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十年前手機就能做到 5mm,為什麼現在做不到?,歡迎閲讀。
手機圈的老發燒友可能還記得,手機界 10 多年前有過一場極為激烈的 " 超薄大戰 ",當時以薄為美的現象很普遍,那兩年出過很多 6mm 以内的極致超薄手機。
而在那之後,就再也沒有廠商,推出過厚度低于 6mm 的直板手機了,畢竟現在手機功能越來越多,鏡頭越來越大,這很好理解對吧。
但是今年,超薄手機又卷土重來了,而且厚度将再次壓到 6mm 以内,蘋果、三星和各大國產廠商,都陸續曝出了在超薄手機品類的布局。
今天我們就從營銷、技術、市場各個方面來聊一聊,曾風靡一時的超薄手機為何只是昙花一現,這個曾經被抛棄的品類 2025 年為何又卷土重來。
為了感受一下超薄時代的獨特體驗,我最近也是好好把玩了一番這款迄今為止最薄的直板手機—— vivo X5 Max。
這是一款 2014 年發售的線下高端機,而且是非常符合大家對當年線下機高價低配映像的那種,售價高達 2999 元,處理器低至骁龍 615。
但考慮到現在已經 2025 年了,如果抛開價格不談,就會發現這台手機其實還是可圈可點的。
它在做到最薄的情況下,依然沒有舍棄存儲卡擴展,在那個 4G 流量只舍得聊天看圖文,音樂小電影全靠下載的年代,很實用。
而且,它還非常極限的塞進了 3.5mm 耳機接口,相比之下當時很多超薄手機都會至少閹割一樣。
而 X5 MAX 之所以同時保留存儲卡擴展和 3.5mm 耳機接口,可能是因為它要做 HiFi 音樂手機這個賣點,因為要存歌和插耳機嘛,不知道你們當年會不會因為這項賣點而購買 vivo 手機啊。
如果沒有,那麼你的選擇很明智,因為這個音樂手機真的很不音樂。
首先,HiFi 功能只能在 3.5mm 連接耳機或音響時才能使用,外放無效,其次,當時 vivo 主攻輕薄,手機縱向空間有限,因此多數型号都采用這種背板開口的揚聲器設計,只要你螢幕朝上平放手機,揚聲器就有可能被桌面堵住而影響音質,簡直是反向音樂手機,非常垃圾。
别問我為什麼這麼清楚,因為我就是十年前的 vivo 用户。
而如今十年過去,超薄手機的弊端還反映在了機身強度上,我在小黃魚買這台手機的時候就發現,很多 X5 Max 都有背板變形的情況,想淘一台品相好點的真的随緣。
而且我手上這台賣家詳情頁是 X5 Max,實際發的卻是 X5 Max+,好在這兩版本也是大差不差,帶 + 号的是加厚版本,5.15mm,比原版的 4.75mm 稍微厚了一點點,電池也從 2000mAh 加大到 2300mAh,手感依然極其的薄,就像握着一塊鋼板一樣。
此外,X5 MAX 還有一個 S 版本,厚度再次增厚到 7.29mm,電池容量飙升到 4150mAh,這個版本的使用體驗才會比較舒服,這也一定程度説明,當時超薄手機橫行,但體驗尴尬的局面,有點為了薄而薄,這就好像一個成年人為了方便把自行車搬上樓,而選擇騎一輛兒童自行車。
只是在當年的環境下,大家都卷紅了眼,5mm 多的厚度,真的是司空見慣。
誰打響了超薄大戰
魯迅曾説過:如果只有你這麼薄,説明你牛逼,如果大家都做的那麼薄,那説明是供應鏈的技術,誰都别裝大尾巴狼。
在整個超薄大戰期間,其實都離不開螢幕技術的進步,而大戰的導火索是 2012 年發布的 iPhone 5,這一代 iPhone 除了螢幕尺寸增加,另一樣感知超強的就是更薄更輕了,整整薄了 1.7mm,輕了 28g,這主要得意 iPhone 5 由 4s 的非全貼合屏更新到了全貼合屏。
如果你不知道什麼是非全貼合螢幕,可以去線下門店看一下蘋果最新發布的 iPad 11,那個就是非全貼合螢幕。
