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楊元慶的“再創業”,在忙活些什麼?,歡迎閲讀。
出品 | 虎嗅科技組
作者 | 丸都山
編輯 | 苗正卿
頭圖 | 視覺中國
" 我們将要開啓第五次創業!"
在 3 月 31 日的聯想 2025/26 财年誓師大會上,聯想集團董事長楊元慶信心十足地喊出了這樣的口号。
從 1984 年開始,以十年為部門來計算,聯想的第一次創業,始于那個人盡皆知的 " 柳傳志拉着 10 位同事開公司 " 的故事;第二次創業,聯想開始以自有品牌的形式進入 PC 市場;第三次創業,聯想收購 IBM PC 業務,開始在國際市場大展拳腳;第四次創業,則是收購摩托羅拉移動業務與 IBM 伺服器業務後,邁向多元化業務布局。
不同于上述具有标志性事件的節點,聯想的第五次創業,更像是集團戰略的一次全面轉進。
而這次創業的核心,錨定在了 " 混合式人工智能 " 上。
按照楊元慶的描述,在下一個十年中,無論是 IDG 部門(智能服務業務),還是 ISG 部門(基礎設施服務業務),亦或是 SSG(方案服務業務),其產品路線都需要以 " 混合式 AI" 為導向。
那什麼是混和式 AI?
于個人,它相當于将熟悉用户習慣、理解用户意圖的個人智能,與企業私有雲或本地數據中的企業智能,還有公共智能相結合。
可以簡單地理解為,雲端模型與本地模型的協同部署。
這種技術路線的優勢在于,可以在利用雲端強大算力的同時,保障隐私安全和個性化服務。
于企業,則是基于 " 端 - 邊 - 雲 - 網 " 構建部署混合式基礎設施,然後再通過企業私有的數據和知識庫,以及模型工廠和智能體平台,使用不同的模型和工具來開發通用及垂直行業解決方案。
當然,無論是個人混合式 AI,還是企業混合式 AI,其技術難度都不容小觑,比如雲端、邊緣、終端的算力分布問題,目前行業内還沒有哪個企業給出過可參考的設計。
對于聯想來説,這次重提混合式 AI 路線,并将其置于未來十年的戰略優先級高度,也無異于一次豪賭。
那麼聯想為什麼要這麼做?筆者認為可能有三重原因。
首先,在過去兩年,聯想最重要的動作,當屬成功拿下了 AI PC 定義權的争奪,聯想提出的 AI PC 五大特征,基本得到了市場的響應。
一個最直觀的佐證是,在去年 PC 市場整體下滑的大背景下,聯想 IDG 部門整體營收和貢獻利潤達到 20% 以上的增長。
接下來,聯想需要新的叙事來形成與其他 OEM 廠商件的差異化。正如誓師大會結束後,聯想執行副總裁劉軍在接受采訪時所説的," 把算力用起來和你有這個能力是兩回事。"
其次,未來 AI PC 行業中一個大方向已經十分清晰,那就是 AI 智能體将從應用驅動更新為意圖驅動,在本地算力、顯存帶寬等基礎硬體無法大幅突破的背景下,的确需要考慮端雲協同部署的問題。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是,随着 SSG 和 ISG 業務高速增長,以及產業鏈資源的不斷擴充,聯想已經有了将自身打造為 " 人工智能中台 " 的打算。
比如聯想從去年開始打磨的 " 聯想混合式人工智能優勢集 ",其包含從混合式基礎設施,到數據與知識平台、模型工廠、模型庫、智能體平台,再到 AI 解決方案應用庫和貫穿始終的 AI 全周期服務。
在這個打包了各項服務的優勢集中,可以完整地為企業對接各個層級的配套裝務,而在聯想集團内部,也可以高效地進行各層級的資源調度,以更快地實現技術落地。
楊元慶透露,聯想将發布全新一代產品,屆時将能看到本地人工智能推理能力的巨大飛躍,其水平可媲美 OpenAI o1-mini,而對計算的需求則從龐大的數據中心機房降低到一台 AI PC。
以下為聯想誓師大會結束後,虎嗅等媒體與聯想集團董事長兼 CEO 楊元慶、執行副總裁劉軍、IDG 總裁 Luca Rossi、SSG 總裁黃建恒、聯想首席戰略官喬健交流實錄,部分内容略有删減:
您今天演講中提到這是聯想第五次創業,我想問一下集團對未來的十年有一個什麼樣的期待,特别是站在全新起點上,應該是以一種什麼樣的心态來應對未來的機遇和挑戰?
