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中國商業銀行改名史,歡迎閲讀。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前不久,珠海華潤銀行發出公告 " 海選 " 行長,引起業内廣泛關注。
珠海華潤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總部位于中國 廣東省珠海市 ,成立于 1996 年 12 月,前身為 珠海市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屬地方性城市商業銀行。 2010 年 1 月,華潤集團和珠海市政府對珠海市商業銀行實施戰略重組,并完成了更名。
圖:珠海華潤銀行招聘公告
從珠海市商業銀行到珠海華潤銀行,在這個過程中,主要是由資本推動的戰略重組引起的更名。而在中國整個銀行業的發展過程中,發生更名也常常由各種不同的原因造成。
簡化是最常見的更名
中國城市商業銀行是從城信社改制而來,40 萬億元資產規模養活了 46 萬銀行員工。城商行中,并非都是某某銀行,時至今日,不少銀行依然帶着 " 商業 " 兩字的标籤,比如,陽泉市商業銀行、威海市商業銀行、綿陽市商業銀行、樂山市商業銀行、宜賓市商業銀行、雅安市商業銀行、曲靖市商業銀行、哈密市商業銀行等。
當然了,説到這一點,咱們就得説到今天的寧波銀行、北京銀行們,曾經也是由 " 商業銀行 " 簡化而來。
1997 年 4 月 10 日,寧波市商業銀行正式成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2007 年上半年,經當時的銀監會批復,寧波市商業銀行正式更名為寧波銀行,并沿用至今。
圖:如今的寧波銀行
1996 年 1 月 29 日,北京城市合作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市原 90 家城市信用合作社基礎上組建而成,是中國最早成立的城市商業銀行之一。
北京銀行經歷了兩次更名,1998 年 3 月 12 日,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通知,北京城市合作銀行更名為北京市商業銀行。2004 年 9 月 28 日,北京市商業銀行又變更為北京銀行,并沿用至今。
而上海銀行的情況和北京銀行類似。1995 年年底至 1996 年年初,原上海城市信用合作社更名為上海城市合作銀行,1998 年,該行正式更名為上海銀行,成為第一家以城市命名的商業銀行,并沿用至今。
圖:上海銀行
當然,名稱簡化的背後,也彰顯了這些頭部城商行擴張業務範圍、充實資本和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的經營目标。
因為名稱簡化而更名的情況,不僅僅只存在于城商行中。但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等機構的更名,也不僅僅是簡單的簡化,一般都伴随着重組或改革,更名反映了機構在市場化和品牌調整中的變化。
如,浙江商業銀行 1993 年在寧波成立,是一家中外合資銀行。2004 年 6 月 30 日,經中國銀監會批準,重組、改制為現在的浙商銀行,總行設在浙江省杭州市。
圖:如今的浙商銀行
又比如,1951 年,中國農業銀行的前身——農業合作銀行建立,隸屬中國人民銀行領導,承擔金融服務新中國農村經濟社會恢復與發展的職責。四年後的 1955 年,農業合作銀行正式改名中國農業銀行。
另外,中信實業銀行變更為中信銀行、福建興業銀行變更為興業銀行、廣東發展銀行變更為廣發銀行等,都屬于以上的情況。
對廣大消費者和社會人士來説,名稱簡化最大的特色就是依然保留了品牌特征,一看名稱就能對這些銀行進行區分。
合并、重組與改制
銀行作為營利性的金融機構,資本在其經營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銀行與資本間、銀行與銀行間以及銀行自身的戰略重組也極為正常。
比如本文開頭中講到的珠海華潤銀行,在很多時候大家習慣于簡稱 " 華潤銀行 "。大家都知道是四大财團之一,華潤集團旗下的銀行,可是又有誰還能記得它的前身,珠海市商業銀行呢?
