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陳春花:不敢變革,就做不了轉型,歡迎閲讀。
内容來源:根據陳春花在《組織的數字化轉型峰會》演講整理。
責編 | 少将 聶敏
第 7454 篇深度好文:7109 字 | 19 分鍾閲讀
商業思維
筆記君説:
去年,杭州靈隐寺的一張照片在網上瘋傳。
數字大屏上,内部審批、法會活動、遊客接待、安全預警、入寺車輛……這間寺廟所有的活動,都以數字化的方式變成了雲端數據。水滴圖、熱力圖、餅圖,各種圖表一覽無餘。
一位身穿僧服、頭頂無發的年輕僧人,正在為大家講解本寺廟的情況。
網課、外賣、就診、網購,數字化不僅深入了我們的生活,也已經深入到寺廟——這個讓我們感覺 " 反常識 " 的地方。
但是,從數據來看。數字化轉型,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麥肯錫披露過全球數字化項目成功率,2014 年是 26%,2016 年是 20%,2018 年是 16%。
近幾年沒有明顯的數據支撐,但有一些小樣本的調查顯示,2021 年是 10%-15%。
説數字化轉型 " 九死一生 ",也不為過。
首席組織官聯合創始人左謙總結過數字化轉型的 " 花式死法 ":
本來想進化,結果是僵化:業務流程搬到線上,卻導致業務審批卡殼;
本來想翻身,卻不小心翻船:希望通過數字化轉型優化業務流程、提升組織績效,卻導致公司怨聲載道;
本來不想等死,結果馬上找死:把有限資金投入線上,結果錢花了,還沒出效果,資金流斷了。
數字化轉型,到底難在哪兒?
愛因斯坦説,你定義問題的水平,決定了你解決問題的水平。
如果抓不住轉型的 " 主要矛盾 ",失敗也就是理所應當。
上世紀 50-60 年代,錢學森挂帥研制導彈,他當時面臨的挑戰,是如何把成千上萬的科研大軍嚴密組織起來,去完成 " 中國導彈 " 的目标。
最後,他提出這麼一個觀點:研制導彈,三分靠技術,七分靠組織。
組織,對于完成目标的重要程度,可想而知。
放到今天企業數字化轉型上,不也是這樣嗎?
數字化轉型,三分靠技術,七分靠組織。
有了技術,只是前提。重塑組織,才是重點。
5 月 26 日,在機械工業出版社、知室、零一數科聯合主辦的《組織的數字化轉型峰會》上,陳春花老師發表了一場精彩的演講。在數字化轉型中,如何重構組織形态、激活組織能量?這不僅是陳春花老師研究的課題,也是當下廣大企業面臨的難題。
筆記俠整理了陳春花老師的演講内容,分享給創業者、企業家,助力你們實現目标、完成轉型。
一、模式識别能力,是管理者的重要能力
管理者,有一項非常重要的要求,就是要擁有模式識别的能力。
什麼叫做模式識别?
其實就是在各種環境中,能夠看透表象,發現内在的基本規律。
有一句話我們都很熟悉,可以存活下來的物種,并不是最強的,也不是最聰明的,而是對環境适應最快的。
這是達爾文進化論的核心觀點——物競天擇,适者生存。
可是當我們來到今天,面對着諸多不确定性和未知,我反而認為,古爾德的間斷平衡論,可能更能表現我們所處環境的進化狀态。
間斷平衡論是指,進化實際上是以一系列突發的進化性變革的方式在進行。
這種一系列突發的變革的方式,實際上是以環境變化為誘因,然後形成進化平衡的不同階段。
這種間斷的進化過程,使物種呈現周期的特征,出現繁榮、滅絕和重復。
為什麼這個觀點,可能更适合我們今天所處的進化環境?
