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慕尼黑車展,歐洲車企是怎麼評價中國汽車的?,歡迎閲讀。
今天是慕尼黑車展(以下簡稱 IAA)開幕的第三天,對比起 2021 年,本屆 IAA 車展上的中國參展商翻了一倍。IAA 在德國舉辦,乃世界五大車展及歐洲規模最大的國際性車展之一,今年中國企業大規模進軍歐洲汽車工業腹地,歐洲車企對此各有微詞。
其中,有警戒拉滿,進入戰備的:" 中國電動汽車制造商在電動汽車價值鏈上非常有競争力,我認為他們比我們領先一代。" ——雷諾 CEO Luca de Meo
有昂首挺胸,加油打氣的:" 競争應該激勵我們,而不是吓到我們。如今,來自中國的電動汽車也将為德國車企提供 " 創新驅動力 " ——德國總理朔爾茨
" 中國已經成為我們的健身中心。我們必須更努力、更快速地鍛煉自己,以緊跟市場發展趨勢。" ——大眾 CEO 奧博穆
有勾肩搭背,招攬生意的:" 大陸集團希望中國企業走向全球,在歐洲建廠。我們可以在不需要新建工廠的情況下,承接來自中國客户在歐洲的新訂單。" ——大陸 CEO 尼古拉 · 塞澤爾
" 除了關注客户,你别無他法。" ——梅賽德斯 - 奔馳 CEO 康林松
量變產生質變,讓歐洲人仿若驚弓之鳥的,是近幾年中國汽車飛速的進步,説的不僅僅是單純的產品力。是什麼在支持着中國車企大舉出海?
首先是成本優勢。比亞迪不僅是本次 IAA 車展中國參展商中最受矚目的一家,一旦講到成本,它更是一本避不開的成本控制教科書。
瑞銀集團對 2022 年款比亞迪海豹轎車的拆解發現,其 75% 的零部件均是内部制造的。這一數字是全球平均水平的兩倍。據悉,比亞迪擁有 60 多萬名員工,是特斯拉的五倍,所謂的汽車工業全球化能降低成本,看來只是對于美、日、歐這些人力成本高的區網域而言,而對于中國企業來説,内部供應成本優勢更高。
得益于此,根據瑞銀的分析,比亞迪海豹相較特斯拉中國產基礎版 Model 3 有着 15% 的成本優勢,較大眾 ID.3 更存在着 30% 以上的成本優勢。
其次是地位優勢。2021 年,我國汽車出口量首次突破 200 萬台,2022 年我國汽車出口量再次刷新紀錄,突破 300 萬台。随着中國乘用車出口量增長與日、德、韓三國出口量下降,2022 年中國乘用車出口量躍居世界前三,整車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二,這為日後自主品牌出海取得地位優勢。
最後是能源優勢。全球範圍内,化石能源正逐步往清潔能源迭代,部分歐洲國家準備禁售燃油車,包括挪威(2025 年)以及荷蘭、丹麥、瑞典(2030 年)。在能源迭代的視窗期,以新能源、智能化為關鍵因素的中國汽車目前領先歐、日,以 " 蔚小理 " 為首的新勢力車企更在 2021 年就率先開始布局上述國家。就像斯諾克、圍棋甚至卡牌遊戲,先手的勝率總是大于後手。
在全網一面倒的吹捧之下,作為中國人我們的确會產生自豪感。不過話説回來,作為踏實的民族,我們需要客觀看待現狀,不能太飄,因為中國汽車出海,還存在着不少挑戰。
其一是地區局限。我們實際的出口覆蓋面積是怎麼樣的呢?商務部統計,截止 2022 年,我國的汽車整車已出口 210 個國家和地區,聽上去來勢洶洶,但大多數集中在中東以及東南亞和非洲等不發達,以及欠發達的發展中國家地區。墨西哥成為 2022 年中國汽車整車出口量最多的國家,達 25.4 萬輛。
而歐美地區占比較小,發展形勢比較局限,這與多元化的海外商業發展戰略相悖。
其二是均價較低。這個因素和剛剛所講的地區局限互相影響。當前自主品牌出口數量較大的車型,主要為國内售價 10-15 萬元級别的車型,相當于日本 2000-2003 年的水平。目前自主品牌高端化緩慢,發展高端市場僅靠包括 " 蔚小理 " 在内的新勢力車企。
其三是回收劣勢。國内動力電池回收體系暫時并不完善,電池回收產業鏈急需綠色轉型。
就在上個月,《歐盟電池和廢電池法規》便将正式生效,對于電池市場設定了不少關卡,尤其是電池回收。核心要求大概是 "誰生產誰回收、誰進口誰回收。" 短期内,中國銷往歐盟的產品要符合碳足迹、電池護照、電池回收等方面更加嚴格的要求,不可避免會帶來成本的上升。
汽車商業的良性循環,不僅要關注前端市場,而且不能忽視後市場。
除了以上我們自身的劣勢之外,大環境全球貿易争端加劇、本土保護主義加劇等因素都值得我們注意,但商業始終是商業,好用的產品、驚喜的價格将會在未來慢慢化解這些阻力。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