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誰在“武裝”中國制造?,歡迎閲讀。
撰文 | 吳先之
編輯 | 王 潘
" 我們的產品,國内一般用不上。"
去年一整年,生產太陽能庭院燈具的陸輝都在嘗試各類跨境平台,從亞馬遜到速賣通,從 Tiktok 到多多跨境。" 這個產品主要用途是裝飾,适用于歐美家庭的庭院。" 這意味着,外貿就是陸輝工廠的全部。
同樣是外貿老兵,李光喜除了亞馬遜,也在尋找新渠道。因為亞馬遜對于運營有很高的要求," 投廣告、後台維護、外鏈維護都需要專們的團隊來做 ",他比任何時候都需要一個全托管平台。
另一頭的深圳,王浩與謝鵬合夥的公司,去年 9 月在多多跨境開了自己的第一家店。當我們詢問是什麼原因去多多跨境時,他們的理由樸素且簡單:我相信拼多多一定會出海,一直在等這個機會。
過去三年時間,對于國内跨境商家而言是充滿挑戰的三年,如今少了很多不确定因素,仍然機遇與挑戰并存。一方面,外部市場風雲變幻,商家們需要跟上市場需求,另一方面,在國内電商平台相繼出海的大背景下,調整經營思路,借平台之力,變得越來越重要。
陸輝、李光喜、王浩與謝鵬,提供了新時期中,國内商家出海的三個成功樣本。
跨境廠店找到" 正反饋 "
" 之前給亞馬遜賣家供貨,銷量還可以,可最近幾年整體趨勢是往下走的。"
陸輝的燈具生意高度依賴外貿,近乎 70% 出口北美,20% 出口歐洲,這些年市場不景氣,他一度感受到危機。曾嘗試過出口轉内銷,抑或是挖掘線下增量,但陸輝所有嘗試都不理想。
▲在多多跨境的商家倉庫,等待發貨的童裝包裹。(受訪者供圖)
" 一個是國内賬期太長,其次是我們的太陽能燈主要面向大庭院,國内需求有限。" 而挖掘線下市場增量看起來也不太成功,無論是代工,還是單純批發,這統統被陸輝稱為 "toB" 的生意,由于每年出貨量比較固定,因此工廠迫切需要另辟新的增長點。
此外,無法直接觸達消費者,缺乏反饋與創新,是 toB 生意的最大問題。陸輝的工廠同大部分工廠一樣,主要通過客户聯系終端消費者,如果要做一些產品上的創新,工廠面臨環節多,信息損耗高的情況,無法及時反饋市場需求。
消費市場從來沒有 " 躺赢 " 一説,長時間信息滞後勢必掉隊,于是陸輝開始尋找新的線上機會。去年 9 月,看到多多跨境招商,他很快就開了第一家店,但一直猶豫不決。
原因是有一位做服裝的老板告訴他,自己之前在某跨境電商平台砸了幾個億,結果因為不少人跟風而至,加之自身經驗缺失,效果并不理想。看到身邊人的前車之鑑,陸輝考慮到自家工廠還要投入人力、物力,不敢冒太大風險,所以多多跨境的店才靜置了半年。
每年 3 月 -8 月是旺季,為了抓住視窗,陸輝觀察了多多跨境店鋪的後台數據半年,他認為不能按照之前 toB 的邏輯去做產品,而是要以 " 碎片化 " 的方式做 C 端。
" 我們做太陽能草坪燈時,主要用于照射草坪與雕塑,做線下外貿和亞馬遜時,單純以為性能強就能解決一切問題,結果產品體積做得比較大,為了賣得好,加很多新的性能,比如帶 USB 充電口充電。" 然而,随着市場下行,大體積的產品的高運輸成本,使其無法滿足市場的性價比需求。
陸輝用一個簡單計算,描述了市場趨勢的變化:大尺寸產品邏輯下,假設 100 元一個,只能賣出 2 個,而小尺寸產品邏輯下,同樣 100 元的產品組合能賣 4-6 個。對于用户來説,購買的產品更多了,需求得到了滿足;對于工廠而言,降低了庫存、提升了效率。
庫存周轉對于工廠和跨境電商來説都很重要,尤其是跨境電商,同時要在國内倉庫、國外倉庫各壓一批貨,而陸輝這類跨境廠店還得在生產線上壓第三批。因此,如果能實現庫存的快速周轉,将會釋放諸多風險。
兩個因素使得多多跨境能夠為跨境廠店提供高庫存周轉率。
陸輝告訴光子星球,多多跨境的全托管模式,不會像國内電商平台那樣,如果不做運營,庫存不會有太多變化。全托管模式對庫存要求不會特别高,且周轉極快," 你放在那裏,只要上線就可以出單,唯一要做的就是保證供貨速度和質量 "。
另一個是針對性地給多多跨境開發幾款小尺寸產品,疊加銷售旺季,銷量立即拔地而起,從而迅速盤活了庫存。據了解,截至目前,陸輝的店每日單量平均在 3000-3500 單左右。
