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山东前首富卢志强金融帝国崩塌,欢迎阅读。
雷达财经出品 文 | 肖洒 编 | 深海
传奇商人卢志强的资本大戏走向落幕。
1 月 27 日,泛海控股公告称,公司收到《关于泛海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终止上市的决定》(深证上〔2024〕76 号),深交所决定终止公司股票上市。
作为 " 泛海系 " 最重要的上市平台之一,泛海控股主营金融业务和房地产业务,其前身光彩建设自 1998 年已在深交所上市,巅峰时期市值超过 1000 亿元。
泛海控股黯然退市的同时,创立 30 多年,从地产业起家、拥有全金融牌照的 " 泛海系 ",也正在一步步分崩离析。
至于掌舵者卢志强本人,这位前山东首富、曾被视为 " 大佬中的大佬 ",如今也已成为被执行人,戴上了限制高消费的帽子。
千亿市值灰飞烟灭
雷达财经注意到,泛海控股的 " 前世今生 " 可谓故事满满。
上世纪 90 年代,乘着政策的东风," 泛海系 " 在地产行业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卢志强开始将触角伸向资本市场。
1995 年,光彩事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在北京诞生,该公司由山东泛海集团、联想控股、四通集团等各方出资设立。
1998 年,光彩事业投资增资扩股并更名为光彩事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同年 10 月,公司借壳 " 南油物业 " 上市,上市公司简称光彩建设。
" 南油物业 " 的前身为南海石油深圳开发服务总公司物业发展公司,由深圳南油(集团)有限公司投资成立。
后南海石油深圳开发服务总公司物业发展公司改组为 " 南油物业 ",并依靠房地产开发和物业管理等,于 1994 年登陆深交所主機板。
2005 年 9 月,泛海建设控股有限公司收购光彩事业持有的公司 28.17% 股份,成为公司控股股东。不久,泛海建设控股将旗下房地产业务整体注入了上市公司。
2010 年 2 月,泛海建设控股将持有的公司全部股份过户给中国泛海,中国泛海成为公司控股股东。伴随着上述资本运作的展开,上市公司的证券简称先后变更为泛海建设和泛海控股。
作为中国房地产行业最早的一批上市公司,房地产一度是泛海控股的主营业务。但是,与动辄数百上千亿的头部同行相比,泛海控股的地产业务规模有限,最巅峰时收入也不过 185 亿元。
从 2014 年开始,泛海控股逐渐向金融领網域转型,通过收购并入信托、保险、证券、期货、典当、资管等金融资产。
随后迎来的 A 股牛市中,公司市值在 2015 年一度超过 1000 亿,仅次于万科和保利,在 A 股地产股中高居第三位。这一年,卢志强的财富也水涨船高,以 830 亿元身价成为山东首富。
业绩方面,2016 年泛海控股实现营收 246.7 亿元,同比增长 79.4%,创下历史纪录。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地产行业遇冷,以及投资踩雷 " 武汉金凰 80 吨假黄金 ",泛海控股走向了下坡路。
同花顺 iFinD 显示,从 2020 年到 2022 年,泛海控股归母净利润分别亏损 46.2 亿元、112.5 亿元、115.4 亿元,亏损金额逐年增加。
2023 年前三季度,泛海控股归母净利润为亏损 68.9 亿元。截至 2023 年 9 月末,泛海控股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未经审计净资产为 -120.54 亿元。
资不抵债的同时,二级市场上 *ST 泛海已于去年 12 月 28 日起停牌。停牌前公司股价收报 0.38 元 / 股,最终总市值约 19.75 亿元。
1 月 26 日,深交所表示,*ST 泛海股票连续二十个交易日的每日收盘价均低于 1 元,触及了深交所股票上市相关规则规定的股票终止上市情形。根据深交所相关规定及深交所上市审核委员会的审议意见,深交所决定 *ST 泛海股票终止上市。
值得一提的是,之前 *ST 泛海控股股东中国泛海计划增持公司股份 1 亿元至 2 亿元。但截至今年 1 月 4 日增持计划期限届满,中国泛海仅增持了公司股份 1100 股,合计增持金额仅为 2889 元。
弃仕从商打造商业帝国
*ST 泛海的实控人为卢志强。根据同花顺 iFinD,截至 2023 年 10 月 9 日,卢志强通过中国泛海持有公司 47.09% 的股份。
关于卢志强的第一桶金,至今仍是一个谜。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辞官下海的他,依靠地产业发家暴富。
公开资料显示,卢志强 1952 年 11 月出生于山东威海,毕业于复旦大学。1985 年,卢志强放弃了潍坊市技术开发中心办公室副主任的 " 铁饭碗 ",选择下海经商。
