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農村老人快給不起壓歲錢了?,歡迎閲讀。
有網民近期反映當地 " 過年給孩子拿紅包攀比嚴重,漲到最低 200 元,給農村老年人增加很大的經濟壓力和煩惱 ",安徽阜陽官方回應稱,将引導基層将壓歲錢的合理發放納入村規民約。
網民 2023 年 12 月 14 日在人民網 " 領導留言板 " 留言稱,每年過年親戚朋友帶孩子來拜年串門,給孩子壓歲錢紅包是必須的;可是最近幾年,給孩子的紅包,因為互相攀比心理,由之前 10 元、20 元,漲到最低 200 元,甚至 500 元、600 元。
這位網民表示,對于只靠幾畝地收入的 50 歲以上的老年人,給孩子壓歲錢就會成為新年這個喜慶日子的煩惱。農村畸形的攀比現象,造成壓歲錢和老年人的收入不均衡,給老年人增加很大經濟壓力和煩惱,也直接影響孩子們的價值觀。都是打腫臉充胖子,失去了過年紅包的意義。
這位網民建議,政府應提倡過年發紅包向廣東地區學習。雖然廣東生活富裕,經濟條件更好,但過年紅包普遍在 5 元、10 元、20 元,紅包圖個吉利,不在乎金額。除了父母的紅包,廣東地區一般親戚給孩子紅包 10 元最普遍,當地長久以來的紅包習俗和規矩值得學習,更需要政府提倡和引導。(澎湃新聞網 1 月 17 日報道)
這位網民提及的廣東 " 派利是 ",其實相當程度上脱離了壓歲錢的概念。在古代中國以及古代其他很多國家,由于醫療條件、生活條件等因素影響,低齡孩子面臨比較突出的成長風險。壓歲錢,就是壓制邪祟,所以有着特定的指向性,一般是德高望重、年歲較高的長輩給低齡晚輩發放。這等于是一種氣運、壽數的轉移,表達着真誠祝願。
廣東 " 派利是 ",這個 " 是 " 通 " 市 ",更正确的表達是 " 利市 ",最初是生意人開業,為獲得他人祝願所派發的紅包。後來," 利市 " 與壓歲錢合一,但在廣東,重視的是讨得的意頭,金額倒是不高,通常是公司老板向員工新年開工時派發,以及已婚人士向未婚人士(無論年歲如何)派發。
如果内陸部分地區復制廣東的習俗,而這些地區年長未婚的人士又比較多,就會產生一個尴尬:這些人就從需要給親戚熟人的孩子發壓歲錢的一方,變成了獲得利市的另一方。
那些生養了孩子的夫婦,回鄉走親訪友,如果遇到比較多未婚的親友,就可能出現收到的利市,遠遠少于發出去的利市的情況。所以,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民俗,将其他地方的風俗學來未必那麼恰當,民眾也很可能不買那個賬。
再來説内陸地區确實普遍存在的壓歲錢攀比現象。這與彩禮攀比、紅白喜事操辦攀比一樣,确實都加重了部分民眾的負擔。在這其中,官方确實沒有太多可以作為的空間,無非一方面嚴格限定公職人員家庭打着孩子的旗号不得收取管理對象發放的紅包(在紀監委和法院的認定中,這種做法都是行受賄);另一方面進行勸導。
話又要説回來,新聞報道中提及的網友原話 " 對于只靠幾畝地收入的 50 歲以上的老年人,給孩子壓歲錢就會成為新年這個喜慶日子的煩惱 ",這其中的情境,有探究的必要。50 歲以上的老年人,大概率孩子已經成年、結婚、生子,這才會出現向低齡孫輩發放壓歲錢的需求。這些老年人,往往為了孩子成家結婚買房,已經透支了老本,耗盡了多年積蓄,還在苦苦支撐操持務農。
這種情況下,這些老年人給孫輩發放多少壓歲錢,其實取決于老年人自己的身體狀況、務農或打工的經營情況,取決于殘存的家庭财力。説到底,這是村規民約也很難管到位的。
但既然是過時過節,不僅有老人的孫輩可以獲得壓歲錢這樣的現象,已經成年、成家立業的中青年子女也應該回饋自己的年老父母,叫做贍養費也好,叫做感恩父母過去的持續付出也好,盡到自己的能力。
所以,新聞中提及的那位網友所指向的情況、情境,應該是有些地方存在的中青年子女一方面以孩子拿壓歲錢的名義,繼續向老人要錢,但另一方面自己對老人又摳門得要命,一毛不拔,所以搞得老人就很困窘,待到春天青黃不接的時候,甚至生活狀況更差。
所以,安徽阜陽也好,其他很多地方也好,直接的官方宣傳引導以及村規民約應當關注的問題,不是壓歲錢給多了還是給少了,而是中青年子女的持續 " 啃老 " 給老人帶來沉重壓力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