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當神話IP碾壓式收割票房,誰在吞下冷門檔期的苦果?,歡迎閲讀。
當《哪吒之魔童鬧海》以超 150 億票房橫掃全球榜單,光線傳媒單日市值暴漲 65 億時,資本市場的狂歡與清明檔 3.78 億票房的十年冰點形成刺眼對照。
這一幕,恰似中國電影產業的 " 冰火浮世繪 "。頭部 IP 的烈火烹油下,掩埋着中產電影集體消亡的寒冰暗流。
清明檔多部現實題材中小成本制作黯然謝幕,在即将到來的五一檔,聚焦現實主義的中小成本電影再次撞車。
" 催淚套餐 " 的扎堆,折射出電影資本的投機心态,一是題材跟風賭爆款,二是爆款之後迅速撤離。最能證明這一點的就是,《哪吒 2》帶來的板塊暴漲暴跌。經歷了炒作後,光線傳媒、阿裏影業、貓眼娛樂股價集體跳水,資本仍在等待下一個 " 爆款 "。
如果資本只願為爆款投機性買單,誰去修復坍塌的長期叙事?
春節檔與清明五一檔,產業更新的雙面鏡
2025 年,中國電影市場在需求端呈現出顯著的 " 頭部狂歡 " 與 " 腰部冰封 " 現象。
春節檔以破紀錄之勢拉開帷幕,《哪吒之魔童鬧海》以超 150 億元的票房成績打破影史紀錄,驗證了觀眾對優質内容的強烈需求。
作為該片主要出品方,光線傳媒首季财報數據亮眼:營業收入同比激增 177.87% 至 29.75 億元,淨利潤更實現 374.79% 的驚人增幅,達 20 億元。
但諷刺的是,光線傳媒的暴利神話帶來的是資本的逃頂。根據最新股東名錄顯示,原主要股東阿裏巴巴在股價高位期間完成減持,持股比例驟降逾 4.17 個百分點,徹底退出十大股東行列。
資本對影視行業的功利心态也不難理解,光線傳媒這份高增長成績單背後隐現市場的結構性風險。超 20 億票房的頭部大作憑借工業化制作占據春節檔、暑期檔、國慶檔等熱門檔期,而其他時段甚至缺乏中等體量影片支撐。
随後的清明檔證明了這一點。在十餘部新片扎堆上映的檔期競争中,市場最終僅以 3.78 億收官,創下近十年同檔期最冷記錄。
圖源:貓眼專業版
這場倒春寒暴露出中國電影市場持續存在的生态斷層。腰部影片為規避風險,被迫擠入次級檔期内卷,但缺乏内容創新,最終淪為市場炮灰。例如現實題材片《不説話的愛》《向陽 • 花》《陽光照耀青春裏》雖聚焦弱勢群體,卻因叙事乏味、情感深度不足未能引發共鳴,清明檔三天内票房均未破億。
頭部陣營對 5 億量級目标不屑一顧,中小制作則困于破億魔咒,曾經象征商業成功的 5 億基準線,如今竟成為多數影片難以逾越的分水嶺,這種生态失衡蠶食着檔期彈性。
清明檔的前車之鑑暴露出同題材同質化競争的隐患。即将到來的五一檔又延續了這一趨勢。
截至目前,五一檔(4 月 30 日至 5 月 1 日)定檔影片(含重映)已達 13 部,包括《水餃皇後》《雷霆特攻隊》《黑暗迷蹤》《獵金 · 遊戲》《人生好采頭》《蒼茫的天涯是我的愛》《大風殺》《獨一無二》《海底小縱隊:海嘯大危機》《開心超人之逆世營救》《熊孩子 · 探險熊兵》《幽靈公主》《九龍城寨之圍城》等。
其中,多部國產影片扎根現實主義土壤,聚焦社會特殊群體。比如《水餃皇後》是講述草根女性創業逆襲的喜劇,《人生好采頭》是揭露網紅直播亂象的喜劇,《獨一無二》是改編自法國經典電影的聽障家庭成長故事。
多部現實主義題材影片背後,影視巨頭混戰圖譜浮現。貓眼娛樂與阿裏影業主要出品《水餃皇後》,光線傳媒則是《獨一無二》的出品方。這些影業巨頭不約而同地在小檔期主推現實主義題材,既反映了跟風創作的現狀,更折射出行業對中等成本制作的偏見。
當資本只願為 " 神話宇宙 " 或 " 主旋律續作 " 買單時,那些聚焦市井煙火、探索類型創新的中小成本制作,便成了產業更新路上的犧牲品。
現實主義的煙火氣,能否撐起黑馬邏輯?
