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關税風暴下的進口水果,歡迎閲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靈獸,作者:十裏,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一、關税戰下的水果
一夜之間貿易戰多次變天。
美國不斷揮舞關税大棒,不僅針對中國,對全球主要貿易夥伴都加征了所謂 " 對等關税 ",關税税率不斷上升,甚至一路飙升到 145%。作為全球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美國的主要出口對象之一正是中國。如今,美國對華加征高額關税,水果行業受到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先看歷史。
2018 年 7 月,美國政府對價值 340 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征 25% 關税,中國随即對美國農產品實施反制,農產品行業首當其衝。随後,美國又分階段對中國出口商品加税,水果也被列入加征清單。中國水果出口美國的關税一下子被提高了 25%。
這一連串動作,直接影響了中國水果在美國市場的競争力。出口水果價格上漲,直接導致銷量和出口額雙雙下滑。
據悉,2018 年,中國對美水果出口量同比減少 27%,貿易總額從 2017 年的 3.91 億美元跌到 2.69 億美元,下降了 31%。不僅讓出口企業的利潤受損,果農的收入也變得不穩定,整個產業鏈都受到了波及。對美國市場來説,部分水果供應減少,價格随之上揚,消費者也要為此買單。
五年之後,再次碰上貿易戰。
" 目前,我們已經暫停了對美國的出口。" 一位鮮果供應鏈負責人向 " 靈獸 " 透露," 美國加征高關税後,出口價格變數太大,客户都不敢下單,已有訂單也只能暫緩,我們現在只能觀望。"
當然,并不是所有企業都受影響。一位蘋果供應商就表示,近年來公司主要出口東南亞市場,美國訂單占比并不高,因此受到的衝擊有限。
數據顯示,2024 年中國水果及制品累計出口 85.61 億美元,同比增長 20.88%;其中水果出口總額 59.87 億美元,同比大增 20.16%。水果及制品累計出口 659.25 萬噸,同比增長 31.08%;其中水果出口總量 506.12 萬噸,同比大增 30.86%。
再細看出口市場,其實美國并不是主要市場。越南、泰國、印度尼西亞、日本等東南亞和亞洲國家,才是中國水果的 " 主力買家 "。前十位的出口市場加起來,占了整個出口額的近四分之三。東南亞市場的快速崛起,明顯分擔了中美貿易摩擦帶來的壓力。
再看進口。中國不僅是水果生產大國,每年產量約 3.8 億噸,人均水果擁有量約 460 斤(約 230 公斤),還是全球水果消費大國。
但近五六年,中國卻是水果淨進口國,每年進口量維持在七八百萬噸。2023 年,中國水果進口總額為 177.46 億美元,同比增長 5.25%;進口量為 768.71 萬噸,同比增長 2.17%。雖然和大豆、玉米等大宗農產品比起來,水果進口量并不算特别大,但近年來一直穩定在 600 萬噸和 100 億美元以上,這説明國内水果消費需求旺盛,進口市場的重要性日益上升。
一位水果供應商對 " 靈獸 " 表示,國内水果進口主要還是來自東南亞,比如芒果、鳳梨、榴蓮等,所以水果貿易更多是和東南亞國家打交道。
二、國產水果的機會
雖然這輪對美加征關税對國内水果進口的整體影響還算有限,但它确實已經在行業裏掀起了一些波瀾。最直接的變化就是進口成本的上升。過去,從美國進口水果成本比較可控,利潤空間也較為穩定。可關税一上調,進口商的采購成本立刻水漲船高。
這種影響并不局限于水果本身。最新數據顯示,美國的玉米、大豆等農產品對中國出口鋭減,比如 2024/25 年度,美國玉米對華出口同比驟降 98%。
當這些農產品減少進口後,國内飼料價格上漲,養殖業成本随之提升。雖然看似和水果關系不大,但實際上,運輸和包裝等環節也會因為整體物流和原材料價格的上升而受到波及,最終反映到水果的成本上。
一位水果供應商在和 " 靈獸 " 交流時表示,面對成本上漲,進口商通常有兩種選擇:要麼自行消化,壓縮利潤空間;要麼将部抽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根據市場規律,大多數進口商更傾向于後者,這就導致美國進口水果的零售價格明顯上漲。原本親民的美國蘋果、葡萄柚,接下來價格大幅提升。
