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AI搜索大變局,歡迎閲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光子星球,作者 | 文烨豪
AI 浪潮愈演愈烈的當下,信息量與應用需求迎來徹底爆發,外加參戰廠商們急需尋找大模型落地場景,2024 年無疑會成為 AI 應用場網域争奪的 " 修羅場 "。
貫覽整個戰局,仍不斷發生着變化,新生力量不斷跻身競技場,傳統巨頭們也在試圖演繹新的打法。而其中,AI 搜索似乎成為了大模型時代的兵家必争之地。
比如,對搜索賽道耿耿于懷的 360,推出了大模型搜索產品 "360 AI 搜索 ",并已上架多個安卓應用商店。而在此之前,無論是百度、必應等傳統搜索玩家,還是阿裏系的誇克、" 淘寶問問 ",亦或是 B 站 " 搜索 AI 助手 " 等產品的上線,從中已經不難看出玩家們對于 AI 搜索賽道的野心。
毫無疑問,搜索是互聯網基建之一,是承接剛性需求的核心手段,曾培育出了 " 貨架式 " 的交易場。面對 AI 與大模型重構,作為應用的搜索與作為基建的搜索,都看到了新的機遇。
搜索戰事重燃
搜索引擎,可以説是古典互聯網的象征之一,作為信息連接的樞紐,執掌着内容分發的至高權柄。因此,從 PC 時代再到移動互聯網時代,試圖将百度從國内搜索鐵王座上拽下來的玩家接連湧現。
然而,無論是曾掀起 "3B 大戰 " 的 360,還是搜狗,亦或是後來的頭條,均未能颠覆百度在國内搜索的龍頭地位。于是百度之外的大多數玩家,大多選擇退而結網,在自己的應用内制造信息繭房。
背後的邏輯在于,搜索引擎作為信息門户,需要不斷汲取大量數據來提升搜索結果的質量。這意味着,在搜索產品的 " 冷啓動 " 階段,往往會面臨樣本過少、内容良莠不齊的境遇——相較于成熟的產品,新晉搜索引擎的用户體驗往往不盡如人意,從而對于用户留存構成了一道高牆。
在過往,此題并沒有太多解法,因此無論是 360 搜索還是搜索,或是試圖跨入搜索領網域的今日頭條,最終只能将搜索引擎植入自家產品,借助自家流量盤,強行導入用户。
但不得不承認,盡管百度搜索在互聯網語境裏口碑不算太好,且不被 " 精英用户 " 所喜愛,可互聯網世界裏 " 沉默的大多數 " 仍會在搜索時優先想到百度——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這種難以搖撼的心智優勢,使後來者不管如何發力技術、内容場網域,均只能拉近與百度的差距,而很難超越百度。
而另一種思路,則是戰略性放棄了搜索引擎應有的 " 大而全 ",主攻垂直領網域的搜索。以背靠阿裏的誇克為例,其通過發力資源搜索領網域,并借助網盤業務,在垂直群體裏積攢口碑——得益于資源檢索較為方便、" 不容易變灰 " 等特性,誇克吸引了一部分年輕用户。
而置之于全行業視角,縱使垂直搜索玩家能在特定圈層裏實現 " 小而美 ",但量級相較于主流搜索引擎仍是以卵擊石。
一旦搜索引擎的過于垂直,其用户心智往往也會受限于場景,以至于在此後擴圈過程中面臨阻礙,比如習慣用誇克查找影視資源的用户,在搜索某網站入口的時候,絕不會想到誇克。
Statcounter 數據顯示,截至 2023 年 12 月,百度仍以 66.52% 的市場份額,位居中國搜索引擎市場頭名,後面依次是必應國内版、360 搜索以及搜狗搜索,而諸如誇克等小眾應用則榜上無名。
這意味着,按傳統業務邏輯,百度即便 " 擺爛 " 亦能牢牢守住自身在中文搜索語境裏的優勢地位。好在,席卷而來的 AI 浪潮,給了其他玩家難得的彎道超車的機會。
彎道超車?