楊元慶:心态,我剛才也講了,就是一個創業的心态,所以我説我們正在邁入 " 創業 5.0" 時代。展望未來,雖然我們方向和戰略比較清晰,并前瞻性地确立了混合式人工智能的大方向,但是在競技場裏面有很多同樣的選手,誰能夠勝出,是完全不确定的。所以我們必須腳踏實地,以從零開始、從頭開始的心态,才能夠最終取得成績。
具體的舉措我們今天也談得比較多,我們會圍繞混合式個人智能和混合式企業智能這兩個方向推進。從個人這個方面,可能從 AI PC 開始,更多 AI 智能終端會推進超級智能體的發展。超級智能體超脱于設備之外,但是能夠把個人數據整合在一起,從而逐步實現個人智能。
有了個人超級智能體,意味着我們距離 " 個人智能雙胞胎 " 的終極目标更近了一步。雙胞胎很像你,很了解你,也只有你能夠啓用它。企業也是一樣,我們會幫助企業構建混合式基礎設施,把企業私有化的數據進行收集、清洗、整理,運用不同的業務模型來幫助企業產生價值,打造更好的流程,形成更好的決策方式,從而實現企業智能。這個大概就是我們未來想做的事情。
今天上午提到去年 CSP 客户做得比較好,今年主要轉向 E/SMB,這一塊背後邏輯再具體解釋一下,包括整個 DeepSeek 開源模型對于中小客户需求的帶動您怎麼看?
劉軍:我們确實在 CSP 上取得非常大的成功,坦率講我們是國内所有的 CSP 廠商的最重要供應商,我們優先 CSP 也是基于市場的需求。在中國伺服器的市場,CSP 和 E/SMB 比的話,CSP 是成長非常之快的,其背後推動力在于大模型的訓練。
我們認為從明年開始,訓練的需求逐漸就會不像那麼爆發式,但是可能轉到推理,尤其 DeepSeek 出來以後。2022 年底的 OpenAI 像是一個啓動鍵,大家覺得人工智能技術進入了實用階段。本來訓練 AI 成本昂貴,可能中國只有極少數公司能承擔如此大的訓練費用。DeepSeek 絕對橫空出世,開啓了非常低成本、高性能,而且還是開源的架構,我覺得這是革命性的。
未來很多企業,甚至于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大模型和智能體。算力、推理方向都将有重大改變,不一定都集中在訓練上面。基于這樣的變化,從中長期看的話,E/SMB 市場非常廣闊,這是為什麼我們從明年開始會把重心同時兼顧在兩邊。
您早上提到咱們 SSG 現在屬于第三階段的增長,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波增長,這波增長後面有什麼人它與眾不同呢?背後有什麼驅動力,請您詳細分析一下。
黃建恒:AI 毫無疑問是非常關鍵的驅動力。這一波對于我們 IT 行業是非常難得的機遇,很多人在創業,很多人也在摸索對的方程式。
我面對客户的時候,很多客户也會講 DeepSeek 等等技術對于他們的影響。有一些事情是被颠覆的,比如説以前有一些客户可能他會覺得大模型只能在公有雲上實現,現在可以本地部署,或者是混合部署了,改變了以往依賴公有雲和大算力的情況,并且有效的保證數據安全和實現低延時。
但是實施過程中,面臨着很多新的挑戰。比如需要解決數據采集、清洗、标注和整合等問題,确保數據基礎的可靠。此外,客户還需管理模型和開發智能體的工具。這些都是我們聯想集團非常好的機會,可以用我們的技術框架和自身的經驗來給我們客户提供最好的建議。
現在很多中國優秀的技術,其實在全球範圍内都很領先,有很多企業希望把自己的 AI 解決方案推向國際市場。舉個例子,SSG 過去一年跟國内一家機器人公司,把他們的核心能力整合,帶到新加坡,為當地頂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 ST Logistics 實施了智能倉庫,幫助他們的倉庫(Warehouse)訂單操作速度提升 40%,運營效率提高 30%。聯想在這樣的合作中是非常具有競争力的,因為我們聯想業務全球布局,有 180 多個市場,包括銷售、技術、交付的團隊,可以配合我們出海的機會,把我們中國的科技帶到全世界的客户。
聯想如何看待當前 PC 市場的供需趨勢?随着 AI PC 的廣泛落地,用户有哪些新的核心需求?
