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关税风暴下的进口水果,欢迎阅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灵兽,作者:十里,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一、关税战下的水果
一夜之间贸易战多次变天。
美国不断挥舞关税大棒,不仅针对中国,对全球主要贸易伙伴都加征了所谓 " 对等关税 ",关税税率不断上升,甚至一路飙升到 145%。作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美国的主要出口对象之一正是中国。如今,美国对华加征高额关税,水果行业受到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先看历史。
2018 年 7 月,美国政府对价值 340 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 25% 关税,中国随即对美国农产品实施反制,农产品行业首当其冲。随后,美国又分阶段对中国出口商品加税,水果也被列入加征清单。中国水果出口美国的关税一下子被提高了 25%。
这一连串动作,直接影响了中国水果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出口水果价格上涨,直接导致销量和出口额双双下滑。
据悉,2018 年,中国对美水果出口量同比减少 27%,贸易总额从 2017 年的 3.91 亿美元跌到 2.69 亿美元,下降了 31%。不仅让出口企业的利润受损,果农的收入也变得不稳定,整个产业链都受到了波及。对美国市场来说,部分水果供应减少,价格随之上扬,消费者也要为此买单。
五年之后,再次碰上贸易战。
" 目前,我们已经暂停了对美国的出口。" 一位鲜果供应链负责人向 " 灵兽 " 透露," 美国加征高关税后,出口价格变数太大,客户都不敢下单,已有订单也只能暂缓,我们现在只能观望。"
当然,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受影响。一位苹果供应商就表示,近年来公司主要出口东南亚市场,美国订单占比并不高,因此受到的冲击有限。
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水果及制品累计出口 85.61 亿美元,同比增长 20.88%;其中水果出口总额 59.87 亿美元,同比大增 20.16%。水果及制品累计出口 659.25 万吨,同比增长 31.08%;其中水果出口总量 506.12 万吨,同比大增 30.86%。
再细看出口市场,其实美国并不是主要市场。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日本等东南亚和亚洲国家,才是中国水果的 " 主力买家 "。前十位的出口市场加起来,占了整个出口额的近四分之三。东南亚市场的快速崛起,明显分担了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压力。
再看进口。中国不仅是水果生产大国,每年产量约 3.8 亿吨,人均水果拥有量约 460 斤(约 230 公斤),还是全球水果消费大国。
但近五六年,中国却是水果净进口国,每年进口量维持在七八百万吨。2023 年,中国水果进口总额为 177.46 亿美元,同比增长 5.25%;进口量为 768.71 万吨,同比增长 2.17%。虽然和大豆、玉米等大宗农产品比起来,水果进口量并不算特别大,但近年来一直稳定在 600 万吨和 100 亿美元以上,这说明国内水果消费需求旺盛,进口市场的重要性日益上升。
一位水果供应商对 " 灵兽 " 表示,国内水果进口主要还是来自东南亚,比如芒果、凤梨、榴莲等,所以水果贸易更多是和东南亚国家打交道。
二、国产水果的机会
虽然这轮对美加征关税对国内水果进口的整体影响还算有限,但它确实已经在行业里掀起了一些波澜。最直接的变化就是进口成本的上升。过去,从美国进口水果成本比较可控,利润空间也较为稳定。可关税一上调,进口商的采购成本立刻水涨船高。
这种影响并不局限于水果本身。最新数据显示,美国的玉米、大豆等农产品对中国出口锐减,比如 2024/25 年度,美国玉米对华出口同比骤降 98%。
当这些农产品减少进口后,国内饲料价格上涨,养殖业成本随之提升。虽然看似和水果关系不大,但实际上,运输和包装等环节也会因为整体物流和原材料价格的上升而受到波及,最终反映到水果的成本上。
一位水果供应商在和 " 灵兽 " 交流时表示,面对成本上涨,进口商通常有两种选择:要么自行消化,压缩利润空间;要么将部抽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根据市场规律,大多数进口商更倾向于后者,这就导致美国进口水果的零售价格明显上涨。原本亲民的美国苹果、葡萄柚,接下来价格大幅提升。
