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醫藥一哥”易主,百濟神州,市值超3100億,歡迎閲讀。
文 | 侃見财經
百濟神州,迎來歷史性時刻。
近期,百濟神州 A 股市值突破 3107 億,其以 27 億元的微弱優勢超越傳統巨頭恒瑞醫藥,晉升為新的 " 醫藥一哥 "。
過去,恒瑞醫藥以 " 仿制 + 創新 " 齊頭并進的模式穩坐醫藥 " 一哥 " 寶座數年,但在醫藥周期之下,恒瑞醫藥開始被創新藥龍頭百濟神州超越。
實際上,超越的背後是技術帶來的變革。成立于 2010 年的百濟神州前景廣闊。
在藥企普遍采用 " 仿制 + 創新 " 模式的背景下,百濟神州卻通過 " 創新 + 全球化 " 模式大放異彩,憑借自主研發的澤布替尼等創新藥,百濟神州已經成功撬動了國際市場。
資料顯示,截至 2024 年,由百濟神州研發的澤布替尼,全球銷售額已經達到了 13 億美元,這也是首個國產 " 十億美元分子 "。
不過,雖然頭頂眾多光環,但這位新 " 醫藥一哥 " 盈利問題仍然是一個重要制約。
據财報顯示,2021 年至 2023 年期間,百濟神州分别虧損 97.48 億、136.4 億和 67.16 億,三年累計虧損達 301.04 億元。作為對比,市值被超越的恒瑞醫藥則沒有盈利難題,同期分别實現淨利潤 45.3 億、39.06 億和 43.02 億。
當然,百濟神州在 2025 年初宣布預計實現經營利潤轉正,但在具體數據還未出爐之前,能否盈利,能否持續盈利都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
從本質來講,百濟神州之所以能得到資金的追捧,主要基于其強大創新能力所帶來的美好預期。然而,如今百濟神州的股價已經大漲,市值甚至超越了恒瑞醫藥,如果想要坐穩 " 醫藥一哥 " 的位置僅憑預期遠遠不夠,百濟神州還是要解決盈利問題才行。
成為 " 醫藥一哥 "
百濟神州崛起的背後,是一部中國創新藥企打破行業桎梏的進化史。
從 2010 年成立到 2025 年超越,百濟神州用 15 年的發展歷程颠覆了傳統 " 仿制 + 創新 " 的模式,也宣布了醫藥 " 大創新 " 時代到來。
時間拉回到 2003 年,被譽為 " 細胞凋亡之父 " 的王曉東,帶着 " 讓中國患者用上國際水準的抗癌藥 " 的初心回國創立了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這是百濟神州的前身;2010 年,王曉東與擁有麥肯錫背景的歐雷強聯合創立百濟神州,這家傳奇般的藥企正式拉開了帷幕。
在那個仿制藥泛濫的年代,百濟神州選擇了一條 " 正确但艱難 " 的道路:主攻血液瘤和實體瘤兩大領網域,重點聚焦全球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
2013 年,當國内藥企仍熱衷于仿制成熟靶點藥物,百濟神州的首款自主研發藥物 BTK 抑制劑(後命名為澤布替尼)正式立項。2019 年,澤布替尼獲 FDA 批準上市,成為首個 " 出海 " 成功的國產抗癌藥,這是百濟神州的裏程碑時刻。
對于百濟神州而言,澤布替尼獲 FDA 批準上市意義重大,因為百濟神州采用 " 去 CRO 化 " 的研發模式,和大部分藥企因擔心資金問題選擇和 CRO 企業共同研發不同,百濟神州選擇自主管理全球臨床試驗,其需要在數十個國家同步推進試驗,且針對歐美患者設計差異化方案,甚至斥資建立自主臨床數據平台,每一步背後都需要耗費巨額的資金,還好百濟神州最終成功了。
