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月經期掉出血塊,是疾病的信号嗎?有 1 種情況要千萬警惕,歡迎閲讀。
很多人都注意到,月經中有時會混有大大小小的血塊,一些人不僅有血塊,可能血塊顏色還發黑或者裏面伴随有白色的 " 肉塊 "。這也讓不少人感到焦慮甚至恐慌,懷疑月經出現血塊是不是代表身體出現了疾病?
那麼,血塊到底是什麼?有血塊意味着什麼?哪些情況預示着疾病?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将來把月經血塊問題講清楚,希望大家看完之後,不再為此煩惱。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月經期間為什麼會排出血塊?
女性的子宮腔内表面覆蓋着子宮内膜,每個月裏,卵巢除了發育并排出成熟卵子之外,還會分泌出雌激素和孕激素促進子宮内膜生長。
新長出的子宮内膜裏有豐富的血管和腺體,如果卵子受精,胚胎前來着床,子宮内膜的血管和腺體就能支持胚胎進一步發育。如果卵子沒有受精,子宮内膜就會逐漸失去激素的支持,進而萎縮、剝脱。
内膜的剝脱就好像子宮内蜕了一層皮,裏面的血管會斷裂,會有出血和組織液滲出,這些液體混合着子宮内膜被排出體外,就成了我們的月經。而一次月經過後,卵巢的激素又會支持子宮腔内生長出新一茬的子宮内膜,為下一次排卵後可能到來的胚胎做準備。
月經血一般不容易形成血塊,因為子宮内膜會產生大量的纖維蛋白溶解酶,血液凝結成血塊的一個重要步驟是血液中的纖維蛋白凝結成網,把血細胞糾結在一起形成團塊。而子宮内膜產生的纖維蛋白溶解酶會溶解月經血中的纖維蛋白,這就讓月經血不容易凝固,更容易保持液體的形态,從而更方便排出體外。
不過,當出血很多或者很快,纖維蛋白溶解酶不夠或者來不及分解纖維蛋白時,就會有血塊產生。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月經裏有血塊正常嗎?
出現 1 種情況一定要警惕
了解過血塊的產生機制後,相信大家已經發現,月經中偶爾混有小血塊其實非常正常,無非是子宮内膜剝脱得快了,纖維蛋白溶解酶工作量超負荷了,這種情況非常常見。
但有人可能問,如果是大血塊,是否表示身體有異常呢?
其實大家也并不用特别關注單個血塊的尺寸,如果一次性出血稍多,或者血液在陰道内蓄積,都容易產生相對大塊的血塊。只要月經的總失血量在身體承受的範圍内,即便偶爾出現大血塊也不必擔心。
還有些女性看到經血或者血塊發暗、發黑,擔心這是疾病的征兆,這些情況其實也不需要過分害怕。
血塊的顏色取決于血液的氧化程度。如果大家注意過自己傷口流出的血液,就會發現血液總是剛開始為鮮紅色,随後慢慢變暗,直至變成暗紅色甚至黑紅色,這就是血液氧化變色的結果。月經血也是一樣的道理,流在衞生巾上的月經血也會随着時間的推移慢慢發暗,而陰道内并非密閉環境,沒有及時流出的月經在陰道内一樣會氧化、變暗。
所以,暗一點、黑一點的血塊只不過是在陰道内多待了一會兒,并不代表身體有什麼疾病。臨床上也常常根據陰道流血的顏色,判斷是新鮮出血還是既往的陳舊性出血。
如果血塊的質地相對均勻,一般是純粹的血塊;如果血塊質地不均勻,裏面混有泛白的黏膜狀組織,那就是血塊裏有脱落的子宮内膜。如果你把它放到水裏洗一洗,還能看到它在子宮内時蓬松、舒展的樣子。
不過,如果排出的是肉塊一樣的組織,或者排出的組織有血腥味之外的異味,就需要引起重視了。早期胚胎發育不良的自然流產、稽留流產、人工流產後的組織殘留等都有可能表現為 " 月經 " 中排出肉樣組織。一些良性的子宮病變(如子宮内膜息肉、宮頸息肉、子宮肌瘤等)和惡性病變(如子宮内膜癌)有時也會排出不同于子宮内膜的組織團塊或者碎片。
這些組織很難靠肉眼鑑别,如果你在月經中觀察到有不同于子宮内膜的組織出現,尤其當月經出血模式改變、出現新發不适症狀,或者觀感奇怪的組織反復出現時,最好用幹淨的容器将組織裝好,盡快帶去醫院進一步檢查。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為什麼月經最初幾天,
血塊會更多?
