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山野裏綻放的生命力,讓這部劇“活”了起來,歡迎閲讀。
" 她是女孩,就是用來換彩禮的 "
" 三萬塊錢,不虧 "
" 十四歲結婚咋了,這村裏的女娃都這樣 "
.....
當風風火火的張桂梅(宋佳 飾)在學生谷雨(蘭西雅 飾)家門口,見到了敲鑼打鼓來給自己尚未成年的學生提親的媒婆時。
那一刻。
山村女孩身上所背負的命運枷鎖真實地呈現在了觀眾面前。
不再只是報道中的喟嘆,也不再只有停留在文字裏的惋惜,而是真切的、衝擊的、直觀的困境:
" 我爹不管我 "
" 我家還有弟弟要養 "
" 張老師,我沒辦法,我真的沒辦法 "
.....
14 歲的谷雨面對勸自己回學校的老師,倔強又無奈地説不上學能把自己賣了換錢也行的那一刻,觀眾的心被一下子牽動,随即發出了和女主一樣恨其不争的疑問:
你是傻嗎。
《山花爛漫時》
可這不是傻,而就是大山深處很多女孩最真實的處境。
01
舊故事,新講法
從來沒有人告訴過她們,外面的世界是怎麼樣的。
也沒有人告訴她們,可以選擇除了嫁人以外的另外一條路。
張桂梅因為自己的學生自暴自棄而難過,而鏡頭流轉之間,觀眾的心一樣揪了起來。
和刻板印象中主旋律劇集仿佛人物紀錄片一樣的平鋪直叙不同。
《山花爛漫時》在給觀眾展開華坪縣故事的時候,是用人和人之間的矛盾來直接推進的。
華坪縣的 " 異鄉人 " 張桂梅,不止是口音上無法融入。
對于這座山裏的人,她一樣是一個 " 冒失 " 的闖入者。
她無法和試圖給 14 歲女孩提親的媒婆達成共識。
也無法理解為什麼大山女孩們的教育問題遲遲無法得到改善。
平實又生活化的語言。
寥寥數筆,便帶出了不同角色身處的環境。
在這種極盡自然的鋪陳之下,也讓劇中不同人物之間的矛盾、碰撞更加真實,讓這個發生在華坪縣的故事,即刻 " 活 " 了起來。
這是一群活生生的人。
嘴硬説不上學也挺好的谷雨,在被老師從父親手裏救出之後,流露出的,是屬于孩子的不安。
因為現實難題而對建立華坪女高猶豫不決的馬副縣長(姜超 飾)面對張桂梅的質問時,一樣會羞愧。
就這樣在不同的故事和立場之間。
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得以鮮明又立體地展現在觀眾面前。
02
新故事,講 " 活 " 人
一個全國人民都耳熟能詳的故事,到底要怎麼才能講出新意?
那當然是要落腳于 " 人 "。
觀眾見過太多偉光正到扁平的角色,也見過太多情緒大于内容的劇集。
而《山花爛漫時》,之所以短短幾集就能抓住觀眾的心,就是因為這部劇裏的人,都是 " 活 " 的。
" 人 " 是鮮活的," 人 " 是復雜的," 人 " 是有生命力的。
主角是活的。
面對自我放棄的學生,張桂梅并不是一味的聖母。
但恨其不争之後,她便意識到這一切不是這些女孩的錯。
問題的根源,是從來就沒有人重視這些女孩。
她知道這些女孩無人指引。
所以便果斷地決定,自己要去做這盞指路的燈。
這并不容易。
但她卻展現出了梅一般的韌性。
她不擅人情,但在參加黨代會的路上,發現身邊的企業家有提供幫助的可能性之後,會立刻選擇硬着頭皮去拉近關系唠。
她有自己的決心和智慧。
用一個又一個真實的故事去講自己為什麼想給這些孩子建一所學校。
她果敢利落,她柔軟也堅硬。
張桂梅似乎不再遙遠,成為了我們身邊那個真實的有點可愛的人。
她會因為被熱心的醫生誤會而委屈。
也會在聽到馬副縣長和别人説自己年齡大時來一出冷飕飕的幽默。
時不時的一句吐槽,讓觀眾感受到這個角色的鮮活的同時。
更是去掉了一些沒必要的晦澀和沉重。
煙火缭繞之間,觀眾看到的,是一個真實的人的故事。
除了主角如山花一樣爛漫,充滿了生命力,配角一樣是 " 活 " 的。
馬永強和周善群雖然對建立女高一直有所顧慮。
但在看到辍學的小女孩時,紅了眼眶證明他們一樣存在柔軟的一面。
因為家庭辍學的谷雨,不善言辭,性格倔強,被張桂梅救下之後一直沉默不言。
直到後來,才敞開心扉,袒露她對自我的懷疑。
她知道張老師為了救出自己承擔了多大的壓力,她也清楚自己的父親甚至還向張老師獅子大開口索要了錢。
在别人對自己無私地付出之後,害怕别人對自己失望的那種不安,被蘭西雅刻畫得無比真實。
不同的角色一起有序地被安排到主線劇情中。
更加符合人性的同時,繪制出的,是一副更加鮮活的華坪縣人物群像。
03
好故事,對 " 活 " 人講
想要把故事講好,就必須要學會把觀眾當 " 活 " 人。
《山花爛漫時》播出後收獲這麼多好評的另外一個原因,便是它真正做到了尊重觀眾。
真正能讓觀眾產生共鳴,繼而獲得觀眾認可,沒有任何程式上的方法論,唯有 " 用心 "。
人設、情節不落窠臼的同時,這部劇的畫面美學,一樣讓觀眾耳目一新。
雲南實地取景,細膩而飽含煙火氣。
風光照進現實。
在真實的環境下,《山花爛漫時》給大家講好了故事,動了人心。
山間缭繞的煙火氣之下。
觀眾用這部劇,真正認識了一群鮮活的、可愛的、真實存在的人。
而不是既往的印象裏,那種一味的沉郁和沉重。
在各種細節相互作用之下,在不同故事交錯之間,人物的形象得以完整,劇情就此鋪開。
立體卻不繁雜,生動而不是臉譜化,是其最重要和可貴的魅力。
怎麼去做好一部劇,其實是很多創作者和觀眾都在探讨的話題。
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這部劇真正做到了回歸劇本身。
在很多創作者看來,狗血是看點,煽情是武器,但他們卻忘了,想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絕對不可能是只靠這些的。
只有讓觀眾感受到 " 人 " 和 " 人性 "。
他們才會把劇追下去,願意聽你講完這個故事。
崖畔梅盛,靠的是迎風自傲的堅持,
山花爛漫,憑的是破土的生命力和往上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