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社會經驗:緬北戰火再起,如何維護中國周邊和平?,歡迎閲讀。
【文 /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秦博 李傑】
3 月 26 日,政府軍與緬甸民族民主聯盟軍(MNDAA,也即俗稱的果敢同盟軍)在撣邦北部的臘戍附近爆發了新的戰鬥,這是自 1 月中旬以來經中國斡旋後停戰以來的首次軍事對抗,短暫的和平被打破,緬北再次進入不确定狀态。
對此,西方多家媒體幸災樂禍,聲稱在中國政府斡旋下達成的停火協定,在撣邦北部生效兩個多月後就破裂。短短兩月,緬軍為何敢于破壞甚至撕毀協定?其他涉事方應該如何理解緬軍的行為并就未來作出一定程度的預判?
發動本次戰事,緬軍究竟是何心态?
臘戍的地理和戰略位置對于緬甸政府軍具有多重意義,因為它不僅是通往北部撣邦的重要通道,而且還是多個民族武裝力量的活動中心。這使臘戍成為緬軍和民族武裝之間争奪的焦點,而這場争奪不僅涉及物理上的控制,還包括心理層面的戰術。
臘戍(Lashio)之于撣邦的地理位置
(圖片來源:網絡)
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被動防守之後,緬軍采取的局部衝突策略,從戰略角度來看,是想展示其維護秩序和防御能力的決心。通過在臘戍這一關鍵地點采取軍事行動,緬軍不僅試圖物理上鞏固其控制權,更重要的是,試圖心理上穩固其在内部軍隊和民眾中的權威,增強士兵和民眾對政府軍的信心,尤其是在之前一段時期内緬軍顯得相對被動的背景下,這種信心的重建顯得尤為重要。
此外,通過在臘戍及其周邊地區發起戰事,緬軍也在向周邊的民族武裝力量傳達明确的信息,即緬軍依然具有維持該地區秩序和防御的能力和決心。這種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周邊民族武裝力量施加心理壓力,意在削弱它們的士氣和對抗意志,從而在更廣泛的戰略層面上獲得優勢。
畢竟,軍政府的政權内外交困,不僅只是面對民地武的麻煩。一方面,通過展示力量和決心,緬軍可能在短期内成功地穩固了其在臘戍地區的控制權和提升了民眾及軍隊的信心。然而,另一方面,這種軍事行動也可能加劇地區内的緊張關系,引發民族武裝力量更為激烈的反應,從而在更長的時期内增加該地區的不穩定性。但緬軍内部一定作出了相對較優的判斷。
經過數月的重組和訓練,緬軍認為自己已經恢復了一定的戰鬥力量。增強了他們采取先發制人戰術的信心,尤其是針對果敢同盟軍中的核心部隊。通過限制和打擊對方的關鍵力量,緬軍不僅試圖瓦解對手的戰鬥能力,還企圖在心理上和戰略上取得主動。
緬軍的力量恢復不單單是物理武力層面的,還包括情報收集能力、快速反應機制和兵力調度的靈活性。不完全遵守停火約定是軍政府保持戰術和戰略靈活性的一種方式,讓其在必要時可以迅速調整軍事行動以應對地面形勢。顯然,緬軍并不完全遵守北方大國組織的和談,反而是抓住和談後兩個多月的喘息時間,恢復關鍵能力,先發制人迅速集結力量,并試圖對果敢同盟軍進行有效打擊。
緬軍此次對同盟軍先發制人,絕不僅是一次單純的軍事行動,而是一次全方位的力量展示。緬甸國内局勢的復雜和動态性導致軍政府需要保持行動上的高度靈活性,以快速應對不斷變化的威脅和機遇。
當地時間 3 月 26 日中午,緬甸政府軍四次使用重型武器開火
(圖文來源:thadinn)
