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理财經驗:乳業回購潮來襲,蒙牛等乳企能否實現V字反彈?,歡迎閲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向善财經,作者|劉能
近兩年時間,伊利、蒙牛等乳企似乎正掀起兇猛的回購潮。
去年 10 月,伊利抛出了最高 20 億的回購計劃。公告顯示,伊利股份拟進行股份回購,回購金額不低于 10 億元(含)且不超過 20 億元(含),回購價格不超過 46.83 元 / 股(含),回購股份将用于依法注銷減少注冊資本。
今年開年以來,短短半年時間,蒙牛的回購動作将近 30 次,讓人直呼其手速驚人。曾有媒體統計,截至 6 月 21 日,蒙牛今年已完成 27 次回購。
伊利在近期的交流會議紀要中表示,今年消費力需要一個時間去恢復,現在 6 月份大方向是逐步改善,但确實比預期還是稍微還是再弱一些,這意味着消費股在資本市場的表現也要更加 " 遜色 "。
而回購,正成為乳企救市的常規操作,但當回購變得 " 常規 " 之後,這一操作似乎有些 " 失靈 " 了。
為何説回購不等于利好
正常來説,股票回購在大多數投資者眼中是利好消息,有兩個層面的原因:
首先,在信心層面,上市公司主動回購股票,往往傳遞的資本市場信号是,我們公司的股價被低估了。
公司自己花真金白銀去買自家股票時候,表明公司對未來的業績和發展前景有信心,畢竟最了解企業的還是企業自身,這時候信心往往也會傳導至投資者身上,相當于給投資者吃了一顆 " 定心丸 "。
其次,在股票價格層面,股票回購有實質性拉升股價的作用。
股票回購之後,其中部分股票可能會注銷,這時候意味着上市企業在資本市場流通的總股份減少。
每股收益 ( EPS ) = 公司税後總利潤 / 公司總流通股數。也就是説,總股本的減少意味着每股收益的提高。而股價是每股收益與市盈率的乘積,每股收益的提高也将帶動股價的上漲,股票回購也相當于一種人為拉升股價的方式。
比如 EPS 提高了 10%,那麼公司股價也應該相應漲 10%。與此同時,股票回購減少了公司淨資產,相當于公司盈利指标也得到了改善。企業總資產收益率以及淨資產收益率都将有所提升。
但我們神奇的發現,蒙牛等乳企的回購似乎并沒有帶來正向的回饋,回購以來,其股價整體來看仍處于下跌态勢之中,投資者似乎并不買賬,這是為何?
從蒙牛和伊利股票回購動作的特點來看,蒙牛是小動作不斷,大動作罕見;伊利則往往選擇重拳出擊,回購一步到位。但整體上,兩者的回購力度都較弱。
在球類運動中 , 假動作 ( feint ) 是指運動員在進行某項技術動作時 , 通過虛晃、變向等手段來迷惑對手,使對方對失去身體重心造成對自己有利的形勢。
在向善财經看來,乳企的回購操作更像是此類 " 假動作 "。
蒙牛回購在近半年來已經出手多達二十多次,但整體來看回購金額都較小,缺乏誠意,更像是在給投資者 " 演戲 ",想要表達的是:我回購這麼頻繁,對企業很有信心。但從回購金額來看,截至 6 月 29 日,蒙牛二十多次的回購所投入資金近 4 億人民币,遠不及伊利。
今年 5 月 26 日晚間,伊利發布公告稱,23 年 5 月 26 日,公司完成回購,已實際回購公司股份約 3247 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 0.5074%,回購最高價格 32.42 元 / 股,回購最低價格 29.02 元 / 股,回購均價 30.8 元 / 股,使用資金總額約 10 億元。
對比兩者今年半年以來的股價波動來看,目前伊利股價距離年初最高點的下跌幅度不超過 15%,而蒙牛目前股價距離年初最高點的下跌幅度已經将近 40%,公司股價年内市值跌至約 1200 億港元。
據天眼查 APP 顯示,伊利近幾日的總市值約為一千八百多億,實際上,伊利 10 億到 20 億的回購相對于其股本來説仍然杯水車薪。
也就是説,蒙牛等乳企回購對股價實質拉動作用并不明顯,在當下也很難給予投資者充足的信心。
實際上,很多人将股票回購等同于分紅,作為現金股利的一種替代形式。
分紅等于讓投資者直接獲得現金,是企業将多餘的資金拿出一部分來分給股東,相當于股東将錢從左口袋換到了右口袋。想留下的股東可以将得到的分紅繼續買入股票,增加持股比例。
而回購并注銷,投資者需要經歷企業回購到股價上漲再到投資者減持,才能獲得現金,相比分紅多了幾個步驟。
從這幾個步驟來看,蒙牛多次回購的操作似乎形成了一種 " 惡性循環 ":企業多次回購,結果投資者并未等來期待的股價上漲,對企業資本市場的信心不斷下降,由于對未來的悲觀預期而選擇減持,導致股價進一步下跌。
市值管理難掩業績 " 悲歌 "?
