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小米生态鏈模式十年來最大調整,提出分級管理策略,歡迎閲讀。
作者丨邱曉芬
編輯丨楊軒
36 氪獨家獲悉,小米生态鏈部門近期提出了 "SAN 分級管理策略 ",并相應做了組織變革。知情人士稱,這也是小米生态鏈模式十年以來的一次最大改革。
具體而言,小米将以 S、A、N 三個分類邏輯來劃分眾多的生态鏈品類。其中,S 類将作為小米生态鏈未來最關鍵的品類,小米梳理出了音箱、路由器、門鎖、攝像頭四個方向。
一位知情人士稱,S 類是未來有機會做到 50-100 億市場規模的品類,由小米生态鏈和生态鏈公司共同負責。
S 類當中,目前小米被選中合作的生态鏈公司還在持續确定中——小米音箱的合作方為此前負責過 " 米兔故事機 " 項目的小米生态鏈企業「機器島」;門鎖則選擇了此前負責小米智能鎖公司的「鹿客」;攝像品類則選擇了六家;路由器品類暫時挂空擋。
另外,A 類别為未來有機會超過 10 億元規模的品類,包括空氣炸鍋、電飯煲、淨水器、廚電、空氣淨化器等等。這一類别的產品運營方式和原來的生态鏈模式類似,沒有出現太大的模式調整。
N 類的模式變化較大,主要是鎖定規模為10 億元以下的品類。36 氪了解到,這一品類中,小米未來将會重點把握品質,但對于定價體系、立項标準等等,則會相應放松管控,把控制權交還給生态鏈公司。
目前,小米生态鏈公司已經基本完成了和小米方面的戰略合作協定籤署。對此,小米方面暫無官方回復。
出現這種調整其實也并不意外。在此之前,小米 IoT 業務的劃分邏輯主要是按照產品大類——分為智能連接、清潔電器、IoT 產品、廚衞電器、健康出行、數碼消費、環境電器七個細分事業部,看起來相對繁瑣。
Slei 生态鏈原先的這種劃分模式,也得到了小米方面的反思。
36 氪了解到,不久前的一次會議上,小米方面表示,此前的分類模式,導致生态鏈項目執行過程中難免出現精力分散,業務缺少優先級。再加上,小米生态鏈各個品類近幾年遭遇增長瓶頸,若繼續堅持過于復雜的組織架構,難免導致整體合作效率變低、項目之間的博弈增強。
為了适應這次生态鏈分類邏輯的轉變,小米生态鏈部門近期在組織架構上也相應做了調整,三個新事業部的負責人重新明确——S 類體系負責人為程亮,A 類為楊浩東,N 類為劉迪。
一位知情人士解讀稱,從原來的 7 個事業部減輕為如今的 "SAN" 三個事業部,本質上為了是讓 "重的變重,輕的變輕 "。
前述人士稱,對于 S 類當中的關鍵品類,小米未來将會加強資源傾斜;而對于整體盤子沒那麼大的品類,小米則計劃将整體流程變得更 " 輕 ",包括推進快速立項、弱化整體的過程管理,廢除單品立項标準等等。
生态鏈模式是小米在流量時代誕生出的產物,在承接小米手機外溢的流量之餘,小米對于生态鏈公司進行投資、業務孵化、模式輸出。在過去的十年間,許多不起眼的螞蟻市場,通過小米生态鏈模式也跑出了不少爆款。
對于小米來説,生态鏈模式的支持下,IoT 業務不僅支撐起了小米賬面收入的 1/3,還貢獻了不小的投資收入。只是,在小米如今全力押注 " 人車家全生态 " 的當下,精力逐漸向造車業務傾斜,過于紛繁復雜的的生态鏈模式也需要重新思考,以适應如今的生存階段。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