緬軍通過這種有限的軍事行動,想達到的目的是去評估同盟軍對其突發攻擊的響應速度、指揮控制系統的效率、以及部隊調動的靈活性。這些信息對于緬軍來説極為寶貴,因為他們想盡快發現同盟軍的防御體系中可能存在的薄弱環節。
實際戰争中,反應速度往往是決定戰鬥結果的關鍵因素之一。通過觀察同盟軍對局部進攻的反應時間和方式,緬軍能夠判斷出其決策速度、部隊的機動能力以及後勤支援的迅速性。這些信息對于規劃未來的緬軍極有可能進行的全面攻勢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更重要的是,通過針對同盟軍 "C 型包圍圈 " 的局部進攻,緬軍試圖識别并利用同盟軍防線的薄弱點。在復雜的地形中,即使是精心構建的防御體系也難免存在漏洞。緬軍通過實際的戰鬥行動來探測這些薄弱環節,并利用這些薄弱點,将極大增加緬軍在未來戰鬥中取得突破的可能性。因此,這次局部進攻是緬軍為未來可能的大規模突破行動做的重要準備,緬軍也不可能真正遵守停火協定。
另外,此舉反映出緬軍非常在意對模糊地帶與戰略要地的争奪。緬軍和果敢同盟軍的停火線周圍的模糊地帶成為了雙方戰略博弈的關鍵區網域。緬軍對這些地區高度重視。在這些未明确劃分歸屬的地帶進行軍事行動,為緬軍提供了一種相對隐蔽的行動空間,能夠在不明顯違反停火協定的前提下,對同盟軍進行戰術壓迫和策略牽制。
不得不説,敏昂萊及其部隊确實有能征善戰者。緬軍對戰略要地和制高點的控制,不僅拿到了物理上的視野和射擊優勢,更重要的是,緬軍擁有了戰略信息收集和傳遞的高地。占據這些點位,緬軍就能夠有效監控同盟軍的動向,同時構建起對臘戍地區更為全面的戰略掌控。
緬軍還在這些關鍵點位構築防御工事,一方面為緬軍提供了堅固的防線,提高了同盟軍發起進攻的成本和難度;另一方面,這些工事也像是緬軍對該地區的控制和主權聲明的重要象征,且頗具壓迫性。
緬軍舉動當如何解讀?
緬軍本次的舉動,既是對外部壓力的直接回應,也是對内部戰略需求的一種适應,是一個復雜的戰略博弈過程。
中國比任何國家都重視緬北地區的穩定,不僅是源于地緣政治的考量,也更關乎區網域安全與經濟發展的大局,這一點,緬軍政府不會不知曉。但是,無論是 " 乖乖服從 ",還是 " 完全雄起 " 都未必是軍政府所想。軍政府也面臨其國内多支民地武的割據現實,最符合其利益的,就是不斷調整策略,既不完全沉默在停火協定中,又謹慎地盡量将戰事主動權和範圍保持在自己的能力可控内。
中緬胞波塔——中緬友誼的象征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緬軍政府清楚自己面臨的國内國際局勢都無比復雜微妙,要在這樣的復雜國際和國内舞台上争取主動權和影響力,靠的不是 " 定 ",也不是 " 變 ",而是定中有變,變中含定,因為這樣,才能為其不斷争取到更為有利的議價本錢和更多的籌碼。顯然,緬甸軍政府是相信實力大于語言的。
緬甸當前的危機是多層面的,對于緬軍政府來説,它面臨的因素更多維、更棘手,包括地方抵抗的加劇、國際外交關系的復雜化以及對經濟發展的追求和對緬族復興的雄心。這些因素相互作用,塑造了緬甸當前的社會政治格局,特别是軍政府的戰略決策和國際定位。
緬軍政府面臨着來自西方國家的巨大制裁壓力,不得不依賴于中國、俄羅斯等國的支持來抵御國際孤立,努力在國際政治中尋找生存空間。緬軍政府在大國博弈中的策略性定位是多元的,既要通過參與某些大國的國際軍事演習、又要加強與北方鄰國的經濟合作,但這些努力并不會完全取代緬軍政府在其國内通過與民地武繼續兵戎相見來維護其合法性、擴展其生存周期的做法。