在主流玩家大模型均已鋪陳開來的背景下,AI 搜索之于玩家們的魅力,正不斷顯現。
作為大模型應用承前啓後的重要節點,搜索引擎既是玩家過去一年大模型能力沉澱的集中體現,亦嫁接着諸多玩家們悉心打造的細分應用,也就是 " 搜索即服務 "。
以百度為例,去年高考志願填報期間,百度就曾将搜索引擎與其推出的 AI 志願填報功能相嫁接,從而将大模型應用引入 C 端;而在大學期末備考階段,誇克也順勢推出了 "AI 講題助手 ",以大模型應用強化其搜索服務能力。
而将 AI 能力引入搜索引擎的評價維度,亦能繞開以百度為代表的搜索巨頭,過往所積累的内容資源、排序算法、專利等優勢。
相較于那個信息匮乏,搜索引擎大殺四方的時代,如今的互聯網信息早已過載——媒介及信息數量不斷上升的背景下,無論是每日新生成的 " 垃圾信息 ",還是各路自媒體互相照搬、病毒式復制的同質化内容,均擠占着大眾視野。
在此背景下,用户的搜索邏輯亦随之變換,從過去追求信息的更全面,到當下在海量信息裏 " 去偽存真 ",篩選可用信息。而這,恰是 AI 能力得以彰顯的領網域。
AI 搜索特性在于能兼顧深度與效率,從而更精準地輸出對用户 " 有用 " 的信息,并将信息以自然語言對話的形式呈現。而這,對淹沒于信息海洋的當代互聯網用户而言,無疑有着天然的吸引力。
因此,縱觀現階段市面上的 AI 搜索產品," 篩選 " 幾乎成為了繞不開的關鍵詞。這也順應了英國作家尼爾 · 蓋曼的那句話:" 谷歌可以給你 10 萬個答案 , 但是 , 一個圖書管理員可以給你最為精準的答案。"AI 正是大眾苦苦等待的那個 " 賽博圖書管理員 "。
近期發力 AI 搜索的 360,便延續着該路線——當用户提問後,AI 将通過搜索引擎檢索、讀取、分析多個網頁内容,并輸出結果;亦或是通過追問,讀取更多網頁,進行更詳盡的分析;而昆侖萬維,則為其 AI 搜索產品增添的信源功能,使搜索結果能标注生成内容的出處,從而提升内容可信度。
換言之,在 AI 搜索泛應用化的叙事線下,舊格局将有可能被新勢力所颠覆,一場關于 AI 搜索的攻防戰亦将由此上演。畢竟對谷歌、百度等傳統搜索巨頭而言,搜索業務意味着真金白銀,因此即便向 AI 靠攏,腳步也難免趨于緩慢;相比之下,受既往牽絆較少的玩家們,或許能以更加激進的步調,搶占 AI 搜索先機。
只是,這條叙事線如何實際展開,當下正拷問着深入戰場的各路玩家。
骨感的現實
AI 搜索的願景固然美好,但就現階段而言,其距離大規模爆發時刻仍有着一定的距離。
據光子星球測試,多款以 AI 搜索自居的產品,搜索結果在内容層面大同小異,且都存在一定的邏輯問題——以 " 去年諾貝爾數學獎得主是誰 " 為例,多款 AI 搜索應用僅指出無法檢索到相關信息,卻沒能指出諾貝爾獎并未設有數學獎這一客觀事實。
一位嘗試過多款 AI 搜索產品的用户告訴光子星球,AI 目前主要起到篩選信息的作用,前提是這些信息屬于自身的知識範疇,不然遠不如用谷歌慢慢搜。" 如果自己沒有辨識能力,很容易被 AI 的‘幻覺’所影響。"
這意味着,現階段 AI 搜索產品的準确率、精準度,仍有着較大的提升空間。
另一方面,AI 搜索當下面臨着用户群體稀缺的問題。目前,AI 搜索的用户更多是對前沿科技較為感興趣的極客群體,而非普羅大眾;而 AI 搜索 " 對話式 "、" 解題式 " 的搜索體驗,固然能覆蓋大學生群體,以及投資、媒體行業等客群的需求,但過度的工具化,也在一定程度上為其套上了枷鎖。
換句話説,AI 搜索或許能拿下所謂的 " 精英互聯網用户 ",不一定就能為 " 沉默的大多數 " 提供一個非用 AI 不可的理由。
一個簡單的例子,用户若想去某旅遊景點,并提前做相關攻略,面對 AI 冷冰冰的話語,或許用户更願意接受小紅書帶有 " 温度 " 的筆記以及素人用户評論的評論區。很多搜索場景下,用户需要的并非 " 答案之書 " 簡短而精确的回答,而是如抽絲剝繭般,成體系地了解。
這意味着,若 AI 搜索若不能持續進化,直至滿足絕大部分搜索場景的訴求,那麼玩家們借助 AI 浪潮繞道而行的產品,或許只能被收束為前述 " 垂直搜索引擎 " 的一部分,想象空間大打折扣。
因此,縱觀近兩年掀起的 AI 搜索浪潮,盡管表面火熱,但以重塑搜索賽道格局的标準來看,絕大部分國内玩家們并未找到真正行之有效的切入路徑,大都換湯不換藥。當然,若考慮到 AI 迭代更新的可能,以及 GPT Store 交出的答卷,AI 搜索不失為迷失在大模型應用迷霧裏的玩家們,尋找落地空間的有益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