本質上來説,回購是一種市值管理政策,即便通過股票回購實現股價提升,也無助于公司業績的提升。
舉一個例子,大家比較熟悉的沃爾瑪。在 2009 年到 2017 年,沃爾瑪累計進行了将近 647 億美元的股票回購,沃爾瑪的股價也漲了近 120%。但在财報業績數據上,2009 年到 2017 年,沃爾瑪淨利潤從 139 億美元減少至 136 億美元。
公司回購股票雖然被認為是一個積極、有助于提升投資者信心的信号。但相對美股投資者來説,國内投資者也比較簡單直接,更加看重分紅,大多數人認為分紅是最實在的回報,優于回購。
因此,對于 A 股和港股的上市企業來説,更應該把分紅當做 " 正道 ",回購只能偶爾為之。不過相較于伊利,蒙牛一直因為分紅率較低而被投資者诟病。
需要注意的是,分紅的前提要看業績,畢竟只有公司有足夠的利潤,才能夠分給投資者。最好企業在近兩年内有較高的業績增長預期,能以 30% 以上的速度持續高增長。
從這一角度來看,蒙牛選擇頻繁股票回購,還是缺乏業績的支撐。
蒙牛總裁盧敏放曾在業績發布會上對于 2022 年業績進行總結," 我們對整體表現非常滿意,大家從報表中更多看到我們經營的改善,我覺得我們現在更加從容了。"
但根據蒙牛披露的 2022 年财報顯示,2022 年,蒙牛實現營收為 925.9 億,同比增長 5.05%;實現淨利潤為 53.03 億,同比增長 5.52%,雖然營收和淨利潤都實現了正增長,但和 2021 年的業績增長速度相比,2022 年蒙牛的業績增速的放緩十分明顯。
此外,業務轉型成為了蒙牛近年來的 " 主基調 ",從傳統的液态乳制品企業向多元化乳制品企業轉型,但業務多元化發展并不理想。
業績構成來看,蒙牛的營收主要分為液态奶產品分部(超高温滅菌奶、乳飲料、酸奶及鮮奶)、冰淇淋產品分部、奶粉產品分部、其他分部(奶酪、乳制品原輔料生產及經銷貿易)等幾個板塊。
财報數據顯示,在 2022 年,蒙牛上述四塊業務分别貢獻收入的 84.5%、6.1%、4.2% 和 5.2%。
可以發現,液态奶仍然是蒙牛的營收重心所在,而冰淇淋產品分部、奶粉產品分部、其他分部業績仍較為薄弱。而作為蒙牛基本盤的液态奶板塊增長放緩嚴重,2022 年其液态奶收入同比增長僅為 2.3%。
作為牛根生的蒙牛接班人,盧敏放自上任後,在 2017 年為蒙牛定下的第一個奮鬥目标,即三年 " 雙千億 "(指 2020 年實現營收和市值雙雙達到千億)。但這一任務 2022 年仍未能完成。
2020 年底,蒙牛提出了到 2025 年 " 再造一個蒙牛 " 的目标,以蒙牛現在的營收規模來看,想要完成這個目标同樣困難重重。
好的一面是,目前乳制品行業的增長周期并沒完全結束,奶酪、冰淇淋等細分市場增長的紅利也沒有消失。在更激烈的市場競争中,蒙牛如何發揮自身的資源、品牌優勢,更好地去發掘這一市場,就變得更加關鍵了。
作為一家歷史悠久且具備擁有深厚實力的企業,相信在未來的轉型和業務拓展中,蒙牛乳業終究會找到适合自己的發展道路,為資本市場的投資者帶來更豐厚的回報。
未來的蒙牛乳業必須加快步伐了,至于會如何發展,我們且行且看。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