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AI配件,假性繁榮,歡迎閲讀。
文 | 光子星球
AI 浪潮不斷侵襲各行各業的當下,沉寂多年的消費電子領網域終于熬來了 AI 硬體狂歡。
回顧 AI 硬體發展,過去幾年間,手機與 PC 這兩顆太陽高懸于市場中央,吸引了絕大多數的技術火力—— AI 芯片、架構、軟體生态幾乎都圍繞這兩大設備構建。
但,時代變了。當下,AI 正逐步從手機、PC 這類中心設備中 " 逃逸 ",鑽入曾被行業忽視的配件領網域,耳機、滑鼠、鍵盤——這些過往的 " 配角 ",不再是手機和 PC 的附庸,而是逐漸進化為 AI 的新物種。這一切,正在改寫大眾對 AI 硬體的認知。
這一變革并非偶然發生,很大程度上是 AI 硬體去中心化的結果,一直試圖瓜分硬體蛋糕的 AI 廠商則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只是,就目前而言,所謂的 AI 滑鼠、AI 鍵盤表現尚不盡如人意,雷聲大雨點小,更多的是概念炒作和噱頭。但不可否認的是,當下的概念炒作和噱頭,或許正在勾勒 AI 配件的雛形——随着硬體、AI 廠商互補短板,AI 硬體去中心化時代勢必會到來。
AI 硬體,去中心化
AI 硬體去中心化潮流,一定程度上是 AI 廠商切入硬體賽道的陽謀。
首先,AI 廠商雖在算法、軟體服務等方面具備優勢,但普遍缺乏硬體基因,相較于直接 " 一步到位 ",直接進入已經高度競争、巨頭林立的 PC、手機賽道,從配件領網域切入硬體賽道顯然更加務實。
畢竟硬體研發是一項高門檻、重資本的賽道,尤其是在 PC 和手機領網域——無論是繞過專利牆,還是供應鏈、品牌構建、渠道鋪設,均需重金投入。
此外,現階段 PC 和手機市場已經飽和,行業增長趨緩,直接殺入這些領網域,無異于以卵擊石,風險極大,且回報周期相當漫長。
基于此,現階段的 AI 廠商在 PC、手機領網域,更傾向于同成熟的廠商展開合作,比如當下讨論度甚高的 AI 手機,其背後就有着百度、字節、MiniMax 等多家 AI 廠商的影子。只是,手機賽道集中度較高,留給 AI 廠商競奪的優質客户數量有限,僧多肉少,議價權有限。
相比硬剛手機、PC 賽道,從配件領網域切入硬體成本更低且操作性更強——像滑鼠、鍵盤這種配件,迭代速度飛快,入場門檻也沒那麼高,用户品牌忠誠度亦不像手機和 PC 那樣強。以鍵盤為例,自 2014 年 CHERRY 專利保護期過期以後,機械鍵盤賽道瞬間迎來大爆發,幾乎年年有更卷的新玩家殺入。
低成本切入硬體領網域之外,更小的嘗鮮成本,是當下 AI 配件賽道如此熱絡的另一重原因。
這可以理解為是一場 " 從邊緣滲透中心 " 的戰争——盡管圍繞 AI 硬體展開的讨論,在行業語境裏早已司空見慣,但同消費市場仍然有着一道溝壑。實際上,對于尚未參透 AI 的普通用户來説,想要其一上來就為 AI 手機或 AI PC 買單,無異于讓人硬着頭皮吃一整桌滿漢全席。
據光子星球此前調查,盡管第一批 AI 手機早已推出,但線下手機門店為 AI 而來的用户寥寥無幾,以至于多個品牌店員在推銷過程中并不會主動介紹 AI。這意味着,在用户尚未建立起成熟的 AI 消費習慣之前,直接讓他們為昂貴的 AI 手機或 AI PC 買單,無異于揠苗助長。
對于還沒完全習慣 AI 的用户來説,想要他們一上來就為手機或 PC 中的 AI 功能買單,無異于讓人硬着頭皮吃一整桌滿漢全席。
在此之前,培養 AI 消費習慣幾乎只有通過 App 商城裏的 AI 應用,而嘗鮮成本更低的 AI 配件,則提供了另一個切口—— AI 配件售價更為親民,用户決策難度更低,看似從 " 邊緣 " 繞了一圈,實則是 AI 廠商的 " 迂回包抄 "。
此外,在中心設備中,AI 往往只是其中的一個功能模塊,容易被稀釋和忽視。但在配件賽道,AI 則能成為賦予產品新的價值主張的絕對主角,抑或是提供新的互動體驗,尤其是當 AI 功能被廠商包裝成 " 不可替代 " 的賣點時。
據光子星球觀察,某品牌 AI 滑鼠的淘寶旗艦店評論區,有大量對 AI 撰寫文案、PPT 生成感到新奇的 " 小白用户 "。盡管其背後所搭載的大模型并非業界第一梯隊,但對 " 小白用户 " 而言,或許該滑鼠正是其同 AI 辦公的初次接觸。因此,AI 配件不失為推廣 AI 硬體、驗證市場需求的一大途徑。
殊途同歸
其實,早在大模型帶火 AI 硬體之前,一些 AI 配件便已悄然迭代。
以智能語音賽道起家的科大訊飛為例,其 2020 年前後所推出的語音滑鼠與語音鍵盤,可以説是 PC 配件 " 智能化 " 的早期嘗試——雖説對着滑鼠鍵盤説話錄入,頗有星爺電影《國產凌凌漆》裏 " 吹風機型刮鬚刀 " 的既視感,但兩款主打語音輸入與翻譯功能的產品,一定程度上還是能夠收編那些 " 一陽指 "、" 二指禅 " 式的慢打字辦公用户。