簡單來説,我們現在用的螢幕主要由 3 個部分組成,保護玻璃、觸控層和顯示面板,非全貼合屏的觸控層和顯示面板之間由雙面膠貼合,中間會不可避免的留下空氣層,讓螢幕更厚、不那麼通透,手指敲擊時的聲音也會更大。
而全貼合屏就是把雙面膠換成透明的光學膠或水膠,使觸控層和顯示面板完全貼合,顯示效果更好,更輕薄。
根據觸控單元集成位置的不同,全貼合屏還有 3 個更高端的細分工藝,分别是:将觸控單元集成在保護玻璃上的 OGS,将觸控單元集成在彩色濾光片上方的 on-cell,和将觸控單元集成在液晶層之中的 in-cell,它們的特性各有千秋,而蘋果毫不猶豫的采用了最貴而且最輕薄的 in-cell 工藝。
雖然 iPhone 5 不是第一批全貼合屏手機,但 iPhone 在當年的影響力毋庸置疑,加上當時基本只有中高端機才用得起全貼合技術,低端機繼續用更厚的非全貼合技術,這讓高端機比低端機普遍更薄,輕薄就順理成章成為了中高端機型的标籤。就像奢侈品上的銘牌一樣。
既然輕薄能證明高端,廠商自然也就有動力将手機做得更薄,像 2013 年發布的華為 Ascend P6、vivo X3,都在發布時短暫獲得過全球最薄手機稱号。
OLED 加入戰場
不過,真正讓超薄大戰白熱化的,是 OLED 螢幕加入戰場,畢竟 OLED 屬于自發光面板,沒有背光模組,天然就比 LCD 薄很多,妥妥的天賦型選手。
2014 年,三星 OLED 螢幕開始大量裝備在國產手機上,不過國產安卓并沒有用 OLED 做畫質旗艦,而是看中了它的超薄身材。
這波率先行動的是功能機老牌強者——金立。
由于金立在智能機時代後知後覺入局較晚,在 2013 年時便開始持續虧損,有點國產諾基亞那味,而 OLED 第一波普及給了金立一絲戰機,在 2014 年 2 月,金立率先推出了搭載 OLED 螢幕的超薄手機金立 S5.5,厚度僅有 5.55mm,是當時最薄手機 .
這還沒完,在同年 9 月份,金立又推出了更薄的金立 S5.1,總體配置低一些,機身進一步瘦身到了 5.15mm,金立還為此申請了吉尼斯世界最薄手機紀錄,據時任總裁盧偉冰表示,當時 S5.5 和 S5.1 賣的還不錯。
不過,這個最薄記錄還沒捂熱乎呢,很快就被競争對手輪流摩擦,S5.1 發布僅一個多月,OPPO 就推出了 4.85mm 的 OPPO R5,R5 為了實現超薄厚度,甚至不惜同時砍掉了 3.5mm 耳機接口和存儲卡擴展,算是走在了時代的前列腺上,特化的有點極端。
可即便如此,OPPO 的最薄記錄也僅維持了一個多月,很快便被 12 月推出的 vivo X5 Max 超越,厚度再降 0.1mm,來到了 4.75mm,而且還保留了 3.5mm 耳機接口和存儲卡擴展,蝦仁豬心,代價就是電池有點小,vivo X5 MAX 螢幕 5.5 英寸,電池容量跟 5.2 英寸的 OPPO R5 是一樣的,都是 2000mAh,甚至 OPPO 還有充電 5 分鍾,通話 2 小時的 20W 快充。
有意思的是,超薄大戰并非個别產品走的特殊路線,在 2014-2015 這兩年,幾個主流的大廠基本都在這個節點推出了系列最薄手機。
蘋果在 2014 年推出的 iPhone 6 是目前為止最薄的 iPhone,厚度 6.9mm;
三星在 2015 年推出目前系列最薄的 Galaxy S6 和 S6 edge,厚度 7mm,并在同年推出 5.9mm 的 Galaxy A8,是三星最薄的手機;
以半斤機起家的華為 Mate 系列也突然在這一年做了一款厚度僅 7.2mm 的 Mate S,響應超薄時代;
小米雖然沒有在 2015 年推出正代機型,但也在 2016 年年初推出了迄今最輕薄的正代機型小米 5,厚度 7.25mm,算是搭上了末班車。
為什麼突然放棄超薄
不過可以看到,在短暫跟風後,廠商們又不約而同的一轉畫風,開始不斷給手機加厚加重,這又是為什麼?
