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致癌風波未平,“減肥神藥”又陷自殺自殘警告,諾和諾德:未顯示因果關聯,歡迎閲讀。
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杜蘇敏
繼被歐盟藥品監管局(EMA)提示可能存在致甲狀腺癌風險後,GLP-1 類藥物又因可能引發自殺風險而遭調查。
7 月 11 日,歐盟藥品監管局發布消息稱,安全委員會(PRAC)正在審查有關 GLP-1 類藥物的自殺念頭和自殘念頭風險的數據,包括 Ozempic(司美格魯肽)、Saxenda(利拉魯肽)和 Wegovy(司美格魯肽)。
據了解,司美格魯肽和利拉魯肽均為人胰高血糖素樣肽 -1(GLP-1)受體激動劑。其中,Saxenda 和 Wegovy 已獲批減重适應症,Ozempic 則對應降糖适應症,但也有人出于減重目的使用 Ozempic。上述三款產品同屬于丹麥藥企巨頭諾和諾德(NVO.NYSE)。
" 确保患者的安全始終是諾和諾德的首要任務,我們對所有使用公司藥物期間的不良事件報告都始終非常重視。"7 月 12 日,諾和諾德就此事向時代周報記者作出回應,作為一個藥物類别,GLP-1 受體激動劑(GLP-1RA)被用于治療 2 型糖尿病已超過 15 年,被用于治療肥胖症已超過 8 年,其中包括諾和諾德的產品司美格魯肽和上市已超過 10 年的利拉魯肽。
" 大型臨床試驗項目數據和上市後監測期間采集的數據均未顯示司美格魯肽或利拉魯肽與自殺或自殘意圖之間存在因果關聯。" 諾和諾德強調。
諾和諾德方面表示,公司對正在進行的臨床試驗、實際應用以及其它與上述產品相關的數據進行持續監測,并在與相關監管機構進行密切合作,以确保患者安全,并使醫療專業人士獲得充分信息。諾和諾德對相關產品的風險收益特性仍抱有信心,并将繼續致力于确保患者安全。
自殺行為尚未被列為副作用
據了解,此次審查是在冰島藥品管理局收到三份病例報告後提出 " 信号 " 程式的背景下進行的。三份病例報告包括兩例有自殺念頭的病例,其中一例在使用 Saxenda 後出現,另一例在使用 Ozempic 後出現,而第三例報告則是使用 Saxenda 後出現自殘想法。
" 信号是指可能由藥物引起的新不良事件或需要進一步調查的已知不良事件方面的信息。信号的存在并不一定意味着某種藥物引起了相關不良事件。" 歐盟藥品監管局表示,Ozempic、Saxenda 和 Wegovy 的審查于 2023 年 7 月 3 日開始,現已擴大到其他 GLP-1 受體激動劑。此次審查預計将于 2023 年 11 月結束。
歐盟藥品監管局強調,目前自殺行為并未在任何 GLP-1 受體激動劑的歐盟產品信息中被列為副作用。
今年 6 月,歐盟藥品監管局還對司美格魯肽、利拉魯肽等 GLP-1 類藥物可能存在致甲狀腺癌風險提出審查警告,并要求禮來、阿斯利康、賽諾菲必須在 7 月 26 日之前提供 GLP-1 類藥物補充信息。
圖源:諾和諾德
據多家媒體報道,諾和諾德早在動物實驗中就發現了甲狀腺癌與活性司美格魯肽之間可能存在聯系,并因此被美國藥品管理局(FDA)給予了黑框警告,強調有甲狀腺癌家族史的患者不應服用該藥物。
近年來,因具有減肥效果,利拉魯肽、司美格魯肽在國内外迅速出圈。在國内,不乏有消費者湧向醫院或通過非醫院渠道購買相關產品。其中,司美格魯肽因減重效果好,副作用小備受追捧,多次傳出斷貨的消息。
不過,副作用小并不意味着沒有任何副作用。華南某三甲醫院一位内分泌科醫生告訴時代周報記者,皮下注射利拉魯肽或司美格魯肽都可能產生惡心、腹脹、頭暈等副作用,并不建議消費者單純出于減肥效果購買使用。" 我們醫院也有嚴格規定,不能給不符合适應症人員開具處方。"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白雲醫院重症醫學科負責人彭曉紅此前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也曾提到,司美格魯肽目前在國内的适應症只有 2 型糖尿病,且使用中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包括胃腸道及消化系統的不良反應,如惡心、嘔吐、消化不良、食欲下降,甚至誘發胰腺炎、膽囊炎;還有可能造成水腫、皮疹、荨麻疹、過敏等症狀,注射部位也可能出現局部反應,如感染、結節等,司美格魯肽并非适合所有人。
糖尿病可增加精神疾病風險
事實上,在減重适應症獲批前,利拉魯肽、司美格魯肽等 GLP-1 藥物的使用仍集中在糖尿病群體。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DF)統計,2021 年全球成年糖尿病患者人數達 5.37 億人,其中中國成人糖尿病患者人數達 1.41 億人,占比超過 26%,居全球首位。
随着人們對糖尿病危害的重視,糖尿病的并發症也越來越受關注,常見的包括乳酸性酸中毒、酮症酸中毒、視網膜病變、外周神經病變等。時代周報記者注意到,除了可能對機體造成損傷外,糖尿病本身也會影響患者的心理健康。相關論文指出,糖尿病可增加患者精神疾病的風險,有抑郁症狀的糖尿病患者是健康人群的 2~3 倍。
2022 年 3 月,北京回龍觀醫院副主任護師王翠玲也曾發文強調,有大量研究表明糖尿病與抑郁症二者的關系是雙向的,相互促進。" 與正常人群相比,抑郁症患病率在 1 型糖尿病與 2 型糖尿病人群中分别升高 3 倍和 2 倍。糖尿病患者伴發抑郁症将加速疾病的病程進展,治療難度增加,提升疾病致死率與自殺率。"
而在今年 4 月,國家代謝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周智廣在接受采訪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糖尿病患者确實會增加罹患精神障礙、心理障礙的風險。" 我們也做過相應的調查,在住院的糖尿病患者群體中,這個比例占百分之十幾到百分之二十幾。背後存在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對疾病的擔心、經濟負擔的壓力,甚至工作能力的降低等都可能促成抑郁的發生。"
周智廣表示,在這種情況下,控制好糖代謝指标是治療的基礎,此外,要注意其他并發症的出現也可能影響患者情緒,進而造成患者抑郁。" 對于非精神科的醫生來説,可以借助問卷的形式,對患者的精神狀态進行評估。對于情況比較輕的患者,可以采取普通的藥物進行治療;而情況比較嚴重的患者,還是要去精神科找醫生進行會診。" 他表示。
近年來,随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不良飲食習慣的增加,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數正在不斷增加。《柳葉刀》最新發表的一項研究預計,到 2050 年,這一數字将增加超過一倍,達到約 13 億人,發病率接近 10%,遠超目前 6% 的發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