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学经验:月经期掉出血块,是疾病的信号吗?有 1 种情况要千万警惕,欢迎阅读。
很多人都注意到,月经中有时会混有大大小小的血块,一些人不仅有血块,可能血块颜色还发黑或者里面伴随有白色的 " 肉块 "。这也让不少人感到焦虑甚至恐慌,怀疑月经出现血块是不是代表身体出现了疾病?
那么,血块到底是什么?有血块意味着什么?哪些情况预示着疾病?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将来把月经血块问题讲清楚,希望大家看完之后,不再为此烦恼。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月经期间为什么会排出血块?
女性的子宫腔内表面覆盖着子宫内膜,每个月里,卵巢除了发育并排出成熟卵子之外,还会分泌出雌激素和孕激素促进子宫内膜生长。
新长出的子宫内膜里有丰富的血管和腺体,如果卵子受精,胚胎前来着床,子宫内膜的血管和腺体就能支持胚胎进一步发育。如果卵子没有受精,子宫内膜就会逐渐失去激素的支持,进而萎缩、剥脱。
内膜的剥脱就好像子宫内蜕了一层皮,里面的血管会断裂,会有出血和组织液渗出,这些液体混合着子宫内膜被排出体外,就成了我们的月经。而一次月经过后,卵巢的激素又会支持子宫腔内生长出新一茬的子宫内膜,为下一次排卵后可能到来的胚胎做准备。
月经血一般不容易形成血块,因为子宫内膜会产生大量的纤维蛋白溶解酶,血液凝结成血块的一个重要步骤是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凝结成网,把血细胞纠结在一起形成团块。而子宫内膜产生的纤维蛋白溶解酶会溶解月经血中的纤维蛋白,这就让月经血不容易凝固,更容易保持液体的形态,从而更方便排出体外。
不过,当出血很多或者很快,纤维蛋白溶解酶不够或者来不及分解纤维蛋白时,就会有血块产生。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月经里有血块正常吗?
出现 1 种情况一定要警惕
了解过血块的产生机制后,相信大家已经发现,月经中偶尔混有小血块其实非常正常,无非是子宫内膜剥脱得快了,纤维蛋白溶解酶工作量超负荷了,这种情况非常常见。
但有人可能问,如果是大血块,是否表示身体有异常呢?
其实大家也并不用特别关注单个血块的尺寸,如果一次性出血稍多,或者血液在阴道内蓄积,都容易产生相对大块的血块。只要月经的总失血量在身体承受的范围内,即便偶尔出现大血块也不必担心。
还有些女性看到经血或者血块发暗、发黑,担心这是疾病的征兆,这些情况其实也不需要过分害怕。
血块的颜色取决于血液的氧化程度。如果大家注意过自己伤口流出的血液,就会发现血液总是刚开始为鲜红色,随后慢慢变暗,直至变成暗红色甚至黑红色,这就是血液氧化变色的结果。月经血也是一样的道理,流在卫生巾上的月经血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发暗,而阴道内并非密闭环境,没有及时流出的月经在阴道内一样会氧化、变暗。
所以,暗一点、黑一点的血块只不过是在阴道内多待了一会儿,并不代表身体有什么疾病。临床上也常常根据阴道流血的颜色,判断是新鲜出血还是既往的陈旧性出血。
如果血块的质地相对均匀,一般是纯粹的血块;如果血块质地不均匀,里面混有泛白的黏膜状组织,那就是血块里有脱落的子宫内膜。如果你把它放到水里洗一洗,还能看到它在子宫内时蓬松、舒展的样子。
不过,如果排出的是肉块一样的组织,或者排出的组织有血腥味之外的异味,就需要引起重视了。早期胚胎发育不良的自然流产、稽留流产、人工流产后的组织残留等都有可能表现为 " 月经 " 中排出肉样组织。一些良性的子宫病变(如子宫内膜息肉、宫颈息肉、子宫肌瘤等)和恶性病变(如子宫内膜癌)有时也会排出不同于子宫内膜的组织团块或者碎片。
这些组织很难靠肉眼鉴别,如果你在月经中观察到有不同于子宫内膜的组织出现,尤其当月经出血模式改变、出现新发不适症状,或者观感奇怪的组织反复出现时,最好用干净的容器将组织装好,尽快带去医院进一步检查。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为什么月经最初几天,
血块会更多?
不少人还观察到,月经血块往往是前面两三天较多,后面就慢慢变少了。其实如果了解宫腔内的场景,这个现象就很好理解了。
女性月经开始时,子宫内膜会逐渐剥离子宫内壁。内膜中有丰富的血管,剥脱时血管断裂,所以每剥脱一片内膜都伴随着一阵出血。两三天后,多数内膜排出,月经血就主要是子宫内壁创面的渗血了,所以出血速度会明显减慢,量也少了许多。
而在月经量大的那两天,如果短时间内剥脱了较多的子宫内膜,突然增大的出血量可能让纤维蛋白溶解酶来不及起作用,或者不够充分溶解月经血中的纤维蛋白,这时就会产生大大小小的血块。
当我们长时间躺卧、久坐不动时,月经血蓄积在阴道内,也在持续和纤维蛋白溶解酶发生反应。如果纤维蛋白溶解酶的量足够多,能充分溶解纤维蛋白,我们活动和起身时就会涌出一股暖流,即液态的月经;如果纤维蛋白溶解酶的量不够,月经里残余的纤维蛋白就会形成或大或小的血块,随着未凝固的经血、组织液等一起排出。
为什么有些人血块多,
有些人几乎没有?
