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從銀行買的“人民币大全套”,銀行卻不回收?消費者頻頻投訴,監管出手,歡迎閲讀。
專家:銀行應保護好消費者知情權
近年來,銀行代銷業務快速擴張,產品範圍延伸至收藏品。退市鈔 " 人民币大全套 " 等產品以 " 投資收藏 " 為賣點,但流通性并不好。2025 年 3 月 21 日,金融監管總局發布《商業銀行代理銷售業務管理辦法》,将于 10 月 1 日施行。新規從準入、銷售等方面強化約束,推動行業從 " 規模擴張 " 轉向 " 質量深耕 "。專家表示,銀行應在金融營銷宣傳環節保護好消費者知情權,回歸 " 買方顧問 " 角色。
" 我是覺得很有意義才買的。"
近年來,收藏品市場錢币方面一直火熱,退出流通的人民币以及一些古錢币收藏備受追捧。日前,就有不少收藏愛好者在平台曬出自己的收藏,有的是從銀行購買,也有的是從其他渠道入手。
其中有投資人就對記者提及,今年初在一家大行買了第三套人民币全套,并提到就是 " 覺得很有收藏意義。"
不過,與之相對的,在一些網絡投訴平台上,也有不少投資人提到,類似的收藏品通常會面臨流動性問題。希望通過購買此類產品實現資產保值升值的投資者,更應做好長期持有的準備,或在購買時更加慎重。
從理财到收藏品銀行貨架 " 跨界擴張 "
近年來,銀行代銷業務快速擴張,產品範圍從理财、保險延伸至私募基金、貴金屬制品甚至收藏品。
記者線下探訪發現多數銀行未直接代銷該產品,但有機構工作人員提到,有客户想要的話可由第三方公司駐點講解。
" 鈔票套裝裏有連号的鈔票,還有一張鍍金鈔票,主要是喜歡收藏的客户購買,這類特殊商品的價值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果有想要的客户,相應發行公司的人會專門講解。" 某國有大行人士對記者透露。同時他表示,這類產品營銷只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關于金鈔、鈔王、退市鈔 " 人民币大全套 " 這類產品的定位,西部地區某城商行人士對記者表示:" 這應該不屬于貨币了,已經包裝成商品了,電商、行業協會、拍賣公司都有經營。"
記者注意到," 人民币大全套 " 本質上是退出流通的舊版貨币與貴金屬、紀念章等工藝品的組合,法律上已不屬于貨币範疇,轉而以 " 投資收藏 ",甚至附贈 " 金鈔 "" 連号鈔票 " 等為賣點。例如,在某社交平台,就有消費者曬出 " 傳世珍藏 · 第四套人民币吉祥鈔王 "。
每經記者搜索發現,在各大電商平台,均有 " 人民币大全套 " 售賣,價格在數百元至數萬元不等。此外,售賣這類收藏品的直播間也不在少數。
收藏市場火熱背後,這類產品的市場實際流通性和升值情況卻不盡人意。在某社交平台上,有買家分享通過銀行代銷渠道購入 " 人民币大全套 " 產品,但銀行 " 直接不回收 "。
在第三方投訴平台上,也多有此類產品的相關投訴。
例如,在黑貓投訴平台上,有消費者投訴某銀行推銷第四套人民币大全套紀念币過程中,故意誇大和強調紀念币的現金價值收藏價值,且推銷某 " 全世界限量發行 " 的生肖公斤币祝福套裝,并稱随時可以在郵币卡交易平台出手。然而,消費者在郵卡币交易平台咨詢,卻被告知該套人民币紀念鈔 " 東西不值錢,僅值幾百元 "。
因此,期待以此保值升值的消費者,在購買此類產品時須注意此類產品性質為收藏品。應做好長期持有的準備,或在購買時更加慎重。
記者注意到,早在 2019 年,央行就曾發布風險提示,其中載明:人民币類收藏品的買賣需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币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規定。消費者在購買人民币類收藏品時,應謹慎選擇購買渠道,甄别真偽,不要誤信虛假宣傳,防範利益受損。人民币(紀念币)發行信息以人民銀行網站發布為準。
專家:銀行應保護好消費者知情權
針對銀行代銷業務,監管部門也在今年出台了相關管理辦法。
2025 年 3 月 21 日,金融監管總局發布《商業銀行代理銷售業務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将于 10 月 1 日施行,旨在規範代銷業務全流程。
其中,銀行需對合作機構實施名單制管理,從源頭杜絕 " 無照駕駛 ";禁止捆綁銷售、承諾保本收益;需持續跟蹤產品風險,督促合作機構盡職履責,而非 " 一賣了之 "。
具體來看,《辦法》從多方面強化約束:一是準入嚴控:商業銀行總行需對合作機構實行名單制管理,确定合作機構資質審查标準,明确準入條件和程式,建立并有效實施對合作機構的盡職調查、評估和審批制度。二是銷售規範:商業銀行應當以顯著方式提示客户關注代銷產品的發行機構、產品屬性、主要風險和風險評級情況等。
新規實施後,中小銀行代銷标準化產品占比預計會上升,推動行業從 " 規模擴張 " 轉向 " 質量深耕 "。盡管新規劍指亂象,但在前述城商行人士看來,銀行代銷業務仍存三大頑疾。
一是考核機制扭曲。保險、金鈔等代銷任務與績效深度綁定,導致 " 誤導銷售 " 屢禁不止。有銀行保險銷售指标是存款的數倍,完不成任務就要扣績效。
二是產品定位模糊。類似 " 人民币大全套 " 的商品化金融產品,既非貨币也非标準化投資品,監管歸屬不清。
此外,也有業内人士擔心,代銷收入是中間業務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若嚴格執行準入标準,短期業績滑坡難以避免。
某國有大行人士指出:" ‘人民币大全套’這類產品,銀行更像是‘商品搬運工’,而非風險管理者。" 新規強調銀行需履行 " 适當性義務 ",即根據客户風險承受能力推薦產品,但實際操作中,部分銀行仍以 " 任務完成度 " 替代專業判斷。
代銷業務的本質是銀行以信用為媒介連接資產端與客户端。
某資深業内人士亦指出,銀行應回歸‘買方顧問’角色,而非僅充當發行方的銷售渠道。
這類代銷產品易在哪些方面損害公眾對銀行的信任?對銀行有哪些負面影響?如何規範銀行代銷業務?《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就此采訪了素喜智研高級研究員蘇筱芮。
蘇筱芮表示,紀念币、紀念鈔是商業銀行代銷的常見種類,常常擺放在銀行網點的顯眼位置,民眾出于收藏愛好、增值等需求等購買此類紀念币(鈔)。但這些產品魚龍混雜,銀行推介時銷售人員往往強調 " 升值潛力 ",而忽略發行方、回購等途徑介紹,民眾購下後發現與宣傳内容有所出入,将會有損銀行機構信譽,此外還可能產生一些連帶反應,例如民眾将此前持有的銀行存款、理财取出或贖回,對銀行留客帶來負面影響。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 每經頭條 ",作者:劉嘉魁,編輯:金冥羽 廖丹 易啓江,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