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内娛神女,只此一位,歡迎閲讀。
劉濤最近很活躍。
在《無限超越班》渡劫,重演白素貞,被 12 個許仙輪流求原諒。
前幾天又在紀念媽祖誕辰 1065 周年大會上,為媽祖獻壽桃,被莆田市授予 " 媽祖文化全球推廣大使 " 榮譽稱号。
互聯網上一張劉濤拜媽祖的照片,被贊有神性。
據説當年劉濤出演電視劇《媽祖》前,專門去媽祖廟請示媽祖,連續三次擲出聖杯,得到了媽祖認可。
電視劇播出後,劉濤的扮相和表演也受到觀眾認可,有句話可形容劉濤的媽祖濾鏡:" 只要不犯法,福建人可保她一世榮華 "。
有沒發現?神話劇已在熒幕上消失許久,神話傳説裏慈愛悲憫、濟世救人的 " 神女 ",也成了仙俠劇裏談個戀愛就讓天下蒼生陪葬的神經。
神女之神性消失無蹤,俱剩些膨脹的極端利己的私欲。
真希望國產劇倒退 20 年,至少那時的神女還保留着神性。
那麼,神女的神性是什麼?
拿巫山神女瑤姬的形象演變來説,《山海經》裏,她本是天帝之女,死後變成了䔄草,人若服了這種草就可以為人所愛。
之後,宋玉的《高唐賦》把她豔情化了,䔄草變成了托夢給楚懷王自薦枕席的巫山神女瑤姬。
到了唐末,瑤姬被賦予了變化無方的超能力,像個道行高妙的仙女,然而這個仙女卻有了古神話英雄人物般的品質——
幫助大禹治水,消滅十二惡龍、為行船指點航路,為人間耕雲播雨,瑤姬為民造福,日久天長,便化作長江三峽的神女峰,守護一方水土。
巫山神女的神話經這一改編真是化腐朽為神奇。
《寶蓮燈前傳》劉濤飾演的瑤姬又是另一番面貌
其實不管是神女還是仙女,只有以超凡的能力,堅忍的意志、不懈的奮鬥救世濟民,才會作為先民與自然、環境抗争的精神遺產,為後世所尊崇、敬仰、供奉。
她們中有的是被神化的凡人英雄,像媽祖;有的是虛構的神話人物,如精衞;還有極具象征意義的大祖母,誕生于母系社會的創世神女娲。
不管哪一種都無一例外超越了凡人俗物,以某種鼓舞人心的力量或理想價值的寄托而存在,如此,才是凡人心甘情願供奉的神的神性。
《春光燦爛豬八戒》裏的嫦娥形象,恰好演繹了從凡性到神性的過渡。
小時候很多人都讨厭這版裏的嫦娥,因為美則美矣,自私自利,小龍女為解幹旱好不容易求來的兩桶水,全被嫦娥拿去泡了澡,哪裏配當個神仙。
有意思的是,最初的傳説裏嫦娥本就是一個負面人物,大家都聽過嫦娥為一己貪私,竊不死藥奔月的故事,但那時升天的嫦娥,并沒有變成天宮第一美人,而是化作一只蟾蜍,在月宮每天做搗藥的苦差,懲戒意味明顯。
後世由于古神話的失落,以及人們舉頭望月時激發出的無盡詩意,讓月宮常住人口也被浪漫化和崇高化了,便有了美人嫦娥、玉兔搗藥、吳剛伐木的傳説,想想也是,如果月宮裏住的是癞蛤蟆,哪還有半點作詩的興味?
