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互聯網時代的反詐騙,是一個長期任務,歡迎閲讀。
自 12 月 1 日起,公安部會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人民銀行聯合印發的《電信網絡詐騙及其關聯違法犯罪聯合懲戒辦法》施行。被懲戒對象會在金融、電信網絡和信用三方面面臨懲戒措施。
當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已成為數量上升最快的刑事案件類型。
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的 2023 年一季度辦案數據,檢察機關共批準逮捕詐騙犯罪 10923 人,在所有罪名中位列第 2 位;提起公訴 18146 人,在所有罪名中位列第 5 位。
從辦案情況看,該類犯罪主要呈現三方面特點:
一是涉及面廣,多與市場需求緊密相連;
二是組織化、規模化特征明顯;
三是犯罪手段趨于智能化,隐蔽性強。
當下的詐騙有 10 種常見模式,包括:刷單返利;虛假網絡投資理财;虛假網絡貸款;冒充電商物流客服;冒充公檢法;虛假征信;虛假購物、服務類詐騙;冒充領導、熟人類詐騙;網絡遊戲產品虛假交易類詐騙;婚戀、交友類詐騙等。
這 10 種常見詐騙類型發案占比近 80%,其中刷單返利類詐騙發案率最高,占發案的三分之一左右,虛假網絡投資理财類詐騙造成損失的金額最大,占造成損失金額的三分之一左右。
詐騙成為侵害人民群眾财產的主要形式,主要是因為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網絡化。
二
電子支付時代,财產普遍呈現出密碼化的特征。過去家庭的财產除了銀行存折外,有大量的金銀細軟以及現金。人們也攜帶現金用于日常生活。所以,侵犯财產的案件,以入室盜竊、扒竊、搶劫為主。
随着電子支付的普及,人們不再攜帶現金,家裏也不存放現金,無錢可盜。
社區布滿攝像頭,也使得盜竊變難。現在盜賊進入房屋之後,可偷盜的東西很少。一般電器體積都很大,在密布攝像頭的情況下,難以轉運。所以,針對财產的犯罪行為,很多都轉向了詐騙。
随着網絡越來越深入生活,它承載了更多的金錢活動。對犯罪分子來説,網絡詐騙的成本很低,只需要電腦、手機便可。更重要的是,可以跨國詐騙,在東南亞或者迪拜等國家遠程操作,被抓住的風險低。
現在的詐騙集團組織嚴密、分工明确,呈現出多行業支撐、產業化分布、集團化運作、精細化分工、跨境式布局等跨國有組織犯罪的特征。不過,在國家的打擊下,這類有組織的犯罪已經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抑制。
導致詐騙猖獗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信息的泄露。
現在的中國人已經離不開智能手機了,而所有的方便都是建立在交出個人數據的基礎上的。有收集就必有泄露。數據易復制流轉、容易被黑客攻破,所以,數據不泄露幾乎是不可能的。
據不完全統計,國内個人信息泄露數達 55.3 億條。平均算下來,每個人就有 4 條相關的個人信息泄露,車輛、房產、地址、職業、年齡、電話号碼、身份證信息等在黑市上頻繁流動。
目前中國網絡黑產從業者已經超過 40 萬人,依托其進行網絡詐騙行業人數至少有 160 萬人," 年產值 " 在 1000 億元以上。
三
APP、上網都要求實名。既然有了電話卡實名制,那麼一個大家都想得到的辦法,就是用電話卡作為注冊 ID,發短信驗證,這樣就把 APP 的實名制,低成本地嫁接在了電話卡實名制之上。
但這會帶來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所有的信息都被打通了。
在中國所有的 ID,都可以指向同一個電話号碼。騙子拿到這些數據之後,就更容易整合,然後勾勒出一個人完整的畫像,比如,性别、年齡、收入、愛好、工作、消費、娛樂、住址、健康狀況、子女等等。
有了這些信息,要騙一個人就更容易了。如果沒有實名制,一個人很容易用不同的電子郵件來分隔 APP,每一個 ID 對應的都是不同的電子郵件地址,騙子、數據黑客,就沒有辦法将 ID 之間的聯系串起來。
以前騙子打電話過來,連你的姓名都説錯了,你就知道這是個騙子。如今有了完整的個人信息,騙子就能将你的姓名、工作部門等各種信息統統報上,或模仿家人語氣,描述親屬關系,讓你真假難辨。
實名制的出台,一個目的是區隔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另一個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保障電信、網絡用户安全。很多人認為,有了實名制之後,一旦出現電信詐騙、網絡詐騙、網絡暴力等各類問題,就方便追責。有了這個威懾,網絡就更加安全。
但現實卻是,有了實名之後,信息泄露所導致的風險會更大。所以,網友感慨,實名制運行多年,感覺電信詐騙、網絡詐騙似乎越來越多了。這在意料之外,卻在邏輯之中。
|詐騙電話截圖
四
