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創始人在鹹魚上買設備,創新藥寒流吹進BioBAY,歡迎閲讀。
經濟觀察報 記者 張鈴 9 月初,蘇州氣温超過 30 度,但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BioBAY)的創新藥企業卻正感受着陣陣寒意。
透過園區辦公室的落地窗,壹達生物的創始人戴曉兵望向對面樓宇,那裏好幾家熟悉的公司已不見蹤影。
中國創新藥寒冬持續兩年了,BioBAY 裏的人們感受尤深——和國内另外兩家綜合競争力排在前三的園區上海張江、北京中關村相比,更明顯的創業基因是 BioBAY 的獨特标籤。
過去 10 年,從這裏走出的企業占據了中國赴港上市生物醫藥企業的半壁江山。也因為更多聚集了創業型公司,寒冬下的現金流困境在這裏更集中地爆發了。
經濟觀察報獲悉,兩年前 BioBAY 一期、二期、三期辦公樓曾一房難求,現在入住率下降到了約八成;四期、五期的入住率則從兩年前的八成降到了現在的約五成。
多數 Biotech 消失時,沒有破產公告,沒有新聞報道,只有同行的一聲嘆息——挂到閒魚 APP 的二手設備可以尋迹。
和不少同行一樣,科學家周永亮注冊了閒魚賬号,和螢幕另一端的賣家讨價還價:最近很多公司關門,處理設備不少。我們公司剛開始,要把成本控制一下。
8 月底,生物科技創新企業的創始人們參加了一場 BioBAY 的行業聚會。大家聊起了近況。有人正在頻繁和投資人見面,為公司要上臨床的管線 " 找錢 "。有人正考慮到更便宜的城市建廠。戴曉兵則告訴同行們,他裁掉了一半兒的員工,正忙着把業務拓進海外和醫美領網域。
戴曉兵喜歡打高爾夫球,現在球杆已經落灰。而曾經一起打球的創業者球友,有三分之一的公司關門了。
設備大拋售
" 辦公室桌椅處理,骨折價,走過路過不要錯過。"
"xx 棟 315 退租,出一批設備和設施,可随時看。"
" 有需要辦公桌的嗎?免費送,來 xx 棟自提。"
……
主要為 Biotech 創始人提供會議、媒體和咨詢服務的一位平台人士加入了一個 500 人大群,這類設備和家具轉賣信息從一年前開始出現,去年還只是零星的,今年幾乎每周都有吆喝的,每一條消息背後,都有一家準備收縮或倒閉的企業。
應者寥寥。" 園區倒閉的公司很多,我估計有大幾十家。" 在 BioBAY 專門做二手設備的王超説,蘇州做二手醫療設備的公司有好幾家,今年單是找到他的倒閉企業就有近 20 家,這些企業規模都不大,有的有二三十人,有的就一兩個人。
接到電話,王超會到現場驗收,給設備充電運行,查看狀況,再估個價。實驗室常用的小型醫藥設備如離心機、培養箱、生物安全櫃、超低温冰箱……原價在數千元到十幾萬元不等,狀況較好的次新設備一般收購價兩折,舊些的一折或 0.5 折。收購後,王超再以原價的三四折轉賣。
2024 年,随着倒閉的公司變多,企業們也發現了這一門道,自行三折轉賣,這讓王超的生意也難做起來。王超説,因為大家都很難融到錢,二手設備交易量變得比新設備還要大,他甚至聽説蘇州最近建起了一個微信群,專供倒閉的公司賣設備用。
客户缺錢又挑剔。設備用了幾年,是否原裝,修沒修過,都要一一過問,到倉庫看貨時還經常會問 " 這個能不能送,那個能不能送 "。
做這行久了,王超也清楚做藥很燒錢。遇到實在拮據的,他會在建立信任後先把貨給過去,等對方緩過勁兒再給錢,最多給 8 個月的賬期。還有客户提出讓王超用設備入股,他拒絕了。
周永亮就是王超在閒魚上認識的,他是一家初創基因療法 Biotech 的創始人。打了幾次交道後,王超帶着他去倉庫看貨,周永亮當場訂了兩台離心機,後來又入手一台生物安全櫃。
春天會不會來?
