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10萬億地產企業們,為什麼上不了座談會,歡迎閲讀。
2018 年 11 月,參加民營企業座談會的有:劉積仁、魯偉鼎、王小蘭、孫飄揚、盧勇、湯曉鷗、劉漢元、談劍鋒、劉屹、耿哲。
2025 年 2 月,參加民營企業座談會的有:黃代放、雷軍、冷友斌、梁文鋒、劉永好、馬化騰、馬雲、南存輝、齊向東、任正非、王傳福、王興興、虞仁榮、曾毓群。
從東軟、萬向、時代、恒瑞、商湯、通威,到小米、幻方、宇樹、韋爾、寧德時代,哪裏需要革新,創立一片天地,哪裏就是民營企業發展最有空間的地方。
如果把我國 134.9 萬億元的經濟體量比作一把刀,農業是刀把,是一個安全區,制造業是刀背,提供了穩定的結構支撐和配重,而現在科技就是刀刃,最尖端,最鋒利的那部分。
AI 時代,科技的發展和傳統制造業已經是兩個類型,後者誕生于工業化、标準化、規模化,技術是源,但企業管理和紀律是體。而對于前者,創新精神是 1,其它是 0。
在技術買不來的全球格局中,創新的難度增加了 N 倍,因此也更依賴于受傳統企業管理制度影響較少的民營企業。
所以,民營企業座談會的座上賓,都是新時代勇立潮頭的人。
01
在今年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上,有一句話是歲月史書:民營企業是伴随改革開放偉大歷程蓬勃發展起來的。
但每個階段,在市場上蓬勃發展的民營企業類型都會不同。
體系轉換初期的江湖草莽時代,率先雄起的是 " 倒爺 "。連王石也不例外。
轉軌初步完成到 2008 年之間,最炙手可熱的民營企業家是制造業、家電業。
2008 年之後的近十年間,是移動互聯網和房地產。
2018 年至今,最受重視的又換成了硬科技和尖端科技。
這是經濟發展規律使然。
1978 年經濟制度開始破冰,第一階段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物資短缺和 " 勞動、資本和要素 " 參與分配的制度體系重建問題,所以,基礎制造業、貿易商起到了 " 填補空白 ",給區網域市場帶來增量的重要作用。
當中國乘着人口紅利逐漸成為 " 世界工廠 ",不到 20 年時間内,生產力突飛猛進,義烏、昆山、常州等城市靠着生產制造崛起。同時,基礎工業品、日用品不再稀缺,還有一部分人變成了有錢人,教育積累的人才紅利和财富積累,開始推動移動互聯網和房地產加速發展。
人們有了錢,錢必然會流向消費和資產。
所以,每個國家的經濟快速發展期,都會伴随着房地產行業的大爆發。它不僅僅是一種貨币現象,也是經濟發展的伴生物。
02
人才和資本,這兩大要素是需要日積月累的。從 " 改開 " 開始,到加入 WTO 之後,我們逐漸完成了這個積累階段。
中國房地產的高增長、高規模、高房價,是錢與人不斷積累的結果,和力量展示。
2009 年,城鎮化率達到約 50%,大量人口進城;
2009 年,我國 GDP 突破 5 萬億美元;2010 年,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4 萬億救市出台,社會資本流動性大增;
1986-1990 年的第三次嬰兒潮,在 2010 年前後走上社會;
2011 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 2 萬元 / 人。" 六個錢包 " 買房潮出現。
資本、需求、政策、财富效應推動之下,民營地產企業在這一階段成為 " 勇立潮頭的人 "。
在這個階段内,地產與地方财政收入、基建、投資 " 相得益彰 ",地產企業不僅是富豪榜上的常客,也是地方政府的座上賓。
但在超 5000 萬地產人的瘋狂生產力之下,十年時間内,房子從稀缺品變成了結構性過剩商品。
根據人口普查數據,2010 年全國城鎮人均住房面積為 30.3 平方米;2020 年,我國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達到 38.6 平方米。
2000、2010、2020 年三個節點上,我國城鎮户均住房套數分别為 0.92、1.01、1.06 套。
住房不再稀缺," 三道紅線 " 最終出台。民營地產企業迎來大退場。
根據克而瑞統計數據,2024 年房企操盤榜 TOP10 中,只有兩家民營企業。兩家企業操盤金額合計占比只有 10.2%。
圖片來源:克而瑞
未來三年内,民營地產企業的份額大概率還會萎縮。
2024 年房企新增貨值 TOP10 中,只有一家民營房企:濱江。
TOP15 中,只有兩家民營房企:濱江,以及非知名的行業黑馬寧波江山萬裏置業。它們的貨值占比只有 8.55%。
另外 91.45% 的全年新增貨值都在國央企手中。
一個非稀缺行業的出路,只有 " 卷產品 "。這也意味着,它對資本的利用會相對低效。
地產又是重金融屬性,資金占用量大,一個項目就可以達到幾十億的體量。讓有創新精神的民營資本在其中低效内卷,顯然不是理想選項。
地產開發 " 生產力飽和 " 的階段,民營地產企業的未來,要麼在塔尖產品,要麼在資產運營方向,這兩個區網域是僅靠資本和标準化管理無法做出優勢的非标領網域。
用馬化騰的話説:你什麼都沒做錯,只是老了。
沒有人可以永遠站在潮頭,特别是資本蜂擁過後。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未來可栖 ",作者:小屋見大屋,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