价格上涨带来的直接后果是销量下滑。在国内水果供应充足、价格相对较低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选择 " 用脚投票 "。就比如,曾经热衷于美国车厘子的群体,会更倾向于选购国产樱桃。长此以往,美国水果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势必受到挤压。
所以,硬币的另一面是国产水果的机会。
" 美国进口的水果贵了,消费者的钱花不到进口水果上了,就有更多人选择国内的水果。" 上述供应商表示。
近年来,国内水果的产量一直很大,连续五年都保持在 3 亿吨以上,供应根本不成问题。国产水果的性价比一下子就凸显出来了。
他举例说,比如国产樱桃,以前因为价格原因拼不过美国车厘子,现在人家车厘子贵了,国产樱桃市场空间就大多了。如此一来,对于国产水果种植户和企业来说,销量和收入都有望增加。
此外,部分进口水果品牌其实已经实现了本地化生产。以都乐为例,许多都乐品牌的水果其实是在国内生产并贴牌销售的。
一位苹果供应商透露:" 我们按照都乐的标准生产苹果,给他们贴牌卖五块钱一斤,他们贴牌后能卖到十块钱,现在进口水果价格高了,可能能卖到十五块。如果提高标准,直接卖六七块一斤,做自己的品牌,其实也完全有机会。"
不过,目前国内水果品牌化程度还不高,真正叫得上名字的品牌不多,比如哈密瓜的 " 都之果 "、西瓜的 " 翡翠地 " 等。关税调整,反而可能成为国产水果品牌化的一个契机。只要品质和标准能够提升,包装和品牌形象做得更好,国产水果完全有可能在市场上获得更高的认可度。
总的来说,这次加征关税对中国水果行业的直接冲击不算大,但间接上带来了不少变化。美国水果贵了,销量下来了,国内水果迎来了机会。只要把品质、品牌做好,对于行业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推动更新的动力。
三、对商超的影响
这场关税风暴如一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涟漪正扩散至国内的商超等零售行业。
首先,关税直接推高了进口商品的采购成本。
多位零售采购经理向 " 灵兽 " 表示:" 关税一涨,进口水果的‘过路费’自然也水涨船高。不仅美国水果成本上升,连带着一些含有美国产原材料或零部件的产品,进货价也跟着涨了。"
而对于本就利润空间有限的商超来说,完全消化新增成本并不现实,最终只能将部分或全部成本压力转嫁给消费者。结果就是终端零售价格上涨,消费者购买意愿下降,进口商品销量承压,超市也不得不调整货架,减少高成本商品的比例。
" 当然,这也不是一刀切。" 一位水果供应商补充说," 比如一些高端、口味独特或者产量稀少的水果,反而因为稀缺和品质优势,受欢迎程度不降反升。"
事实上,关税带来的冲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早在关税调整前,商超行业,尤其是生鲜板块,已经陷入激烈的价格战。水果、蔬菜等生鲜品类长期作为线下门店吸引客流的 " 利器 ",价格不断下探。
这种以 " 低价 " 换流量的策略让超市面临销售增长乏力、毛利率下降、高损耗和库存管理难等多重压力。再加上关税带来的额外成本,无疑是雪上加霜,进一步压缩了生鲜品类的盈利空间。
实际上,关税的影响远不止于商品本身。业内专家分析,关税沿着产业链向上传导,波及制造业、科技业等多个领網域。这些行业的出口和盈利预期受到影响,进而带动整体经济环境、就业形势和居民收入预期的波动。
宏观层面的 " 寒意 " 会传导至消费端,使得消费者变得更加谨慎。
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的下滑不仅让高价进口商品难以销售,甚至连苹果、梨、柑橘等价格亲民、供应充足的国产水果,也因为需求整体疲软而面临滞销和价格下行的风险。
在消费理性回归、价格敏感度提升的背景下,消费者行为也出现新变化。" 那时候,大家一定会更喜欢性价比高的‘平替’商品。" 一位区網域商超负责人向 " 灵兽 " 透露,越来越多顾客选择价格更优、品质可靠的国产品牌,或其他国家的进口替代品,在选品方面也会倾向这些。
所以,商超企业也需要在商品和供应链端求变和调整,为了分散风险、稳定成本,采购渠道的多元化成为普遍选择。
以水果为例,上述负责人称:" 我们现在加大了从东盟、南美(比如智利、秘鲁)、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的采购比例,尽量规避美国高关税带来的成本压力。" 这类 " 采购转移 " 正成为行业内的普遍做法。
或许,接下来,对于零售企业来说,只有灵活应变、提升供应链韧性的企业,才能在不确定中抓住新机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灵兽,作者: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