2025 年中國電影產業正經歷着殘酷的生态重構。
行業對黃金檔期和大制作的依賴,深層矛盾指向愈發固化的產業格局,供給側 " 紡錘形 " 結構加速向 " 啞鈴狀 " 轉變。
随着儒意并購萬達電影,阿裏影業、貓眼娛樂憑借宣發能力形成頭部效應,大院線、大制片公司格局已定。而在持續加劇的產業閉環中,張藝謀、陳思誠等頂級創作者與《流浪地球 3》這類超級 IP 形成黃金組合,備受巨頭青睐。
當金字塔尖的玩家持續加碼大片時,曾經滋養《我不是藥神》等黑馬的創作土壤正在鹽鹼化。這進一步擠壓了擅長多元叙事的中小成本電影的生存空間。
在影視中產階層消亡的當下,這類兼具商業性與藝術性的影片制作成本被迫腰斬的同時卻需實現内容品質的幾何級提升;另一方面,即便僥幸完成制作,這類作品往往只能轉戰清明檔等次級戰場,在缺乏宣發護航的情況下,最終多半淪為 " 億元俱樂部 " 門外的失意者。
現在,中國現實主義電影正站在歷史分野的十字路口。扎堆清明五一檔的現實主義題材影片,最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走出 " 投資縮減—供給不足—市場低迷 " 的惡性循環。
清明檔一眾中等體量的腰部項目失利,證明了浮于表面的社會話題并不等于票房保證,行業正陷入深層的範式困局。
回望現實主義創作潮的復蘇軌迹,其本質是時代情緒與商業邏輯的共振。成功的現實題材作品往往具備雙重特色,一方面要社會情緒精準捕捉,另一方面要進行類型化創新。
參考 2021 年清明檔黑馬《我的姐姐》,将獨生子女政策等議題轉化為強衝突叙事,而非單純議題堆砌。中腰部影片需擺脱 " 公式化創作 ",現實主義的當代性不在于段子化叙事的喜劇或充滿邏輯漏洞的懸疑色彩,而在于對社會情緒的精準把脈與叙事語法的革新。
無論如何,中小成本制作始終是構成電影產業鏈的基礎。這一電影市場的 " 中間層 " 既是電影行業孕育人才、試驗類型片的練兵場,也是行業在流媒體圍剿與短視頻衝擊下,挖掘不同人群觀影需求,培養消費者線下觀影習慣的重要力量。
往小了説,在投資者對影視股的長期盈利能力與業務穩定性存在質疑的背景下,重視以現實題材為代表的中小成本制作,有助于提升制片公司主營業務韌性。
從文化戰略高度審視,當國產電影以多元化突破產業邊界,構建東方文化叙事體系,方能實現藝術表達與商業價值的雙向賦能,驅動電影產業向上突圍。
銀幕上的大國崛起,需要内容供給的多元化
2025 年中國電影市場的結構性分化,本質是產業更新陣痛與市場螺旋式復蘇的縮影。
當《長安三萬裏》将盛唐詩魂熔鑄為跨越千年的詩意宇宙,當《哪吒》系列将傳統神話轉化為 Z 世代的潮流文化,這種文化勢能的裂變,标志着電影工業正從單一内容輸出進化為立體生态構建。這些作品不僅揭示了電影工業的崛起,也證明了東方叙事的傳播潛力。
在好萊塢陷入 " 續集依賴症 "," 黑美人魚 " 們強塞 " 美式價值觀 " 的背景下,中國電影市場正在從單向輸入轉向雙向制衡,全球影視文化秩序将迎來百年未有之變局。
關税戰更加凸顯了中國電影市場的價值。國家電影局近日表示,美國政府濫施關税的做法将削弱中國觀眾對美國產品,特别是美國電影的好感度,将适度減少美方影片進口數量。這一消息迅速引發連鎖反應,美國多家電影公司股價大幅下跌。這側面反映出中國電影市場在全球影視產業中的重要地位。
身處龐大國内市場,中國電影產業既要以工業水準對齊甚至超越好萊塢,更要構建多元化的内容生產邏輯,以文化多元化叙事實現價值深耕,構建起多圈層共振的產業新生态。
簡單點説,就是大成本制作繼續探索市場 " 天花板 ",中腰部作品則追求百花齊放。這種内容生產邏輯既能保證產業基本盤穩固,又為多元文化表達保留實驗空間,最終形成既有全球競争力又不失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的良性生态。
而要實現這一目标,電影公司要走出投機與跟風的困境,扎根產業長期發展。
具體來看,在内容端,鼓勵中小成本影片創新,建立藝術與商業平衡的扶持機制;在檔期端,優化發行策略,避免扎堆内卷;在產業端,加速 IP 全產業鏈開發,推動商業與文化的深度融合。
總之,在國產超級大片乘風破浪的同時,電影產業要讓中腰部作品重獲情感共鳴,讓冷門檔期成為電影市場的黑馬策源地,探索内容 IP 長尾價值。
唯有如此,中國電影方能從 " 爆款與檔期依賴型增長 " 轉向 " 内容驅動型繁榮 ",真正實現從電影大國到電影強國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