今天的任何一個微觀創新,不再是微觀的概念,反而是一個宏觀的概念,就像掐着 GDP 來,所有人都不得不卷入宏觀趨勢中。
突然間,我們好像要被淘汰,我們好像必須得跟智能發生關聯。所有的一切,恰恰就是這樣的進化特征所表現出來。
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講,數字技術的出現,不僅僅代表技術本身,也對我們習慣的穩定社會,造成了非常大的衝擊。
這種衝擊,不再是像達爾文説的那樣,是長期積累進化的過程。
它并不是簡單的适者生存,它已經超越了我們現有的認知。
所以,我們的困難、焦慮、疑惑、迷茫,不是來源于沒有能力面對它,而是來源于我們沒有找到識别的方法。
模式識别的能力,就是要去看,現存環境到底是怎樣的基本規律。
對于很多企業來講,遇到最大的挑戰,類似于這種微觀形成宏觀,出現繁榮、滅絕、重復的狀态。
這就是間斷平衡的進化。
二、數字化轉型,是當下的必由之路
上世紀 50 年代,标普世界 500 強,平均壽命是 60 年。到了 2012 年,壽命縮減到不到 20 年。
過去的世界 500 強,50% 的企業被并購重組,但還有 50% 活了下來。當時存活的平均周期超過 40 年。
可是 2000 年以來,世界 500 強企業中,52% 的企業被宣布破產、收購或者兼并的時候,僅僅只有不到 20 年。
企業面對的生存環境和困難,可想而知。
但是,也會出現新的繁榮。舊有公司消亡,一些創新公司反而正在茁壯成長。
今天,我們都在跟随潮流,讨論 GPT、AI,讨論物聯網或萬物皆數。
但這是不夠的,我們必須要改變認識這個世界變化的方式。能不能識别現有的模式,才是最重要的。
比如,個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思維模式,企業的工作模式、商業模式、戰略能力,這些會在什麼時候失效?需要怎麼進化?
對于商業領網域,數字化轉型就是繁榮或消亡的模式。
這不是制造不安。
身處間斷平衡的進化模式中,恐怕我們不得不告訴自己,不做數字化轉型,也許真的要消亡;做數字化轉型,就有機會進入繁榮的階段。
今天,或繁榮,或消亡,這是進化的基本規律和特征。
而組織的數字化轉型,是當下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三、重塑組織,才能做好轉型
組織的數字化轉型,是企業借助數字技術賦能員工、顧客(客户)、產業夥伴,從而幫助企業無限接近消費者,最終為顧客創造全新的體驗和全新的價值。
其中有 4 個關鍵詞。數字技術,賦能三種人,無限接近消費者,創造兩個價值。
這就是組織數字化轉型的定義。
沿着定義,就可以知道,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對企業組織,數字化轉型有三個維度可以切入。
第一個是技術維度。很多企業,是用數字技術推動轉型,以此切入的。
第二個是業務維度。
但是對于很多企業來説,數字化轉型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挑戰,就是在被數字技術改造時,如何重新塑造組織?
這就是第三個,組織維度。
這意味着,我們必須回答組織管理中三個核心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人到底該怎麼辦?如何讓人更有價值,更有意義,更能創造,跟組織能夠長期在一起?
第二個問題,目标該怎麼辦?在變化的世界中,如何找到确定的目标,找到實現目标的确定模式,找到實現業績穩定增長的持續動力?這是目标的問題。
第三個問題,是結構。要用什麼樣的組織結構,把人跟資源組合在一起,實現目标,發揮人的價值?
在組織管理中,始終都是這三個問題。因數字技術的出現,它們都發生了變化,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做?
這是今天管理者面對的最重要的難題。
下面,我們将從 3 個地方來看。
1. 業務領網域的轉變
數字化轉型,其實會要求每一個人都要從熟悉的業務,去變成涉足陌生的領網域。為什麼?
因為這是組織數字化轉型的底層邏輯。也就是説,顧客的價值空間變了。
所有的轉型,都要靠兩個價值的呈現,一個是全新的價值創造,一個是全新的顧客體驗。
今天,我們之所以一定要轉型,就是因為整個顧客價值的空間變了。所以,你必須從熟悉的業務,轉向去陌生的領網域。這些領網域是什麼?