坊间传闻称,他选择的第一个职业是教培行业。但 " 泛海系 " 内部人士告诉媒体,卢志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源自房地产,但究竟具体是如何取得的,却始终语焉不详。
" 下海 " 三年后,卢志强不再偏安于山东半岛,选择北上。在北京,他于 1988 年创办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注册资本 40 亿元。
短短三年时间,从一名基层公务员,到 40 亿元注册资本,卢志强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外界无从得知。
也正是在北京,卢志强建立起了庞大的关系网络,结交了 " 泰山会 " 中的诸多元老,并和联想柳传志、四通段永基等人组建了光彩事业投资,进而踏足资本市场。
产业布局上,除了赖以起家的地产主业,卢志强也在金融投资领網域大展拳脚。1996 年 1 月,泛海系作为股东之一的民生银行正式成立,注册资金 13.8 亿元。
2000 年 12 月,民生银行上市,卢志强为第二大股东。依靠民生银行这个 " 弹药库 ",泛海系加速扩张。
2002 年,泛海收购了河南省内的证券公司黄河证券,更名为民生证券。2014 年之后,泛海控股又通过增持和增资的方式扩大持股比例,曾一度占民生证券股权比例达 87.65%。
根据新京报,2015 年,泛海控股收购民安财险(2016 年更名为亚太财险)、港股企业时富金融、参与设立亚太再保险、亚太互联网人寿。
2016 年,泛海控股从大股东中国泛海手中收购中国民生信托股权,同时设立民生金服,通过民生控股持股民生保险经纪、民生国际投资,加上之前设立的民生期货," 泛海系 " 一度是国内少有的拥有全金融牌照的民营资本系族。
与此同时,卢志强凭借手中广阔的人脉,也经常和其他商业大佬联手做生意,因此被称为 " 大佬中的大佬 "。
比如联想改制时,卢志强的中国泛海以 27.55 亿元从中科院手中接过联想 29% 的股份;2016 年 5 月,卢志强斥资约 25 亿元拿下万达影视传媒、青岛万达影视的部分股权,积极配合万达影视上市。
疯狂扩张之下,泛海帝国的财富规模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据统计,顶峰时期 " 泛海系 " 参控股数十家上市公司,总资产超过 3000 亿元。
" 泛海系 " 危机四伏
时过境迁,眼下卢志强的资本版图加速收缩。
其中,同样由中国泛海控股的 *ST 民控,因 2022 年度净利润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 1 亿元,公司股票被实行 " 退市风险警示 ";2023 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净利润分别为 0.31 亿元、0.02 亿元,退市风险尚不能完全排除。
" 泛海系 " 旗下的两家港股上市平台中国通海金融和中泛控股,前者已通过以股抵债方式转让给了华新通有限公司;后者市值仅剩下 4 亿港元,目前已遭香港高等法院颁令清盘,股票停牌。
此外,泛海金融板块的优质资产民生证券,也已易主。
去年 3 月,泛海控股持有的民生证券股权公开拍卖,无锡国资背景的国联集团最终通过司法拍卖,竞得泛海控股持有的民生证券 34.71 亿股股权,占总股本的 30.30%,成为新的第一大股东。
12 月 15 日,证监会发布《关于核准民生证券变更主要股东的批复》,核准了上述交易,国联集团依法受让民生证券 34.71 亿股股份。
失去了民生证券实控人之位后,泛海控股的金融 " 三驾马车 " 仅剩下民生信托和亚太财险。其中由泛海控股间接控股的民生信托,2020 年至 2022 年亏损额分别为 4.49 亿元、38.33 亿元及 37.06 亿元,三年累计亏损额达 79.88 亿元。
天眼查显示,民生信托目前存在 52 条股权冻结信息,其中 9 条为 2024 年以来新增,金额从数百万元到近 40 亿元不等。
至于亚太财险,经营状况也不容乐观。根据泛海控股的公告,控股子公司亚太财险 2023 年度实现营业收入 53.81 亿元,实现净利润 -7.14 亿元,上述财务数据均未经审计。
据悉,泛海控股公司通过控股子公司武汉中央商务区股份有限公司和民生信托,合计持有亚太财险 71% 的股权。
不难看出,盈利状况不佳的金融业务已难以为 " 泛海系 " 造血。而民生信托等公司的部分股权被法院采取冻结、查封等措施后,泛海控股的自救在一定程度上已无法顺利展开。
在狂飙扩张年代,资本市场上长袖善舞的卢志强是时代的弄潮儿和财富英雄,但当潮水退去后,才发现败局已难以挽回。目前,这位昔日在地产金融领網域纵横捭阖的大佬,已成为被执行人,执行金额超 80 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