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 多少教師被“低情商”自毀前程?,歡迎閲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頂思,作者:Lee,原文标題:《多少教師被 " 低情商 " 自毀前程?遭學生同事差評邊緣化》,頭圖來自:AI 生成
在許多人眼中,教師是全憑教學能力立足的職業,情商似乎無關緊要。但事實上,作為 " 與人打交道的工作 ",教師的情商往往比教學水平更能影響其職業生涯,尤其在國際學校這樣高度需要溝通與協作的職場環境。我作為多年一線教師,見過太多為人處世 " 腦子進水 " 的同事和上司,他們的智商和業務能力在線,而低情商行為卻難以與同事合作。尤其在與家長溝通時,老師 " 情商掉線 " 砸了自己飯碗同時影響學校口碑的 " 災難事件 " 屢見不鮮。關于職場情商的修煉,是教師的職業生涯必修課。
" 自戀 "" 迷之自信 " 的老師被辭退
我認識一位科學老師,學生稱其 " 老仙女 ",她對自己的教學風格充滿信心,覺得學生都最喜歡她。雖然人到中年但日常穿搭少不了 " 卡哇伊 " 發夾,當辦公室的花開了,她在花前自拍發朋友圈:" 對學生像養花,在我身上認證了。"
她熱衷将自己的喜好與教學結合。課上,她拿起試管舉到陽光下説:" 看溶液的顏色像不像我的口紅?" 課堂上講解酸鹼性用的比喻是:" 弱酸就像我今天這條粉裙子,温柔帶冷靜。" 學生們卻吐槽:" 老師成天胡亂比喻,少女心泛濫。" 工作中,在一次讨論教學方案時,她説:" 我的思路是最科學的,不可復制!" 一旦有人提出意見,她就翻白眼并甩下一句:" 你這樣教學,學生能學會才怪!" 弄得與會者下不來台。
無獨有偶,教師 Lily 被辭退也是其 " 自信 " 和 " 誠實 " 讓學部校長當眾下不來台。在學部召開的一次例會中,由于某班級班主任管理松散,導致家長不滿意。Lily 在會上直接提出 " 換我當這個班級的班主任肯定不會搞成這樣,要換就讓我來 "。沒想到的是,她卻很快收到被解雇的通知,并被 HR 暗示:" 家長和校長覺得你天馬行空不适合當老師 "。而她入職另一所學校後,在第一次和全班家長見面時,學部主任介紹 " 這位新老師之前非常熟悉公立教材并且有多年教學和考試經驗。" 而 Lily 卻説 " 糾正一下,我沒教過公立學校教材 "。家長們一片議論聲。也是在這次家長會後不久,她再次被突然辭退。
我認為,當眾表現出過度自信常常讓老師忽略最重要的東西——學生的感受。尤其當 " 獨角戲 " 式教學影響學生學習效果時,問題就不再是教師的個人風格,而是教育的失職。情商低不可怕,問題是低到讓學生摸不着重點,最終的結果也只能是 " 師生兩敗 "。
冷漠攻擊家長,打壓同事
某校國際部校長人送外号 " 黑洞 ",他的冷漠堪稱傳奇。一次,他和一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家長面談,上來就是一通毫無緩衝的指責:" 為什麼隐瞞你孩子的心理問題?入學時為什麼不提前説明?" 家長當場臉黑,情緒激動到幾乎拍桌子。幸好德育主任機智地找了個理由把他支開才緩和氣氛,得以繼續溝通。
還有一次,一位老師因家庭矛盾面臨離婚,找到這位 " 黑洞 " 校長傾訴,表示狀态不佳、希望暫時離職。" 黑洞 " 的回復堪稱 " 核打擊 ":" 我雖然沒離過婚,但我認為你恢復單身更好,這樣你就有更多時間專注工作!" 老師聽完目瞪口呆。
零度共情不僅是冷漠,更是一種深植于内心的自我中心主義。與這樣的 " 無心者 " 共事,最重要的是降低情感期待,溝通時務必具體明确,比如直接説事情而非泛泛求助;拿出 " 規則 " 説事,雖然無法讓他們瞬間 " 升温 ",但規則總能為冷場帶來一點微熱。