可能是之前沒有涉及過的空間,而這個空間恰恰是顧客價值所需要的。
① 轉型的核心
數字化轉型最核心的地方,是讓最有核心競争力的業務,去做出革命性的改變。
這就是難的地方。要革自己的命,而且是在自己最熟悉的業務領網域,去革命。
數字化轉型困難,就是這個原因。
如果做新的東西,反而相對會容易一些。新興的企業,叫數字原生企業,比傳統的企業在數字化中,會顯得更有機會,而且成長更蓬勃。這是因為它是原生的,開始就是在核心業務領網域去發揮數字的價值。
而傳統的企業,面對的困難就是在核心業務領網域,沒有能量或者到了那種熟悉程度,去理解業務的數字價值。
在商業領網域的數字化轉型中,數字技術真正給大家帶來徹底變化的地方,實際上是改變了顧客的價值觀念。比如,現在我們每個人本身,就是一個數字行為的消費者。
② 3 大障礙
為什麼企業的轉變是必然的?
在非數字技術的背景下,也就是在工業時代,企業核心的地方,它為什麼可以自己説了算?
因為顧客獲得的價值,跟現實之間有 3 個大障礙。
在生產上,顧客想得到最好的產品,這裏有個時間障礙;顧客想很方便地購買產品,它有空間障礙;顧客想把自己的需求,傳遞給企業時,會有互動障礙。
這 3 個障礙,決定了企業可以説了算。因為這些障礙在顧客端沒有辦法解決,企業就可以説了算了。
企業根據自己的想法,去滿足顧客的需求,去為顧客送貨。也是根據自己的意願,做傳播、做廣告,這是單向的溝通渠道。
所以在工業時代,顧客價值創造和現實之間的障礙是一直存在的。因為這個障礙的存在,企業才可以説了算。
但數字技術到來之後,這 3 個障礙被打穿了。
顧客跟需求之間,顧客跟產品之間,顧客跟生產之間,這些障礙完全被打穿,商業活動的核心角色,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在邁克爾 · 波特的競争戰略中,工業時代的價值活動模式,是價值鏈分析。
在價值鏈分析中,企業是核心,有兩種活動。一種活動叫基本活動,可以產生價值;一種叫支持性活動,在產生價值過程中提供輔助。
所謂的前台、後台,就是這個價值鏈決定了前台基本業務活動,直接能夠為顧客產生價值。後台就是間接的支持性活動,不直接產生價值。
好的工業企業,前後台協同效率高,就能成功。
但來到數字時代,剛才説的 3 大障礙,顧客都有能力介入了,而且有能力以他的想法、他的建議,來影響企業的價值活動。
所以,以企業為中心的活動,就轉向了以顧客為中心的活動。
③ 從一維到三維
這個轉向,使得企業有多個觸點,都會觸達到顧客那裏去,而且顧客在其中都能有所作為。比如,顧客會影響供應鏈,業務鏈,運營效率,這些他們都可以介入。
顧客價值活動,從單一企業内部產生價值的,叫做一維空間。現在它已經轉向了三維空間,多了兩個空間給顧客創造價值。
而這多出的兩個空間,就是必須涉及的陌生領網域。
為什麼數字化企業比傳統的企業,能有倍數的增長,而且成長的速度非常快?
