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當蘋果不再是產業鏈的唯一選擇,歡迎閲讀。
消費電子品牌商們的年度新品發布會往往是電子研究員們盛產報告的時間。
北京時間 9 月 10 日當天,蘋果和華為将會先後舉辦自己的發布會。一邊是深度集成 Apple Intelligence 功能套件成為旗下首款 AI 手機的 iPhone 16 系列,另一邊則是「黑科技」意味十足的三折疊屏手機,頗有些「龍争虎鬥」的畫面感也為行業增添了些話題性。
但當人們的目光都聚焦在「是否會有品牌商引領下一個創新周期」時,其往往會忽略這樣一個事實:任何颠覆式創新的背後,都是產業鏈公司在技術上無數次積累的成果。
在智能手機誕生至今的十多年中,品牌商們從未停止過創新的步伐,以期能夠成為新一輪換機潮的引領者。而產業鏈中的企業也在品牌商開疆拓土的過程中不斷成長精進。
他們中的大多數未必是走在台前的市場明星,但卻在用自己的技術深刻地影響着整個行業的面貌。
作為智能手機時代的引領者,蘋果無疑是中國本土消費電子產業鏈能夠崛起的關鍵。
2007 年,當喬布斯在蘋果新品發布會上第一次舉起手中的 iPhone 時,他在嘴裏重復了兩遍:一台 iPod、一部電話和一台互聯網通訊器,一款手機行業「革命性」的產品就此誕生。而這不僅标志着智能手機時代的來臨,同樣也代表着摩托羅拉和諾基亞等傳統功能機時代的落幕。
事實上,喬布斯早在 2004 年就同摩托羅拉進行合作,本意是希望能夠開發出後者「RAZR」品牌的後繼機型。但摩托羅拉卻拒絕将 iTunes 整合到 RAZR 内,選擇将其内嵌至新的產品線「ROKR」中。
理念上的差異讓 ROKR E1 的發布效果不盡如人意,連線雜志甚至還在 2005 年 11 月的封面标題上,評價 ROKR E1 為「YOU CALL THIS THE PHONE OF THE FUTURE [ 1 ] ?」(你管這台手機叫未來?)
最終摩托羅拉與變革失之交臂,在蘋果發布 iPhone 後的第二年才正式發布了首款搭載 Android 作業系統的智能手機,并于 2011 年将手機業務分拆為摩托羅拉移動後被谷歌收購。
與後知後覺的海外大廠相反,國内的消費電子企業牢牢抓住 iPhone 所引領的智能手機浪潮,尋求逐步切入到果鏈之中的機會。其中最典型的案例便是立訊精密。
其在成立之初還只是一家依靠富士康的電子連接線、連接器等訂單支持來維持生存的企業。直至 2011 年收購了昆山聯滔 60% 股權之後才正式開始進入蘋果的供貨體系。
但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立訊精密已經成為了能夠和富士康同台競争的消費電子巨頭,甚至占據蘋果 AirPods 耳機超半數的市場份額。深耕果鏈帶來的好處也顯而易見:Wind 數據顯示,截至 2023 年年末,立訊精密的營收高達 2319.05 億元,而在 2011 年年末這一數據僅為 25.56 億元,期間股價的累計漲幅更是達到 20 倍。
立訊精密的成功不過是諸多切入到果鏈的中國企業的一個縮影。以消費電子 ETF(159732)為例,在其前十大重倉股中,歌爾股份、藍思科技以及京東方 A 等公司都能夠在果鏈當中占據一席之地,并依靠着蘋果不斷壯大自身。
2012 年,蘋果首次披露了公司遍布全球的 156 家供應商名單,其中只有 8 家中國大陸公司上榜;但在 2023 年這一數量已經達到了 41 家,越來越多的本土消費電子企業正在進入到蘋果產業鏈之中 [ 2 ] 。