嘗到甜頭的陸輝認為,比爆單更重要的是,自己從平台中獲得了更多正反饋。他曾目睹許多同行,在亞馬遜砸幾百萬資金到一個產品上,結果連個水花都沒見着。創新對于廠店而言,如同螃蟹脱殼,是新生,也是危機。
如今他的工廠每年都要開幾十款新品,現在通過買手以及平台全托管後的反饋,有更多定制,乃至反向定制的機遇。多多跨境對于陸輝是一個從 B 到 C 獲取增量、感知市場需求的渠道,對于李光喜而言,則開了一扇新的門。
外貿老兵的" 新 " 故事
李光喜自讀書起,就有一顆創業的心。
彼時,一邊在成都念大學,一邊代銷紐曼 MP3,畢業後就南下深圳打工。兩年後,他帶着身上總共 2000 元,開始了自己的創業生涯。李光喜記得,當時公司注冊時,曾一度因為名字犯了難。
2008 年,時值北京奧運會,開賽前一天晚上,他與朋友喝酒時看到開幕式,突然腦子裏蹦出了 " 奧賽克 " 三個字," 自己要像奧林匹克精神一樣克服困難 "。有趣的是,很長一段時間,公司英文名是按照漢語拼音起的,出口時一度讓老外很不習慣,不利于建立品牌,所以後來才改了一個更符合國外拼寫習慣的名字。
從 2012 年上阿裏海外站到如今在多多跨境開店,李光喜工廠的產品線已經從監控到擴充到拍照無人機。他很早就意識到,自己需要拓展 C 市場。
▲生產線的攝像頭
零售原本就比 toB 復雜得多,包括售後、評分、客訴等。而經過進口商、批發商、經銷商、代理商層層分潤後,工廠更無法感知消費市場的真實需求。李光喜的工廠還面臨另一個大問題,幾個大客户占到了 70% 的收入來源,他無時無刻不在擔憂自己失去話語權。
同大部分廠店主一樣,他對于跨境電商平台采取 " 廣撒網 " 的策略,只不過 " 爆點 " 時刻來得很意外。
由于海外市場需求減弱,去年出口受到影響,單量很少,于是小年前後,李光喜就給員工放了假。沒曾想,這個決定,一度造成員工在度假,老板在加班的境況。
放假後第二天,運營多多跨境的員工給老板李光喜打電話,讓他幫忙發貨。于是李光喜跑到工廠,根據訂單情況,取貨、包裝、聯系快遞、發貨。接下來的每天,在其他渠道沒有任何訂單的情況下,來自多多跨境的單量逐漸攀升,這讓李光喜意識到自己低估了這個新平台的流量與商機。
" 你要知道我一個人要打包将近 100 台,每一單的配件非常多,工作量很大,要搞很久。" 開年後,李光喜開始把重點放在多多跨境上,不過起步并不順利。
首先,工廠從未直接接觸 C 端市場,大部分工廠的生產流程是面向 B 端的按需生產。按需生產,意味着生產是按照客户訂單需求走的,生產多少、什麼式樣、交付時間,都有明确規定,因此可以批量生產成千、上萬個單品,以獲取規模效應。
上了多多跨境後,面向 C 端生產,一個訂單最多只有幾十台,如何安排工廠生產成了當務之急。于是李光喜篩選了一遍所有產品,結合後台數據确定了幾個價格在幾十元到百元之間的款式。随後利用工廠閒置產能,提前備貨,結合臨時組裝,應對來自多多跨境的訂單需求。
其次,面向 B 端的銷售重在溝通專業知識,而如今拓展 C 端市場後,重點變成了勤奮程度,他發現,銷售效果與銷售人員投入的時間成正比。
為了應對不斷攀升的訂單,他專門組建了一個團隊,負責多多跨境渠道,今年以來,多多跨境已經成了他主要的外銷售渠道。
新渠道,讓李光喜可以在 toB 業務觸頂時,有了第二條曲線,而且 toB 與 toC 兩條腿走路,還使之看到了自建品牌的可能。
" 以前大家都只看着昂貴的大品牌,經過三年之後,消費市場變了,開始關注性價比;模具和零部件的成本下降了,價格會低很多,而且人們都會先買入門級產品,再買品牌。" 事實上,無人機正在飛入尋常百姓家,而李光喜的產品線恰好吃到了 " 大眾市場 " 的紅利。
" 把多多跨境和產品吃得透透的"
王浩與謝鵬的燈飾生意,告訴我們,不一定非要有工廠才能吃到出海的紅利,靠着選品與供應鏈管理,依然能夠掘金。
謝鵬 2011 年在烏克蘭、俄羅斯留學時便涉足外貿,後來回國後開始全職做燈飾外貿,2016 年在亞馬遜開了自己的店。随後由于國際形勢變化,前些年開始轉向英語市場,結果 2020 年又被迫轉戰國内。
當時看到某大佬回歸一線,于是他在該平台開了店,結果平台出了問題,導致自己賠了不少錢。此後兜兜轉轉,試了不少平台,有虧有盈,整體沒有太大突破。好在長期聚焦燈飾行業,因此積累起不少供應鏈人脈,成為了沃爾瑪、Costco 這類全球賣場巨頭的供應商,不至于雞飛蛋打。