正常情况下,就算没有生育经历和各种疾病的影响,不同的人之间也会因为子宫内膜厚度、宫腔大小、凝血功能等身体参数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月经量,这是正常的个体差异。通常来说,出血更多、更快的人相对更容易有月经血块,而出血更少、更缓的人则相对不容易形成月经血块。
即便是同一个人,在没有生病的前提下,也偶尔会出现月经量波动的情况。可能月经量略高于以往、出现小血块或者血块增多、增大;也可能月经量略低于以往、血块减少或消失。这是因为,每个月经周期子宫内膜的发育程度会受到雌孕激素的影响,而雌孕激素的水平又会因为多种因素而产生波动。所以即便没有生病,日常生活中的劳累、熬夜、体脂率骤增或者骤降、精神压力大等因素也能通过影响雌孕激素的水平而影响这一阶段的内膜发育程度,从而导致内膜脱落时,出血量、血块的形成情况和以往不同。
如果加入生育经历、避孕措施、各种疾病、自然衰老等因素,情况就会变得更复杂。比如说,如果有生育经历或者疾病导致子宫内膜基底层受损,就可导致月经量减少、血块减少;一些激素类避孕药剂能抑制子宫内膜的增殖,使用期间会有月经减少甚至消失的情况,当然也就更不容易见到血块;一些疾病导致子宫腔增大,或令子宫内膜增厚,或使得子宫内膜无法正常脱落,就容易导致月经量显著增加,也更容易看到血块。
总的来说,如果月经量偶尔出现轻微的波动,不伴有其它不适症状,一般可以继续观察,不必太紧张。如果排出了不像以往子宫内膜的可疑组织,可参考前文第二章的处理方式;而如果月经量或者月经中的血块明显增加,就需要认真关注一下是否出血过多。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血块背后,
如何判断月经量是否过多?
临床上对于月经出血量制定的标准是:每月失血不超过 80ml。不过,普通人平时很难估计总出血量,一是因为我们很难将每天用掉的卫生巾或者棉条上的所有血液做汇总,进行定量统计;二是因为月经量≠月经出血量。月经中有组织液和子宫内膜,还常常混有宫颈粘液等其它物质,血液只是月经的成分之一,所以月经量总是多于月经出血量的。如果以月经量判断失血总量,很容易高估失血量,反而徒增恐慌。
普通人最简单的判断办法是,如果月经量长期基本稳定,且没有发生缺铁性贫血,就可以认为自己的出血量在身体的承受范围之内,不需要焦虑月经出血是否正常、大血块是否代表出血过多等问题。
反之,如果平时月经较多,体检有缺铁性贫血,无论月经中是否有血块,都需要及早就医查明原因。医生需要确认是否真的月经过多,如果确实月经过多,要进一步查明月经过多的原因(如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增生、凝血功能异常等);如果月经量在正常范围内,还需要进一步检查,找到缺铁的原因(身体是否有其它失血途径、是否铁摄入不足、是否铁吸收障碍等)。
不过,也有一些情况会导致月经突然增多,让平时没有血块或血块不多的人突然出现大血块。比如激素波动导致的偶然的月经延迟、内膜增厚;比如药物流产或者妊娠组织残留后的月经复潮;还有以为是月经推迟,其实是意外怀孕、自然流产、稽留流产的情况;某些炎症、肿瘤疾病也会有经量突然增多的表现。
普通人难以仅凭出血量判断背后的原因,医生也需要结合病史、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等信息,才能做出相对准确的判断。所以,一旦出现月经量突然增多的情况,不要试图自我诊断,免得过分焦虑,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如果出血量只比以往稍多,没有出现不同于以往的不适症状,可以暂时观察,如果下次月经又恢复正常,就可以不用在意这偶然的一次波动了;如果经量持续增多,建议就医检查一下,或许有新发的疾病导致了出血的增加;
如果出血量明显高于平时,比如连续出现豆腐花一样大块的血块,或者有血块的同时伴随头晕、眼花、心慌、冷汗、乏力等症状,或者虽然没有血块,但每隔不到 2 小时就浸透一个卫生巾或棉条的,无论背后可能的原因是什么,都需要小心急性的月经失血过多,建议立即就近就医。
写在最后:
除了关注月经血块的性状外,月经出现以下情况也需要引起重视:
1. 月经量突然明显变多或者变少;
2. 痛经突然比以往明显加重;
3. 月经出血时间超过 8 天;
4. 月经周期小于 21 天或者大于 35 天;
5. 两次月经之间有出血;
6. 有性生活且月经推迟,疑似怀孕;
7. 没有性生活但距离上次月经第一天超过三个月;
8. 超过 16 周岁仍未有过月经;
9. 其他令你担忧或者疑虑的情况。
祝各位女性朋友都能健康、平稳地度过每一个经期。
策划制作
作者丨飞刀断雨 妇产科医生
审核丨兰义兵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副主任医师
策划丨钟艳平
责编丨钟艳平
审校丨徐来 林林
相关推荐
1. 维生素 C 是苹果的 10 倍!这种花营养丰富又鲜美,错过又要等一年!
3. 这 5 种藏在家里的致癌物,很多人天天接触却不知道!快看你中招没?
5. 一个比散步还简单的动作,每天只需 10 分钟,就能改善体态、缓解肩颈痛!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原创图文转载请后台回复 " 转载 "
点亮 " 在看 "
一起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