圖:曾經的珠海市商業銀行
在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當中,平安銀行的情況稍顯 " 復雜 "。
1993 年,福建亞洲銀行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正式開業,是一家外商投資試點的合資銀行。2003 年年底,中國平安集團與香港上海匯豐銀行一起收購了福建亞洲銀行 100% 的股份,并在次年正式更名平安銀行,總部由福州遷至上海。
圖:平安集團收購福建亞洲銀行
2006 年,平安集團斥資 49 億元收購深圳市商業銀行 89.36% 的股份,并在 2007 年 6 月由深圳市商業銀行吸收合并原平安銀行,更名為深圳平安銀行。
2009 年 1 月,深圳平安銀行經中國銀監會批準更名為平安銀行。
圖:曾經的深圳市商業銀行
2010 年,平安集團通過股權交易成為深圳發展銀行的第一大股東。2012 年,原平安銀行注銷,深圳發展銀行吸收合并深圳平安銀行,并更名為新的平安銀行。2012 年 7 月 27 日,深圳發展銀行正式更名為平安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圖:平安集團總部
通過上述多次收購和合并,平安銀行從地方性銀行逐步發展成為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并成為中國平安集團在金融領網域的重要支柱。
除了平安銀行外,恒豐銀行也通過改制後重組成立。
1987 年,為了配合國家住房制度改革,經國務院同意、中國人民銀行批準,煙台住房儲蓄銀行在山東省煙台市注冊成立,注冊資金為 2000 萬元,按照股份制的模式建立。顧名思義,成立之初,該行主要圍繞房改領網域開展業務,專門辦理與住房改革配套的住房信貸、結算等政策性金融業務。
圖:如今的恒豐銀行
2000 年 6 月,煙台住房儲蓄銀行董事會準備對該行增資擴股後再進行股份制改造,同年 8 月,中國人民銀行批準煙台住房儲蓄銀行增資擴股,并要求後者按《公司法》、《商業銀行法》進行改制。
三年後,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原煙台住房儲蓄銀行更名改制為恒豐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為第 11 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打破了在政策原因下所形成的 " 股份制銀行十強 " 格局。
在資本的推動與市場化運作下,大型銀行尚且會發生合并、重組與改制的情況,中小銀行就更不用説了。
2012 年,央企中國旅遊集團成為焦作市商業銀行控股股東後,将後者更名為焦作中旅銀行,2022 年并入中原銀行。
圖:曾經的焦作市商業銀行
2009 年,中國石油集團控股克拉瑪依市商業銀行後,更名為昆侖銀行并将總部遷至北京。
1998 年成立的德陽市商業銀行在 2010 年更名為德陽銀行,2014 年引入中國長城資產後更名為長城華西銀行。
圖:曾經的德陽銀行
1997 年成立的汕頭市商業銀行,是汕頭市 13 家城市信用社根據人民銀行的批準同意合并成立的。2011 年,該行通過重組後更名為廣東華興銀行。值得一提的是,在重組的過程中,廣東省人民政府曾提議其更名為 " 南方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 ( 簡稱 " 南方銀行 " ) ,但該方案在上報後被駁回。
圖:如今的廣東華興銀行
從市場的角度來説,金融機構間的合并、重組與改制,是其業務對市場化經營進行适應的結果,對整體的金融市場化生态,應該還是起到了促進的作用。
熟悉的面孔退出歷史舞台
在中國銀行業七十年的發展歷程中,不斷有新的銀行機構加入到這個行列中,無論是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還是城農商行。
往者不可谏,來者猶可追。有新加入的銀行,也有退出歷史舞台,這裏面不乏一些曾經響當當的名字。
比如,1987 年 12 月由深圳市數家城市信用合作社整合成立的深圳市聯合信用銀行,總部位于深圳,後改名為 " 深圳發展銀行 ",簡稱深發展。
深圳發展銀行是中國第一家面向社會公眾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的商業銀行,股票代碼:000001。因此,在上世紀 90 年代,深發展一直是金融界的寵兒。
圖:曾經的深圳發展銀行
在深發展的歷史上,曾經歷了兩次收購。第一次為 2004 年成功引進了國際戰略投資者——美國新橋投資集團,成為國内首家外資作為第一大股東的中資股份制商業銀行。第二次為 2009 年平安集團全盤接手新橋投資的股份,并與原平安銀行整合,成立新的平安銀行,深發展由此退出歷史舞台。兩宗并購案都創造了歷史之最。
2012 年 8 月 2 日,深圳市深發展銀行大廈,原深圳發展銀行董事長肖遂寧與深圳平安銀行行長理查德 · 傑克遜共同為深圳發展銀行更名後的新 " 平安銀行 " 揭牌,深圳發展銀行正式結束了 25 年的使命,23 歲的 "000001" 将帶着 " 平安銀行 " 的馬甲繼續行其 A 股 K 線傳奇。
圖:平安金融執行官理查德 · 傑克遜
如今,新平安銀行問世已有 13 年。時至今日,也許深圳發展銀行還能留給世人的,就是那一句 " 想要和你深發展 " 的宣傳語吧!
