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当神话IP碾压式收割票房,谁在吞下冷门档期的苦果?,欢迎阅读。
当《哪吒之魔童闹海》以超 150 亿票房横扫全球榜单,光线传媒单日市值暴涨 65 亿时,资本市场的狂欢与清明档 3.78 亿票房的十年冰点形成刺眼对照。
这一幕,恰似中国电影产业的 " 冰火浮世绘 "。头部 IP 的烈火烹油下,掩埋着中产电影集体消亡的寒冰暗流。
清明档多部现实题材中小成本制作黯然谢幕,在即将到来的五一档,聚焦现实主义的中小成本电影再次撞车。
" 催泪套餐 " 的扎堆,折射出电影资本的投机心态,一是题材跟风赌爆款,二是爆款之后迅速撤离。最能证明这一点的就是,《哪吒 2》带来的板块暴涨暴跌。经历了炒作后,光线传媒、阿里影业、猫眼娱乐股价集体跳水,资本仍在等待下一个 " 爆款 "。
如果资本只愿为爆款投机性买单,谁去修复坍塌的长期叙事?
春节档与清明五一档,产业更新的双面镜
2025 年,中国电影市场在需求端呈现出显著的 " 头部狂欢 " 与 " 腰部冰封 " 现象。
春节档以破纪录之势拉开帷幕,《哪吒之魔童闹海》以超 150 亿元的票房成绩打破影史纪录,验证了观众对优质内容的强烈需求。
作为该片主要出品方,光线传媒首季财报数据亮眼:营业收入同比激增 177.87% 至 29.75 亿元,净利润更实现 374.79% 的惊人增幅,达 20 亿元。
但讽刺的是,光线传媒的暴利神话带来的是资本的逃顶。根据最新股东名录显示,原主要股东阿里巴巴在股价高位期间完成减持,持股比例骤降逾 4.17 个百分点,彻底退出十大股东行列。
资本对影视行业的功利心态也不难理解,光线传媒这份高增长成绩单背后隐现市场的结构性风险。超 20 亿票房的头部大作凭借工业化制作占据春节档、暑期档、国庆档等热门档期,而其他时段甚至缺乏中等体量影片支撑。
随后的清明档证明了这一点。在十余部新片扎堆上映的档期竞争中,市场最终仅以 3.78 亿收官,创下近十年同档期最冷记录。
图源:猫眼专业版
这场倒春寒暴露出中国电影市场持续存在的生态断层。腰部影片为规避风险,被迫挤入次级档期内卷,但缺乏内容创新,最终沦为市场炮灰。例如现实题材片《不说话的爱》《向阳 • 花》《阳光照耀青春里》虽聚焦弱势群体,却因叙事乏味、情感深度不足未能引发共鸣,清明档三天内票房均未破亿。
头部阵营对 5 亿量级目标不屑一顾,中小制作则困于破亿魔咒,曾经象征商业成功的 5 亿基准线,如今竟成为多数影片难以逾越的分水岭,这种生态失衡蚕食着档期弹性。
清明档的前车之鉴暴露出同题材同质化竞争的隐患。即将到来的五一档又延续了这一趋势。
截至目前,五一档(4 月 30 日至 5 月 1 日)定档影片(含重映)已达 13 部,包括《水饺皇后》《雷霆特攻队》《黑暗迷踪》《猎金 · 游戏》《人生好采頭》《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大风杀》《独一无二》《海底小纵队:海啸大危机》《开心超人之逆世营救》《熊孩子 · 探险熊兵》《幽灵公主》《九龙城寨之围城》等。
其中,多部国产影片扎根现实主义土壤,聚焦社会特殊群体。比如《水饺皇后》是讲述草根女性创业逆袭的喜剧,《人生好采頭》是揭露网红直播乱象的喜剧,《独一无二》是改编自法国经典电影的听障家庭成长故事。
多部现实主义题材影片背后,影视巨头混战图谱浮现。猫眼娱乐与阿里影业主要出品《水饺皇后》,光线传媒则是《独一无二》的出品方。这些影业巨头不约而同地在小档期主推现实主义题材,既反映了跟风创作的现状,更折射出行业对中等成本制作的偏见。
当资本只愿为 " 神话宇宙 " 或 " 主旋律续作 " 买单时,那些聚焦市井烟火、探索类型创新的中小成本制作,便成了产业更新路上的牺牲品。
现实主义的烟火气,能否撑起黑马逻辑?