" 你見過哪個創始人在鹹魚上買設備的?" 周永亮説,他就是。
他把經濟觀察報記者領進實驗室,如數家珍地介紹:這台設備原價幾十萬,我自己搭一台才幾萬塊;那個試劑盒進口的要一萬多,我這個才小一千。有 10 多台設備是鹹魚淘來的,一台原價 5 萬元的 PRC 儀,二手賣家标價 17500 元,我砍到了 12500 元。
説話間,實驗室裏一名實習生正在插 " 槍頭 ",這是實驗室常用耗材移液器的一次性替換吸頭,一盒 96 根,成品售價要二三十元,自己插只要幾元。另一間實驗室裏,兩個研究員在電腦前做外接的檢測工作——產品上市遙遙無期,這種活兒能賺點小錢。
由于融不到錢,周永亮自己砸了近兩百萬,維持着不到 10 個人的團隊,每天一睜眼,房租、工資、試劑費用就壓在眼前。兩百萬元能撐到現在,還要靠當地的孵化器平台免費提供了不少進口實驗儀器,這些儀器有的單台就上百萬元。
周永亮是一位海歸博士,在美國頂尖高校和醫院做過前沿生物醫藥研究,擁有一項基因治療專利。2020 年,他回國進入一家創新藥企工作,2023 年夏天開始創業。當時,全球第一款獲監管認可的基因編輯藥物在幾個月後才誕生,中國藥企緊随其後,他躍躍欲試,相信基因療法是中國少數有可能實現換道超車的領網域。
但,資本市場給他潑了一盆冷水,公司成立至今,他沒能融到一分錢。
創業這兩年,周永亮的頭發白了一半兒。有時 " 凌晨兩點翻身坐起來,腦子裏全是做藥的事兒 ",然後 5 點照舊起床晨跑。
周永亮似乎精準地踏空了中國創新藥的資本周期。2015 年後,中國經歷了藥審改革,未盈利且燒錢的 Biotech 獲得了資本市場的綠色通道,這是創新藥持續數年的美好時光——到 2022 年。
從 2022 年開始,資本市場變冷。2023 年,科創板第五套标準收緊,虧損企業上市變得困難,一級市場資本缺少退出路徑。這一年,中國健康產業融資額縮減到 2021 年高峰期的 13%。
最近,周永亮每周會出差三四次,去上海、杭州等地參加活動,尋找融資機會。和投資人見面時,很多人都對周永亮的技術表示認可,但聊到最後卻都是沒錢。
周永亮相信自己是塊金子,全世界有幾千種遺傳疾病,其中一種遺傳病的某項重大突破就來自他的研究。現在,公司也建起了全球較頂尖的技術平台,能給創新提供最好的底層支持,他自信公司能在行業留下注腳。
碰壁多了,周永亮也想過,或許是專業門檻太高,投資人看不懂,又或許只是他們看不到退出的希望。他想過最壞的打算:以 6 — 8 個月為期,如果還找不到錢,他就只得把公司關掉,再去美國打工。
同行們也都不好過。周永亮加入了 BioBAY 一個由 80 位 Biotech 創始人組成的跑團,叫 " 我就是藥神 ",除了跑步,大家也互相鼓勁、互相支招。寒冬已持續兩年了,最初大家還有些存糧和存量業務,今年日子更差了一些,碰面時聊起來,總有人問," 春天會不會來?"
收縮退場
2024 年 8 月底,經濟觀察報記者來到陷入現金流危機和理财失敗傳聞的聖諾醫藥(02257.HK),其中一間實驗室已經搬空,還有一間辦公室堆放着拆卸好的辦公桌椅——這些家具購入不到兩年。
這是一家成立 17 年的明星 Biotech,是全球首家在抗腫瘤領網域取得Ⅱ期積極臨床數據的核酸藥企。聖諾醫藥在 2009 年之後先後 5 輪融資 2.7 億美元,2021 年登陸港交所,成為中國核酸藥物第一股,市值一度超 80 億港元。
2022 年 6 月,行業寒冬剛剛開始時,聖諾醫藥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陸陽曾表示,公司手頭現金約 1.6 億美元,足以度過融資的 " 冰冷時期 "。
現實還是比設想的更殘酷。聖諾醫藥今年上半年無任何產品銷售收入,虧損 4350 萬美元。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鋭減至 774 萬美元。市值 2.88 億港元,比高峰期蒸發了 96%。過去 3 個月,其首席戰略官、首席醫務官、首席财務官陸續離職。" 有些該結束的課題都結束了。" 聖諾醫藥一位工作人員介紹,公司計劃将總部的一間實驗室轉租。搬空的實驗室有兩百多平,達到 GMP 标準,三年前才裝修,裝修費就花了上百萬。
聖諾醫藥處于創新藥最優質的賽道之一,核酸藥物一度被認為是 ADC 後的下一個高景氣前沿領網域。即使如此,核酸藥企也得在寒冬中自救。最近大半年,和聖諾醫藥并稱中國核酸三巨頭的瑞博生物、舶望制藥分别靠商務拓展(BD)拿到了不菲現金流,成為同行眼中的幸運兒。
聖諾醫藥暫時沒有接到這樣的好運,最好的辦法是開源節流。其研發費用從 2022 年的 6764 萬美元降至 2023 年的 5438 萬美元,同期的雇員數量從 225 人減少至 145 人。