而這一數據的背後,不僅僅是蘋果持續多年來引領的創新潮流下對供應商需求增加的結果,同樣也是中國消費電子產業鏈不斷修煉内功,在全球都開始具備競争優勢的顯現。
2007 年,離 iPhone 預定的上架時間還有一個月出頭時,喬布斯把一批人叫進了辦公室。
他告訴與會者,人們都會把手機揣在兜裏,還會把鑰匙裝進去。「我不願意出售會有劃痕的產品」他説道。這樣一來,惟一的辦法便是代之以不會產生劃痕的玻璃。「我想要玻璃螢幕,這件事情必須在六周之内辦好 [ 3 ] 。」
而能夠滿足蘋果臨時性需求并能高效完成的,只有中國的工廠。
據一名前蘋果公司管理人員所説,将近午夜的時候,新的螢幕才陸續運抵裝配工廠。廠裏的一名工頭立刻叫醒了公司宿舍裏的八千名工人,給每名工人發了一包餅幹和一杯茶,吩咐他們前往車間。之後不到三個月,蘋果公司就賣出了 100 萬部 iPhone。而在美國本土,僅僅找到這麼多合格技師所需時間就長達 9 個月 [ 3 ] 。
但高效不過只是蘋果選擇中國產業鏈的一個原因,更重要的一點是:在長期的合作中,中國本土企業已經積累了大量的系統性經驗,而這一點在短期難以復制。
對于蘋果來説,一旦選定了供應商,它就會派工程師前往各個供應商進行指導。美聯航的一張海報顯示,蘋果以往每年在美聯航訂機票的花費達到 1.5 億美元,其中有 1/4 的費用用于舊金山開往上海的班機 [ 4 ] 。
幾乎所有的蘋果代工廠都有一間專門的 Apple Room 供蘋果駐場專家辦公。在雙方的長期合作之下,中國本土行業積累起的技術經驗能夠更快地協助蘋果去完成產品制造以及 NPI(新產品引入)。
也正是基于這一特點,即便蘋果多次計劃把中國供應鏈大幅遷移至印度,但受限于產品良率以及衞生條件問題,又将部分產能回流至中國大陸 [ 5 ] 。
當然,成本的管理同樣必不可少。對于大多數高科技公司來説,產品的成本構成中極大一部份是零部件采購以及對供應鏈的管理,人力成本僅僅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而中國消費電子產業依托于高效的生產速度以及技術積累,目前已經形成了龐大的消費電子產業集群,尤其是自主品牌的誕生更是進一步加速了這一趨勢。
就像一位前蘋果高管説的那樣,「整條供應鏈如今都在中國。需要 1000 個橡膠墊圈嗎?隔壁就有這樣的工廠。需要 100 萬個螺絲釘嗎?廠子就在一個街區之外。需要對螺絲釘做一點小小的改動嗎?三個小時就可以辦到 [ 3 ] 。」
憑借着中國本土消費電子產業鏈所積累的優勢,其在蘋果的新品開發中也開始承擔越來越多的角色。譬如在蘋果發布的 Vision Pro 產品的主要供應商名單中,中國内地供應商數量占比要接近一半 [ 6 ] 。毫無疑問的是,中國消費電子企業正在成為蘋果的優選項。
如今,來到了 AI 時代的下半場,人們同樣有理由相信蘋果将會為 AI 在應用端打造一個現象級的產品,誕生出巨大的投資機會。
但不同于上一輪蘋果開創的智能手機時代,這一場消費電子的盛宴将不再是獨屬于果鏈的狂歡,而是整個消費電子產業鏈爆發的新一輪起點。
2021 年 3 月,歐菲光正式發布了與蘋果終止合作的公告。被踢出蘋果鏈的歐菲光開始遭遇業績上的大變臉:在當年上半年淨利潤一度暴跌 84.4%,并在其後的多個季度錄得虧損。
但國產消費電子品牌的崛起讓果鏈供應商名單不再是一個生死簿。通過進入「華為鏈」,為華為 Mate 60 提供攝像頭模組等零件,歐菲光在今年上半年獲得了 0.62 億元的淨利潤,自 2021 年年中後再次實現了中報盈利,也讓膝蓋斬後的股價再次有所起色。