價格上漲帶來的直接後果是銷量下滑。在國内水果供應充足、價格相對較低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會選擇 " 用腳投票 "。就比如,曾經熱衷于美國車厘子的群體,會更傾向于選購國產櫻桃。長此以往,美國水果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勢必受到擠壓。
所以,硬币的另一面是國產水果的機會。
" 美國進口的水果貴了,消費者的錢花不到進口水果上了,就有更多人選擇國内的水果。" 上述供應商表示。
近年來,國内水果的產量一直很大,連續五年都保持在 3 億噸以上,供應根本不成問題。國產水果的性價比一下子就凸顯出來了。
他舉例説,比如國產櫻桃,以前因為價格原因拼不過美國車厘子,現在人家車厘子貴了,國產櫻桃市場空間就大多了。如此一來,對于國產水果種植户和企業來説,銷量和收入都有望增加。
此外,部分進口水果品牌其實已經實現了本地化生產。以都樂為例,許多都樂品牌的水果其實是在國内生產并貼牌銷售的。
一位蘋果供應商透露:" 我們按照都樂的标準生產蘋果,給他們貼牌賣五塊錢一斤,他們貼牌後能賣到十塊錢,現在進口水果價格高了,可能能賣到十五塊。如果提高标準,直接賣六七塊一斤,做自己的品牌,其實也完全有機會。"
不過,目前國内水果品牌化程度還不高,真正叫得上名字的品牌不多,比如哈密瓜的 " 都之果 "、西瓜的 " 翡翠地 " 等。關税調整,反而可能成為國產水果品牌化的一個契機。只要品質和标準能夠提升,包裝和品牌形象做得更好,國產水果完全有可能在市場上獲得更高的認可度。
總的來説,這次加征關税對中國水果行業的直接衝擊不算大,但間接上帶來了不少變化。美國水果貴了,銷量下來了,國内水果迎來了機會。只要把品質、品牌做好,對于行業來説,這既是挑戰,也是推動更新的動力。
三、對商超的影響
這場關税風暴如一顆石子投進平靜的湖面,漣漪正擴散至國内的商超等零售行業。
首先,關税直接推高了進口商品的采購成本。
多位零售采購經理向 " 靈獸 " 表示:" 關税一漲,進口水果的‘過路費’自然也水漲船高。不僅美國水果成本上升,連帶着一些含有美國產原材料或零部件的產品,進貨價也跟着漲了。"
而對于本就利潤空間有限的商超來説,完全消化新增成本并不現實,最終只能将部分或全部成本壓力轉嫁給消費者。結果就是終端零售價格上漲,消費者購買意願下降,進口商品銷量承壓,超市也不得不調整貨架,減少高成本商品的比例。
" 當然,這也不是一刀切。" 一位水果供應商補充説," 比如一些高端、口味獨特或者產量稀少的水果,反而因為稀缺和品質優勢,受歡迎程度不降反升。"
事實上,關税帶來的衝擊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早在關税調整前,商超行業,尤其是生鮮板塊,已經陷入激烈的價格戰。水果、蔬菜等生鮮品類長期作為線下門店吸引客流的 " 利器 ",價格不斷下探。
這種以 " 低價 " 換流量的策略讓超市面臨銷售增長乏力、毛利率下降、高損耗和庫存管理難等多重壓力。再加上關税帶來的額外成本,無疑是雪上加霜,進一步壓縮了生鮮品類的盈利空間。
實際上,關税的影響遠不止于商品本身。業内專家分析,關税沿着產業鏈向上傳導,波及制造業、科技業等多個領網域。這些行業的出口和盈利預期受到影響,進而帶動整體經濟環境、就業形勢和居民收入預期的波動。
宏觀層面的 " 寒意 " 會傳導至消費端,使得消費者變得更加謹慎。
消費能力和消費意願的下滑不僅讓高價進口商品難以銷售,甚至連蘋果、梨、柑橘等價格親民、供應充足的國產水果,也因為需求整體疲軟而面臨滞銷和價格下行的風險。
在消費理性回歸、價格敏感度提升的背景下,消費者行為也出現新變化。" 那時候,大家一定會更喜歡性價比高的‘平替’商品。" 一位區網域商超負責人向 " 靈獸 " 透露,越來越多顧客選擇價格更優、品質可靠的國產品牌,或其他國家的進口替代品,在選品方面也會傾向這些。
所以,商超企業也需要在商品和供應鏈端求變和調整,為了分散風險、穩定成本,采購渠道的多元化成為普遍選擇。
以水果為例,上述負責人稱:" 我們現在加大了從東盟、南美(比如智利、秘魯)、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的采購比例,盡量規避美國高關税帶來的成本壓力。" 這類 " 采購轉移 " 正成為行業内的普遍做法。
或許,接下來,對于零售企業來説,只有靈活應變、提升供應鏈韌性的企業,才能在不确定中抓住新機遇。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靈獸,作者:十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