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山東前首富盧志強金融帝國崩塌,歡迎閲讀。
雷達财經出品 文 | 肖灑 編 | 深海
傳奇商人盧志強的資本大戲走向落幕。
1 月 27 日,泛海控股公告稱,公司收到《關于泛海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終止上市的決定》(深證上〔2024〕76 号),深交所決定終止公司股票上市。
作為 " 泛海系 " 最重要的上市平台之一,泛海控股主營金融業務和房地產業務,其前身光彩建設自 1998 年已在深交所上市,巅峰時期市值超過 1000 億元。
泛海控股黯然退市的同時,創立 30 多年,從地產業起家、擁有全金融牌照的 " 泛海系 ",也正在一步步分崩離析。
至于掌舵者盧志強本人,這位前山東首富、曾被視為 " 大佬中的大佬 ",如今也已成為被執行人,戴上了限制高消費的帽子。
千億市值灰飛煙滅
雷達财經注意到,泛海控股的 " 前世今生 " 可謂故事滿滿。
上世紀 90 年代,乘着政策的東風," 泛海系 " 在地產行業完成了原始資本積累,盧志強開始将觸角伸向資本市場。
1995 年,光彩事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在北京誕生,該公司由山東泛海集團、聯想控股、四通集團等各方出資設立。
1998 年,光彩事業投資增資擴股并更名為光彩事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同年 10 月,公司借殼 " 南油物業 " 上市,上市公司簡稱光彩建設。
" 南油物業 " 的前身為南海石油深圳開發服務總公司物業發展公司,由深圳南油(集團)有限公司投資成立。
後南海石油深圳開發服務總公司物業發展公司改組為 " 南油物業 ",并依靠房地產開發和物業管理等,于 1994 年登陸深交所主機板。
2005 年 9 月,泛海建設控股有限公司收購光彩事業持有的公司 28.17% 股份,成為公司控股股東。不久,泛海建設控股将旗下房地產業務整體注入了上市公司。
2010 年 2 月,泛海建設控股将持有的公司全部股份過户給中國泛海,中國泛海成為公司控股股東。伴随着上述資本運作的展開,上市公司的證券簡稱先後變更為泛海建設和泛海控股。
作為中國房地產行業最早的一批上市公司,房地產一度是泛海控股的主營業務。但是,與動辄數百上千億的頭部同行相比,泛海控股的地產業務規模有限,最巅峰時收入也不過 185 億元。
從 2014 年開始,泛海控股逐漸向金融領網域轉型,通過收購并入信托、保險、證券、期貨、典當、資管等金融資產。
随後迎來的 A 股牛市中,公司市值在 2015 年一度超過 1000 億,僅次于萬科和保利,在 A 股地產股中高居第三位。這一年,盧志強的财富也水漲船高,以 830 億元身價成為山東首富。
業績方面,2016 年泛海控股實現營收 246.7 億元,同比增長 79.4%,創下歷史紀錄。然而,好景不長,随着地產行業遇冷,以及投資踩雷 " 武漢金凰 80 噸假黃金 ",泛海控股走向了下坡路。
同花順 iFinD 顯示,從 2020 年到 2022 年,泛海控股歸母淨利潤分别虧損 46.2 億元、112.5 億元、115.4 億元,虧損金額逐年增加。
2023 年前三季度,泛海控股歸母淨利潤為虧損 68.9 億元。截至 2023 年 9 月末,泛海控股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未經審計淨資產為 -120.54 億元。
資不抵債的同時,二級市場上 *ST 泛海已于去年 12 月 28 日起停牌。停牌前公司股價收報 0.38 元 / 股,最終總市值約 19.75 億元。
1 月 26 日,深交所表示,*ST 泛海股票連續二十個交易日的每日收盤價均低于 1 元,觸及了深交所股票上市相關規則規定的股票終止上市情形。根據深交所相關規定及深交所上市審核委員會的審議意見,深交所決定 *ST 泛海股票終止上市。
值得一提的是,之前 *ST 泛海控股股東中國泛海計劃增持公司股份 1 億元至 2 億元。但截至今年 1 月 4 日增持計劃期限屆滿,中國泛海僅增持了公司股份 1100 股,合計增持金額僅為 2889 元。
棄仕從商打造商業帝國
*ST 泛海的實控人為盧志強。根據同花順 iFinD,截至 2023 年 10 月 9 日,盧志強通過中國泛海持有公司 47.09% 的股份。
關于盧志強的第一桶金,至今仍是一個謎。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辭官下海的他,依靠地產業發家暴富。
