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豬王迎來爆發期:日賺一億,歡迎閲讀。
預計前三季度大賺 100 多億元," 豬王 " 牧原讓資本市場見識了豬周期正反旋風的巨大威力。
公司此前發布的業績預告顯示,今年前三季度牧原扭虧為盈,歸母淨利潤預計達 100 億元至 110 億元,其中第三季度盈利 90 億元– 100 億元,相當于日賺超 1 億元。
作為中國最大的 " 豬倌 ",牧原股份這份業績答卷,預示着整個養豬行業正走出虧損泥潭,一掃過往三年的萎靡。
牧原股份創始人秦英林曾判斷,養豬進入微利時代将是常态。但一個季度就賺取了 100 億元," 微利 " 這個詞從這位身家 1450 億元、亦是中國第 13 大富豪的口中説出來,還是略顯違和。
自 2006 年以來的四輪豬周期中,下行期一般為 1-2 年時間,但自 2021 年開始的寒冬期格外漫長,也尤為寒冷。這期間,江西前首富的正邦科技破產重組,傲農生物、天邦食品同日被戴上 "ST" 的帽子,新希望、牧原股份、温氏股份紛紛暴虧。
但龐大的人口基數和豬肉需求,是養豬大佬們豪賭豬周期的基本盤。而超常規的寒冬,也會預示更驚人和炸裂的爆發期。
因此可以看到,活下來的大型豬企,雖然在谷底期調整了擴張的野心,但出欄量依然在上升。而憑借規模最大、成本最低的巨大優勢,加上正邦、傲農大幅壓降銷量,市場向頭部集中,牧原前所未有的規模正在爆發出驚人能量。
豬肉價格開始上漲。
進入 2024 年,豬肉價格一掃過去一年的低迷,呈現出傾斜向上的走勢。
受中秋國慶雙節來臨、需求回暖的影響,卓創資訊監測顯示,到 8 月 20 日,全國豬肉交易均價上升到 26.46 元 / 公斤,較年初上漲 44%,同比漲幅高達 22.65%,創下年内新高。
9 月份開始豬肉價格有所回落,但同比漲幅也有 16.2%。三季度的價格跳漲,使得許多養豬企業擺脱了虧損泥潭。
以牧原為例,其三季度商品豬銷售均價為 18.89 元 / 公斤,同比增長 23%,環比增長也有 18%,大幅優于去年同期水平,加上養殖成本不斷下降,共同推動盈利向上。
陷入重整階段的 ST 天邦,也因豬價上漲緩了一口氣,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生豬養殖均實現盈利,其預計前三季度實現淨利潤 13.01 億元— 13.51 億元,去年同期則巨虧 15.66 億元。
温氏股份上半年養豬業務同樣扭虧為盈,實現淨利潤 13.27 億元,同比增長 128.31%。
養豬三巨頭中,因逆勢激進擴張,新希望的日子最為煎熬。過去三年新希望扣非後皆為虧損。今年上半年,在 60 多家涉及養豬的上市公司中,新希望虧損超過 12 億元,虧損程度最深。
第二季度開始,新希望呈現出邊際改善的迹象,當季養豬業務開始盈利,到第三季度,新希望養殖成本轉好,以最新 14.6 元 / 公斤的成本測算,三季度生豬盈利預計達到 20 億元,足夠覆蓋上半年的虧損。
預判豬肉周期,能繁母豬量是一個重要的觀察指标," 能繁母豬 - 仔豬 - 商品豬 " 的生產周期大約需要 10-11 個月的時間。
本輪能繁母豬去化周期,從 2022 年 12 月的頂點一直持續到 2024 年 4 月,累計下降 9.2%。復盤歷史,每輪能繁去化幅度均在 8% 以上,而 8%~10% 的去化足以醖釀出新一輪行情。
而且,本輪生豬產能的修復集中在今年 5 月至 7 月,產能恢復時間尚短,遠不及去化周期的幅度。以 10-11 個月的時間推算,去化時間點對應着今年第四季度及明年前三季度,因此,從大約從今年三季度開始,豬周期開始築底回升。