這對中國來説,也是一個重要的提示:中方在緬甸北部的穩定中一直盡力扮演着調解者的角色,試圖通過外交手段減少衝突,以保障自身邊境安全和地區穩定。但需要更細致地、動态化地、長期不懈地深入理解緬軍政府的行動邏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内,都要摒棄以一次和談就能一勞永逸地解決緬北問題的期待,因為,這本質上是一項長期任務,因此未來需要有更大的靈活性和更多創新的手段,時而雷霆萬鈞,時而和風細雨。
下一步應對策略
對于中國來説,繼續加強邊境安全措施依然是是非有必要的。除了加強日常巡邏外,還要特别重視建立快速反應機制,建立一套邊境事件快速反應機制,包括與地方政府、軍事和警察部門的緊密協調,确保在發現異常情況時能迅速采取行動,有效阻止衝突擴散。
中國一向堅持以和平手段解決衝突,鼓勵和談。對于下一步如何緬北局勢,依舊在于促進和談重啓,提供調解平台,釋放一些利好。要明确調解的基本原則,如雙方平等、和平解決争端等,确保這些原則被所有參與方接受。必要時,召開緊急調解會議,盡快選擇中立地點。
會議期間,根據讨論内容設立幾個專門的工作組,比如衝突解決、人道主義援助、未來治理結構等,每個工作組由雙方代表和中方或國際組織代表共同參與,專注于具體議題的深入讨論。可通過特使、調解團等形式,發揮其軟性幹預的優勢,為緬甸各方提供對話的空間,增加會談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會談結束後,建立一個持續對話的機制,比如設立常設聯絡辦公室或定期舉行後續跟蹤會議,以确保雙方能夠持續溝通,鞏固和平進展。作為和談的一部分,中國可以承諾在和平穩定後,為緬甸提供經濟和技術援助,支持其後衝突重建,增強和平協定的吸引力。
此外,還要充分利用東盟平台,強化多邊外交努力。可以發起成立一個專注于緬甸問題的亞洲鄰國工作組,成員包括東盟國家以及其他對緬甸局勢有重大利益和影響的亞洲國家。工作組的目标是共同商讨并實施促進緬甸和平進程的策略。定期舉行工作組會議,确保各成員國間的信息共享,協調立場,并共同制定行動計劃,為助力今年東盟輪值主席國老撾發揮更大的作用。
當地時間 2024 年 3 月 6 日,澳大利亞墨爾本,澳大利亞 - 東盟特别峰會全體會議在會展中心舉行(圖片來源:IC photo)
東盟作為區網域組織,其根本目标之一是維持東南亞的和平與穩定。緬甸北部的衝突若得不到妥善解決,易成為地區不穩定的源頭,影響東盟成員國的國家安全,因此東盟有共同的利益推動和平解決方案。
東盟安全合作框架内有多個與衝突預防、危機管理相關的機制,如東盟地區論壇(ARF)和東盟防務部長會議(ADMM),這些機制為成員國提供了讨論和應對區網域安全挑戰的平台。通過這些機制,東盟可協調成員國對緬甸問題的共同立場和行動。盡快形成關于緬甸和平進程的共同立場聲明,明确呼籲緬甸各方恢復和談,并提出具體的和平建議和解決方案。
在雙邊或多邊場合中,對緬甸政府和民地武施加外交壓力,包括通過官方聲明、外交照會等形式,呼籲緬甸各方恢復和平對話。在中國和東盟的論壇等多邊安全對話平台上提出緬甸北部衝突議題,促進區網域内對緬甸和平進程的讨論和合作,利用這些論壇的機制推動建立緬甸問題特别會議或工作組,進一步明确中國立場和對和平進程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