好為人師的 " 毒舌點評家 "
我認識一位數學老師老王,他的 " 點評雷達 " 覆蓋全方位,從教學設計到課堂表現,從同事着裝到學生生活,沒有什麼是他不能發表高見的。某次公開課後,一位年輕老師滿臉欣喜地分享課堂效果不錯,老王卻突然冷不丁地冒出一句:" 你的 PPT 順序混亂,學生可能記不住重點。" 随後直接切換到指導模式,滔滔不絕地開始一場教案設計講座,完全忽略年輕老師的尴尬和失落。原本的團隊交流氛圍,瞬間變成他的 " 獨角戲 "。
平時,老王的 " 點評特技 " 更是随時在線。一次,辦公室裏一位老師提到自己課堂上用了 AI 工具,興奮地想分享,老王卻打斷:" 那些花哨的東西一點不實用。" 弄得對方不知如何接話。有學生報名參加模拟聯合國比賽,他聽説後當眾評價:" 托福都沒考出來,參加比賽有什麼用?" 讓學生聽了無地自容。
這樣的 " 毒舌點評 " 往往讓人哭笑不得,但背後折射出一種深植的 " 好為人師 " 的情結——強烈的控制欲和優越感。他們總覺得自己的方法才是金科玉律,卻完全忽視了他人的感受與實際需求。" 好為人師 " 本身不是多大的過錯,問題在于只説不聽,只指揮不合作。真正的高明,不是通過 " 自説自話 " 來證明自己,而是懂得傾聽,讓每個人都能在交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與其滔滔不絕地輸出,不如學會 " 慎言 ":在未确定自己的建議真的有效時,保持沉默才是更優解。
學校裏的職場巨嬰 " 抱怨王 "
語文組的 " 抱怨王 " 陳老師是個行走的 " 負能量怪 "。每天一上班,她就開啓抱怨模式:" 領導又讓我組織學生活動,真是累得跟大廠 996!" 每次開會,她抱怨:" 這種會到底有什麼意義,沒事找事浪費時間!" 學生的測評沒做好,她抱怨:" 我從沒見過這麼差的學生,這個工作真沒什麼成就感!" 集團領導來檢查,她抱怨:" 這領導閒得沒事幹,自己不講課,還來管我們!" 剛開始只是幾句小抱怨,聊着聊着,整個辦公室的情緒都被拉低到谷底。
陳老師的心态,不僅體現在抱怨上,推卸責任也是她的拿手好戲。一次學生活動出現問題,明明是她沒準備好獎狀,卻甩鍋給學生,稱已經叮囑過他們很多次。期末考試時,她請同事幫忙打印試卷,同事一時忙碌忘記了,結果校長問起時,她立刻甩鍋給同事,一副事不關己的态度,令人心寒。
我認為,面對 " 抱怨王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給他們提供 " 土壤 "。負能量像病毒,傳播悄無聲息,卻會讓原本積極的工作氛圍變得壓抑。成年人應該明白,工作中屬于自己的責任必須主動承擔,抱怨和甩鍋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一個學校若被情緒化和負能量裹挾,最終只會陷入 " 互相拖累 " 的惡性循環。職場不哄巨嬰成長,只歡迎那些既能承擔責任又能傳遞正能量的成年人。畢竟,情緒是無形的力量,能摧毀團隊,也能成就團隊。
結語
在國際學校這樣一個高度依賴溝通與協作的環境裏,情商與教學能力是 " 雙核驅動 ",而情商更是決定成敗的關鍵。情商低到讓課堂跑偏、同事疏遠、學生失望,最終只會讓你在 " 教書育人 " 的路上越走越窄。真正卓越的教育者,不是僅憑才華,而是用高情商打開共情的大門,與團隊同頻共振。畢竟,教育的意義從來不是獨自發光,而是點燃彼此,成就所有人。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頂思,作者: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