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娱乐经验:回归即扑街?求求,别拍了,欢迎阅读。
五年过去,想到这部电影还是很 " 减肥 " ——
《饥饿站台》。
故事发生在一座 333 层的垂直监狱,每层关押两名犯人,每个月犯人会被重新分配楼层。
每天,食物会被放置在餐桌上自上而下经停每层监狱。上层有美食,下层舔残渣。
于是,越处于下层的犯人越会为了食物自相残杀,构成一个 " 上层吃肉,下层吃人 " 的活地狱。
单一场景、西班牙语片、无脸熟明星,却在 2019 年火爆全网,33 万人给它打出豆瓣 7.9 分。
也不意外,影片用 90 分钟精准呈现了一个高概念的反乌托邦世界,而 " 食物 " 作为戏眼,能迅速引起大众的共鸣与讨论欲。
看完第一部,最大的疑问便是:
监狱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
制定这个变态规则的 boss 到底是谁?
好消息,你想看到的 ……
第二部里都没有哒!
所以导演 " 闭关 " 五年拍出的《饥饿站台 2》,究竟讲了个什么故事?
一起来 yue ——
故事来到第一部之前。
监狱也曾有过法律与规则,有一群人怀着 " 人人都能吃上饭 " 的公平愿景——保守派。
前情提要:监狱的菜谱来自每个犯人在入狱前最喜欢的食物,组成一桌满汉全席。
有人点了大蛋糕,也有人像第一部的男主一样点了蜗牛。然而进餐时间就一分钟,没人有那闲工夫挑蜗牛吃。
分配从源头上来说就是不公,争夺食物是必然的事。
谢邀,我选烤全羊!
保守派则不在意这些,他们的想法是,如果每个人乖乖吃自己选择的食物,那总有一天食物能顺利上下 333 层,所有人都能吃上东西活下去。
执行方法也很简单:暴力执法、互相监督 + 举报,人人都是一个执法部門。
与保守派对立的是混乱邪恶的野蛮人,他们极度利己,今朝有饭今朝爽,能活一天是一天。
比如 21 层住的是野蛮人,把别人披萨上的肉给扒了吃了(不能忍,暴怒!)。
隔天,上两层的保守派就会跳上餐台降至 21 楼,用 4>2 的力量打死他们,誓死守护同伴的披萨,让 " 文明 " 得以延续。
初入监狱的女主在 24 层度过了相对安稳的一个月,逐渐被保守派的理念打动,也学会了必要时抄起棍子维护正义。
在他们的拳头统治下,秩序维持到了 175 层,未来走势一片大好?
然而当女主来到 180 层,却是另一种光景。
食台到了这层已被扫荡一空,同层舍友在忍受了几天饥饿后,选择引火自焚。
一个新的思考在女主心中盘旋:被逼上绝路的人,规则能保护他们吗?
她之所以接受、服从规则,是因为自己之前是住在 24 层的既得利益者。
与新舍友夜谈后,女主对保守派的苛政有了更明确的认知。
比如保守派中最激进,同时也是规则制定者的受膏者,他们宁愿把监狱死人的食物给扔掉,也不愿意让其他人分享。
不把别人的死亡当成战利品,这个道理并没有错,但同时,规则容不得一点余地与温度。
一个奄奄一息的年轻人吃了多余的食物,就被严厉惩戒,挖去眼睛,同犯被迫目睹这一切。
受膏者还有很多极刑手段:
利用食台斩落犯人的手,把犯人扒精光捆在食台上让下层犯人生吞活剥 ……一幕幕都是挑战心理极限的肆虐镜头,血腥尺度远超前作。
女主这才意识到——
保守派保护的是食物,而不是人。
又或许," 法律 " 维护的是秩序,而不是正义。
剧情到这里,监狱中的对抗派系已然形成,很显然《饥饿站台 2》是在用女主的思考与成长来隐喻现实中左右摇摆的思潮,引导观众反思自由与法律的界限。
想法很深,执行太弱。
很可惜,女主从觉醒到反抗的过程实在单薄,导致影片像极了过时的政治讽刺漫画,充满套路式的起承转合,人物也很刻板、符号化。
就说女主,她厌恶保守派的苛政,但她反抗的手段有过之而无不及,就是纯干架,干到死。
她号召野蛮人奋起反抗,一时间,五官与器官乱飞,鲜血共泪水一色。
挑衅恐吓对方阵营时,野蛮人们说要把下面的保守派都给吃了,女主沉默不语。
暂时打赢后,野蛮人们聚在一起享用他人的以及死人们的食物,女主在一边静静地看着,绝不进食。
似乎在说明她是为了理想而战斗,而不是为了眼前的吃吃喝喝 ……
额,有点国产剧白莲花内味了。
遗憾的是,不论女主怎么 " 出淤泥而不染 ",她在暴力对抗的过程中已经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人,野蛮人和保守派的面目也你我难分,和电影剧情一起糊成一团浆糊。
同样陷入混沌的,还有导演试图表达的 " 高深内涵 "。
野蛮人只管推翻眼前的保守派,全然不顾自己后面的日子,以及监狱未来的秩序生态。
没有理念支撑," 对抗保守派 " 便成了单纯的泄愤动作,观众也就很难与片中人物产生共情。
孱弱主旨之外,幽我一默的剧情反转还有很多。
比如女主想通过假死外出,看看监狱外部的构造。
我 be like:好家伙,演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到我想看的部分了!