Luca Rossi:我們現在結束了 2024 年,PC 市場整體來説增長的并不是很多,整體的市場出貨量是 2.65 億左右,2025 年整體市場會好一些,大概實現 2-3% 的出貨量增長,實際上在設備的激活量這方面我們能夠獲取許多的數據,所以相比 IDC 的預測,我們更加的樂觀,我們覺得應該是 5%-10% 的增長,可能更精确的是 7% 的增長,2025 年下半年開始可能會達到這個增長速度,比如説從 6 月、7 月份開始。
我們知道 AI PC 目前正在開始占據份額,首先我們通過五大特征定義了聯想的 AI PC,Q3 财季,聯想 AI PC 在中國市場筆記本總銷量的占比已經達到 15%。我們的客户響應非常積極。再看整體的全球市場,我們預計 2025 年聯想 AI PC 出貨量将占筆記本出貨量的 20%-25%。我們将會看到在 2025-2026 年期間,基于 IDC 定義的 AI PC(搭載生成式 AI 應用,具備 40Tops 以上算力)的出貨量将迎來爆發式增長。
現在随着軟體各方面更加成熟,我們會有更好的市場發展。之前我們的同事也講到了,我們在一年前發布了小天智能,現在我們也發布了全球版的小天 AI 智能體。随着不斷的去更新和改善用户體驗,大概在未來的 1-2 年裏,未來會是一體多端的場景。為了實現這樣一個目标,我們将打造超級智能體。此外,我們也會通過專門打造的 Smart Connection 軟體,構建混合式 AI 生态體系。
第二個問題是在 AI PC 的廣泛落地背後,用户有哪些新的核心需求,我覺得客户他們在尋找的是更加統一的人工智能體驗。另外一點,未來 AI 智能體将用户體驗從應用驅動(APP Based)更新為意圖驅動(Intent Based),智能體會知道您下一步的操作,這是非常前沿的概念。
在上午的演講和剛才回答中您反復回答混合式 AI,在您看來 ISG 在其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它是如何助力企業構建和部署混合式 AI 基礎架構的?
楊元慶:ISG 叫 Infrastructure Solutions Group,就是基礎設施的。首先講混合式 AI,因為現在大家可能在市場上面談的更多還是公共智能,不管是 Open AI、ChatGPT、DeepSeek,都是公共智能,基于對互聯網上所有信息和數據的學習來形成模型,為用户提供邏輯方面的回答。
但是這個肯定不夠,如果僅僅是這樣一個模式,不管是個人來説,還是企業來説,都很勉強。因為用户需要把自己個人的數據、信息,或者是企業私有的數據傳輸到模型裏面去,來獲得他們想要的回答。所以很多企業其實都是禁止員工基于這樣的模型來問答企業相關的信息或者是數據。這才是我們為什麼説混合式人工智能是将來一個未來,将來的話,每個人需要有你個人的智能,每個企業需要有企業的智能,當然它們當然需要公有的智能,從而構成混合式的人工智能。
問題是我們 ISG 基礎設施,基礎設施最基本的模塊,伺服器、存儲、網絡、軟體。在混合式人工智能中是起什麼樣的作用?實際上,人工智能萬變不離其宗,不管對于個人,對于企業,要實現它就是三個最重要的要素,數據、算力、模型。
個人有個人的數據,企業有企業的數據。公有的智能基于全網的數據,不管怎麼樣,最後基于強大算力,強大的存儲,幫助訓練模型以及實現推理。所以基礎設施的業務,就是保障企業實現智能的一個引擎,沒有它是很難做到的,這大概就是它的關系。
在今天誓師大會上您提到中國區整體營收同比大幅度增長 20%,成績取得有哪些因素。
劉軍:今年我們預計聯想集團中國區的 revenue 增長超過 20%,這個是難能可貴的成績單,因為我們主營業務 PC 在中國市場今年連續下降接近 10%,所以等于我們是一個逆勢增長。如果您問原因,
一個應該是前瞻性的戰略,第二個是戰略堅定地落實。因為您知道今天元慶等于公開宣布 5.0 創業,實際上相當于對整個集團做了這樣一個發令槍,對 AI 戰略全面發起總攻的發令槍。但是事實上,中國區在聯想集團裏算是試驗田和先行軍的定位,在中國我們對 AI 戰略早就開始實踐了,如果您記着的話," 聯想智慧中國 " 的口号,2017 年已經打出來了,那個時候看好 AI,開始在 AI 上的實踐。
第二塊,在智能基礎設施方面,我們有一個萬全異構智算平台,它能夠統一納管智算、通算和超算,進行高效率地調動。再比如説算力調優,同樣跑 DeepSeek 滿血大模型,同樣相似的硬體參數,但是我們可以跑出一倍以上的效率,這個背後非常多的經驗。
包括解決方案和服務這一塊,面對中國的企業,中國的中小企業,我們都是給他們全棧 solution,剛才説 7 天可以完成 POC,72 小時完成企業大模型的生成,這些技術是非常多年積累的結果。
簡單講,我們自身首先是實踐者,我們從 2019 年開始,就用判别式 AI 應用到企業的應用上去。我們從 2021 年開始,我們所謂的生成式 AI 大模型這塊 2023 年我們就開始應用,因為 2022 年年底才爆發的,2023 年開始應用,今天我們會再更新成為 Agent AI、代理型的 AI,這上面我們都在領先于整個的潮流,算是最早去探索的公司。所以我們多年的積累我覺得是一個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