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小少爺變流浪漢,他這是咋了?,歡迎閲讀。
編輯:左靜
拍了63年?⬇️
被稱為世界上最好看的紀錄片?⬇️
嗯,説的正是BBC推出的紀錄片《人生七年》(英文原名《7 up》)。
連更9季,每一季豆瓣評分都在9.3分以上⬇️
人的命運到底是一出生就注定了,還是可以後天改命?
導演邁克爾·艾普特與保羅·阿爾蒙德帶着"每個孩子的社會階級預先決定了他們的未來"的預設,開始了拍攝。
自1964年到2019年,每間隔7年回訪一次,看看孩子們從7歲到63歲的人生變化。
被選中的14個孩子來自于英國不同社會經濟背景的階層:
有貴族、上流社會、中產階級、工薪家庭、貧民窟……⬇️
在講它之前,橘想先抛出一個問題:
你認可"7歲看老"的説法嗎?⬇️
不管你的答案是什麼,帶着它往下看看其中兩個男孩的故事,或許會有不同的感受。
這個在路上一蹦一跳的小男孩,名叫尼爾,住在英國利物浦郊區⬇️
坐着的小男孩是尼古拉斯,生活在約克郡一個小鄉村裏⬇️
兩個男孩的家庭背景、成長環境截然不同。
尼爾的父母都是老師,家庭算中產階級,一家人生活在城市中⬇️
他所就讀的學校不僅有更好的教育資源,還很注重綜合素質的培養⬇️
放學回家,媽媽會準備茶水,尼爾喝完就去找小夥伴玩,天黑了才回家看電視⬇️
而尼古拉斯父親是個農民,沒什麼文化,家境也只是社會底層水平。
一家人住在偏僻的鄉下,村裏只有一個學校,離家有4英裏(約6.5km)⬇️
放學後,尼古拉斯不僅要看牛、放牛、收拾草場,還要照顧1歲的弟弟。
弟弟患有先天性耳聾,無法溝通,村裏也沒有其他玩伴,尼古拉斯的童年過得很孤單⬇️
二人的性格也有很大差異。
尼爾十分活潑、可愛又機靈⬇️
同樣是被導演問到有沒有女朋友。
他眉飛色舞地講述自己玩"親吻遊戲"的經歷⬇️
甚至還規劃了未來的家庭生活⬇️
7歲的尼古拉斯卻很腼腆,拒絕回答⬇️
時隔7年,導演回訪。
14歲的尼古拉斯變得更加拘謹内向,全程蜷縮着回避鏡頭⬇️
被問到将來是不是打算接手父親的農場成為農民,他也只是埋頭嘟囔兩句:"我不感興趣。"
他想學物理和化學,可是他所在的地方教育條件太落後⬇️
步入青春期,尼爾也產生了變化。
他進了一所綜合性學校,這裏競争激烈。
背負着升學的壓力,他不再調皮,變得認真嚴肅了許多⬇️
按照預設,他們倆應該會走向不同的人生軌道。
家境更優渥、享受更好的教育資源和成長環境的尼爾理應比尼古拉斯過得更順暢。
可是當鏡頭對準21歲的他們時,結果讓所有人都感到詫異。
尼爾居無定所,每天只能在倫敦一家碼頭打散工、搬木材過日子⬇️
尼古拉斯卻考入了牛津大學,成為了導演口中"最成功的孩子"⬇️
兩個人的性格也跟7歲時形成強烈的反差。
原來開朗的尼爾變得沉默陰郁⬇️
内斂的尼古拉斯卻變得外向許多,第一次不再回避兩性問題⬇️
在學校開始主動跟異性交流,也變得更加自信⬇️
出席社交場合也可以侃侃而談,調侃那些被他"打臉"的朋友⬇️
再過7年,導演找到28歲的尼爾和尼古拉斯,二人的差距被進一步拉大。
尼爾靠社保救濟過活,沒地方住的時候只能找個棚子睡覺⬇️
沒有固定的工作,成了流浪漢⬇️
始終孤身一人,對婚姻愛情和孩子的态度都很悲觀⬇️
尼古拉斯則考取了博士學位,去了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做研究,年薪3萬⬇️
還和同樣在大學教書的高知女性結了婚,兩個人也積極規劃着生兒育女⬇️
倆人的生活和性格呈現出二級反轉,仿佛各自拿到了對方的下半部人生劇本。
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其實紀錄片中有很多細節能解答。
表面上看,二人命運的轉捩點可能是"牛津大學"。
沒有考上牛津大學的尼爾自此一蹶不振⬇️
考入牛津大學的尼古拉斯在那裏重獲新生⬇️
可是尼爾的人生呈現自由下墜的狀态,真的只是因為他沒上牛津嗎?