以上講嫦娥的流傳,正是跟該劇的改編有關。
這部劇裏陳紅演的是一個被美貌綁架,有容貌焦慮的嫦娥,因為覺得後羿是個大英雄,自己空有美貌,而美貌會消逝,為留住後羿才偷吃了長生靈藥。
下凡來的嫦娥更是恃靓行兇、頤指氣使,支使八戒,push 阿牛,活脱脱一個刁蠻、矜傲的大小姐。
一邊沉浸于美貌帶來的虛榮快感,一邊恐懼自己除掉美貌一無是處,認定别人只是因貪戀美色才對她好。
這人味就很重了。
當她最恐懼的東西降臨——一夜白頭、容顏老去,還被吳剛羞辱,可想而知驕傲、尊嚴被擊碎。
人生至暗時刻,往往孕育着覺醒的曙光,對有靈性的人來説,這也是開悟的契機。
嫦娥發現自己 " 變醜 " 後,只有自己羞于見人,身邊人還是一如既往對她,阿牛還是對她無微不至地關心,八戒為了她命都不要,原來身邊人對她好,美不是關鍵,于是有了那段醒悟:
漂亮美麗是我一生最快樂的障礙
我以為它能擊敗所有人
到頭來只擊敗一個人
那就是我自己
為了美麗我失去太多太多了
再見到後羿元神,後羿告訴她, 自己不怪她,也一直沒有忘記她,她得到了釋懷,原來她一直擁有愛而不自知,在患得患失中将自己緊鎖。
因為失去、因為分離的滋味,才更能體會什麼是真愛,才懂得思念、懂得珍惜當下。
此番悟道,嫦娥才由凡人開始變成真正的仙子。
仙子不是要拔情絕愛,而是從懂得愛一人知道愛為何物,進而懂得世人的愛以及如何愛世人。
嫦娥篇結尾,凡間的孩童發現燈籠上的嫦娥和眼前的姐姐很像,預示着嫦娥真正成為百姓心中的神。
她以孤獨交換人間遙寄思念的寄托,完成了精神上靈魂上徹底的升天:
當你們抬頭望月的時候
能想起我
想起你們心中的人
就算我獨守廣寒宮
也是無怨無悔的
這版改編有意思的是,描繪了一個凡人嫦娥,如何超越自身孤獨與痛苦,悟道成仙的過程,也對應神話傳説裏嫦娥形象的嬗變。
可見,神女可以從人間來,卻要具備超越凡俗的精神境界,可教世人敬仰,可不止做個吉祥物那樣簡單。
來看民選之神媽祖的成神之路,就知道一個人得經歷多少常人無法想象的犧牲,作出如何感天動地的功業,死後才配修祠堂,得萬人請願,封她為神。
媽祖被觀音菩薩選中,後來受萬民尊崇,不因血統,不因高貴的出身,而是天生具備慈悲和仁愛之心,無數次不顧生命危險,救人于危難,海灘上的魚群死了,她都會祈求上蒼復活。
後來觀音菩薩授予其特殊技能和先知的能力,也是因品性、素養經受住了考驗。
她是真正的民選之神,正因為出生于普通的漁民之家,見證過無數漁民為生存經歷風浪與苦難,甚至自己的母親和哥哥也因海難離世,才更懂人間疾苦。
她一生救助了無數人,為給海上迷失方向的上萬漁民指引航向,她對阿爹阿嫂曉以大義,勸其點燃自家房屋。
媽祖仁慈包容,胸襟寬廣,她不只屬于這一片海,還屬于全世界的海神,劇中她也指引外國船只,解救無人島上被囚禁的婦女,渡化誤入歧途的妖,給他們立功贖罪的機會。
媽祖照見了神這個字眼的分量,神之所以為神,是其功可與日月争輝。
《媽祖》劇裏對愛情的描繪也讓人震動,林默娘很早就許下為救民的理想,終身不嫁的誓言,欣賞她、愛上她的吳宗倫娶她,也放她去實現理想。
你能看到熒幕上最崇高的夫妻聯盟:
" 你的志向,是我的理想,幫着你完成你的志向,也就算是實現了我的理想。"
并不是神仙不能戀愛,而是神仙的能力太大,稍一動念就可以生靈塗炭,所以得有天規和秩序約束。