看完后的我:我将贷款起诉这帮西班牙人。
先别管别问,总之女主强行利用计谋陷入假死,却为了解救一个小男孩放弃出逃。
她来到监狱的 334 层,看见一群骨瘦嶙峋的囚犯,吃着掉落的尸体苟活——他们或许都是为了救人沦落至此。
女主来到了真正的同盟当中。那一刻,在不同阵营间左右摇摆的她,终于在牺牲与爱中找到自我 ……
这反转,写出来我都想发笑。
还有个和第一部联动的迷惑彩蛋:
故事的最后,第一部的男主带着小女孩来到 334 层,与女主来了个深情拥抱,两人过去应该是情侣关系。
WTF…… 在地狱中心也能呼唤爱呗?
发现没?
一脸懵逼中,剧情兜兜转转回到了第一部的原点,仍然在监狱的上下阶级中鬼打墙。
" 牺牲自己救小孩 " 成了两个主角 " 通关 " 的关键,问题在于通关后,面前仍是一堵深不可测的高墙,没有奖励也通向不了任何地方。
这样的结局设计,一次或许有效称奇,第二次是真正的没活硬整。
《饥饿站台》为什么成功?因为创作目的非常明确,先讲好一个惊悚的故事,主旨内涵是随着剧情和人物自然引出的。
第二部一边想吃续作红利,套用高概念、重剧情的反乌托邦世界观,一边却陷入硬要讲道理、讽刺现实的刻意感。
说教意味浓重却无法自圆其说,豆瓣开分 5.6 都算是给足面子。
越看越好奇这部续作有什么拍的必要 …… 一看出品方瞬间理解了一切——果然是你,网飞!
回看续作更大更黄暴的尺度,更豪华的投资制作,更肤浅流水线的剧情 …… 亦是非常有网飞风格的一次狗尾续貂,有种暴发户式的 " 撒币投机 " 感。
不信看看《利刃出鞘 2》。
第一部广受好评,让 i 推理久旱逢甘霖,续作由网飞接手出品,果然翻了个大的。
第一部故事发生在一栋别墅豪宅,场景不大,精彩的是罗生门式的人性迷宫,连续反转让悬念不断攀升。
续作来到豪华海岛,卡司场景同步更新,本格推理内核却不复存在,变成了动作撕 x 片 …… 有种阿加莎降级为《名侦探柯南》剧场版的观感,悲!
不止网飞出品如此,多数以世界观或设定吸引人的续作也都落个自砸招牌的骂名。
比如看似很有必要拍的续集《釜山行 2:半导》,承接第一部的丧尸背景,气质却拍得两模两样。
如果说前作是折射人性极善与极恶的商业丧尸片,续作就成了韩国版《速度与激情》还没成功作案版。
丧尸成为背景板,主角变成工具人,煽情注水尬抠脚,很难相信这是同一导演同一编剧的创作。
也不难理解为何续作总是翻车,因为续作总和 " 割韭菜,蹭情怀 " 挂钩。
很多故事在一部电影里就已结束,却还被迫重启,kuku 炒冷饭。
这盘冷饭看着用料丰富,却是各种资本加塞的结果,创作者需要满足各方需求,最基础的故事因此变得支离破碎。
强行表达,最为致命。
一些故事讲完了,就让它停留在最美好的时候吧。
求求了,放过故事,也放过观众!
评论区一起聊聊——
有哪部续作让你想激情开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