2023 年 11 月,聖諾醫藥授出合共 40.94 萬份購股權。今年 3 月,聖諾醫藥股東陸陽、戴曉暢所持部分股權相繼被強制出售。
在 BioBAY 裏,還有不少與聖諾醫藥一樣的企業。前述服務 Biotech 的平台公司人士發現,在投融資火熱的 2021 年前後,其一年能吸引超過 80 位 Biotech 創始人。近一年多,新會員明顯變少,去年只有約 20 名,倒退到了 2015 年的水平——那一年,藥審改革剛剛開始,是中國創新藥的元年。到 2018 年,大量資金湧入創新藥,BioBAY 的企業井噴,連食堂和餐廳都多了起來。
該人士發現,現在有的會員企業已經倒閉,有的企業參保人數為零,在他看來,倒閉的還不算很多,如果趨勢繼續演變,大規模倒閉潮會在一兩年内到來。
搬個地方
在資金壓力下,部分原本在一二線城市的創新藥企決定撤退。朱斌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公司主要做引進項目(license-in),寒冬來臨後,資金鏈很快就斷了。公司原本在蘇州和北京都有辦公室,只好先把北京辦公室關閉了,先想辦法活下來。
既然一時找不到錢,就只好把創新藥放一放,找個高性價比的小城建廠,做保健食品和抗病毒制劑,走難度低的快消路線。
朱斌挑中了湖南的一個縣城。這個内陸小城在人才和產業政策上難以和蘇州相提并論,但性價比很高,建廠生產成本只有北京的四分之一、蘇州的三分之一、南通的二分之一。更可貴的是,由于 20 多年前點滴龍頭科倫藥業(002422.SZ)曾将生產基地布局在這裏,陸續吸引了 50 多家醫藥企業聚集,有相對完整的產業基礎。
這大半年,朱斌來來回回洽談了四五次。8 月底,該縣到北京辦招商推介會,現場籤署了總投資 45 億元共 10 個項目,朱斌的項目也在其中。
等廠房建好、產線開工,下一步就要賣貨。朱斌已經在和近 20 家直播帶貨公司洽談,不少人覺得他有網紅潛質,建議他親自下場,這讓他很意外。被眾星捧月了十幾年的朱博士,現在要放下矜持走網紅路線了。這事他以前不屑幹,現在覺得要試試看。
冬天養膘
" 在冬天要養膘,要去做功課。" 戴曉兵也這麼説,寒冬給公司關了一扇窗,但他要靠自己鑿出一道門來。
10 年前,戴曉兵回國在 BioBAY 創立了壹達生物,專為抗體藥物、細胞治療領網域的 Biotech 提供電轉染設備及應用方案,前些年銷售額一直是逐年增長。2022 年底,壹達生物新上了一款高端產品,約有 70 家客户要排着隊來測試設備,戴曉兵就在 2023 年初定下了銷售額翻 4 倍的年度目标。
可沒過多久,這些單子都突然消失了。
戴曉兵裁了一半員工,砍了多數的研發管線,設備研發團隊轉崗售後支持。快到退休年齡了,戴曉兵相信危中有機。銷量出了問題,反倒讓他和團隊沉下心來把業務梳理了一遍,在一番規劃後,啓動了細胞治療整體方案和外泌體載藥 CRDMO(合同定制研發生產外包)兩個新板塊。前者寄希望于用電轉染技術及設備直接賦能細胞基因治療,後者則有巨大的醫美市場,有希望在年内帶來收入。
重新劃分業務後,戴曉兵估計從 2026 年起陸續會有客户的細胞治療藥物上市,這就可以為公司的設備和耗材銷售帶來增長。
切入醫美賽道,是投資人早些年給出過的建議。戴曉兵一度覺得醫美多是噱頭,現在他相信醫美也可以講科學。兩個月前,這家公司在取得把外泌體載藥效率從行業原有的 15% 提升到 50% 的技術突破後,國内好幾家大型醫美公司都來尋求合作。
戴曉兵覺得,如果沒有 2023 年的谷底,公司肯定還是走原來的路,被動地等着客户采購設備,這條路其實很窄。
與戴曉兵的想法相似,朱斌對未來仍抱有希望。他認為,未來數年,老齡化和支付能力提升會讓中國進入大健康新黃金時代,只要熬過去,就能從頭來過。
并非所有人都這樣樂觀。8 月底,在 BioBAY 裏最有名的 bioCAFE 咖啡餐廳,朱斌和周永亮碰面了。相識多年,每次見面總是匆忙,坐下來聊聊天,還是第一次,他們談論的話題,仍然是中國基因治療的前景。
有人曾這樣問周永亮,如果公司倒閉,你就得先去美國打工了,等中國創新藥環境好起來時,你還會回來做藥嗎?
周永亮説,一步慢,就會步步慢。錯過了這輪技術爆發期,過兩年就很難追上了。實驗可以失敗,但基因治療有且只有一次換道超車的機會。就是現在。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王超、周永亮、吳星池、朱斌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