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社會經驗:下一個千萬人口城市,誰先晉級?,歡迎閲讀。
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李益文
随着各地最新人口數據的陸續公布,各主要城市的人口狀況揭開謎底。與經濟領網域 " 萬億俱樂部 " 的再擴容不同," 千萬人口俱樂部 " 在 2023 年暫未迎來新晉成員。
從人口數據來看,此前 14 座常住人口在 900 萬以上的準千萬人口城市中,已有 6 座公開了 2023 年末的最新人口數據。其中,合肥 2023 年新增常住人口 21.9 萬人,常住人口數達 985.3 萬人,成為目前距離千萬級人口最近的城市。
第二接近千萬人口的是温州,去年新增常住人口 8.2 萬人,人口增量近 7 年來首次超越寧波(新增 7.9 萬人),常住人口 976.1 萬人,繼續以領先寧波(969.7 萬人),保持浙江人口第二大城市。長春則扭轉了此前負增長态勢,在 2023 年逆勢增長 3.65 萬人,常住人口達 910.19 萬人。
邯鄲人口數量連續 5 年下跌,2023 年末常住人口 917.31 萬人,較上年減少 10.79 萬人,是已公布數據的準千萬城市中唯一負增長的。而南京常住人口的增量從上年的 6.8 萬下滑至去年的 5.59 萬人,2023 年末為 954.7 萬人。
合肥成為目前距離千萬人口最近的城市
盡管各城市從人口體量上看,距千萬人口僅差臨門一腳,但在人口存量時代下,各個城市仍在試圖吸引更多的人口流入。廣州、武漢等超千萬人口的城市繼續放開政策,吸納人才,福州、南寧等一眾常住人口低于 900 萬的城市也設定有千萬人口目标日程,試圖擠入 " 千萬人口俱樂部 "。
在前有強敵、後有追兵的情況下,這 " 最後一步的跨越 " 難言輕松。
合肥,最接近千萬人口的城市
2023 年,合肥常住人口 985.3 萬人,較 2022 年增加 21.9 萬人,增長 2.3%。安徽交通廣播官微指出,這一增量位居全國 26 個萬億城市首位。這也意味着,合肥人口增量反超杭州、長沙,成為人口增量第一城。
毫無疑問,合肥正成這場 " 引才大戰 " 的大黑馬,其遷移人口數據也印證了這一點。2023 年,合肥市遷移淨增長人口實現連續三年持續攀升,2023 年達創紀錄的 20.1 萬人,占淨增常住人口的 91.8%,其數量與比重都穩坐準千萬城市第一。
除了人口吸引力不斷增強外,合肥自身還保持着較為可觀的自然增長率。2023 年,合肥出生人口 7.8 萬人,出生率 7.98 ‰;死亡人口 6 萬人,死亡率 6.16 ‰;自然增長人口 1.8 萬人,自然增長率 1.82 ‰,繼續保持正增長。
很長一段時間裏,因為經濟及人口體量過小,合肥被戲稱為 " 中國最大縣城 "。從過去的 " 大縣城 " 到如今距離千萬級人口最近的準千萬城市,在合肥的跨越式發展中,2011 年 " 拆分巢湖 " 是這系列轉變的關鍵節點之一。
2011 年,安徽進行了一次重大行政區網域劃調整。當時擁有 1 區 4 縣的地級巢湖市被正式拆分為三部分,分别劃歸合肥、蕪湖和馬鞍山三市管轄。其中,新設的縣級巢湖市由合肥市代管,廬江縣亦劃歸合肥市管轄,由此合肥面積增加近 4380 平方公裏,人口增加 206 萬人。
而在這之前,合肥面積僅 7000 平方公裏左右,常住人口 570 萬人,遠小于當時的省會城市平均值。
" 拆分巢湖 " 後,合肥常住人口迎來跨越式增長。(圖源:Wind)
" 不僅是人口上的簡單‘增肥’,更多的是產業空間的擴展。" 華東師範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告訴時代周代記者,受限歷史原因,此前合肥工業基礎與產業空間都存在不足,但 " 巢湖撤市 " 後,產業空間得以向南拓展,這使得合肥對内可聯通蕪湖、馬鞍山等省内經濟工業強市,打造合肥都市圈;對外能更好融入長三角一體化,承接產業轉移,并為後續的新型產業預留了空間與基礎。
