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健康經驗:沒想到,“在精神病院的日子是我最開心的時候”,歡迎閲讀。
在精神科一号難求的當下,年輕人的精神狀态正受到廣泛關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直抒胸臆,擺脱過往的偽裝。
有人選擇在互聯網上盡情發泄,有人則選擇走進精神病院,與病友們共同抵抗逐漸消失的生存意志。這一現象不僅引發了社會對精神疾病的關注,也成為普及精神衞生知識、去除 " 進精神病院 " 污名的契機。
在這其中,他們的身影,也許正是我們自己的一部分。
" 在精神病院的日子
是我最開心的時候 "
去年,關于 # 年輕人扎堆住進精神病院 # 的話題登上熱搜,因為躁郁症先後三次進入精神病院治療的主角秦浪浪,因為嚴重的情緒問題被親朋好友批評為 " 矯情 "" 脆弱 ",但在精神病院,只有感同身受的病友,和她一起與 " 與日漸消亡人類生存意志的情緒做抵抗 "。
她發布了一條 " 有些人其實很喜歡住在精神病院的生活 " 的視頻,獲得數萬點贊,不乏很多網友的留言支持:
" 在精神病院的日子,是我最開心的時候。"
" 等我攢夠錢了,我準備再去精神病院住一段時間。"
圖源 /《飛越瘋人院》劇照
在一檔訪談節目中,同樣在精神病院找到解脱的韋淮,從進入精神病院的第一天開始感受到了久違的平和。" 開始可以睡覺了,好像世界也清靜了,甚至還萌生過一直在裏面住的打算。"
此前,為了把自己 " 送 " 進精神病院,她甚至在攝像頭計劃割腕,以此讓父母明白自己真正的痛苦。
而更重要的是," 把我們當正常人看待 ",是她在住院期間從醫護人員身上感觸最深刻的一點。在康復期間,韋淮見證了醫院裏的種種患者狀況,決定康復後出來從事公益事業,并最終履行了自己承諾。
圖源 /《展開説説》截圖
在大眾對精神病院避之不及時,如她們一般的人卻将精神病院視為了庇護所,躲避外部世界的審判,安放着那些惶恐、焦慮、抑郁等錯綜復雜的情緒。
導致精神病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有些人會發病,而其他人不會?精神病是一種心理結構,可能在生命早期的最初幾年内便建立起來。當然,這并不意味着這個人會發瘋,具有精神病結構和精神病發病之間是有區别的。為了觸發精神病,其他因素必須發揮作用,關于這些 " 其他因素 ",大量案例和文獻也給出了許多不同的答案:遺傳缺陷、生物化學的失衡、不良的養育方式、抑郁的母親、缺席的父親、社會性剝奪、溝通問題等等。
理論上每一個人都有精神病,但不能抛開劑量看毒性。他們的故事各有不同,卻也有着太多相近的 " 心有戚戚焉 " ——
常常發瘋的精神狀态
從何而來?
雖然精神病院内仿佛一片 " 桃花源 ",然而,在大門之外的世界,依舊充滿了各種壓力和挑戰。婚姻家庭問題、學業壓力、工作困境、經濟負擔等種種因素,都可能導致精神疾病的發生。從婚戀焦慮到工作壓力,從學業困擾到經濟貧困,這些問題交織在一起,都可能成為許多年輕人精神健康的攔路虎 ......
為 " 愛 " 發瘋?
催婚年年有。多年沒回家過年的年輕人,一返鄉就受到了家人和親戚的催婚 " 攻擊 " ——女子辭掉年薪 30 萬工作回家相親、90 後小夥 5 年相親 200 多位姑娘、女子吐槽 30 歲相親不是二婚就是老頭……種種聽起來很匪夷所思,卻也不算是出人意料的新聞頻頻爆出。
持續走低的結婚率,讓不少年輕人年紀輕輕,就陷入了婚戀焦慮。此前,一則鄭州 34 歲女子過年被催婚患上抑郁症的新聞就曾登上微博熱搜。
不少網友留言表示感同身受:" 好煩啊,三甲醫院編制,今年虛歲 33,每次和家人親戚的任何交流都會扯上催婚,還會教育你,煩不勝煩。" 還有網友表示:" 我 28,被家裏催的快斷絕關系了 " ……
相關研究調查顯示,中國抑郁症患者約超六千萬,占全球人口百分之四以上,62 歲以上女性十人中就有一人抑郁,女性抑郁發病率遠遠高于男性。除 " 催婚 " 外," 失戀 "" 騙婚 " 等以 " 愛 " 為名的重壓,同樣也成為了不少年輕人 " 易郁 " 的高發導火索。
圖源 /《你好,瘋子》劇照
都是作業惹的禍?
