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美團即時零售的真正問題是什麼?,歡迎閲讀。
文|新眸,作者|鹿堯,編輯|桑明強
美團網成立在 2010 年,但直到 2015 才剛剛開始自建配送體系。
在哪之前,雖然在 2013 年就推出了外賣業務,但美團其實是不管配送的,大多由商家自行送餐,要不就雇傭一些兼職配送員,或者交給第三方的配送公司。這中間的問題也比較多,比如配送效率不高、服務質量參差不齊,消費者也很容易投訴。
直到美團開始自建配送體系,一邊招募 " 專送 ",一邊整合 " 眾包 ",配送流程由平台控制,效率和服務質量提高不少,還直接催生出一個新的群體 " 美團騎手 "。消費者的感知可能更加明顯,點餐之後能在手機上實時查看送餐狀态,因為服務是有保障的,所以人們逐漸習慣了平台提供的配送。
從當時的招股書來看,自建配送體系之後的三年裏,美團的收入持續翻倍增長,外賣漸漸成了主要的收入來源,截至 2017 年達到 210 億元,占比約 6 成,但對應的毛利率僅為 8.1%;相比之下,毛利更高的到店、酒店和旅遊等業務的收入占比卻急劇下降。
除此以外,這三年裏,美團整體的毛利連續遞減,從 2015 年 69.2%縮減至 2017 年的 36%。後來分析師們在研究美團時,都得出了比較統一的結論:外賣其實不掙錢,甚至是送一單虧一單,更大的作用是引流,年輕人越來越沒時間做飯、下館子是現實,外賣成為剛需是趨勢。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在線外賣 2017 年的市場規模增長率為 23%,用户規模超過 3 億,雖然高于餐飲的大盤增速,但規模和用户的增長率同比都有所下降。
彼時的美團,已經擁有數量超過五十萬的騎手大軍,但除去早午晚高峰外,騎手的大量時間處于閒置狀态。運力作為這家公司最堅不可摧的護城河,理應在餐飲外賣之外,同樣發揮出更大的效用,幫助這家公司重回高增長。
于是,就有了美團即時零售的故事。
" 即時零售 " 一直是美團的基本盤
王莆中是美團最年輕的高級副總裁,也是王興之外的主要話事人。
在王莆中接手閃購之前,期間換過好幾任負責人,曾任外賣高級總監的馬宏彬、到家事業群研發平台負責人韓建都帶過業務的前身 " 商超生鮮 " 運營團隊。
2017 年的一次大會上,他總結了外賣行業的發展變革,同時展望未來的方向。王莆中認為," 廣覆蓋、全場景、新物種、強配套 " 是當前的行業特征,而美團外賣要在 " 供給、需求、配送 " 三端持續去發力。
這是一個很關鍵的節點,也基本回答了至少未來 5 年内,美團外賣的發展方向:在供給側加速下沉、擴張品類,和品牌合作品質外賣,拓展跑腿業務;在需求側,除了探索不同的場景和人群,還要在不同的時段推不同的品類;而外賣的物流,要向更多同城配送和到家服務轉型。
次年盛夏,公司就發生了大事,原歸屬外賣業務的 " 速購 " 獨立出來,更名 " 美團閃購 " 正式登陸主站,優先級很高,入口放在主頁下菜單欄第二個位置,涵蓋超市便利、生鮮果蔬、鮮花綠植等零售品類,提供 30 分鍾上門,24 小時無間斷的配送服務。
一開始,閃購的重點是放在生鮮電商。