公開資料顯示,盧志強 1952 年 11 月出生于山東威海,畢業于復旦大學。1985 年,盧志強放棄了濰坊市技術開發中心辦公室副主任的 " 鐵飯碗 ",選擇下海經商。
坊間傳聞稱,他選擇的第一個職業是教培行業。但 " 泛海系 " 内部人士告訴媒體,盧志強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桶金源自房地產,但究竟具體是如何取得的,卻始終語焉不詳。
" 下海 " 三年後,盧志強不再偏安于山東半島,選擇北上。在北京,他于 1988 年創辦中國泛海控股集團,注冊資本 40 億元。
短短三年時間,從一名基層公務員,到 40 億元注冊資本,盧志強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外界無從得知。
也正是在北京,盧志強建立起了龐大的關系網絡,結交了 " 泰山會 " 中的諸多元老,并和聯想柳傳志、四通段永基等人組建了光彩事業投資,進而踏足資本市場。
產業布局上,除了賴以起家的地產主業,盧志強也在金融投資領網域大展拳腳。1996 年 1 月,泛海系作為股東之一的民生銀行正式成立,注冊資金 13.8 億元。
2000 年 12 月,民生銀行上市,盧志強為第二大股東。依靠民生銀行這個 " 彈藥庫 ",泛海系加速擴張。
2002 年,泛海收購了河南省内的證券公司黃河證券,更名為民生證券。2014 年之後,泛海控股又通過增持和增資的方式擴大持股比例,曾一度占民生證券股權比例達 87.65%。
根據新京報,2015 年,泛海控股收購民安财險(2016 年更名為亞太财險)、港股企業時富金融、參與設立亞太再保險、亞太互聯網人壽。
2016 年,泛海控股從大股東中國泛海手中收購中國民生信托股權,同時設立民生金服,通過民生控股持股民生保險經紀、民生國際投資,加上之前設立的民生期貨," 泛海系 " 一度是國内少有的擁有全金融牌照的民營資本系族。
與此同時,盧志強憑借手中廣闊的人脈,也經常和其他商業大佬聯手做生意,因此被稱為 " 大佬中的大佬 "。
比如聯想改制時,盧志強的中國泛海以 27.55 億元從中科院手中接過聯想 29% 的股份;2016 年 5 月,盧志強斥資約 25 億元拿下萬達影視傳媒、青島萬達影視的部分股權,積極配合萬達影視上市。
瘋狂擴張之下,泛海帝國的财富規模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據統計,頂峰時期 " 泛海系 " 參控股數十家上市公司,總資產超過 3000 億元。
" 泛海系 " 危機四伏
時過境遷,眼下盧志強的資本版圖加速收縮。
其中,同樣由中國泛海控股的 *ST 民控,因 2022 年度淨利潤為負值且營業收入低于 1 億元,公司股票被實行 " 退市風險警示 ";2023 年前三季度,公司營收、淨利潤分别為 0.31 億元、0.02 億元,退市風險尚不能完全排除。
" 泛海系 " 旗下的兩家港股上市平台中國通海金融和中泛控股,前者已通過以股抵債方式轉讓給了華新通有限公司;後者市值僅剩下 4 億港元,目前已遭香港高等法院頒令清盤,股票停牌。
此外,泛海金融板塊的優質資產民生證券,也已易主。
去年 3 月,泛海控股持有的民生證券股權公開拍賣,無錫國資背景的國聯集團最終通過司法拍賣,競得泛海控股持有的民生證券 34.71 億股股權,占總股本的 30.30%,成為新的第一大股東。
12 月 15 日,證監會發布《關于核準民生證券變更主要股東的批復》,核準了上述交易,國聯集團依法受讓民生證券 34.71 億股股份。
失去了民生證券實控人之位後,泛海控股的金融 " 三駕馬車 " 僅剩下民生信托和亞太财險。其中由泛海控股間接控股的民生信托,2020 年至 2022 年虧損額分别為 4.49 億元、38.33 億元及 37.06 億元,三年累計虧損額達 79.88 億元。
天眼查顯示,民生信托目前存在 52 條股權凍結信息,其中 9 條為 2024 年以來新增,金額從數百萬元到近 40 億元不等。
至于亞太财險,經營狀況也不容樂觀。根據泛海控股的公告,控股子公司亞太财險 2023 年度實現營業收入 53.81 億元,實現淨利潤 -7.14 億元,上述财務數據均未經審計。
據悉,泛海控股公司通過控股子公司武漢中央商務區股份有限公司和民生信托,合計持有亞太财險 71% 的股權。
不難看出,盈利狀況不佳的金融業務已難以為 " 泛海系 " 造血。而民生信托等公司的部分股權被法院采取凍結、查封等措施後,泛海控股的自救在一定程度上已無法順利展開。
在狂飙擴張年代,資本市場上長袖善舞的盧志強是時代的弄潮兒和财富英雄,但當潮水退去後,才發現敗局已難以挽回。目前,這位昔日在地產金融領網域縱橫捭阖的大佬,已成為被執行人,執行金額超 80 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