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廣汽奮力抓住出海的“稻草”,歡迎閲讀。
作者 | 王小娟
編輯 | 周智宇
出海如今已然成了各家車企的必修課,對于已不能躺在合資品牌之上賺錢的廣汽集團而言,出海更是成了它将自己從懸崖邊拉回的關鍵。
在本次巴黎車展上,廣汽旗下的全球戰略車型第二代 AION V 在這裏被發布。廣汽集團還正式發布了 " 歐洲市場計劃 ":在歐洲建立技術中心,構建本地生态,致力于成為歐洲消費者可信賴的品牌。
伴随這一計劃,廣汽已經在意大利設立了米蘭設計中心,并在荷蘭開設歐洲總部。并且,廣汽計劃于年内推動產品初步進入部分歐洲國家,并将于 2028 年實現全歐洲市場覆蓋。
盡管大家都将出海當做新出路,目标遠大,但是出海并非容易之事。
與中國車企出海一道而來的,還有各個國家對于中國制造的電動汽車征收的懲罰性關税。比如,最近歐盟委員會近日獲得歐盟成員國支持,計劃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征收最高達 45% 的關税。
對于不少中國車企而言,這也不得不開啓新的出海模式——建廠。最近,有消息稱廣汽集團正在計劃到 2026 年在歐洲和南美建立可以組裝汽車的工廠。
這一消息來自廣汽集團國際業務高級副總裁王順勝,他在老撾出席東盟商業與投資峰會期間表示,公司正在與潛在夥伴溝通,盡管關税對行業產生了重大影響,但廣汽仍在推進自己的全球擴張戰略。他進一步透露,巴西是在南美的首選,但他沒有詳細説明該公司正在考慮哪些歐洲國家。
去年以來,廣汽方面表示,廣汽正在舉全公司之力謀劃出海,并成立國際化事業領導小組,由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和總經理馮興亞擔任正副組長。
具體而言,在出海方面,埃安承擔起廣汽出海排頭兵的重任。
從去年以來,埃安就率先進入泰國市場。到了今年,埃安已經進入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緬甸、越南、柬埔寨、尼泊爾等市場。
在東南亞,廣汽也在建廠。今年 5 月,位于泰國羅勇的廣汽埃安工廠取得保税區運營許可證,成為埃安在海外的第一個保税工廠。
到目前為止,廣汽集團已進入東盟 9 個國家,開設約 54 個銷售和服務網點。到 2027 年廣汽預計将在該地區擁有約 230 個銷售和服務中心,在當地銷售約 10 萬輛汽車。
廣汽之所以大力押注海外,也是因為今年以來,廣汽的銷量就已經不能和往年相比了。不僅合資品牌銷量下滑,自主品牌銷量也在國内市場激烈的競争難以保持,甚至今年上半年的扣非淨利潤為上市 12 年以來的首個負值。
首先是銷量,廣汽發布的 9 月份產銷快報顯示,前 9 月集團累計銷量為 133.51 萬輛,同比下降了 25.59%。
更為嚴峻的情形是,廣汽旗下四大品牌的銷量均在下滑。其中,廣汽本田同比下降了 29.06%;廣汽豐田下降了 24.49%。兩個自主品牌則下降得更多,廣汽傳祺同比下降了 35.4%;廣汽埃安銷量達 22.67 萬輛,同比下降 35.4%。
合資品牌下滑似乎是大趨勢,廣汽的合資品牌下滑也在情理之中,但自主品牌下滑讓廣汽在國内新能源激烈的内卷當中,處于下風。
曾經,依靠埃安,廣汽率先成為傳統廠商中新能源轉型成功的代表。
2022 年時,埃安的估值一度達到千億,被認為是新勢力在資本市場上一匹不容錯過的獨角獸。
但現在,談起來反而是遺憾更多。在去年攀上 48 萬輛的高峰之後,今年已經連續 9 個月下滑,花了大力氣的高端品牌昊鉑一直難有起色。
成績不佳之後,埃安的 IPO 便一直無望。雖然埃安方面表示并不缺錢,不急着融資,但也難掩埃安如今的墜落。
另外,銷量下滑直接影響到财務表現。
長期以來,廣汽背靠廣汽豐田和廣汽本田兩大合資品牌,過着躺着賺錢的日子。但當下,這種日子正在結束。
今年是廣汽上市的第 12 年。在過去的 12 年中,廣汽每個報告期都實現盈利,且扣非淨利潤均為正值。
但是 2024 年上半年的财報表現,将這一紀錄被打破了。上半年财報顯示,集團實現營收 458.08 億元,較 2023 年同期下降了 25.62%;其中,實現扣非淨利潤為 -3.38 億元,為上市 12 年來首次負值。
于是,廣汽董事長曾慶洪也坐不住了,他直接在今年的重慶汽車論壇上 " 開火 ",炮轟新能源轉型中的内卷亂象,也呼籲 " 油電同權 "。
但顯然,行業的風向轉變,很難靠具體某一個人的能力扭轉。并且對于一家汽車巨頭而言,情況要好轉,則需要具體的戰略。出海,便成了廣汽當前應對國内市場變局的重要籌碼。
不過,出海除了要面對關税方面的壓力之外,當前中國的車企們都在謀劃出海。對于廣汽而言,出海之後依舊面對的是老對手。
比如,在廣汽集團已經進入的東盟市場,尤其是泰國市場,比亞迪的工廠已經進入生產階段,且已經成為當地新能源的銷冠,另有長城、長安等中國車企盤踞當地,廣汽也需要結合自己的優勢,來分一杯羹。
好消息是,對于當下的大多數中國廠商來説,出海都還在初期階段,廣汽也還有很多機會,和行業對手一起,乘風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