曾有多起青少年自殺的極端案例,其起因多少讓人有些難以置信,比如一篇英文作文沒背下來,甚至是父母的某一句話……很多人粗暴地會将其歸納為 " 叛逆期 ",但其實,原因是他們病了。
根據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2023 年 10 月發布的《2022 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顯示,約 14.8% 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風險,并呈現年輕化趨勢。
大儒心理創始人徐凱文在去年接受《時尚健康》采訪時曾表示,影響孩子們心理健康的根本原因是過度的學業競争與内卷," 就算是考上清北的孩子,也一樣緊張焦慮 "。
去年冬天流感肆虐時,中小學生在醫院邊點滴邊做題的畫面也一度引發高呼:還給孩子們生病時休息的權利 ..... 而這暴露出的只是冰山一角。
曾有一張 " 有問題 " 的語文卷子讓人觸目驚心,卷子的題目是:下面這些詞語充滿了生活氣息,你還能説出幾個這樣的詞語嗎?老師舉的例子是 " 半晌 "" 将就 "" 比畫 ",而這個孩子寫下的卻是:想死、自殺、跳樓、跳海、殺死、死亡……因為孩子只有 9 歲,認字不全,死亡的亡寫成了忘。
而一旁孩子的母親還在抱怨孩子 " 叫也不搭理,不好好吃飯,上學、寫作業得催着、趕着 "。
很多家長不相信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直至出現極端事件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而往往為時已晚。
" 打工人 ",還會好嗎?
工作強度大、行業變化速度快、競争激烈、工作壓力大等,使得焦慮症和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在打工人群中發病率居高不下。
圖源 /《展開説説》截圖
曾在大廠就職的大曹因企業 " 内卷 " 嚴重而倍感壓力,在她看來,同事們為了獲得更高的效益甚至會 " 表演工作 "" 互相拉扯 "。最後,她選擇了辭職。
《逆卷而行— 2021 青年男女健康調查報告》顯示,超八成青年職場人曾擔心自己會猝死,從未擔心過猝死的比例僅為 18.1%。18-35 歲的青年男女中,89.1% 感覺有壓力,87.3% 感到疲勞,71.2% 感到孤獨。其中,"90 後 " 是壓力與疲勞感知最高的人群。
紀錄片《我們如何對抗抑郁》截圖
理想的 " 高開低走 " 和壓力的無限更新,打破了青年人對物質生活和個人發展的樂觀預期。一些年輕人的目标追求遭遇現實碰壁後,選擇以 " 卷王 " 的姿态,試圖通過 " 自我壓榨 " 的方式在非理性的激烈競争中突圍;
另一部分不堪壓力重負的青年則采用 " 自我矮化 " 的方式進行 " 自我貶低 " 和 " 自我攻擊 ",嘗試在焦慮、緊張、敏感和懷疑的氣氛中,以低欲望或消極遁世的形式自我慰藉。
貧窮,掉入精神 " 魔窟 " 的新推手?
去年,4 名年輕人相約在天門山景區的跳崖事件刷屏了。貧窮帶來的磨難以及不斷新添的變故,或許是 4 位一心赴死的年輕人身上最大的共同點。
" 貧窮 " 長久以來都是深遠而復雜的課題,所涉層面極為廣泛,甚至也包括了精神疾病。
2020 年 12 月,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Science》上的一項研究顯示,與高收入人群相比,低收入人群患抑郁症、焦慮症等常見精神疾病的概率要高 1.5-3 倍。2023 年 2 月,由中國科學院發布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21~2022)》顯示,收入是影響抑郁、焦慮檢出率的首要影響因素之一。其中,無業 / 失業人員的抑郁風險檢出率高達 31.0%,遠遠高于其他職業群體,且月收入越低,抑郁風險檢出率越高。
因為窮,常被社會排斥,甚至邊緣化,内心充滿無力感和孤獨感,精神世界一片荒原。
别羞恥,每屆年輕人都有點 " 精神病 "
精神疾病并非遙不可及的險境,而是我們每個人都可能面對的挑戰。他們或許是我們身邊的人,也可能是我們自己。他們的故事各不相同,但卻共同面對着生活帶來的種種挑戰和困擾。
精神病院并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麼可怕,更多的時候,它是一座庇護所,給予那些在生活中受到重重困擾的人一絲喘息的機會。
可以看到,一批面臨精神、心理疾病困擾的年輕人,願意根據個人病情進入精神病院接受專業治療,并且在出院後 " 感覺良好 "。
也有越來越多有親身經歷的年輕人站出來,講述自己進入精神病院接受治療的故事,既為公眾眼中充滿神秘色彩的精神病院 " 祛魅 ",也鼓勵着更多有精神、心理方面困擾的年輕人積極就診,接受醫生的專業建議,在必要時入院治療。
網友們在社交平台發起互助小組
别羞恥,每屆年輕人都有點 " 精神病 "。
也别害怕,勇敢的人們會揮刀屠掉情緒的惡龍,失敗了大不了就再來一次。
因為只是生病,所以也會痊愈。
參考資料:
[ 1 ] 偶爾治愈 .《被誤解「叛逆」的青少年,與他們對抗精神疾病的戰争》
[ 2 ] 最人物 .《精神病院,當代年輕人的庇護所》
[ 3 ] 看天下實驗室 .《孩子的卷子上寫滿死亡,精神科一号難求》
編輯 | 超楠
文字|尹伊
圖源 | 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