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回歸即撲街?求求,别拍了,歡迎閲讀。
五年過去,想到這部電影還是很 " 減肥 " ——
《飢餓站台》。
故事發生在一座 333 層的垂直監獄,每層關押兩名犯人,每個月犯人會被重新分配樓層。
每天,食物會被放置在餐桌上自上而下經停每層監獄。上層有美食,下層舔殘渣。
于是,越處于下層的犯人越會為了食物自相殘殺,構成一個 " 上層吃肉,下層吃人 " 的活地獄。
單一場景、西班牙語片、無臉熟明星,卻在 2019 年火爆全網,33 萬人給它打出豆瓣 7.9 分。
也不意外,影片用 90 分鍾精準呈現了一個高概念的反烏托邦世界,而 " 食物 " 作為戲眼,能迅速引起大眾的共鳴與讨論欲。
看完第一部,最大的疑問便是:
監獄外面的世界是怎樣的?
制定這個變态規則的 boss 到底是誰?
好消息,你想看到的 ……
第二部裏都沒有哒!
所以導演 " 閉關 " 五年拍出的《飢餓站台 2》,究竟講了個什麼故事?
一起來 yue ——
故事來到第一部之前。
監獄也曾有過法律與規則,有一群人懷着 " 人人都能吃上飯 " 的公平願景——保守派。
前情提要:監獄的菜譜來自每個犯人在入獄前最喜歡的食物,組成一桌滿漢全席。
有人點了大蛋糕,也有人像第一部的男主一樣點了蝸牛。然而進餐時間就一分鍾,沒人有那閒工夫挑蝸牛吃。
分配從源頭上來説就是不公,争奪食物是必然的事。
謝邀,我選烤全羊!
保守派則不在意這些,他們的想法是,如果每個人乖乖吃自己選擇的食物,那總有一天食物能順利上下 333 層,所有人都能吃上東西活下去。
執行方法也很簡單:暴力執法、互相監督 + 舉報,人人都是一個執法部門。
與保守派對立的是混亂邪惡的野蠻人,他們極度利己,今朝有飯今朝爽,能活一天是一天。
比如 21 層住的是野蠻人,把别人披薩上的肉給扒了吃了(不能忍,暴怒!)。
隔天,上兩層的保守派就會跳上餐台降至 21 樓,用 4>2 的力量打死他們,誓死守護同伴的披薩,讓 " 文明 " 得以延續。
初入監獄的女主在 24 層度過了相對安穩的一個月,逐漸被保守派的理念打動,也學會了必要時抄起棍子維護正義。
在他們的拳頭統治下,秩序維持到了 175 層,未來走勢一片大好?
然而當女主來到 180 層,卻是另一種光景。
食台到了這層已被掃蕩一空,同層舍友在忍受了幾天飢餓後,選擇引火自焚。
一個新的思考在女主心中盤旋:被逼上絕路的人,規則能保護他們嗎?
她之所以接受、服從規則,是因為自己之前是住在 24 層的既得利益者。
與新舍友夜談後,女主對保守派的苛政有了更明确的認知。
比如保守派中最激進,同時也是規則制定者的受膏者,他們寧願把監獄死人的食物給扔掉,也不願意讓其他人分享。
不把别人的死亡當成戰利品,這個道理并沒有錯,但同時,規則容不得一點餘地與温度。
一個奄奄一息的年輕人吃了多餘的食物,就被嚴厲懲戒,挖去眼睛,同犯被迫目睹這一切。
受膏者還有很多極刑手段:
利用食台斬落犯人的手,把犯人扒精光捆在食台上讓下層犯人生吞活剝 ……一幕幕都是挑戰心理極限的肆虐鏡頭,血腥尺度遠超前作。
女主這才意識到——
保守派保護的是食物,而不是人。
又或許," 法律 " 維護的是秩序,而不是正義。
劇情到這裏,監獄中的對抗派系已然形成,很顯然《飢餓站台 2》是在用女主的思考與成長來隐喻現實中左右搖擺的思潮,引導觀眾反思自由與法律的界限。
想法很深,執行太弱。
很可惜,女主從覺醒到反抗的過程實在單薄,導致影片像極了過時的政治諷刺漫畫,充滿套路式的起承轉合,人物也很刻板、符号化。
就説女主,她厭惡保守派的苛政,但她反抗的手段有過之而無不及,就是純幹架,幹到死。
她号召野蠻人奮起反抗,一時間,五官與器官亂飛,鮮血共淚水一色。
挑釁恐吓對方陣營時,野蠻人們説要把下面的保守派都給吃了,女主沉默不語。
暫時打赢後,野蠻人們聚在一起享用他人的以及死人們的食物,女主在一邊靜靜地看着,絕不進食。
似乎在説明她是為了理想而戰鬥,而不是為了眼前的吃吃喝喝 ……
額,有點國產劇白蓮花内味了。
遺憾的是,不論女主怎麼 " 出淤泥而不染 ",她在暴力對抗的過程中已經變成了自己最讨厭的人,野蠻人和保守派的面目也你我難分,和電影劇情一起糊成一團漿糊。
同樣陷入混沌的,還有導演試圖表達的 " 高深内涵 "。
野蠻人只管推翻眼前的保守派,全然不顧自己後面的日子,以及監獄未來的秩序生态。
沒有理念支撐," 對抗保守派 " 便成了單純的泄憤動作,觀眾也就很難與片中人物產生共情。
孱弱主旨之外,幽我一默的劇情反轉還有很多。
比如女主想通過假死外出,看看監獄外部的構造。
我 be like:好家夥,演了一個多小時,終于到我想看的部分了!