而随着 AI 浪潮洶湧而至,廠商們的硬體野心迅速膨脹。作為最早一批吃到 AI 硬體螃蟹的玩家,科大訊飛在推出一系列 AI 學習機產品的同時,亦試圖給老舊的語音滑鼠、鍵盤強行 " 打雞血 ",注入 AI 基因,趁着這波風口再造一輪聲勢。
以 AI 滑鼠 AM50 為例,除卻既往的語音打字、語音翻譯功能,其在訊飛星火大模型的加持下,已将智能對話、智能寫作、PPT 生成、AI 繪圖等當下常見 AI 功能一一打包,塞入滑鼠、鍵盤的驅動中,花式撬開用户錢包。
此番打法,主要面向 " 小白用户 ",畢竟對重度 AI 用户而言,無論是 AI 繪圖還是智能寫作,都有着更為成熟的上位替代,并不需要一個雜糅的 "AI 應用合集 "。因此,科大訊飛 AI 配件的核心,是通過硬體帶動軟體,實現面向 " 小白用户 " 的市場教化,讓硬體反過來推動 AI 生态的發展。
相比之下, 字節的 AI 耳機,走的則是 " 軟體帶硬體 " 的路數。
字節曾瞄準過 XR 這一潛在的中心設備,重金從騰訊手中搶下 Pico,奈何 XR 市場尚未得到廣泛驗證,Pico 最終亦因進展緩慢遭到裁撤。
或許是吸取了 Pico 的教訓,重回硬體的字節,在今年上半年收購耳機廠商 Oladance,選擇了耳機這一早已得到市場驗證的賽道發力,推出了 AI 耳機 OlaFriend。
據悉,字節 AI 耳機的核心玩法,是同豆包的打通、解放雙手的互動。豆包作為現階段國内 AI 應用的第一梯隊玩家,積累了一定數量的重度用户,而字節 AI 耳機與豆包的高度協同,或許會吸引豆包的擁趸買單——通過成熟、高普及度的 AI 應用,帶動配套的 AI 硬體銷量。
而據光子星球觀察,淘寶倍思旗艦店的一款滑鼠,電池容量和可調 DPI 這些硬體參數完全相同,但标準版售價 169 元,帶 AI 語音功能的版本卻飙到了 359 元——價格直接翻倍,相當于買兩個标準版。
究其所因,賽道本身已卷無可卷,AI 自然成為了唯一的附加值。
現階段的滑鼠、鍵盤等外設配件,在多年的優化與改進後,基本完成了核心功能的演化——就像幾千年不變的筷子,滑鼠作為一款人機互動設備,性能層面,滑鼠回報率、延遲、DPI 等早已超過了人體的操作、感知極限,除卻營銷噱頭外,幾乎已無向上更新的必要。
一旦技術創新無力突破,越 " 卷 ",利潤率反而越低——僅剩的滑鼠大廠依托成熟的產業鏈和強大的品牌溢價能力,可以繼續維持高利潤,而小廠商則往往會陷入内卷的泥潭,利潤空間極其有限," 大廠躺平,小廠試水 " 成為常态。
即便是掀起減重潮流的 Finalmouse,也是通過潮牌路線,才能支撐至今;鍵盤廠商想要逃避低價内卷,大多需要扎根客制化鍵盤,通過一對一定制提高溢價。AI 滑鼠與之類似,作為廠商們推高價格的 " 低成本 " 手段,AI 相當于變相收了一筆 " 智商税 "。
切勿本末倒置
大行其道的 AI 配件,長版突出,短板同樣明顯——現階段,許多廠商似乎陷入了一個誤區:過度追求 AI 賣點,卻忽視了基本硬體素質。
一位業内人士指出,科大訊飛曾發布的一款語音滑鼠,硬體方案同傳統滑鼠相比,幾乎只多了一個麥克風采集電路。且功能按鍵都是傳統的機械按鍵,并沒有采用當下大廠滑鼠主流的微動開關。
此外,據用户反饋,該滑鼠左鍵偶爾還會失靈," 語音滑鼠,首先它得是個合格的滑鼠,起碼得滿足滑鼠的基本功能。"
時至今日,盡管科大訊飛滑鼠產品已從語音滑鼠迭代到 AI 滑鼠,但在淘寶旗艦店評論區,仍有用户吐槽滑鼠控制不靈敏、光學感應失效,在光滑表面上必須墊紙才能正常使用;而在共享空間中,同事的聲音也常常被誤收錄——麥克風指向性似乎尚不夠好。
而翻看其他類似的 AI 配件,大體也都存在着 " 輕硬體、重軟體 " 的問題。以某款 AI 耳機為例,雖然詳情頁将 AI 功能吹得天花亂墜,但其核心的發聲單元平平無奇,音質體驗遠遜于同價位的專業耳機。
另一方面,外設廠商雖有着成熟的技術沉澱與硬體調教,但卻普遍缺乏 AI 能力。
以外設巨頭羅技為例,其近期推出了内置 AI 功能的鍵盤 ALTO KEYS K98M,用户可一鍵調出 AI 應用。據悉,該鍵盤在海外版本能調出 ChatGPT,國内版則是文心一言。這意味着,AI 配件賽道已然開始協同進化,從過去的單打獨鬥,轉變為 AI 廠商與硬體廠商一同完成最後的拼圖。
歸根結底,AI 作為硬體附加值,不能成為掩蓋低硬體素質幌子,本末倒置的 AI 配件,只會在市場迭代中覆滅。而這場從中心設備到邊緣配件的 AI 革命,眼下看似浩浩蕩蕩,但仍缺乏真正的落地生根。AI 配件的故事想要講得足夠精彩,或許還需兩路人馬的 " 親密關系 " 更進一步,而非單純堆砌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