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上汽把卧榻之側留給了華為,歡迎閲讀。
作者 | 柴旭晨
編輯 | 王小娟
四年前,時任上汽集團董事長一句," 把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都交給華為,上汽就沒有靈魂只剩軀體了 ",否決了與華為合作的可能。
四年後,在餘承東多次強調 " 手中沒有多餘資源 "、" 僅能支撐 4 家合作夥伴 " 之時,上汽卻将自主品牌這個大籌碼 " 硬塞 " 進已是過載狀态的鴻蒙智行模式,将卧榻之側留給了華為。
這場跨越四年的破冰牽手,更像是商業理性對產業趨勢的躬身。因為眼下,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對手——比亞迪。
當王傳福帶着智駕利劍狂奔而來,準備在規模優勢的基礎上,改寫智能化的下半場格局之後,去年總銷量被反超的上汽焦慮難掩;而定位成為 " 中國版博世 " 的華為也急需延伸生态、擴張戰略版圖來鞏固市場地位。
可以説,二者合作是一場 " 強強聯手 " 的相互補位,當華為的智能化下沉至最具份額想象力的 15 萬級市場,結合上汽的供應鏈、海外市場優勢的放大效應,有可能再次改寫中國車市的格局。
敏鋭的投資者先一步預見這場車圈巨震。去年 10 月底開始,上汽集團股價從 13 元 / 股的低位一路飙升至 21.3 元 / 股的高位,雖然後續有所波動,但仍穩定在 17 元 / 股上下,總市值逼近 2000 億元。
趕在行業洗牌、出清的前夕,格局的衍變依舊如火如荼。
聯姻
2 月 21 日,上汽與華為在上海籤署深度合作協定。這是一場國内汽車產業跨世紀的聯姻。
上汽集團董事長王曉秋、總裁賈健旭,華為汽車 BU 董事長餘承東、智選車業務部總裁汪嚴旻——雙方最高級别負責人悉數到場進行了籤約。鑑于上汽對 " 尚界 " 的熱情,外界多認為其将打入鴻蒙智行,成為華為的 " 第五界 "。
但官宣中沒有過多着墨于合作細節,也未提具體合作模式。要知道,上汽是華為合作的車企中,行業資歷、銷量規模、影響力都最強的一位。
這也決定了,此次合作不會照搬原先的模式,而是會根據雙方優勢,進行創新合作。官宣中明确表示:" 雙方将共同探索智能汽車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的新路徑,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競争力的智能汽車產品。"
盡管此前雙方對合作傳聞保持緘默,但敏感的市場早已從蛛絲馬迹中窺見端倪。上汽集團已于今年年初密集申請注冊 " 尚界 "、" 上汽尚界 " 等商标,雖然商标仍處于等待實質審查階段,但 " 尚界 " 與鴻蒙智行 " 四界 " 矩陣的命名邏輯一脈相承,是一個強烈的聯姻信号。
知情人士透露,雙方在產品定義、功能開發、品牌定位、營銷策略等方面的話語權會有所調整,按具體車型而定。不過合作車型将使用鴻蒙智行的完整解決方案,也會進駐華為門店和現有 " 四界 " 共享渠道。
合作的第一款車将以榮威旗下内部代号 "ES39" 的車作為雛形,依托上汽星雲平台,華為将運用其產品與營銷經驗重新打磨產品,引入華為智艙和智駕,預計在今年 Q4 上市。
據了解,新品牌将覆蓋 15 萬 -25 萬元售價區間,有望成為定價最親民的一 " 界 "。而這一價格區間也是鴻蒙智行產品的首次嘗試,對上汽和華為雙方都具有特殊意義。
事實上,從去年 7 月更換掌門人後,整個上汽都進行了深入的改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上汽與華為的合作也始于此,下半年關于上汽集團總裁帶隊與華為方面洽談的消息不絕于耳,小鵬重塑滴滴原型車 " 莫娜 " 一炮走紅的例子仍歷歷在目,雙方選擇用 " 半成品 " 迅速出拳也順理成章。
在業内人士看來,一位是智能時代的王牌軍,一位是國内汽車的超級巨頭,上汽與華為的聯姻可能是一場重構智能汽車市場競争格局的雙向奔赴。
鴻蒙智行在 25 萬元以上甚至百萬級别的市場布局都已完成,對于用户最為廣泛、也是厮殺最為激烈的 20 萬元以下智能汽車市場,何嘗不需要一個在全產業鏈具備深厚經驗、成本優勢的夥伴?
