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逆轉”劇本在手,小鵬汽車安全了嗎,歡迎閲讀。
小鵬汽車 Q3 财報發布時,何小鵬表态 Q4 能交付 9 萬輛車(8.7 萬 ~9.2 萬),輿論當時譁然。所謂史上 " 最強有力 " 财報,不過是毛利率轉正,距離盈利尚有距離,且平均每月 3 萬交付,小鵬從未做到。
10 月,小鵬交付 23917 輛,11 月交付 30895 輛。不僅月銷終于突破 3 萬,更重要的是,明顯的上升勢頭讓大家第一次覺得,從來沒兑現過的銷量目标,這次居然有譜了。當然,全年銷量目标(28 萬輛),仍然沒希望達成。
财報開始向好
相比以往,Q3 數據确實養眼很多。營收 101 億元,同比增 18.4%;交車 46533 輛,同比增 16.3%;毛利率 15.3%,同比增 18%,創歷史新高。Q3 虧 18.1 億元,前三季度累計虧 44.6 億元。自由現金流 373 億元。
毛利率提升,部分依賴與向大眾收取的技術授權服務費。如果只看汽車業務的毛利率,Q1 為 5.5%,Q2 為 6.4%,Q3 為 8.6%。而 2023 年 Q3 為 -6.1%。
沒錯,2023 年賣一輛虧一輛。
小鵬研發 32.66 億元,同比增 9%,相當于當季營收的 1/3,實在是太高了。嚴格意義,這不意味着小鵬的研發投入過大,而是因為其銷量規模太小,扛着這個 " 小而全 " 的研發體系有點吃力。對于小鵬,研發投入的規模實在壓不得,畢竟這和品牌辨識度有關。
小鵬汽車 2024Q3 淨虧損 18.1 億元
财報必須看兩個相對重要的兩個指标。
一個是自由現金流,雖無法和蔚來、理想相比,但小鵬尚可。代價是小鵬供應商賬期已經超過 300 天(加上承兑因素可能接近 1 年)。相比特斯拉副總裁陶琳宣稱的賬期調整為 90 天,做小鵬的供應商,現金壓力應該很大。必須強調下,賬期數據并非官方發布。而且不同供應商賬期不同。這一數據可信性不高。但是,小鵬賬期在業内比較長,這是無法否認的事實。供應商一方面看賬期,一方面看業務走勢。如果小鵬拿出 10 月、11 月這樣如虹氣勢,供應商的擔憂會削弱不少。實際操作中,多數供應商其實沒有選擇。
另一指标則是毛利率。即便扣除技術授權費,小鵬毛利率也在往上走。顯示了經營狀況正在向好。毛利率很大程度上依賴規模,固投攤薄了才有較高毛利率,這也是做了兩款相對便宜的車(P7+,M03),反而毛利率上升了的重要原因。
無論研發收入比,還是毛利率走高,都必須依靠規模解決問題。
被 " 毒打 " 出來的新思路
幾乎所有輿論都同意,小鵬三季報,以及 10 月、11 月的交付表現,大部分應該歸功于 Mona M03 和 P7+ 兩款產品。前者 11.98~15.58 萬元,後者 18.68~21.88 萬元。一個漂浮在 10-15 萬元的 " 血海 ",另一個橫跨 20 萬元這個 " 中低端 " 與 " 中高端 " 的分界線上。不用説,兩個價格區間都經過精心選擇。
小鵬經營長期不温不火,導致其價位、產品與用户畫像發生了分歧。説白了,經營目标遇上了 " 市場牆 ",其品牌定調幾經調整,最後落在 " 科技青年 " 的基調上,即對技術熱心、但預算不高的年輕人。
原因很簡單,小鵬非常強調 " 智能化 ",但這個标籤不具辨識度,因為所有的品牌都在喊類似的内容。在閱聽人眼裏,似乎能接受一種描述—— " 小鵬的智能化水準和鴻蒙智行、蔚來、理想等并駕齊驅,也比亞迪、埃安、吉利等要強上一些。" 但這種描述又并不是購車的剛性需求表達。
但如果配置拉滿這又是另外一種邏輯了。
Mona M03 就是用智駕去擊中入門級需求——那些只能掏十萬出頭,但不想和滿大街的網約車雷同的潛客。至于 P7+,也是将 A+ 級轎車的智駕屬性坐實,砍掉了一大堆和性能有關的配置,加大了空間利用率,增加了續航和乘坐舒适性,外觀也向家庭審美靠攏。
不用説,這被證明是非常管用的思路,也是經歷多次市場 " 毒打 " 所悟出來的。
Mona M03 交付持續上漲
此前,強調 " 智能化 " 的潛台詞,言喻衝擊高端。小鵬也一直這麼努力,但掃興的是,一碰困難就想繞過,表現出來的則是 " 一會兒要走量,一會兒要上等級 ",產品上也被迫打起差異化競争,避讓的結果則是士氣也大受影響。
