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吃出來”的癌症!喉嚨出現這 4 種症狀,可能是食道癌預警……,歡迎閲讀。
根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發布的全球癌症負擔數據,食管癌是全球十大癌症之一。 2020 年,全球有超過 60 萬例的新發食管癌。其中, 53.7% 的新發食管癌病例和 55.3% 的食管癌死亡病例發生在中國。
換句話説,全球每年一半以上的新發食管癌患者在中國,其中有 2/3 的病例發生在橫跨河南、山西和河北的太行山地區。
《科普中國 · 腫瘤防控科普叢書》分冊《全面説食管癌》,從多個角度解讀了食管癌的現狀,并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解讀了關于食管癌的預防、治療等多個角度的知識。
食管癌的易發部位
健康成人食管全長約 25 厘米,為肌性管道,上端位于第六頸椎下緣或環狀軟骨下緣,其高度起于咽,下端位于第 11 胸椎左側,後續于胃的贲門部。
人體消化系統結構。圖片來源:《科普中國 · 腫瘤防控科普叢書:全面説食管癌》
食管主要分為頸部、胸部、腹部 3 段,每個節點都有可能成為食管腫瘤的生長部位,尤其是食管的 3 個生理狹窄處。
因為和其他部位相比,狹窄處食物滞留時間更長。因此,食物中的某些致癌物質和食管的 3 個狹窄處接觸機會和滞留時間也大大多于其他部位。同時,食管狹窄處因為自身直徑較小,更容易與質地較硬的食物發生摩擦,造成一定程度的機械性損傷,長此以往容易引發慢性炎症或損傷,這也是食管發生癌變的重要原因之一。
食管的 3 個生理狹窄:
第一個狹窄位于食管的起端,即咽與食管的交接處,相當于環狀軟骨和第六頸椎體下緣,由環咽肌和環狀軟骨所圍成;
第二個狹窄在食管入口以下 7 厘米處,位于左支氣道跨越食管的部位,相當于胸骨角或第四、第五胸椎之間的水平,由主動脈弓從其左側穿過和左支氣道從食管前方越過而形成,該部位是食管内異物易存留處;
第三個狹窄是食管通過膈肌的裂孔處,該裂孔由右向左呈向上斜位。在行食管鋇餐造影時,可見到食管的這 3 個壓迹。
這幾類人群
極易得食管癌
食管癌的病因較為復雜。一般認為,食管黏膜上皮腫瘤的發生是多種因素聯合作用、長期慢性刺激的結果。
根據《中國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變篩查專家共識意見》的定義,年齡在 40 歲及以上且符合以下 6 點之一的,為食管癌高危人群:
食管癌分期。圖片來源:《科普中國 · 腫瘤防控科普叢書:全面説食管癌》
1
長期居住于食管鱗癌高發區的人群
在我國,食管癌最密集區網域位于河北、河南、山西三省交界的太行山南側,尤以磁縣最高,年齡标化發病率超 100/1 萬;在秦嶺、大别山、川北、閩粵、蘇北、新疆等地也有相對集中的高發區。
2
不良飲食習慣
如進食快、喜熱燙食物、高鹽飲食、喜食腌菜類。
" 趁熱吃 " 是中國人多年來的傳統飲食習慣,很多食物也的确是熱着的時候更好吃,但這個 " 熱度 " 一定要把握好。研究表明,長期食用 65 ℃ 以上的熱飲或食物,會增加食管癌變的風險。過燙的食物會對食管黏膜造成物理性損傷,長期反復損傷容易出現不典型增生,患食管癌的風險随之增加。
3
吸煙、飲酒等不良生活習慣
4
一級親屬有食管癌病史
食管癌具有家族聚集現象,可能與同一家族成員具有相同的遺傳背景有關,也可能是因為同一家族成員共同暴露于特定的環境因素。