内部的判斷源于幾點,很多用户下單偏好生鮮水果,銷售額以及相關門店規模的擴張都非常迅速。除此以外,當時家電、服飾、美妝等品類的線上化率都很可觀,但作為非标品類的食品生鮮,囿于運輸倉儲條件等限制,線上效果并不好,也讓這一時期的叮咚買菜、樸樸超市成為資本的寵兒。
當時人們總把美團閃購和每日優鮮拿出來對比,兩者差别其實很大,每日優鮮是自營前置倉,有完整的供應鏈,客單價偏高;閃購最開始是平台思維,延續餐飲外賣的玩法,沒有供應鏈,也沒有倉。
按照王莆中當年的説法,原來的 B2C 模式在食品生鮮領網域很受限,更為快速、覆蓋率更高的 O2O,将會帶來新的增長點。這樣的結論,是建立在 " 計劃性購買減少,及時性消費增加 " 的判斷之上的。
與此同時,美團占據了外賣市場超六成的份額,日單量超過百萬的閃購被美團寄予了厚望,内部覺得可以憑借閃購給用户帶來新的認知:美團外賣不止能送餐,還能送萬物。王莆中也多次公開表示,零售是美團的基本盤,未來會把更多的時間花在閃購上。
有媒體報道,獨立出來的閃購,每年日單量的增長基本都高于 50%,财報電話會時,管理層也總用 " 增長強勁 " 來形容這個新業務。但現實情況是,和外賣送餐動辄千萬的日單量相比,閃購的單量基數過小,平均三四百萬單,最高翻一番,對比外賣的成長路徑,生長得相當慢。
原本的思路是,用高頻的場景把一些低毛利的業務串起來,從而發揮出規模效應。然而," 所有人都低估了‘送萬物’這件事有多復雜。" 有前美團員工表示,不同的品類有不同的運輸和存儲模式,品控也難以做到統一," 并不是都可以參照送餐來完成任務的 "。
就連王莆中也頻頻與員工開會,研究做閃購要先從哪裏入手,怎麼規劃,但很長時間都沒有确切的答案。
閃購獨立的第二年,這個業務裏長出來一個 " 菜大全 "。這可能是美團最早的前置倉模型,在菜市場裏設個櫃台,再從旁邊攤販手裏進貨,閃購的工作人員負責采購、品控、加工和定價,放到閃購裏用 " 菜大全 " 的品牌營業。
菜大全是美團閃購在生鮮領網域的長成物,但對于這家公司來説并不新鮮,同一時期的 " 小象生鮮 "、" 美團買菜 ",業務上和閃購有重復;菜大全想用加盟方式加快擴張,但難點出在定價上,不同地區菜價有差别,平台想控制溢價區間,加盟商想賺的更多,兩者之間的矛盾難以解決。
考慮到菜市場的營業市場和 sku 有限,團隊還想過在市場裏開大倉或做倉超,不過現實情況是都沒推行下去,具體原因尚不清楚,但菜大全的項目優先級是實打實被降下來了。
據了解,一些參與孵化 " 菜大全 " 的人員,後來又把目光放在酒水領網域。酒水毛利高,市場大,客單價更高,所以美團又推了 " 歪馬送酒 ",由平台統一自營供應鏈,省去采購環節,加盟商自己租中心倉或前置倉送酒,美團騎手提供配送。
相比同期的前置倉玩家,歪馬跑的并不快,2021 年上線,前兩年的時間基本聚焦在廣東一帶,去年才布局到中部的四川、湖南兩省,全國統計僅 400 家左右門店。運營方式也有差别,相比在主站消費,用户更傾向在微信小程式、社群等私網域裏活躍。
閃購嘗試過做品牌館方向,很早之前與海瀾之家合作試點,但是用户沒有在美團上買衣服的習慣。相比起來,鮮花、醫藥這兩個追求時效的品類,才是美團閃購裏的重頭戲。
不過這也投射出閃購自身難以逾越的邊界,消費者選擇它,更多是為了解決應急,一旦沒有時間帶來的緊迫感," 萬物 " 就沒辦法構成美團閃購的吸引力。
