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界字輩”等風來,華為300人駐場阿維塔,鴻蒙智行:與我無關,歡迎閲讀。
風向真的變了
"
作者|王磊
編輯|秦章勇
華為的技術工程師好忙。
繼華為團隊入駐上汽之後,有媒體報道稱,華為又派了近 300 人的團隊,入駐阿維塔科技位于重慶的總部,還使用了單獨的辦公室。
随之就有人猜測,這是要誕生 "第六界" 的節奏,畢竟上汽和華為官宣之前,也是同樣的路數。而且阿維塔科技已經完成了 "塔界" 的商标注冊,這更讓人浮想聯翩。
不過據第一财經報道,華為内部知情人士稱,阿維塔注冊 " 塔界 " 與鴻蒙智行無關。
這似乎讓 " 第六界 " 的説法直接扼殺在搖籃裏,其實單從這個商标名來看,阿維塔注冊 " 塔界 " 的小心思非常明顯,眼看問界、智界等借助華為扶搖直上,説不眼紅是假的。
不止阿維塔,最近還有一個 " 界 " ——示界,這是東風神龍旗下的全新品牌。
随着華為在車圈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界 " 字輩的陣容,大概率還會繼續擴大。
01
鴻蒙智行:與我無關
華為進駐阿維塔,之所以被大家猜測為鴻蒙智行的 " 第六界 ",主要是其背後有着蛛絲馬迹的串聯。
去年 8 月,阿維塔科技宣布正式投資華為子公司——深圳引望智能技術有限公司,占股 10%,交易金額人民币 115 億元,成為 " 引望 " 構建的全新業态下,"第一個吃螃蟹" 的車企。
随後在去年年底,阿維塔和華為就在深圳籤署了全面深化戰略合作協定,雙方合作模式從 Hi 模式更新為 Hi Plus 模式,而這次的華為團隊派遣很有可能是為了後續產品的深化合作。
其實從上面這兩條動态來看,只能説明阿維塔和華為的綁定層次會更深一些,還不至于讓人們聯系到阿維塔成為 " 界字輩 " 一員的可能性。
但恰恰就是在阿維塔和華為正式籤署完協定後,緊接着在 12 月 19 日,阿維塔科技(重慶)有限公司申請注冊了多枚 " 界 " 字輩商标。
其中包括了 " 塔界 " 和 " 勢界 ",國際分類涉及機械設備、網站服務、科學儀器等。而且這些商标在今年的 1 月 9 日獲得正式受理,目前均處于等待實質審查階段。
如今再結合華為團隊入駐阿維塔總部的消息來看,這個操作模式是不是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在此之前,先是有消息曝出華為業務團隊入駐上汽集團,後來就有不少人發現上汽集團正在注冊 "尚界" 的商标,接着就是上周五,上汽集團和華為籤署了合作協定,官宣合作造車,第五界 " 上汽尚界 " 的身份靴子落地。
結合華為與阿維塔近期的合作動态,又是加深合作,又是注冊 " 界字輩 " 商标的,當華為團隊進駐阿維塔,很難不讓人聯想到會不會出現 " 第六界 " 的感覺。
餘承東此前曾説過,團隊精力有限,目前鴻蒙智行在兼顧四界時已接近極限。上汽成為第五界成員的背後原因復雜,但已成為既定事實。
所以從客觀情況來看,鴻蒙智行在短時間内很難吸納新成員。
另外,華為内部鴻蒙智行的相關負責人也在社交媒體上迅速澄清了這一傳聞,明确表示,阿維塔注冊的 " 塔界 " 與鴻蒙智行并無關聯。
同時,有媒體也得到消息确認,這次入駐阿維塔的 300 人華為團隊為駐場專項服務團隊,目的是為後續車型的合作。
02
車圈的 " 大眾情人 "
除去阿維塔,2025 年開年,已經有 4 家車企和華為加碼合作了。
先是傳統豪華車企奧迪,剛進入 2025 年,就宣布了一項重磅消息:一汽奧迪全系車型将全面搭載華為智駕技術,包括 PPC 燃油平台和 PPE 純電平台。
另外得益于奇瑞與華為的合作關系,奇瑞旗下的捷途縱橫 G700 也配備了華為 ADS 3.0 乾崑智駕,成為奇瑞捷途衝擊高端的新錨點。
随後,廣汽與華為的合作也塵埃落定。
廣汽集團發布公告同意公司投資設立GH 項目公司(暫定名),注冊資本 15 億元,與華為共同打造基于全新架構、技術領先的全新的汽車品牌,定位為 30 萬級豪華智能新能源品牌,產品最快 2026 年進入市場。
雖然是雙方合作的新品牌,但不是 " 界字輩 " 的一員,廣汽方面對外表示,此次合作模式不同于此前 " 問界、智界、尊界、享界 " 四界的鴻蒙智行模式,将以創新模式為基礎尋求差異化發展,而非延續或復制已有模式。
最近的就是,上汽與華為官宣合作造車,雙方将在產品定義、生產制造、供應鏈管理、銷售服務等領網域展開戰略合作,打造全新新能源智能汽車。
鴻蒙智行第五界——上汽尚界也呼之欲出,将覆蓋15 萬 -25 萬元售價區間,會是 " 最便宜的鴻蒙智行車型 ",預計在今年四季度上市。
上汽和華為的合作有些反轉,畢竟上汽集團前董事長陳虹著名的 " 靈魂論 " 還言猶在耳," 與華為這樣的第三方公司合作自動駕駛,上汽是不能接受的。如此一來,它就成了靈魂,而上汽就成了軀體。對于這樣的結果,上汽是不能接受的,要把靈魂掌握在自己手中。"
不到 3 年,上汽面對市場和業績壓力還是選擇了妥協。
截至目前,華為深度合作的鴻蒙智行模式已經覆蓋了賽力斯、奇瑞、北汽、江淮等車企,另外 HI 模式和零部件兩種模式更是遍地開花,阿維塔、深藍、東風、廣汽、方程豹、岚圖等車企,涵蓋了國内大多數頭部自主品牌,還打入了合資品牌陣營。
據超電實驗室不完全統計,如今華為陣營的汽車品牌已經超過 20 家,涵蓋了國内大多數頭部品牌。
如今肉眼可見地,華為汽車朋友圈仍在不斷擴大,俨然成為了車圈救世主。
從問界身上,市場看到了華為方案的業務能力,其憑一己之力将一個三年前尚處于邊緣化的新品牌推上 C 位,同樣的,賽力斯也幫助華為成功打開了車圈大門。
根據賽力斯年度業績預告,2024 年度實現營業收入 1,442.00 億元到 1,467.00 億元,同比上升 302.32% 到 309.30%,在盈利方面,更是扭虧為盈,預計大賺 60 億。
要知道,目前中國新能源電車雖看似紅火,實則除了比亞迪、理想以及賽力斯等少數幾家實現盈利外,幾乎全線處于虧損狀态,賽力斯俨然成了華為在車圈的 " 金字招牌 "。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鴻蒙智行在 2025 年的目标是挑戰 100 萬輛新車交付,參考 2024 年全年約 44.5 萬輛的年銷成績,這意味着華為還得牽頭挖掘超 50 萬的銷量增量。
這樣的好事,在已經 " 卷成麻花 " 的中國車市,試問哪家車企看了不眼紅,或許 " 靈魂論 " 的争論仍在持續,但在殘酷的市場競争面前," 活下去 " 或許已經成為當下傳統車企最現實的考量。
當然,也不是每家車企,都能復制問界的奇迹。當遍地皆華為後,誰又會成為最終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