除了 " 深發展 ",還有很多曾經耳熟能詳的 " 老面孔 "。
2010 年 10 月,株洲市商業銀行、湘潭市商業銀行、嶽陽市商業銀行、衡陽市商業銀行和邵陽市城信社合并組建了華融湘江銀行。2022 年,由于股東變更,華融湘江銀行更名 " 湖南銀行 "。
圖:出讓前華融湘江銀行的股東情況
作為東北地區成立最早、規模最大的總部銀行,沈陽市商業銀行于 1997 年成立。2007 年 2 月,該行經國家銀監會批準更名為盛京銀行,并實現跨區網域經營。
濟南城市合作銀行成立于 1996 年,由 16 家城市信用社和 1 家城信社聯社組建而成,1998 年更名為濟南市商業銀行。2009 年,濟南市商業銀行正式更名為齊魯銀行,并沿用至今。
圖:如今的齊魯銀行
齊魯銀行的命名藴含着對齊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既有歷史底藴,又彰顯了對現實市場的回應。這種 " 文化+商業 " 結合,既傳承了齊魯大地的民俗風情,又融入了現代商業氣息,具有濃厚的地網域特色。
此外,武漢商業銀行更名為漢口銀行、昆明市商業銀行更名為富滇銀行、南充市商業銀行更名為四川天府銀行等都屬于這種情況。
圖:如今的富滇銀行
除了城商行外,成立時間更短、機構屬性更為靈活、經營範圍更為廣泛的民營銀行,也發生過更名的情況。
作為華東經濟大省,江蘇省内共有兩家民營銀行。其中,首家民營銀行江蘇蘇寧銀行于 2017 年由江蘇 7 家民營企業共同發起設立,其中蘇寧易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和日出東方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為主要發起人股東。
圖:江蘇蘇寧銀行
2024 年 3 月,成立近 7 年的江蘇蘇寧銀行正式退出歷史舞台,名稱變更為江蘇蘇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蘇商銀行),成為我國首家運營後更名的民營銀行。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不太确定蘇寧銀行的更名是否與其股東蘇寧的經營狀況有關,但蘇寧易購集團與日出東方控股目前依然還是蘇商銀行的前二大股東。
結束語
曾經滄海難為水,銀行更名不僅是其自身發展的需要,也對行業整合和社會經濟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更名往往伴随着合并重組、業務整合等操作,這有助于優化行業資源配置,提升行業整體競争力。從社會經濟角度看,銀行更名有助于提升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和效率。銀行更名也可能帶來品牌重塑,增強市場信心,促進金融資源向更具活力的區網域或行業流動。
因此,我想我們樂于見到更多的銀行等金融機構,能夠不斷地 " 活 " 起來,以市場化競争的思路為經濟增長迸發出強烈的火花。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 樓卓昊 Fintech",作者:樓卓昊,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