業内幾大玩家的判斷也和上述分析類似。牧原股份認為,由于前期產能去化影響的逐步顯現,下半年生豬供應仍舊偏緊,疊加傳統消費旺季的支撐,對後續生豬市場價格較為樂觀。新希望預計,今年下半年豬價景氣度較好,豬價維持高位概率較大。
但遭遇上一輪寒冬的反噬之後,養豬企業擴張偏向謹慎。温氏股份和新希望都提出 " 警告 ",若下半年豬價維持高位,行業利潤異常豐厚,企業再次跑步擴產,豬價或将在明年繼續承壓。
成敗皆系周期,豬企幾乎很難擺脱這道 " 緊箍咒 "。
降本增效是企業勝出的關鍵因素。
龐大的人口基數和對豬肉食用的需求,是養豬業的基本盤,也是資本瘋狂殺入的根基。
有數據統計,中國人一年能吃掉大約 7 億頭豬,消耗量占全球的一半,盡管飲食結構不斷優化,牛肉、魚肉受到許多人的喜愛,但豬肉依然占據絕對主力。
農業產品最大的變量和風險是周期波動,考慮到幾乎沒有企業可以獨善其身,因此進行前瞻性的產能把控、成本管理、戰略選擇都至關重要。
這其中,降本增效是養豬企業能否最終勝出的根本。在這一維度,牧原股份處于行業領先地位。
在公司最新的投資者交流會中,牧原指出,年初至今,公司生豬養殖完全成本呈持續下降趨勢,8 月已降至 13.7 元 / 公斤左右。
對比來看,業内也只有牧原和神農集團能将養殖成本降低至 14 元 / 公斤以内,處于國内絕對的第一梯隊。
人口不到 600 萬的丹麥,之所以能成為世界養豬強國,甚至在全球豬肉出口市場中一度占據 30% 的份額,還被譽為 " 騎在豬背上的國家 ",關鍵就在于先進的人才管理和領先的經營理念。
在丹麥養 1 萬頭豬,只需要 3 個勞動力,養殖場内的喂食、豬舍清理等工作都是由人工操縱智能機器完成,自動化、智能化養殖全球領先。
秦英林曾經公開指出," 把成本降下來,就不用怕豬周期。如果我國養殖水平能達到與丹麥齊平,那麼每頭豬最少還有 600 元的成本下降空間。"
類似馬斯克的 " 第一性原理 ",牧原将養豬的全部環節進行仔細拆解,共分為飼料 - 種豬 - 健康管理 - 養殖四大環節。當前,牧原在每一個細節的實踐中,都在進行極致的技術突破和鑽研,其中健康管理的潛力最大,有高達 327 元 / 頭的空間。
按照一頭豬 250 斤計算,意味着成本再降 2.4 元 / 斤。秦英林提出這一目标時,牧原養殖成本約為 7.75 元 / 斤,再降低 2.4 元,也就是説最終成本要降到 5.35 元 / 斤,業内人士驚呼:這不可能。
以其最新 13.7 元 / 公斤左右的成本計算,距離秦英林的心裏預期還有 1.5 元 / 斤的差距。
梳理其最近 5 年多的商品豬銷售價格情況,牧原極限最低值出現在 2022 年 3 月份,僅有 11.67 元 / 公斤,2022 年第一季度也是牧原有史以來虧損最為嚴重的時期,整個季度虧損 52 億元。因此,如果真能降至 11 元 / 公斤的水平,牧原可以基本不懼周期。
養豬場降本之戰如今已達到令人發指的地步,頭部企業采用各種智能設備、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已經是家常便飯,甚至會對豬場温度、豬的咳嗽數進行量化指标分析,進行異常預警和推送,精準到 24 小時。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養豬業在成本、技術兩大維度的厮殺将不斷深化,而牧原依然是公認的扛把子選手。
非常規牛市不可復制。
歷史會重演,但歷史不會一模一樣地重演。
受歷史最強非洲豬瘟、地方環保禁限養政策以及後續新冠疫情的影響,自 2019 年以來,我國養豬業迎來一波大牛市。