不少人還觀察到,月經血塊往往是前面兩三天較多,後面就慢慢變少了。其實如果了解宮腔内的場景,這個現象就很好理解了。
女性月經開始時,子宮内膜會逐漸剝離子宮内壁。内膜中有豐富的血管,剝脱時血管斷裂,所以每剝脱一片内膜都伴随着一陣出血。兩三天後,多數内膜排出,月經血就主要是子宮内壁創面的滲血了,所以出血速度會明顯減慢,量也少了許多。
而在月經量大的那兩天,如果短時間内剝脱了較多的子宮内膜,突然增大的出血量可能讓纖維蛋白溶解酶來不及起作用,或者不夠充分溶解月經血中的纖維蛋白,這時就會產生大大小小的血塊。
當我們長時間躺卧、久坐不動時,月經血蓄積在陰道内,也在持續和纖維蛋白溶解酶發生反應。如果纖維蛋白溶解酶的量足夠多,能充分溶解纖維蛋白,我們活動和起身時就會湧出一股暖流,即液态的月經;如果纖維蛋白溶解酶的量不夠,月經裏殘餘的纖維蛋白就會形成或大或小的血塊,随着未凝固的經血、組織液等一起排出。
為什麼有些人血塊多,
有些人幾乎沒有?
正常情況下,就算沒有生育經歷和各種疾病的影響,不同的人之間也會因為子宮内膜厚度、宮腔大小、凝血功能等身體參數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月經量,這是正常的個體差異。通常來説,出血更多、更快的人相對更容易有月經血塊,而出血更少、更緩的人則相對不容易形成月經血塊。
即便是同一個人,在沒有生病的前提下,也偶爾會出現月經量波動的情況。可能月經量略高于以往、出現小血塊或者血塊增多、增大;也可能月經量略低于以往、血塊減少或消失。這是因為,每個月經周期子宮内膜的發育程度會受到雌孕激素的影響,而雌孕激素的水平又會因為多種因素而產生波動。所以即便沒有生病,日常生活中的勞累、熬夜、體脂率驟增或者驟降、精神壓力大等因素也能通過影響雌孕激素的水平而影響這一階段的内膜發育程度,從而導致内膜脱落時,出血量、血塊的形成情況和以往不同。
如果加入生育經歷、避孕措施、各種疾病、自然衰老等因素,情況就會變得更復雜。比如説,如果有生育經歷或者疾病導致子宮内膜基底層受損,就可導致月經量減少、血塊減少;一些激素類避孕藥劑能抑制子宮内膜的增殖,使用期間會有月經減少甚至消失的情況,當然也就更不容易見到血塊;一些疾病導致子宮腔增大,或令子宮内膜增厚,或使得子宮内膜無法正常脱落,就容易導致月經量顯著增加,也更容易看到血塊。
總的來説,如果月經量偶爾出現輕微的波動,不伴有其它不适症狀,一般可以繼續觀察,不必太緊張。如果排出了不像以往子宮内膜的可疑組織,可參考前文第二章的處理方式;而如果月經量或者月經中的血塊明顯增加,就需要認真關注一下是否出血過多。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血塊背後,
如何判斷月經量是否過多?