一項基于人群的大型病例對照研究顯示,食管癌家族史與食管鱗癌患病風險之間存在密切關聯。食管鱗癌的發病風險随着受影響的一級親屬數量的增加而增加。另外,父母雙方都患有食管癌的個體食管鱗癌發病風險大幅度增加。
5
口腔衞生不良
牙齒脱落、刷牙頻率低、牙周健康不良等,也是引發食管鱗癌的潛在風險因素。嚴重的牙齒脱落使患食管鱗癌的風險增加 1.5 倍。
在中國,食管微生物豐度下降和唾液微生物多樣性降低的人群可能更容易發展為食管鱗狀上皮細胞不典型增生(食管鱗癌癌前病變階段)。此外,中國學者高社幹團隊研究發現,一種重要的牙周炎病原菌——牙龈卟啉單胞菌,近年來被認為是食管癌的高危致病因素之一。牙龈卟啉單胞菌定植于人類食管上皮細胞,引起食管癌化療耐受,并與食管癌較差預後顯著相關。
6
有上消化道症狀
如惡心、嘔吐、 反酸、腹脹、胸疼等的人群。
食管腺癌與胃食管反流密切相關,尤其是當胃食管反流持續時間長、症狀嚴重時。胃食管反流伴肥胖會進一步增加患食管腺癌的風險。
圖片來源:《科普中國 · 腫瘤防控科普叢書:全面説食管癌》
7
既往有食管癌癌前病變或疾病
如食管鱗狀上皮異型增生、食管上皮内瘤變等的人群。
8
本人有頭頸部腫瘤病史
身體出現這些變化
可能是食管癌預警
食管通過緩慢并有滞留感或哽咽感
食管癌患者常有食管口變小,食物下咽困難并有停留的自我感覺。這些症狀只出現在下咽食物時,進食之後即行消失,且與食物的性質沒有關系,甚至在飲水時也有相同的感覺。
食管内有異物感
食管癌患者會感覺到食管像有異物一樣,感覺食物黏附在了食管上,或者疑為誤将異物吞下而存留在食管内,有類似米粒或者蔬菜碎片貼附在食管上,吞咽不下,既無疼痛也與進食無關,即使不作吞咽動作,也仍有異物存在的感覺。異物感的部位多與食道癌的病變位置相吻合。
進行性吞咽困難
食道癌最明顯的症狀是在吞咽的時候,會出現哽噎的感覺。随着病情的發展,症狀會越來越明顯。常表現為局部小範圍食管黏膜充血、腫脹、糜爛、表淺層潰瘍和小斑塊病變,當食物通過時,就會出現吞咽不适或吞咽不順的感覺。如病情再進一步發展,就會出現哽噎感,多半是在吞服類似烙餅、幹馍或其他不易徹底嚼碎的食物時,才能出現。自然病程由不能下咽固體食物,發展至液體食物也不能下咽。
胸骨後疼痛
這種表現在早期食道癌患者中比較多見。常在咽下食物時,胸骨後有輕微疼痛,并能感覺到疼痛的部位。疼痛的性質可為燒灼樣痛、針刺樣痛、牽拉摩擦樣痛。
疼痛的輕重與食物的性質有關,吞咽粗糙、熱食或有刺激性的食物時,疼痛比較重;吞服流質、温熱的食物時,疼痛比較輕。咽食物時疼痛,進食後又有所減輕甚至消失。這種症狀大多可用藥物治療,暫時獲得緩解。但數日或數月後,病情又會復發,且反復出現,存在較長時間。
圖片來源:《科普中國 · 腫瘤防控科普叢書:全面説食管癌》
聲音嘶啞
迷走神經發出的喉返神經分布于喉部的肌肉,參與支配正常發聲。任何原因引起的喉返神經損傷都可以引起聲音嘶啞。一旦發現聲音嘶啞,一定要到醫院就診,明确嘶啞的原因。
食管癌病變本身以及轉移到淋巴結都可以直接侵犯或者壓迫喉返神經,引起聲音嘶啞。所以,出現了聲音嘶啞,要考慮到食管癌的可能,并完善相關檢查,發現可能的病變。
消化道症狀
有消化系統症狀的人群更容易患食道癌,如胃食管反流、黑便、嘔血等。這是因為不良症狀長期刺激食道,會導致食道細胞在增殖過程中受到致癌物質的影響而發生癌變,因此有消化道症狀的人,其發病風險會比一般人高。
食管癌患者
康復期注意事項
合理膳食,适當運動