合肥後續發展的情況,可以從其經濟增幅上一窺究竟。
2010 年,合肥 GDP 僅 2701.6 億元,但到了 2020 年,合肥 GDP 便已突破萬億元大關,達到 10045.72 億元。十年間,合肥經濟一路狂飙,經濟增幅達 271.84%,遠超同期全國 GDP 的增幅(152.4%)。其 GDP 規模更是超越西安、煙台等一眾城市,全國排名升至第 20 位,合肥城市地位也一舉從中部 " 大縣城 " 上升到區網域性特大城市。
有了經濟產業,就能提供就業、拉動人口增長。
目前,合肥的 GDP 增速上已連續 3 年高于有着 " 徽京 " 之稱的南京,而伴随着合肥的崛起,安徽不少外出務工人員、技術人員回流至合肥。
2020 年,合肥常住人口數量反超南京 5.03 萬,目前這一優勢擴大到了 30.6 萬人。在合肥人口增長的同時,統計數據顯示,2023 年末,安徽省常住人口 6121 萬人,比上年減少 6 萬人。這意味着,強省會政策目标下,合肥城市人口集聚度進一步增強。
随着合肥的崛起,南京或難再稱 " 徽京 "。
目前,合肥距離千萬人口級僅差 14.7 萬人,根據 2016 年發布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預計合肥市網域常住人口到 2030 年将達 1000 萬人。也就是説,合肥每年僅需新增 2.45 萬常住人口,即可完成這一目标。
從短期來看,合肥已将目光投向了大學生。據合肥日報報道,2024 年春節,合肥已派出 10 個工作組走進 54 所高校,發出 " 合肥行 " 活動邀請,邀請高校領導攜師生代表、人才團隊來肥考察交流,并給予學生往返路費補貼。
而從長期來看,合肥的規劃是布局量子通信、計算、生物技術等系列前沿科技。根據合肥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标綱要,未來将圍繞合肥濱湖科學城(濱湖新區),建設全國重要的科創資源集聚中心,打造 " 科大硅谷 " 等一批 " 科大系 "" 工大系 "" 中科系 " 創新集聚區。
温州,流動人口再度湧入
在 2023 年的引才大戰中,表現同樣亮眼的還有温州。
與合肥不同,作為老牌的準千萬城市,温州常住人口早在 2010 年就突破了 900 萬,成為浙江省唯一坐擁 900 萬常住人口的城市。但此後,温州人口增速緩慢爬坡,十年間人口增量僅有 45 萬,排在全省倒數第五,增幅倒數第二。
期間,温州常住人口還在 2014 年一度出現下滑。當年温州人口減少 12.9 萬,直到 2017 年年末,温州才追上自己在 2013 年的水平。2022 年,温州常住人口 967.9 萬人,僅領先寧波 6.1 萬人,随時有被反超的可能。
2014 年,温州常住人口一度出現下滑。
" 近些年,温州大力推進‘三改一拆’,整治了一大批危舊房,相當一部分外來人口出于成本考慮選擇新去處。" 温州市統計局一位工作人員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道出了温州人口一度下滑的原因之一。
" 人口規模迫切需要再上一個大台階," 在 2022 年印發的《温州市人口發展中長期規劃》中,温州表達了對當前人口難以提供充足經濟支撐力的擔憂,并提出力争到 2025 年常住人口達到 1000 萬人。同年 8 月,温州對全市遷移政策進行統一,進一步放寬落户政策,全面取消縣市落户門檻,使得出租房也能落户。
随着温州加快了優勢產業轉型更新、推動新興產業培育壯大、加強都市產業補短躍升力度,流動人口再度湧入温州。數據顯示,截至 2019 年 6 月 30 日,温州市流動居住人口總量為 363.24 萬人;2023 年底已經達到 422 萬人,增長了 58.76 萬人。