2023 年,澤布替尼通過頭對頭臨床試驗擊敗強生的伊布替尼,成為首個被 FDA 認定為 "CLL/SLL 最佳療法 " 的國產藥物。而後,澤布替尼成功打破了歐美在該領網域的霸主地位。數據顯示,2024 年澤布替尼在美國 CLL 市場占有率飙升至 60%,歐洲銷售額同比激增 212%。
2024 年至 2025 年,當恒瑞醫藥仍在艱難復蘇的背景下,百濟神州卻展示出了強大的增長潛力,從營收增速來看,2024 年前三季度恒瑞醫藥的營收增速為 18.67%,百濟神州的營收增速卻達到了 48.63%。業績增速上的差距,令兩者在二級市場上走出了完全不同的表現,截至 2 月 21 日,恒瑞醫藥在 2025 年的股價漲幅僅為 5.19%,而百濟神州的股價漲幅高達 39.11%。
2025 年 2 月 21 日,百濟神州 A 股單日大漲 8.21%,市值突破 3107 億,最終以 27 億元的微弱優勢超越傳統巨頭恒瑞醫藥,成為 " 醫藥一哥 "。
背後的挑戰
雖然市值超越了恒瑞醫藥,但百濟神州新 " 醫藥一哥 " 的位置并不牢靠。
一方面,雖然百濟神州具有強大的創新能力,但從產品的營收結構來看,百濟神州其實存在過度依賴明星產品的問題。
資料顯示,百濟神州的營收絕大部分來自核心品種澤布替尼貢獻,2024 年前三季度該藥品銷售額 18.16 億美元,占全部營收的比例為 67.7%,第三季度該比例進一步提升至 68.9%,誠然,澤布替尼确實擁有較強的競争力,但澤布替尼并非 BTK 市場獨家產品。
據媒體報道,全球範圍内同類產品還有強生的伊布替尼、阿斯利康的阿卡替尼等。2023 年數據顯示,強生的伊布替尼全球銷售額達 68.6 億美元,阿斯利康的阿卡替尼緊随其後,全球銷售額達 25.1 億美元,而澤百濟神州的布替尼全球銷售額為 12.9 億美元,僅位居第三位。
整體而言,雖然澤布替尼的實力不俗,但在全球範圍内,強生的伊布替尼規模更大、接受程度更高,百濟神州過于依賴澤布替尼充滿風險。
另一方面,雖然百濟神州的營收保持着較高的增速,但其并未實現盈利,這也帶給其巨大的壓力。
資料顯示,百濟神州過去高度依賴外部融資維持經營。創立早期,百濟神州引入了高瓴資本等長期投資者,後又通過在納斯達克、港交所、科創板三地上市繼續融資,據不完全統計,通過一二級市場,百濟神州這幾年累計融資接近 700 億元。
巨額融資的支持下,百濟神州在各項投入上可謂 " 一擲千金 "。據财報數據顯示,2019 年至 2023 年,百濟神州的營收為 29.54 億元、21.2 億元、75.89 億元、95.66 億元、174.23 億元,累計收入 396.52 億元;但同期百濟神州的研發費用累計投入就高達 490.34 億元,
誠然,在 " 去 CRO 化 " 的研發模式下,百濟神州走的是一條高投入的道路,然而,随着體量的壯大,百濟神州不可能一直依賴于外部融資。
近年來,百濟神州已經出現了資金壓力。2021 年至 2023 年,百濟神州的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餘額分别為 258.75 億元、201.11 億元、150.38 億元,2024 年 3 季度末已繼續下滑至 121.80 億元。如果不能實現 " 自我造血 ",縱使是明星藥企,但百濟神州的路也走不穩。
當然,在 2025 年初百濟神州宣布預計實現經營利潤轉正,這意味着其已經有實現 " 自我造血 " 的可能,但就如上面的内容中提到,在具體數據還未出爐之前,能否盈利,能否持續盈利都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
對于百濟神州而言,超越恒瑞醫藥只是開始,想要坐穩 " 醫藥一哥 " 的位置,百濟神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