适當多攝取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限制精制糖的攝取,一句話總結就是遵循" 高優質蛋白、中等比例脂肪和低糖、高膳食纖維 "的飲食模式。
圖片來源:《科普中國 · 腫瘤防控科普叢書:全面説食管癌》
不吃變質發黴的食物,不吃不易消化或過黏的食物,如粽子、年糕、湯圓、粗纖維的蔬菜等,以免造成梗阻。
對于食管癌術後患者,适當運動可以降低血栓的發生風險(術後久卧不動,容易發生血栓);可以促進胃腸功能,改善食欲;積極進行功能鍛煉,可将手術造成的損傷降到最低;适量運動可改善睡眠,恢復體力,等等。
運動時需要選擇适宜的運動項目、運動強度和運動時間,盡量以緩和的運動為主。
戒煙戒酒、平衡心理
一方面,大部分人知悉自己患癌後,都會有較強的心理波動,嚴重者甚至會出現 " 應激性休克 "。而後,患者都會處于一種混亂的心理狀态,長此以往,機體免疫功能以及神經、内分泌系統都會受到影響,内環境等也難以穩定。這些,反過來加劇了轉移復發的可能性。因此,努力幫助患者消解恐癌情結,就顯得十分重要。
另一方面,盡管性格能否致癌,或癌症患者有無明确的性格傾向,還存在争議,但是性格差異确實與癌症的轉移及復發有一定的關系。可通過鼓勵患者積極參與相關社團活動,在不斷與癌友的交往中,逐步加以改變或優化性格。而作為首要的一環,需善意地告訴患者的性格之優劣,并幫助他們分析和優化性格。
圖片來源:《科普中國 · 腫瘤防控科普叢書:全面説食管癌》
注意勞逸結合、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
定期體檢,及時復查
定期復查是每一位食管癌出院患者的必修課程。以術後患者為例,一般術後 1 個月、 3 個月和 6 個月需在門診對患者進行評估。此後,每 6 個月進行 1 次復查,持續 5 年。如果在 5 年内未發現疾病進展,則此後每年進行 1 次復查。
一般而言,腫瘤患者接受治療後,2~3 年是復發轉移的高發期, 4~5 年内未見轉移復發,或與腫瘤相關的生物學指征已相對平穩,後續再出現轉移復發的概率會大幅度下降,也預示着癌症的控制已大功初成。但很多患者也會因此而懈怠。事實上, 5 年後并非高枕無憂的完全健康期,最長的可在幾十年後出現復發。
從一定程度上説,腫瘤患者的随訪復查應當是終生的。這樣可以較及時發現腫瘤復發、轉移的迹象或出現其他腫瘤的可能,及時治療,會取得比較好的效果。
《全面説食管癌》
科普中國 · 腫瘤防控科普叢書
陳小兵 高社幹 主編
這是一本關于食管癌的深度科普,匯聚了國内多家醫院的編寫團隊和多位專家學者多年的心血,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述了食管癌的症狀、早篩和預防手段、診斷方法、治療和康復,同時多角度解讀解惑關于癌症的傳言等等,引導讀者關注健康、科學認識食管癌。
《科普中國 · 腫瘤防控科普叢書》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科普部指導,癌症基金會、中國抗癌協會組織編寫,包括《全面説肺癌》《全面説肝癌》《全面説胃癌》《全面説婦科腫瘤》《全面説腸癌》《全面説泌尿系統腫瘤》《全面説淋巴瘤》《全面説神經系統腫瘤》《全面説乳腺癌》。
策劃制作
來源丨圖書《科普中國 · 腫瘤防控科普叢書:全面説食管癌》
策劃|楊雅萍
責編|楊雅萍
點亮 " 在看 "
一起來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