承擔了戰鬥中的大部分傷亡。據曾任第 15 師團新兵官、12 月 27 日在春川附近被捕獲的第 3 聯隊 2 大隊 3 中隊 2 小隊戰士樸松林(박성임,21 歲,平安北道定州郡人)抱怨道:" 那些第 31 師團的漢城佬一路消極避戰,幾乎從不參加戰鬥。"
1950 年 12 月 31 日,中朝聯軍發起第三次戰役,1 月初,人民軍第 2 軍團集結第 2、9 和 31 三個師團,對韓軍第一野戰軍司令部所在的原州市發起圍攻,雖然美韓軍擁有火力優勢,但人民軍還是利用夜幕的掩護不斷發起突擊,終于迫使美韓軍于 1 月 13 日退出原州,然而人民軍第 2 軍團也因為傷亡較大,被迫停止前進,只是派出第 31 師團的一個大隊象征性的占領原州。據估計,在原州戰役中,僅第 31 師團就傷亡達三分之二。
第三次戰役中,中朝聯軍聯合作戰
1951 年 1 月下旬,美韓軍向中朝聯軍發起大規模反擊,即抗美援朝戰史中的第四次戰役,中朝聯軍在西線戰場上被迫且戰且退,在中線則集中主力部隊,于 2 月初向原州一線的美韓軍發起反擊,這次反擊發展為著名的橫城反擊戰和砥平裏大血戰,第 31 師團雖然在敵後進行了有限襲擊,但因為此時全師團僅剩 2000 餘人,所以基本沒發揮什麼作用。不久之後,為充實部隊建制,該師團即被解散并入第 2 軍團其他部隊,人民軍第 31 師團的歷史至此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