2025 年中国电影产业正经历着残酷的生态重构。
行业对黄金档期和大制作的依赖,深层矛盾指向愈发固化的产业格局,供给侧 " 纺锤形 " 结构加速向 " 哑铃状 " 转变。
随着儒意并购万达电影,阿里影业、猫眼娱乐凭借宣发能力形成头部效应,大院线、大制片公司格局已定。而在持续加剧的产业闭环中,张艺谋、陈思诚等顶级创作者与《流浪地球 3》这类超级 IP 形成黄金组合,备受巨头青睐。
当金字塔尖的玩家持续加码大片时,曾经滋养《我不是药神》等黑马的创作土壤正在盐碱化。这进一步挤压了擅长多元叙事的中小成本电影的生存空间。
在影视中产阶层消亡的当下,这类兼具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影片制作成本被迫腰斩的同时却需实现内容品质的几何级提升;另一方面,即便侥幸完成制作,这类作品往往只能转战清明档等次级战场,在缺乏宣发护航的情况下,最终多半沦为 " 亿元俱乐部 " 门外的失意者。
现在,中国现实主义电影正站在历史分野的十字路口。扎堆清明五一档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最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走出 " 投资缩减—供给不足—市场低迷 " 的恶性循环。
清明档一众中等体量的腰部项目失利,证明了浮于表面的社会话题并不等于票房保证,行业正陷入深层的范式困局。
回望现实主义创作潮的复苏轨迹,其本质是时代情绪与商业逻辑的共振。成功的现实题材作品往往具备双重特色,一方面要社会情绪精准捕捉,另一方面要进行类型化创新。
参考 2021 年清明档黑马《我的姐姐》,将独生子女政策等议题转化为强冲突叙事,而非单纯议题堆砌。中腰部影片需摆脱 " 公式化创作 ",现实主义的当代性不在于段子化叙事的喜剧或充满逻辑漏洞的悬疑色彩,而在于对社会情绪的精准把脉与叙事语法的革新。
无论如何,中小成本制作始终是构成电影产业链的基础。这一电影市场的 " 中间层 " 既是电影行业孕育人才、试验类型片的练兵场,也是行业在流媒体围剿与短视频冲击下,挖掘不同人群观影需求,培养消费者线下观影习惯的重要力量。
往小了说,在投资者对影视股的长期盈利能力与业务稳定性存在质疑的背景下,重视以现实题材为代表的中小成本制作,有助于提升制片公司主营业务韧性。
从文化战略高度审视,当国产电影以多元化突破产业边界,构建东方文化叙事体系,方能实现艺术表达与商业价值的双向赋能,驱动电影产业向上突围。
银幕上的大国崛起,需要内容供给的多元化
2025 年中国电影市场的结构性分化,本质是产业更新阵痛与市场螺旋式复苏的缩影。
当《长安三万里》将盛唐诗魂熔铸为跨越千年的诗意宇宙,当《哪吒》系列将传统神话转化为 Z 世代的潮流文化,这种文化势能的裂变,标志着电影工业正从单一内容输出进化为立体生态构建。这些作品不仅揭示了电影工业的崛起,也证明了东方叙事的传播潜力。
在好莱坞陷入 " 续集依赖症 "," 黑美人鱼 " 们强塞 " 美式价值观 " 的背景下,中国电影市场正在从单向输入转向双向制衡,全球影视文化秩序将迎来百年未有之变局。
关税战更加凸显了中国电影市场的价值。国家电影局近日表示,美国政府滥施关税的做法将削弱中国观众对美国产品,特别是美国电影的好感度,将适度减少美方影片进口数量。这一消息迅速引发连锁反应,美国多家电影公司股价大幅下跌。这侧面反映出中国电影市场在全球影视产业中的重要地位。
身处庞大国内市场,中国电影产业既要以工业水准对齐甚至超越好莱坞,更要构建多元化的内容生产逻辑,以文化多元化叙事实现价值深耕,构建起多圈层共振的产业新生态。
简单点说,就是大成本制作继续探索市场 " 天花板 ",中腰部作品则追求百花齐放。这种内容生产逻辑既能保证产业基本盘稳固,又为多元文化表达保留实验空间,最终形成既有全球竞争力又不失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良性生态。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电影公司要走出投机与跟风的困境,扎根产业长期发展。
具体来看,在内容端,鼓励中小成本影片创新,建立艺术与商业平衡的扶持机制;在档期端,优化发行策略,避免扎堆内卷;在产业端,加速 IP 全产业链开发,推动商业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总之,在国产超级大片乘风破浪的同时,电影产业要让中腰部作品重获情感共鸣,让冷门档期成为电影市场的黑马策源地,探索内容 IP 长尾价值。
唯有如此,中国电影方能从 " 爆款与档期依赖型增长 " 转向 " 内容驱动型繁荣 ",真正实现从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