像點外賣一樣買 everything?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在獨立的頭兩年踩了過多的坑,吃了不少純平台邏輯的苦,所以 2020 年,閃購内部啓動了一個新項目,閃電倉,美團開始意識到後端的重要性。
閃電倉的本質是前置倉,不過和叮咚買菜這類不一樣,美團的閃電倉仍然不是自營,開倉經營的還是加盟商。美團的角色是幫助商家數字化運營,指導他們選址、選品、定價和營銷。
大部分的閃電倉都以快消日百作為主要的經營品類,倉儲環境要求不高,因為是純線上經營,對門店、裝修、員工等要求都很低,甚至可以是地下室,這種輕成本帶來的效果就是擴張快,在官網也能看到很多的案例介紹。
這裏的問題是,閃電倉商家一般靠低價食品引流,比如 1 分錢可樂,但 20 元起送,在搭配其他商品湊單的過程中,就產生了利潤。平台雖然不直接經營,但對每個倉都有指标要求,比如 sku 采購、利潤多少,這也間接告訴我們,開倉的門檻雖然不高,但想開好并不容易。
那麼到此為止,代表美團即時零售的閃購業務基本拆為兩類,一是本來就有門店,想入駐做外賣的;其次就是像歪馬送酒、閃電倉這類,商家開倉專門做線上 30min 急送的。
從整體上來看,閃購的日單量确實有幾百萬。但和京東到家對接永輝、沃爾瑪這類大型商超不同,據《晚點》報道,早期閃購的商家以散店為主,截至 2021 年閃購上有 50 多萬家散店。這些單量如果無差别均攤到每家散店,每天的單量其實非常少。
另一方面,如果真按媒體説的那樣,閃購的商家除去付給平台 5% 左右的傭金,還要全額承擔運費,買流量參加活動,那麼至少前三個月都是虧錢的,後期為了盈利,這些商家不得不漲價。作為對比,品牌商家由于自帶流量,在閃購會獲得不一樣的降傭和補貼優待。
閃電倉推出後不久,閃購事業部被一拆三,分為閃購、醫藥和團好貨三個獨立部門,直接向王莆中匯報,這個變化意味着閃購的戰略地位更新,畢竟此前,閃購還只作為内部創新業務的存在。
與此同時,閃購 " 即時零售 " 的味道間接被稀釋,團好貨其實是 " 近場電商 "(後期的确更名‘美團電商’,快遞遠途發貨,并不依賴騎手半小時配送。這麼做的意義,在外界看來是為了對衝當時風頭正盛的拼多多。彼時美團優選和多多買菜競争,團好貨同樣是采用拼團低價的模式,目的就很明确了。
不過也有美團内部的人員不這麼認為,他們覺得不會沿用燒錢補貼來打一個成熟市場,而是從供需角度思考用一種新的模式來做 B2C,雖然這種新模式至今還很模糊。
另一邊,醫藥是即時零售裏能夠扛鼎的版塊,也是閃購最能拿得出手的品類之一,據説全國每晚光安全套就有幾十上百萬單。拆分之後,醫藥成了唯一獨立出來的品類,但它也最復雜和特殊。
由于美團對接的藥店往往是大型直營連鎖,只要談攏一個總部,那麼全國上千家門店也就都拿下了。但另一方面,處方藥、非處方藥,醫生線上開方,醫療器械,每個步驟都有嚴格的資質和監管審查,也不适合激進的營銷。
原本歸屬在大類裏的醫藥,用户是可以享受與外賣同等的優惠措施,不過近幾年這個板塊一直調整,購買流程單獨設計。美團内部也設立了專門負責品牌運營的藥廠組,在給品牌做宣傳同時,讓藥廠保證平台藥品供給,給門店一定的線上價格自由度。
就個人而言,買藥并不是個高頻的場景,尤其是緊急用藥。所以為了提升用户活躍度,美團從藥店延伸出互聯網醫院,一邊賣藥,一邊提供線上咨詢。但現實情況是,很多人登陸後只咨詢不買藥。對于美團來説,未來如果想發展成阿裏健康、京東健康,就是進入另一個維度的競賽場了。