根本的原因,就是價值空間多了兩個。
而傳統的企業,只會提升一維的前後台效率,來使得效率更高。
數字化是把三個空間都用起來,協同創造價值。
今天,在顧客的價值活動中,有傳統的鏈條,叫業務客户維度的價值空間。因為數字技術多了兩個部分,運營跟組織維度的價值空間,產業與夥伴的價值空間。
業務活動,運營活動,產業活動,這三者結合起來,就能從多個維度給顧客產生價值。這是企業數字化轉型中,最重要的底層支撐——顧客價值的三維空間。
在商業活動中,商業的目的,承擔的角色,運用的工具,服務的對象,實現的方式,以及服務的範圍,這些是企業要面對的基本要素。
但是從工業時代到數字時代,這些基本要素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當我們掌握這些變化,就會理解轉型的方向,還有怎麼獲取轉型的成功。
比如海爾。張瑞敏説,產品将被場景替代,行業将被生态覆蓋。
從各個行業的數字化轉型,以及優秀的管理實踐、企業實踐來看,這句話揭示了現實世界真正的價值是怎樣產生的。
如果我們還停留在固有的產品邏輯上,停留在傳統的對行業的認知上,真的是會被淘汰的。這就是,或繁榮,或消亡。
海爾圍繞着這個世界價值的認識,做了數字化轉型。從剛才的 3 個維度,海爾都做出了非常多的努力,也造就了如今的市場影響力。
從熟悉的業務,轉向去涉足陌生的領網域,核心就是顧客價值活動空間變了。
只要能夠看清楚這一點,數字化轉型的起步,就應該是走在正确的路上。
比如大同保險,能夠逆勢增長。他們很明确的提出,數字化轉型的難點,永遠都不是技術核心,而是對新業務模式的理解,最終就是你對顧客價值的理解。
2. 工作方式的轉變
第二部分,如何從舊工作方式切換到新的工作方式。
組織的數字化轉型,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在于它必須構建全新的工作方式—— " 數字化工作方式 "。
對新工作方式,最需要探讨的,不是如何做,而是怎麼取得工作成效?怎麼理解工作本質?怎樣真正地形成工作系統?這才是最重要的部分。
如果我們按照這個邏輯去看,就會發現:如何取得工作成效,傳統和數字化的工作模式差異非常大。
① 考核方式的轉變,從 KPI 到 OKR
在傳統的工業時代,要取得工作成效,其實是由企業決定的。
企業根據目标,分解各個崗位。然後,根據崗位,再配置資源。你只要能夠勝任,你就可以取得工作成效。
也就是説,下屬的成效,其實是由直接上司決定的。
但來到數字工作時代,我們進入了一些陌生的領網域,要協同内部運營人員,協同前端業務人員,還要協同創造價值的供應商和產業鏈。
要協同的人非常多,要面臨的未知領網域也很多,這個時候,就不應該再制定 KPI,而是要制定 OKR。
為什麼考核方式要做大調整呢?根本原因是,目标沒有辦法明确。
我們沒辦法預測市場變化是什麼,但目标還要定,而且要實現。目标實現的來源,就是你取得成效的來源。
因此,在新的工作方式當中,你想取得成效的關鍵,不再是崗位角色的勝任力,而是你對于工作本身的創造力,以及跟他人協同的能力。
在今天,所有取得工作成效的人,一定是有創造力并且能合作的人。
工作方式的變化,導致了對個人要求的變化。
② 理解方式的轉變,從完成到共創
第二個轉變,是對工作的理解。
從傳統角度來講,我們對工作任務的認知,就是上司指派給我什麼,我就做什麼。
就像今天的大會。按傳統的方式,來開一個小小的知識實驗室,是辦不了大會的。
如果我給所有的同事,僅僅只是交代任務,在門口掃碼請大家進來。我們就沒辦法在很短的時間内,讓這麼多人按部就班的運行。
所以,工作人員也做了改變。這個改變,就是價值共生。參會人員掃完碼後,工作人員會引導入座,每個人都很明确的找到位置。
這并不是領導者交代給下屬的細節。而是大家自發的,想要提供更好的參會體驗,所以他們願意參與其中,做價值共創。
在這個過程裏,每個人都把自己看做大會最重要的一個價值創造者。
③ 工作系統的轉變
第三個轉變,新的工作方式會構成新的工作系統。與之前的不同點是,怎麼能夠讓它智能協同,讓人更有價值和成效。
這裏包含 4 個要素:數字化工作系統、敏捷的團隊、數字個體和數字領導力。
比如波司登,從一個 40 多年的傳統品牌,完成供應鏈到系統化設計的數字化轉型。在波司登的轉型中,有兩個最重要的抓手:數字化的能力建設,文化機制的激活。
這二者的結合,真正實現了一個傳統品牌的煥新。
波司登創始人説,企業數字化能力,既是技術能力,更是業務能力。如果你能實現技術與業務的高效融合,你才會取得好的效果。
3. 組織結構的轉變
最後一個維度,組織重構。我們必須從穩定的組織狀态,轉向不穩定的組織狀态。
這個不穩定,不是指個體不穩定,而是説如何讓價值能夠被穩定下來。
這需要幾個方面的改變:
第一,管理模式要變。
管理模式的演進過程,最早是命令管控式,是為了得到效率和穩定性;接着,是服務指導式,以人為本,讓人能夠被尊重;到今天,激活賦能式,希望個體作為主體,能夠釋放能量。
在變化中的最大挑戰,來源于管理者自身。
如果是命令管控式,管理者會很有權威性。因為你説了算,而且自己也感覺非常良好。
如果是服務指導式,管理者也會有成就感。你會知道,誰是你的徒弟,誰是你的下屬;
來到激活賦能式,管理者就必須無我。必須以員工為中心,以一線為中心,以顧客為中心,你自己要去中心化。
真正的管理,就是在管理領導者本身。
這是第一個管理模式的變化。
第二,工作流程和價值觀要變。
為什麼流程如此重要?