國内競争日趨激烈,某線上批發平台的一個推廣名額需要 10 萬投入,如果要獲得更好的流量與推廣,至少得充 50 萬起,才能衝進 "SK 頂級優秀供應商 "。" 名字很好聽,後來效果也不行了。"
出口部分也好不到哪裏去。" 亞馬遜的競争很激烈,利潤低,成本高,例如倉儲費、廣告費、運輸費都在漲,那一段時間匯率又在跌,所以就想着多嘗試一些平台。" 危機感驅使下,謝鵬與合夥人王浩先後試了兩家,都不盡如人意,因為 " 我們不願意做一件代發 "。
" 事後復盤,我們能在多多跨境上成功,其實有兩個原因,一個是選品能力,另一個就是平台的全托管模式,讓我們有時間選品、鋪貨。" 王浩表示,大部分平台要做起來,除了運營,就是打折,這樣一來不僅利潤低,而且自己需要選品與鋪貨,根本沒有時間精力運營。
謝鵬因為長期做拼多多,看到多多跨境上線後,就拉着王浩一起,事實證明全托管模式正中他們下懷。
全托管模式,讓二人有了時間去設計、打磨、選擇產品。他們之前做了一款產品,宇航員踩在月球上,眼中射出的光線,可以在牆面反射出各類圖案而大賣。
" 我們第一次見到這麼精準的流量,平台獲流的效果非常暴力。" 王浩注意到,多多跨境後台流量轉化很高,這意味着平台有一套高效的獲流手段。他還提到,像亞馬遜這類傳統跨境電商平台,一般旺季在聖誕節之前,單量能衝到每日千單,但是多多跨境能夠在節前的 9、10 月以及節後的次年 1 月這樣的淡季達到旺季水平。
可能是王浩有過做軟體應用開發的經驗,他花了很長時間,從運營、算法以及獲流方式上分析多多跨境。
王浩觀察到,平台主題換得很頻繁,會根據節日,或者按照季度單獨做主題,然後放到首頁吸引流量。此外,也會放爆款產品和新品,進行主題式推廣。二人經過研究後,嘗試預判平台的預判來制定產品策略,例如根據亞馬遜的榜單、社交軟體的熱詞,來選品。
" 我們一直都是榜單第一。" 截至目前,王浩與謝鵬的多多跨境店鋪已經連續多月霸榜。
▲工人倉庫
銷量持續增長給二人提出了更高的供應鏈管理能力。過去他們性格相對類似理科生,與人打交道時比較木讷,多次爆單後,他們開始轉變自己的性格,嘗試與老板,甚至是產線負責人互動。
王浩記得,有一次為了搶產品,他與謝鵬直接住在工廠附近的酒店,連續幾天,早上跟廠長聊天、吃飯,下午到工廠邊上打探消息。二人的誠意最終打動了廠長,等到工廠進回第一批原材料時,廠長悄悄遞來消息,讓他們趕緊搶走,這才解決了產品短缺的問題。
中國商家湧向海外
國内電商經過多年飛速發展,培育起了一條漫長、能打的產業鏈,不論是希望開辟第二增長曲線的廠商,還是逃避内卷的商家,出海都是他們的不二之選。
跨境電商雖然也是電商,但國外的情況遠比國内要復雜得多。商家們不僅要面臨庫存周轉壓力,還要面臨諸如大單拆小的柔性制造、洞察市場和敏捷生產等多種能力,新的挑戰正在讓他們走向更縱深、垂直的業态。
從陸輝、李光喜以及王浩與謝鵬的案例可以看到,無論是廠店還是輕資產的優選模式,他們取得的成功來自于三個方面。
首先,多多跨境的全托管模式,讓他們能夠發揮各自所長,自有工廠的可以無運營、廣告投流之擾,得以專注柔性制造與研發;沒有工廠的商家,則可以抽出精力,專注選品與供應鏈管理。
其次,上述商家都提到,產品設計是能否成功的主因。商家們需要運用社交、電商、搜索引擎榜單,熟悉當地文化,設計針對性的產品與制定貼合當地市場的營銷策劃。甚至,王浩的團隊還嘗試用 AI 獲取市場動向。
上述兩條之外,總結成功經驗,運用消費市場的反饋,來推動下一次創新,成為越來越多中國商家們的共識。
王浩不僅預判了多個爆款單品,而且他還對多多跨境有自己的預判:多多跨境未來一定會走品牌,也會做類似國内百億補貼,那些在國際市場打響了品牌的貿易商、工廠會占到更多優勢。因此,他和謝鵬正在醖釀建立和運營自己的品牌。
無論他的預言是否成功,對于中國商家和跨境電商平台而言,只有不斷總結與反饋、預判未來,才能保證今天的自己,能在明天活得更好。
微信号|TMTweb
公眾号|光子星球
别忘了掃碼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