恐怕不盡然。
實際情況是,他的成績并不差,以4個A的成績上了阿伯丁大學,卻只上了一年選擇退學⬇️
(這個學校屬于英國五所古典學校之一,是全球前1%的頂尖精英大學)
他説自己之所以退學,是因為覺得"上錯了大學",想要退出大學教育系統⬇️
可是在橘看來,更像是父母的期望與失望堆疊,導致了他的心态變化。
14歲的尼爾為了讓父母滿意不斷努力,21歲的尼爾沒考上牛津,發現自己還是達不到他們的預期。
受到挫折時得到的不是鼓勵和安慰,而是指責和抱怨。
長期被父母壓抑,情感需求又得不到滿足,這些或許才是尼爾放逐自我的真實原因⬇️
他的朋友表示,尼爾的家庭充斥着嚴肅的學術氛圍,導致他的壓力比旁人大很多⬇️
尼爾吐槽父母只督促他學習,卻從未教授他學習之外的生存技能⬇️
他時常覺得自己在獨自抵抗壓力,孤獨地生活⬇️
片中有個小細節是,當流浪漢時尼爾説自己的夥食比上大學那會吃的更好⬇️
或許也從側面印證了父母的态度,沒考上牛津大學的尼爾是令父母不滿的,所以他們也沒有給他提供什麼經濟支持。
這也導致了他和父母的關系劍拔弩張⬇️
與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博士畢業的尼古拉斯卻抱怨工作後的生活水平不如在校期間⬇️
(尼古拉斯的説法表明,他上學期間至少是得到了家庭助力的)
他的父親是個普通農民,雖然不如尼爾父母那樣有文化、有錢,卻給了他最好的愛。
父親聽爺爺的話繼承了農場,卻不願意兒子像自己一樣被困在這裏,希望他可以追逐自己的夢想⬇️
抛開父母教育理念的影響不談,尼爾和尼古拉斯的性格或許也注定了二人命運的差異。
尼爾自小就是"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性格,夢想随時可以切換⬇️
對傳統教育也不是很重視⬇️
這就為他後來辍學、不斷更換工作埋下了伏筆⬇️
中產階級的家庭水平讓他滋生了優越感,從小就歧視有色人種⬇️
自視甚高、好高骛遠導致他做事習慣眼高手低,卻又不具備擔責的能力⬇️
順遂的成長環境讓他缺失了挫折教育,面對失敗,他無法用平常心看待。
申請牛津大學卻被拒絕這一點,确實嚴重挫傷了他的自尊心,以至于幾十年後,他還在耿耿于懷⬇️
自大的性格延伸到工作中,是做事酷愛獨斷專行,所以不受歡迎⬇️
放到感情生活裏,更是一種悲劇⬇️
反觀尼古拉斯呢?
小時候的他因為受到老師鼓勵,便激發了科研的夢想⬇️
始終堅定,從未澆滅過熱情⬇️
第一任妻子跟他相愛,最初也是被他的理想主義狀态打動。
13歲那年,他看到一篇環境污染的報道,便下定決心長大要"拯救世界"⬇️
在現代社會講"理想主義"總顯得有點天真,可"天真"正是尼古拉斯最突出、最寶貴的特點,鑄就了他純善的性格底色。
7歲的他説,如果能改變世界,他要把它變成鑽石⬇️
63歲審視自我,尼古拉斯覺得自己依舊是那個真摯的孩子,從未改變⬇️
小時候,對于有色人種,他絲毫沒有歧視的意味⬇️
長大以後,導演問他生了孩子以後,妻子要兼顧家庭和事業,忙不過來怎麼辦。
他的第一反應卻是,提問方式不對,因為養育小孩本來就是夫妻雙方的責任⬇️
懷揣着教學育人的理想信念,希望幫助其他像他一樣的孩子走的更遠⬇️
聊起家人,一向理性克制的他情難自禁、眼泛淚光⬇️
回顧過往,尼爾在條件優越的教學環境長大,卻對它充滿抱怨。
覺得周邊人太傻,才導致他誤以為自己聰明,釀成了自大的性格悲劇⬇️
尼古拉斯在落後又封閉的農場長大,卻對這個地方充滿感恩。
他説那裏雖然物質條件很差,但卻培養了他終身受益的"倔強精神"⬇️
旁觀尼爾和尼古拉斯的人生,或許會為他倆的命運變化感到唏噓。
可回看他們的過往,或許會覺得一切又在冥冥之中自有定數。
而故事的最後,又產生了不一樣的變化。
媽媽離世後,尼爾繼承了一半的财產,并用它在法國鄉村買了房。
嫂子要換新車,就把舊車免費送給了他。
紀錄片播出後,得到好心人幫助的尼爾還成了地區的議員⬇️
21歲那年,他還在流浪。
對父母有怨念,對未來有願望⬇️
63歲這年,他已經獲得了足夠的物質保障。
只是精神層面,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還是沒能完全抹平⬇️
他理想的生活藍圖雖然沒能全部實現,好不容易遇到的另一半,因為受不了他孤僻的性格,在結婚4年後還是離開了他⬇️
可是經過生活捶打後,他心态早就變了,看淡了許多,也達成了自我和解。
童年靈動的尼爾、中年頹喪的尼爾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只有一個平靜的老人⬇️
整部紀錄片唯一拿了人生逆襲劇本的尼古拉斯,從農村娃到世界名校再到高校教授,他的事業一帆風順。
感情生活也算如意,雖然第一任妻子提出離婚,可是很快又遇到了深愛他的第二任妻子⬇️
遺憾的是,到了該收獲人生果實的年紀,他卻被查出患上喉癌,命不久矣⬇️
從這個角度看,好像每個人的人生不到結束那一刻,都難有定論。
每個人的幸福阈值不同,所以也難有統一的度量标準,唯一可以把握的或許只有自己的心态。
貧富差異巨大的世界,芸芸眾生構成分母,很多人都拿着npc的角色。
他們之中,有人覺得個體命運就像一張彩票,刮開就能兑獎的幸運兒總是寥寥,多的是"謝謝惠顧"。
也有人身體力行地證明,只要努力就能成為命運的漏網之魚,然後魚躍龍門,成為神話。
或許,每個人都曾在某個夜晚觸碰過那扇改變人生、階層的命運石之門。
只是很多年後,還以為那只是一個尋常的夜晚。
最後一句
信奉宿命論?
還是覺得個體的力量可以跨越時代的局限和階級的鴻溝?
你認可哪種觀點呢?
歡迎跟橘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