流程,是把公司所有的資源整合起來後,能產出結果的那套工具。也叫載體。
所以,任何企業都有明确流程,這才能把人和物組合起來。
在組織中,流程和價值觀一樣,都是組織最基本的能力。
正因于此,數字化轉型時,最難的恰恰就在這裏。為什麼?
我們把數字技術和資源引進來後,如果還在用原有的流程、原有的價值觀,轉型是做不到的。
很多企業,在數字化上投入很多錢,可是沒取得多大效果。原因就是流程和價值觀沒變。
特别是,很多企業把新業務和老業務,全給老業務員做,結果新業務基本上都會被滅掉,原因是什麼?
舊的流程和價值觀,不适合去衡量新業務。
所以,在重構流程時,一定要做到兩個方面。
一方面,打破現有的組織分工界定,形成新的組織資源和合作模式。
另一方面,做新的價值分配,而不僅僅是資源分配。
只有真正按照價值分配去做,數字化轉型才有機會。
按照原有的資源分配模式去做,你就會發現,傳統的、成熟的、成功的業務,往往得到的資源最多,而新業務得到的資源會很少,這基本上就不會成功。
比如首鋼。他們在數字化轉型中提出,一定要關注業務、組織、技術這三個要素。業務是數字化的載體,技術是驅動,組織是保障。
所以,數字化轉型的成敗,取決于組織結構能不能變,人的意識能不能變,領導力能不能轉變。
在組織結構中,有 3 大難題:
第一個,是我們喜歡大規模,但是今天必須變成小單元,這就是難題。
第二個,管理者都喜歡集中控制,但今天必須是開放、放權的。
第三個,組織的復雜度越來越高,但是人的成長速度沒有那麼快,組織又變得很復雜。
這就是三大難題。因此,在做結構改變時,必須要建兩個大體系:共享服務體系,網絡協同體系。
然後,你才可以做到協同平台化的組織結構模式。
結語
組織數字化轉型的最後一個挑戰,實際上是給管理者的挑戰。
今天最難的,就是既要面對當下的外部環境考驗,努力生存,又要為未來做準備,對未來的發展作承諾。
這意味着,每個管理者都會面對 4 大困境:認知困境、認同困境、時間困境、技能困境。
要解決這些困境,可以抱團取暖,多去了解案例、了解實踐。
最終,數字化轉型會是一個化蛹成蝶的進化過程。
所以,組織塑造轉型,其實就是兩件事情。怎樣不斷地自我塑造,塑造組織,塑造自身,塑造領導者?還有,怎樣去面對未來展開行動?
如果你能不斷塑造自己,并對未來展開行動。那麼,數字化轉型帶給你的,一定是繁榮的機會,和價值創造的無限可能。
*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在智能商業時代,能真正駕馭 AI 的人,才不會被淘汰。
6 月 10 日,筆記俠将在廣州南豐朗豪酒店,舉辦第一屆 "AI 新視野,增長新勢能" 新商業大會。我們将聯合知名科技企業家、大廠 AI 負責人、頂級戰略咨詢專家和行業生态夥伴,共同打造這次融合 AI、面向未來的盛會。
掃碼了解,别錯過
分享、點贊在看,3 連 3 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