2018 年 8 月 3 日,沈陽市沈北新區發生一起非洲豬瘟疫情,這是我國有史以來第一次發生非洲豬瘟。到次年年中,疫情擴散到 25 個省份,共爆發 143 起。
非洲豬瘟發病過程短,最急性和急性感染的死亡率高達 100%,被稱為世界生豬養殖業的 " 頭号殺手 "。
這場突如其來迅速蔓延的疫情,直接引發供需關系倒轉,豬肉價格迅速走牛,相關上市公司業績和股價迎來史詩級上漲,造就了多個超級富豪。
但這種非常規的牛市,幾乎不可復制。可是在 " 一年就賺了過去幾十年的錢 " 的刺激下,嗜血的資本殺紅了眼,紛紛激進擴張。
這樣一來,原本利潤驅動產能變化的模式被徹底扭轉,原本豬周期中普遍遵循着 " 豬價上漲,養殖量增加,價格下跌,虧損則能繁母豬去化 " 的規律。但上一輪牛市過後,養殖企業普信感大幅增強,都認為自己會 " 比同行活得更長、撐到新周期到來的那一天 "。
井噴的暴賺時代,很多企業家總會高估自己在同侪中的領先地位,個體角度的豪賭和堅持導致了群體受損時間的延長。
行業玩家們紛紛激進擴張,如新希望曾定下 "2021 年确保 2500 萬頭出欄,挑戰 3000 萬頭,2022 年确保出欄 4000 萬頭 " 的目标,正邦更是喊出 "2022 年生豬出欄量超過 1 億頭,挺進世界 500 強 " 的口号。
炸裂的利潤蒙蔽了理性,将周期的 " 恩賜 " 當做自己的能力,結果可想而知,正邦、傲農、天邦紛紛進入司法重整程式,新希望過去三年扣非後合計巨虧 134.81 億元。
林印孫最終慘淡出局,正邦科技由江西雙胞胎集團接管,成為中國養豬業歷史上最具教育意義的商業案例。2023 年,正邦出欄量暴降 300 萬頭,直接回到了 2019 年的水平;新希望也認清現實,無奈猛踩刹車,後續大幅調降銷售目标,終于迎來好轉。
雖然生豬市場的馬太效應在加強,由于正邦等企業大幅減產,行業擴產趨于理性,加劇了市場集中度,也使得成本控制能力較強的豬企在豬價下行時能夠減少虧損,在豬價上行時能夠快速獲得盈利,進一步鞏固和擴大其市場份額。
牧原股份就是這一邏輯演繹下,最為典型的案例。今年第三季度是繼 2020 年第三季度、2022 年第四季度後,其歷史上第三次交出季度盈利超百億的答卷。
這種超常規的盈利注定難以持續,随着中秋國慶雙節結束,國内生豬價格衝高回落。上一輪因各種極端因素疊加的超級牛市,确實很難再度重演。
近些年來,周期性行業的羊群效應愈演愈烈,不論是锂礦、光伏還是養殖業,在行業瘋狂的跑馬圈地中,即便再理性冷靜的企業家,也會被瘋狂的行情裹挾着向前衝鋒。
這種羊群效應會引發 " 囚徒困境 ",促進微觀個體極致追求降本目标,并不得不通過大幅提升生產規模來降低成本。
也就是説,如果這些行業裏真的有 " 理性的企業家 " 存在,并且真的選擇不去搞順周期擴張,規模優勢就會被選擇順周期擴張的企業所獲得,那些 " 理性的企業家 " 将獲得的最壞結果,可能就是失去定價權——這對于規模至上的行業來説是致命的。
在這種情況面前,企業家們是很難選擇不跟進的,即便明知面前是火海也要跳。并且都認為自己能熬死友商進而 " 剩者為王 ",誰也不願意退出產能,這會導致產能出清放緩,產業總體虧損進一步惡化。
如今,這個行業煉獄般的逆周期終于有望告一段落。經歷一輪超級大周期後,活下來的企業也必然會重新思考關于這個行業的一切。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 巨潮 WAVE",作者:謝澤鋒,編輯:楊旭然,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