在電信詐騙之外,傳統詐騙依然存在,通常傳統詐騙多騙老年人。老年人一般都注重養生,一些受疾病困擾的老年人防範意識弱,詐騙分子便借此誘惑老年人高價購買各種毫無用處的 " 神藥 " 和保健品。
一種方式是租用一些看起來很正規的場地,向老人宣傳,用雞蛋、水果、小家電的幌子吸引老人。
另一種則走情感路線,噓寒問暖,甚至還為老人洗腳,充當孝順子女的角色。這種情感攻勢,子女沒在身邊的老人很難抵抗。
詐騙還衍生出大量的次生犯罪,以及更多的社會問題。
首先就是幫信罪。幫信罪全稱為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是指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絡實施犯罪,為其犯罪提供互聯網接入、伺服器托管、網絡存儲、通訊傳輸等技術支持,或者提供廣告推廣、支付結算等幫助的行為。
2018 年前,全國适用該罪名判決的案件不足百件;2019 年後," 幫信罪 " 逐漸增多。2021 年,因幫信罪被起訴的人數高達 12.93 萬人,2023 年這個數字進一步上升到 14.7 萬人。
幫信罪有一個很大的特征,就是學生比例不斷增高。詐騙分子通過利益引誘涉世未深的學生,将電話卡和銀行卡出售、租賃給詐騙分子,或參與吸粉引流、架設 " 手機口 " 等,甚至幫詐騙分子發送短信,自己從中得到很少的 " 抽成 ",但卻觸犯刑律。此次出台《聯合懲戒辦法》,目的之一就是挽救這部分青少年。
詐騙還衍生的另一個問題,就是詐騙洗錢導致的社會問題。
你被騙了 10 萬,騙子将錢轉入一個賬号,這個賬号又分四次,轉給甲乙丙丁四個賬号。甲用錢買了手機充值卡,8 折賣給其他人;乙買了三個蘋果手機,全新 9 折賣給二手商;丙買了一堆超市儲值卡,雇了幾個大媽,在收銀台兜售;丁用錢給網遊充道具,然後轉讓。
整個鏈條涉及非常多的人,有知情的,有不知情的,很難調查清楚。一些地方的警方就采取了一個簡單粗暴的辦法:在國内銀行系統中,追一筆錢是容易的,于是,不管是否知情,只要資金涉案一律當作贓款。
今年二月的一個案子就很典型。浙江一女子在網上賣了一款勞力士手表,詐騙分子以 14 萬元購買了這塊表,轉贓款給了這女子。随後,女子被警方網上追逃,為了排除嫌疑,也被迫向詐騙案受害人家屬轉賬 14 萬元。這相當于,警方無法幫受害人從詐騙犯手中追回贓款,卻從另一個無辜者手中追回。
2016 年,最高法、最高檢、公安部聯合發布《關于辦理電信網絡詐騙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幹問題的意見》,其中規定," 明知是電詐犯罪所得及其產生的收益,而仍然予以轉賬、套現、取現的,以掩飾、隐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追究刑事責任,但善意取得詐騙财物的,不予追繳 "。
這樣規定是因為,普通公民與企業,并不具備能力去驗證是否贓款,如果沒有善意取得的保護,市場交易無法進行。
詐騙導致的第三個問題是,為了防範詐騙導致的過度保護、越權保護,影響了群眾生活。
南方周末曾報道,很多電詐受害人在報案之後,名下的所有銀行卡都被警方采取了 " 保護性止付措施 ",只能轉入款項,不能轉出不能取現,反而影響受害人的生活。
很多地方,銀行對取錢、轉賬,都實施了額外的手續,甚至還要派出所同意。還有很多人到雲南邊境地區旅遊一圈,手機号、社交賬号就被封了,要想解封困難重重。
五
針對詐騙現象,各方也在協同努力,共同打擊詐騙。
首先是國家加強了對電信、金融等行業的監管,嚴格落實電話卡、銀行卡等實名登記制度,以防止詐騙分子利用這些渠道進行詐騙活動。
同時,公安機關也加大了對網絡詐騙的打擊力度,通過技術手段追蹤、偵查和打擊詐騙團夥,保護人民群眾的财產安全。
立法也在跟進。從 2022 年 12 月 1 日起開始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電信網絡詐騙法》。近期發布的《電信網絡詐騙及其關聯違法犯罪聯合懲戒辦法》,從不同層面威懾詐騙。
此外,針對跨國網絡詐騙的威脅,國家也加強了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合作,共同打擊跨國詐騙犯罪。
家庭在防詐騙中,也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尤其是針對老年人的防騙保護。幫助老人防範傳統詐騙及新型詐騙手段,家庭成員應該多和老人交流溝通,告訴他們常見的詐騙手段,如保健品詐騙、中獎詐騙、冒充公檢法詐騙、社保騙局等,幫老人關注一些反詐騙的視頻賬号。
更重要的是,了解他們的生活情況、心理需求。家人要協助老人進行财務管理,老人進行大額消費或投資時,也要主動和子女商量。老人的手機可以裝一些防詐騙軟體。學校也應承擔起相應的教育責任,将防詐騙教育納入安全教育課程體系。
從技術的發展來看,随着 AI 的出現,在聲音、相貌上都可以模拟人,詐騙分子的手段,又有了新的可能。這一場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鬥争,還将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