在歐菲光涅槃背後所反映的,同樣是當下消費電子行業的生态:蘋果率先發布新技術,帶動產業鏈技術進步,反哺國產品牌的同時也讓相關企業獲得了更多的選擇。
譬如在 iPhone 4 上,蘋果采用了一種名為柔性電路板(FPC)的技術。在 iPhone 4 率先應用後,國產安卓手機迅速普及了這一技術;而到了 iPhone X 時代,蘋果與立訊精密合作,實現了折疊式 FPC 軟板技術。一個季度後,華為、榮耀、OPPO、vivo 和小米陸續和立訊精密籤下 FPC 軟板技術新訂單 [ 7 ] 。
因此即便是在 AI 時代,蘋果的創新或許能夠率先搶占市場份額,可伴随着諸多國產品牌的跟進,國產的小米、華為等品牌同樣會将技術快速普及,從而形成一場全產業鏈的盛宴。
但對于投資者而言,想要通過個股投資在其中分一杯羹并非易事。一方面消費電子行業的產業鏈極其復雜,會涉及到許多不同的行業:上遊供應鏈有芯片、顯示屏、電池、PCB 板等關鍵組件;中遊則是負責将上遊供應的各種零部件組裝成消費電子產品的代工廠;而下遊則是面向 C 端的各大品牌商。
尤其是 AI 手機的推出也和當下人工智能的發展息息相關,這無疑進一步擴大了投資者的選股範圍。
另一方面雖説一旦消費電子行業進入新一輪的創新周期,全產業鏈都會收益,但是各家廠商產品的發布時間各有不同,這就造成了蘋果產業鏈、華為鏈、小米鏈等不同品牌產業鏈公司的受益時間不同。對投資時點的把握進一步增加了投資的難度。
而種類繁多并且組合分散的 ETF 無疑為投資者提供了一個更加便捷的工具。
譬如芯片 ETF(159995)主要聚焦于產業鏈上遊芯片這一細分領網域;消費電子 ETF(159732)則更加注重蘋果鏈以及華為鏈等不同品牌的中遊環節,兩者占比分别達到了 50.97% 和 72.46%,能夠适應不同品牌產品的發行節奏。
當然,AI 手機的成功同樣也離不開人工智能行業的發展。因此 5G 通訊 ETF(515050)在消費電子產業鏈的基礎上進一步添加了與 AI 高度相關的英偉達產業鏈,華為鏈、蘋果鏈以及英偉達產業鏈三者的權重占比分别為 66.21%、36.81% 以及 37.13%,更加貼合 AI+ 消費電子的定位。
因此對于投資者來説,将 ETF 作為投資媒介,然後根據自身的喜好來進行相應的配置不失為參與中國消費電子產業鏈的一個優選項。
風險提示 : 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以上内容僅供參考,不預示未來表現,也不作為任何投資建議。其中的觀點和預測僅代表當時觀點,今後可能發生改變。未經同意請勿引用或轉載。
參考資料:
[ 1 ] iPhone 誕生之謎,與變革失之交臂的摩托羅拉,ZEALER
[ 2 ] 蘋果產業鏈復盤與展望,國投證券
[ 3 ] iPhone 為何中國制造?紐約 · 時報中文網
[ 4 ] Apple buys $150 million worth of plane tickets a year from United,fastcompany
[ 5 ] 将生產轉向印度不順利,蘋果将部分產能轉回中國,參考消息網
[ 6 ] 誰在制造 Vision Pro?晚點 LatePost
[ 7 ] 蘋果產業鏈的煩惱:Assembled in China or Not,投資界
封面來源:shotde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