目前來看,在 2023 年的引才大戰中,温州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新增常住人口 8.2 萬人,人口增量近 7 年來首次超越寧波。未來,温州将繼續招才引智,助力傳統產業轉型更新的同時,還将聚焦 " 五化建設 ",持續打造宜居城市。
人口流失短期内或難以扭轉
在人口存量時代,有人歡喜就有人愁。
盡管準千萬城市中,目前只有邯鄲公布了常住人口負增長的情況,但從趨勢來看,南陽、保定、徐州、哈爾濱的常住人口已經連續多年下跌。根據 CEIC 以及官方統計數據,哈爾濱常住人口數從 2019 年的 1076.3 萬,下跌至 2022 年的 982.4 萬,4 年間減少約 94 萬人,跌出千萬人口俱樂部。
同樣跌出千萬人口俱樂部的還有保定與南陽。2013 年保定常住人口尚有 1141.6 萬,南陽有 1019.5 萬,但近 10 年過後,2022 年末,保定常住人口剩有 914 萬,南陽剩有 961.5 萬。
而此前常住人口增勢相對迅猛的徐州,在 2021 年和 2022 年也接連下跌,2022 年末的常住人口為 901.9 萬,較 2020 年的高點減少了 6.5 萬人,距離重回 800 萬區間,僅一步之遙。
" 這和地區經濟發展是分不開的。" 曾剛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近兩年來,中國經濟整體上面臨較大下行壓力,部分基礎較為薄弱的城市,經濟相對低迷,再疊加本地的出生率下滑,以及引才大戰中被臨近城市的吸虹,這也導致了部分城市的人口外遷較為嚴重。
從 GDP 增速上來看,曾剛指出,近些年,上述城市的經濟增速均在國家線上下浮動,鮮有經濟增速能穩定領先全國 GDP 增速的。具體產業上也多以鋼鐵、機械等傳統重化工產業為主,受經濟周期影響大,產業總體產量也存在過剩風險。
而地理位置上,上述城市無一不靠近新興經濟城市。以南陽為例,南陽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省内跨市流動人口中,流出人口 60.11% 去往鄭州,總人數達到 35.08 萬。
如何突破?人随產業走,是人口流動的基本趨勢和規律。而從規劃來看,不少城市都将傳統產業轉型視為未來城市發展的關鍵出路。南陽也不例外,在 2024 年的地方兩會上表示,将抓住南陽建設副中心城市持續突破的關鍵之年,推動產業更新上攻堅突破的願望。
邯鄲市政府高層也指出,未來将大力實施鋼鐵、焦化、煤炭、建材四大行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三年行動方案,讓傳統產業由跛行的巨人變成快跑的強者,以產業重塑鍛造新的競争優勢。徐州市方面也明确表示,将繼續推動老工業基地振興和資源型城市轉型,不斷擴大創新投入、優化創新機制,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
" 但人口流失很難在短期内将情況扭轉," 河南财經政法大學人口發展研究所所長周福林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產業轉型在短時内難以完成,而更為重要的是,轉型更新需要有适配的勞動人才,當前各城市人才人口引進政策 " 能出盡出 " 的背景下,傳統人口流失地區的競争力明顯偏低。
曾剛還補充道,城市能級越高的城市,越能獲得更多的投資機會與政策扶持。" 中央财政近些年力度雖大,但產業投資領網域的資金基本流向高新技術領網域,這也恰巧是大多數人口流失地欠缺、人口流入地擅長的。這意味着未來一段時期内,城市間有可能出現‘強者恒強’的局面。"
能否打破這一僵局?在周福林看來,合肥的成功突圍就是很好的學習模範。" 每個地方都值得去借鑑,至少可以做到優化營商環境,提前完善配套措施。但具體項目落地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