這個行業,仍躲不過看天吃飯
2021 是讓美團相當難忘的一年,年初市值超過 2 萬億港币,成為國内第三大互聯網公司,比 2019 年剛上市翻了四倍。美團一直難賺錢,但股價還不低,而這次 2 萬億的巅峰背後,有屬于這家公司的天時地利。
在特殊時期,外賣、團購的重要級被擺在了最前沿。據媒體報道,美團調整了配送規則,将原來的傭金細化為根據距離、價格、時段三個部分計算的服務費,在優化運力的同時,根據整體距離的遠近和價格的高低收費,實行後間接提高業務收入。
彼時美團外賣日訂單達到 5000 萬,閃購貢獻了近一成的訂單量,其中以果蔬生鮮、快消和醫藥為主的品類的增幅巨大。無論是散店,還是大品牌 KA,在美團閃購推行的 " 十億品牌成長計劃 " 和連鎖商超 " 百城萬店行動 " 裏,都得到了為數不多的增長機會。
王莆中則為閃購定下了 5 年内助力 100 個品牌交易額破十億元的宏偉目标,CFO 陳少晖在财報中強調,美團閃購的訂單規模将會超過 1000 萬。但和餐飲外賣不同,即時零售的 sku 和品類更廣,美團打了階段性勝仗後,賽道的潛力被越來越多的友商重視。
其中就包括京東的 " 全品類小時達 ",餓了嗎的即時電商,抖音商城的小時達,還有很多像永輝這類的實體大型商超,開始重點布局即時零售業務。美團閃購 2021 年實現了 600 億左右的 GTV,原定 2022 年達到 1100 億,但随後将增速從下調了 10% 左右。
随着玩家的湧入,市場并沒有變得更擁擠,容量反而水漲船高,無數券商在研報裏裏強調,未來五年内,即時零售将會成為萬億市場。這個過程中,零售的本質并未改變,但方式變了。
美團對即時零售的理想定位并不是應急零售,而是一種高确定性的生活方式。換句話説,能夠在 sku 和履約上,滿足消費者日常的所有需求,決定成敗的是平台對供應鏈的把控和強大的交付能力。
供應鏈是美團的軟肋之一,京東、阿裏有七鮮、盒馬,有合作緊密的商超,天貓超市動辄 40000 個 SKU,平台邏輯下的美團,雖然有閃電倉,有小米、蘋果的部分授權,但在品類和多數貴價商品上,還不足以支撐用户的認可度,即時零售的利潤持續低迷。
去年,為了在消費者心中建立起超市的心智,美團買菜正式更名 " 小象超市 "。美團買菜定位為社區居民的 "30 分鍾快送超市 ",通過在社區設立集存儲、分揀、配送為一體的服務站,提供生鮮食品日用品及配送服務。内部逐漸認識到,生鮮雖然是高頻品類,但損耗太大,倉儲配送成本過高,而更新為超市的另一面,是為了優化 sku 來緩解盈利焦慮。
另一方面,每談到相關的話題,會發現,美團底層的營銷邏輯并未改變,長此以往用單一會員、紅包、滿減券提升消費者消費頻次。對于即時零售,不同品類有不同的模式風格,美團似乎也一直在研究完善會員體系,讓不同業務相互導流,但由于不同業務的經濟模型、口徑、計算方式不同,從未真正立項。
即時零售是否會構成美團的第二增長曲線?這個問題意義其實并不大,畢竟本身就是基本盤之一。如果涉及到同城即時配送的業務總會殊途同歸,就像過去的每日優鮮後來也想做綜合類超市,真要回答的問題是," 萬物 30 分鍾送達 " 是否真的剛需,以及對一個低利潤的業務給予過高的利潤期望,對于一家走過上升期的公司來説,是否足夠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