我總結下來大概有這麼幾個原因:
一,超薄是代價較大的邊緣創新。
做薄需要更高成本,這會拉低手機整體的性價比,不限于性能降級、超小電池、閹割 3.5mm 耳機接口、閹割存儲卡擴展、鏡頭模組突出等等。
比如金立 S5.1 首發價 1999 元,配置方面卻僅搭載骁龍 400 處理器、1GB 内存、720P 分辨率和 2100mAh 電池,後置攝像頭也只有 800 萬像素,如果只比硬體參數,它甚至會被 799 元的紅米 Note 斬于馬下。
而且,你不要覺得 OLED 顯示效果就一定好,當年三星這批外供的螢幕像素全是 pentile 排列,部分觀眾可能有了解,OLED 對比 LCD 是有清晰度損失的,也就是同樣的分辨率,OLED 總會比 LCD 糊一些,而 pentile 排列是清晰度折損最嚴重的排列之一,折損高達三分之一。
别説 720P,像這台 vivo X5 Max,即便有 1080P 分辨率,文字邊緣依然有十分明顯的毛刺,這可不是我寫輪眼,而是它的等效分辨率真的連 720P 都沒有。
而當時高端 LCD 已經進入 2K 分辨率時代了,像 vivo Xplay3S、OPPO Find 7 都是 2K 屏,清晰度根本就不是一個級别的,更别説當時 OLED 的燒屏問題比現在嚴重的多,确實還不是做旗艦的料。
可能這些原因聽起來比較客觀,好像是廠商的無奈之舉。
但還有一件事,當時的線下機本來就非常的坑,廠商就仗着消費者對參數還不了解,走高提成 + 低配置的路線,讨好商家,收割消費者就完事了,而這類手機更浮于表面設計,這也是超薄手機在當時能火起來的原因之一,而随着部分打性價比的廠商和數碼媒體輪流科普手機配置,這類手機退出歷史舞台也是時代的選擇。
二、随着超薄手機的價格逐漸下探,超薄很快就不再是高端手機的專屬标籤, 2016 年發布的 360 手機 F4 厚度只有 4.86mm,但它的價格直接殺到了 599 元,讓超薄這個标籤不再值錢,説白了,營銷噱頭沒了,代價還大,廠商自然就不做了,高端機也逐漸從手機越薄證明技術越強,轉變成手機越厚表明配置越高,某些手機 200 萬像素的針孔攝像頭,也要給你做的又大又厚。
三、2016 年開始,以王者榮耀、和平精英、原神為首的手遊陸續爆火,對性能和續航的需求激增,超薄品類逐漸不再吃香,主流機型都開始在性能和電池上發力,加上手機的螢幕、攝像模組越來越大,供應鏈的超薄手機訂單逐漸減少,又進一步導致超薄配件價格上漲,進一步導致沒人做超薄手機。
總的來説,這場超薄大戰可以概括為 " 技術溢出導致的邊緣創新内卷 ",供應鏈的零部件可以做的更薄這很棒,但這也誘使廠商們不顧一切的去強化這個賣點,導致性能、續航等指标可能連及格線都達不到,雖然在消費者普遍不懂產品的時候,取得了不錯的營銷效果,但這種畸形的創新顯然不是用户真正想要的,這種產品必然會随着消費者覺醒而淡出市場。
為什麼超薄卷土重來
不過現在,當年超薄手機的性能續航問題,其實已經基本不是問題了,中低端處理器就足夠滿足系統流暢運行,續航這邊,今年新機搭載的硅碳負極電池大家也有目共睹,能量密度飙升,像真我 Neo7、紅魔 10 Pro+ 這些機型,電池都幹到 7000mAh 去了 , 做成超薄款電池容量也不會小到哪裏去。
蘋果這邊雖然遲遲沒有用上硅碳負極電池,但目前在 iPhone 16E 上使用的自研基帶 Apple C1 ,通過能效改進也可以改善 iPhone 的續航,除了自研架構,Apple C1 的制程堪稱史詩級更新,基帶部分采用台積電 4nm 工藝,收發器部分采用台積電 7nm 工藝。
而 iPhone 16 上的高通 X71,基帶和收發器部分分别采用的是三星 5nm 和三星 14nm,火龍經典搭檔,用這種電爐絲工藝續航能好就有鬼了,此消彼長下,iPhone 16E 的續航可以接近大屏版 iPhone 16 Plus。
如果用減肥來比喻,10 年前的超薄可以説只是通過節食把手機餓瘦了,外表是薄了,但體質也虛了,外強中幹,而現在芯片和電池技術進步後,相當于是健身減肥,身材瘦下來了,内在也很強。
根據爆料,iPhone 17 Air 預計會在今年秋季發布,厚度可能薄至 5.64mm, 大屏尺寸,預計取代當前 Plus 機型的位置。
今年 1 月時三星也公布了自家的超薄手機 Galaxy S25 edge,一看就是對标 iPhone 17 Air 來的,加上國產廠商也曝出了打算推出超薄手機的打算,這波超薄 + 大電池的全新產品線可以説是非常值得期待了,就是不知道現代手機超厚的攝像模組,要怎麼塞進超薄的機身裏。
不過拍照錄像,好像也算是一定程度上的邊緣創新内卷,你們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