神話故事裏,火神祝融與水神共工争鬥,共工失敗後怒觸不周山,頓時半邊天空倒塌,天河傾瀉,洪水泛濫。
有一部舒暢主演的神話劇《精衞填海》,把精衞填海、誇父逐日、後羿射日、十大魔獸等諸多神話典故融合在一起,真是神仙打架,亂成一鍋粥。
這一版裏,精衞還愛上了憨傻的後羿,還有各種你愛他,他愛她,她愛他的多角狗血橋段。
但在結尾,每個神都為拯救人類承擔職責,做出自己的犧牲,精衞化作青鳥,終日飛翔在大海上,用它的混沌之靈衝破邪惡之氣布下的霧障。
她什麼都忘記了,忘記了父親,忘記了愛人,不記得一切前因後果,凡塵姻緣,唯一記得的就是自己的職責。
最後她将聖靈石投入到大海,人類得救了,但她還依然不知疲倦地将一顆顆石子投入大海,為人間帶來不畏艱險,不懈鬥争的勇氣。
這部神話劇亂是亂了些,卻也能看出為恢復正常秩序,得付出多大的心力和犧牲,進而感知到神界穩定有多重要。
戀愛并沒有錯,只是她們幾千幾萬年的生命只有愛情這一件事可做,只有愛得震天動地、幾世輪回,才夠彰顯神仙的品格,那她們白白擁有超凡的能力,簡直浪費資源。
退一步説,情關、财關、生死觀,如果神女連單單一件情關都過不了,連貪嗔痴都看不破,如何渡化世人,如何教人尊崇敬仰?
《仙劍》裏的女娲後人紫萱、青兒、靈兒,情愛戲寫得很動人,每個人各有心思,并不都那麼無私,最後無一例外全選擇為子民犧牲。
此劇是把人類的創世女神,淡去了些神話色彩—— " 人 " 化之後,又 " 聖母 " 化。
她們在劇中是有悲劇宿命底色的,因人首蛇身,被視為異端,只有災難降臨,她們救人類于水火,才為人所敬仰,即人需要你時是神,不需要時就是妖怪。
她們在人世間經歷磨難,經歷刻骨銘心的愛,後又舍棄一己小愛,将大愛投射給蒼生,因為遺憾,才顯出神女悲憫天下靈魂的可貴。
以前的牛郎織女、董永七仙女乃至三聖母的故事歌頌愛情,歌頌的是跨越身份階級,自由反教條的精神。
現在可好,天規天條如同虛設,神魔戀愛沒有代價,那反抗還有什麼意義?
其實此類劇與其説是仙俠,不如説是披着仙話外衣的宮廷王侯劇。
神仙從職業變成身份和特權;蒼生從具體的人變成彰顯個人英雄主義的口号。
滿嘴蒼生,不見蒼生。
或者以上層視角構建着階級,俯視着眾生。
此刻,我竟懷念起那個動凡心遭天譴的神仙世界觀了。
至少在那樣的故事裏,我們還能找到自己的位置。畢竟神本是為我們而存在,神性也是因鬥争而綻放光芒。
在幼時我們其實都接受過更高級的神性啓蒙——
上海美影廠所制作的《女娲補天》。
這位遠古的女神健碩、美麗、野性,也因此而分外自戀。她完全接納自己,發自内心欣賞本我,因而擁有最強大的精神力量。
也正因為自我認同,她以自己為模板創造世人。粗壯的身體甩動枝條,猶如要劈開天地一般,鞭響如雷鳴。
而真正成就其神性的,自然是補天的瞬間。
當她以女子之力挽回不可逆的命運,甚至以女子之軀填補蒼穹的裂痕,我們會看到,什麼才是意志的超越性。
實際上神話的故事都是颠倒的,不是神以自己的樣貌創造了人,而是人以自己為藍本創造了神。同樣,與其説人都有神性,不如説神都有人性,只是這樣的人性會更加崇高純潔。
神女的光輝形象所暗含的,是一種強烈的自我笃信,與對抗現實、重塑世界的魄力。
她們敢于改寫自己和人類的命運,所以她們是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