看完後的我:我将貸款起訴這幫西班牙人。
先别管别問,總之女主強行利用計謀陷入假死,卻為了解救一個小男孩放棄出逃。
她來到監獄的 334 層,看見一群骨瘦嶙峋的囚犯,吃着掉落的屍體苟活——他們或許都是為了救人淪落至此。
女主來到了真正的同盟當中。那一刻,在不同陣營間左右搖擺的她,終于在犧牲與愛中找到自我 ……
這反轉,寫出來我都想發笑。
還有個和第一部聯動的迷惑彩蛋:
故事的最後,第一部的男主帶着小女孩來到 334 層,與女主來了個深情擁抱,兩人過去應該是情侶關系。
WTF…… 在地獄中心也能呼喚愛呗?
發現沒?
一臉懵逼中,劇情兜兜轉轉回到了第一部的原點,仍然在監獄的上下階級中鬼打牆。
" 犧牲自己救小孩 " 成了兩個主角 " 通關 " 的關鍵,問題在于通關後,面前仍是一堵深不可測的高牆,沒有獎勵也通向不了任何地方。
這樣的結局設計,一次或許有效稱奇,第二次是真正的沒活硬整。
《飢餓站台》為什麼成功?因為創作目的非常明确,先講好一個驚悚的故事,主旨内涵是随着劇情和人物自然引出的。
第二部一邊想吃續作紅利,套用高概念、重劇情的反烏托邦世界觀,一邊卻陷入硬要講道理、諷刺現實的刻意感。
説教意味濃重卻無法自圓其説,豆瓣開分 5.6 都算是給足面子。
越看越好奇這部續作有什麼拍的必要 …… 一看出品方瞬間理解了一切——果然是你,網飛!
回看續作更大更黃暴的尺度,更豪華的投資制作,更膚淺流水線的劇情 …… 亦是非常有網飛風格的一次狗尾續貂,有種暴發户式的 " 撒币投機 " 感。
不信看看《利刃出鞘 2》。
第一部廣受好評,讓 i 推理久旱逢甘霖,續作由網飛接手出品,果然翻了個大的。
第一部故事發生在一棟别墅豪宅,場景不大,精彩的是羅生門式的人性迷宮,連續反轉讓懸念不斷攀升。
續作來到豪華海島,卡司場景同步更新,本格推理内核卻不復存在,變成了動作撕 x 片 …… 有種阿加莎降級為《名偵探柯南》劇場版的觀感,悲!
不止網飛出品如此,多數以世界觀或設定吸引人的續作也都落個自砸招牌的罵名。
比如看似很有必要拍的續集《釜山行 2:半導》,承接第一部的喪屍背景,氣質卻拍得兩模兩樣。
如果説前作是折射人性極善與極惡的商業喪屍片,續作就成了韓國版《速度與激情》還沒成功作案版。
喪屍成為背景板,主角變成工具人,煽情注水尬摳腳,很難相信這是同一導演同一編劇的創作。
也不難理解為何續作總是翻車,因為續作總和 " 割韭菜,蹭情懷 " 挂鈎。
很多故事在一部電影裏就已結束,卻還被迫重啓,kuku 炒冷飯。
這盤冷飯看着用料豐富,卻是各種資本加塞的結果,創作者需要滿足各方需求,最基礎的故事因此變得支離破碎。
強行表達,最為致命。
一些故事講完了,就讓它停留在最美好的時候吧。
求求了,放過故事,也放過觀眾!
評論區一起聊聊——
有哪部續作讓你想激情開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