焦慮
過去 40 年間來,上汽集團一直都是國内車企的翹楚之一,龐大的體量、雲集的品牌、優秀的產品和成熟的鏈路,讓上汽集團連續 18 年蟬聯國内汽車公司銷量第一。
但在愈發詭谲的競争環境下,上汽壓力陡增。去年,比亞迪以 427 萬輛的年銷成績成為中國車企銷量冠軍,上汽集團的銷冠紀錄被終結。
這一年,上汽集團總銷量同比下滑了兩成,雖自主品牌成功扛下銷量大旗,智己、榮威飛凡、MG、大通、五菱、寶駿等銷量總和 241 萬,占集團總銷量 60%。但主力卻是主打性價比的五菱品牌(134 萬)和專注海外的名爵品牌(70 萬),疊加價格戰壓力,集團歸母淨利潤縮水約九成。
合資的燃油車銷量減退、自主新能源品牌還未能成功接棒,但市場競争已進入出清階段,上汽破局已是迫在眉睫,它急需一劑強心針提振士氣。
去年,賈健旭接任集團總經理後,就展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他所押注的,正是上汽乘用車板塊。其目前核心任務是擴大自主品牌在市場的份額,快速收復份額失地。
10 月末,榮威與飛凡合并,打響了資源整合的第一槍。随後,上汽集團通過 " 大乘用車戰略 ",已經将榮威、MG、智己、飛凡四大品牌的研發、供應鏈與海外業務進行全面整合,打造了中國汽車業首個 " 研產銷一體化 " 超級平台。
至此,上汽集團确定了構建大單品的開發模式,通過平台化、規格化,把單品規模做大,把成本降低。但收攏、提效、聚力還只是第一步,在競品百花齊放、賣點滿天飛的當下,賈健旭需要為上汽找到更大的聲量,貼上耀眼的标籤。
而華為正有這樣的優勢。
" 起死回生 " 的問界 M7、攪動 BBA 利潤堡壘的 M9,這些奇迹證明了華為點石成金的超能力,也一舉讓賽力斯在去年扭虧為盈又市值暴漲,逆襲成為車圈頂流。更重要的是,華為的 " 魔力 " 已經在北汽享界、奇瑞智界和江淮尊界身上得到復現,這説明問界的成功并非偶然。
華為對爆品邏輯的分析,以及對產品、車機系統、底盤等各類技術的快速迭代,是傳統車企所不足的,也是鴻蒙智行能獲得銷量的原因。畢竟,在新車頻出的時代,用户都希望買到最新的產品,體驗最新的技術,而如何跟上行業潮流,保持市場熱度,是一款車能否持續生存的重要因素。
眼下,比亞迪強大的用户基礎,會讓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改變消費心理。低價車型不再是單純的價格遊戲,未來将更新為以智能化能力為首的全方位產品競争。上汽需要科技、產品和品牌力的全方位加持,才能頂住比亞迪的猛烈攻勢。
在業内人士看來," 尚界 " 入列之後,上汽集團大乘用車板塊将在智己、榮威飛凡、MG、上汽通用五菱四大品牌基礎上形成更完善的布局,填補 15 萬 -25 萬元主流市場、以智能化為賣點的新能源產品布局空白,在全民智駕時代搶占先機。
重構
如果説,上汽牽手華為是為了破局,華為選擇上汽則是其生态位補全的陽謀。
去年,鴻蒙智行以 44.4 萬輛的成績在造車新勢力中傲視群雄。但仔細拆解可以發現," 四界 " 齊聚的背後,卻唯有問界擔起 85% 的銷量大梁。產品角度來看,從新款問界 M7,到問界 M9,華為打造爆款車的能力毋庸置疑。
餘承東深知,在智能化大背景下,產品的整體價格向下是大趨勢。強調科技平權的低價位產品,是高價位豪華產品的智能化平替,也是近幾年來汽車市場可持續成功的兩個主要方向。問界、尊界等皆是在 " 吊打 " 百萬、千萬豪車的口号下成功出圈的。
對于華為來説,或許高價位運營的策略可以持續,但要想真正迅速擴大其智能化技術的市場廣度,優質的中低價位主流市場產品的快速引入是難以回避的必修課。
自華為 2019 年高調進軍汽車行業以來,累計研發投入超過 300 億元。對應的成果是,營收正在以每年至少翻一倍的速度增長,2024 年上半年,華為車 BU 營收破百億,淨利潤為 22.31 億元。對于一家初創企業而言的确驕人,但對于年營收超過 8000 億元的巨頭華為而言還遠遠不夠。
" 華為的車造得再好,充其量就像手機一樣,占到百分之一二十的份額," 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直言道。只能從中國每年 3000 萬新車銷量的蛋糕裏分一塊,即使中國市占率最高的品牌大眾汽車,市場份額也沒有突破 20%。
華為的雄心是成為 " 中國版博世 ",後者是全球最大的汽車供應商,年營收超 500 億美元。只有在這個市場打開局面,快速突破智能軟硬體年裝機量百萬大關,甚至向兩百萬的水平靠近,華為智能的底層優勢才會被真正确立,汽車業務的天花板才能被真正打開。
但眼下,華為的對手正快速發力。随着比亞迪、長安、吉利等吹響智駕平權的衝鋒号,7 萬元就能搭載智駕套裝、10 萬元配上了激光雷達,華為高端智駕所面臨的壓力不小,餘承東在微博火速發文,直言 " 智能駕駛的湊合能用,和好用、好開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
擴大規模占領市場成了華為的當務之急。此時回顧來看,在主打年輕人、價格在 25 萬元以下的細分市場,鴻蒙智行還沒有爆款。在不親自下場造車的前提下,華為需要一個體系化、國際化、成本能力都更到位的戰略合作夥伴。
此時,上汽就是那個最佳人選。這家國内的巨無霸車企,有着華為前 " 四界 " 合作車企所不具備的優勢,產業鏈布局最成熟且完善、對拓展海外市場頗有經驗和收獲。
想象力由此打開。在創新模式下合作的 " 尚界 ",将會是比現有四界銷量都要更大、且具備 " 生而全球 " 的特點。新品牌将會擁有讓現有 20 萬元以下智能汽車市場 TOP3" 集體焦慮 " 的實力。官宣中所説 " 打造具有全球競争力的智能汽車產品 ",或許不會是一句空話。
兩巨頭聯手,正醖釀着一場大反攻,而這可能也将進一步重構國内汽車市場的格局。
不過,這場龐大叙事的背後依舊藏有諸多變數。大家關心的是,問界在 50 萬以上市場、智界在 25 萬以上市場的成功,能否在上汽與華為合作的全新品牌身上得到復制,随着越來越多的品牌加入華為朋友圈," 尚界 " 的獨特性是否會被大幅稀釋?
對賈健旭和餘承東來説,這些顧慮都是後話,箭已在弦不得不發。因為他們深知,在當下能看清現實,且不固守成規、敢于用創新的思維和行動進行破局,才會成為下一輪牌桌上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