想破這幾年經營上的困局,歸根結底要闖銷量關。小鵬從激光雷達的堅定支持者,逐漸兼容了純視覺路線,主打方向轉向家庭用户,而智駕要普惠,就必須把硬體成本降下來。
做增程也是如此,雖然慢了好幾拍,但增程賽道正因為起步比較晚,因此必須在純電先闖出點名堂,才能為增程布局赢得時間。
量的思路固然不錯,但是做便宜車也得能掙錢,這是問題關鍵。前者是研發端主導,後者需要在生產組織、BOM 上下功夫。
SKU 混亂、物料采購成本太高(大眾中國董事長貝瑞德也表示過小鵬物料貴了 25%),可能存在腐敗問題(未被證實)。但從實力角度,小鵬這點量,驅動供應鏈的能力相當有限,談判籌碼也少。只有起量,才能重獲采購價格談判主動權。2024 款 G9,壓 4.5 萬上市,就是内部理順、降本的結果。
至于在鳳頭(小鵬汽車總裁王鳳英)主導下的渠道改革,從直營 + 加盟改成加盟為主的渠道策略,目的同樣是在成本可控的範圍内快速提升市場覆蓋率。截至今年 9 月底,小鵬汽車線下有 639 家店,覆蓋 206 個城市。
產能緊急爬升,應對訂單潮
生產組織梳理方面,外界得到的信息很少。雖然小鵬擁有至少 32 萬輛年產能。其中擁有肇慶一期(10 萬產能)、廣州工廠(12 萬產能)、武漢工廠(10 萬產能),還有建設中的肇慶二期(預計 10 萬產能)。
在 Mona 走量之前,只有肇慶一期產能利用率在 75% 以上,廣州工廠生產 X9、G9,量能不足。而武漢工廠生產 G6,也喂不飽自己。
如今情況大為改善。8 月底 MonaM03 上市,11 月初 P7+ 上市。兩款車迫使小鵬将現存產能幾乎拉滿。廣州工廠主力生產 P7+(G9、X9 仍在排產)。肇慶工廠主力生產 Mona M03(P7i 也有排產)。
據公開消息,廣州工廠 11 月中旬上了雙班,目前日產量仍然不足 500 輛。而肇慶工廠則在 11 月初改為雙班。肇慶工廠的節拍因此從超負荷的 40JPH 回到 35JPH 上下(JPH 即每小時生產數量)。總體看,肇慶工廠的產能壓力更大,產能爬升用時更長。
從訂單等待時間也能看出來,P7+ 眼下最長最長需要 11 周(根據配置不同)。而 Mona M03 最長達到 14 周。
此前,小鵬 G6 因供應鏈和需求預判失誤,交付延期,影響了該車的後期銷量表現。在更早的 2022 年,小鵬 P5 車型也曾因核心零部件供應問題,出現延期交付遭到消費者投訴的情況。交付,一直都是考驗新勢力對于供應鏈管理以及運營效率的直接難題。
小鵬的產能拉升剛開始,而此前好幾年主要工作都是壓降產能。壓降過程不可能無損,其代價都體現在拉升過程中,這是檢驗小鵬幾個這兩年内部架構調整的試金石。但不管如何,按照規模理論,Q4 汽車業務毛利率應該提升,Q4 财報也會更好看一點。
上量的同時,工廠產能也成為對小鵬的考驗
2024 年小鵬拿的是 " 逆轉 " 劇本,看上去一切都在好轉。但是,一款車型成功,判斷周期不能只是兩三個月。G6 發布時勢頭也很猛,但很快就沉寂下來。這個鍋,當然不能只甩給產能跟不上。客户跑單是因為競品更香,等待時間只是其中一個要素。
Mona M03 和 P7+ 是不是能在 2025 年繼續充當 " 小鵬拯救者 ",需要看頭一波之後的口碑蔓延。以往小鵬幾款產品都折在後續訂單 " 波次攻擊力 " 疲乏上面。
至于飛行汽車和人形機器人,聽上去很像特斯拉的路線。兩者和主營業務關聯不是很大,如果認真幹,2025 年只會對現金流構成負面牽制,恐怕主要是 " 面向投資者管理 " 的思維產物。
按照小鵬當前體量,這兩款走量車能在 2025 年各破 10 萬,将會大大緩過一口氣來。如果再找到第三增長點(增程),沒準兒比蔚來更快盈利。但產品區間向下走的弊端也是很明顯的,即利潤天花板很低,除非量能擴大到 " 宋系列 " 的水平(目前看絕無可能)。
品牌向上,在 " 活下來 " 的當下,已經不是必要問題。
眼下的小鵬,經歷這幾年蹉跌,總算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道路,盡管和最初設想的不大一樣。從财務角度來看,尚未駛出隧道,但起碼看到隧道盡頭的光亮了。2024 年雖然 Q4 注定改善,但無法撼動全年基調的不理想。報表改善的契機,在 2025 年。
注 : 圖片部分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