臨床上對于月經出血量制定的标準是:每月失血不超過 80ml。不過,普通人平時很難估計總出血量,一是因為我們很難将每天用掉的衞生巾或者棉條上的所有血液做匯總,進行定量統計;二是因為月經量≠月經出血量。月經中有組織液和子宮内膜,還常常混有宮頸粘液等其它物質,血液只是月經的成分之一,所以月經量總是多于月經出血量的。如果以月經量判斷失血總量,很容易高估失血量,反而徒增恐慌。
普通人最簡單的判斷辦法是,如果月經量長期基本穩定,且沒有發生缺鐵性貧血,就可以認為自己的出血量在身體的承受範圍之内,不需要焦慮月經出血是否正常、大血塊是否代表出血過多等問題。
反之,如果平時月經較多,體檢有缺鐵性貧血,無論月經中是否有血塊,都需要及早就醫查明原因。醫生需要确認是否真的月經過多,如果确實月經過多,要進一步查明月經過多的原因(如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病、子宮内膜異位症、子宮内膜增生、凝血功能異常等);如果月經量在正常範圍内,還需要進一步檢查,找到缺鐵的原因(身體是否有其它失血途徑、是否鐵攝入不足、是否鐵吸收障礙等)。
不過,也有一些情況會導致月經突然增多,讓平時沒有血塊或血塊不多的人突然出現大血塊。比如激素波動導致的偶然的月經延遲、内膜增厚;比如藥物流產或者妊娠組織殘留後的月經復潮;還有以為是月經推遲,其實是意外懷孕、自然流產、稽留流產的情況;某些炎症、腫瘤疾病也會有經量突然增多的表現。
普通人難以僅憑出血量判斷背後的原因,醫生也需要結合病史、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組織病理等信息,才能做出相對準确的判斷。所以,一旦出現月經量突然增多的情況,不要試圖自我診斷,免得過分焦慮,但也不能掉以輕心。
如果出血量只比以往稍多,沒有出現不同于以往的不适症狀,可以暫時觀察,如果下次月經又恢復正常,就可以不用在意這偶然的一次波動了;如果經量持續增多,建議就醫檢查一下,或許有新發的疾病導致了出血的增加;
如果出血量明顯高于平時,比如連續出現豆腐花一樣大塊的血塊,或者有血塊的同時伴随頭暈、眼花、心慌、冷汗、乏力等症狀,或者雖然沒有血塊,但每隔不到 2 小時就浸透一個衞生巾或棉條的,無論背後可能的原因是什麼,都需要小心急性的月經失血過多,建議立即就近就醫。
寫在最後:
除了關注月經血塊的性狀外,月經出現以下情況也需要引起重視:
1. 月經量突然明顯變多或者變少;
2. 痛經突然比以往明顯加重;
3. 月經出血時間超過 8 天;
4. 月經周期小于 21 天或者大于 35 天;
5. 兩次月經之間有出血;
6. 有性生活且月經推遲,疑似懷孕;
7. 沒有性生活但距離上次月經第一天超過三個月;
8. 超過 16 周歲仍未有過月經;
9. 其他令你擔憂或者疑慮的情況。
祝各位女性朋友都能健康、平穩地度過每一個經期。
策劃制作
作者丨飛刀斷雨 婦產科醫生
審核丨蘭義兵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副主任醫師
策劃丨鍾豔平
責編丨鍾豔平
審校丨徐來 林林
相關推薦
1. 維生素 C 是蘋果的 10 倍!這種花營養豐富又鮮美,錯過又要等一年!
3. 這 5 種藏在家裏的致癌物,很多人天天接觸卻不知道!快看你中招沒?
5. 一個比散步還簡單的動作,每天只需 10 分鍾,就能改善體态、緩解肩頸痛!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内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原創圖文轉載請後台回復 " 轉載 "
點亮 " 在看 "
一起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