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屏下手機會和升降手機一樣消失嗎?,歡迎閲讀。
自三星 Note 系列開創大屏風潮以來,消費者對手機尺寸承受的阈值大大提升,當達到握持極限後,手機廠商開始衝刺屏占比。
三星 S6 Edge 讓曲面屏大放異彩;努比亞 Z9 通過 2.5D 弧面玻璃,拉長螢幕邊緣的顯示效果,營造正面無邊框顯示;夏普 AQUOS Crystal 和小米 MIX 則更加激進," 額頭 " 一去不復返。
* 三星 S6 Edge
當然,也有劉海、水滴這種在當時不太所能被消費者接受的異形屏。
為了将前置 " 掃地出門 ",廠商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vivo NEX 的攝像頭升降、OPPO 的機身升降、小米榮耀聯想的滑蓋,三星 A80 的翻轉攝像頭,甚至還有努比亞 Z20 這樣的雙屏手機,直接用後置取代前置。
* 小米 MIX3
它們雖然正面觀感出眾,但元器件的耐用性,不防水、變厚變重等弊端,也導致被廠商們抛棄。
彼時接棒的選手叫做 " 屏下攝像手機 ",OPPO、vivo、中興、小米、三星紛紛押寶預熱,華為、魅族積極跟進相關技術。
秀原型機的,搶首發量產的,正當大家以為屏下就是未來時,它卻像打入冷宮的妃子,一夜間變得不被大多數廠商待見。
屏下攝像手機為什麼混成這樣,要講清這件事,咱們得先從幾年前説起。
早在 2019 年 6 月,小米和 OPPO 就 " 不約而同 " 地公布了自家屏下攝像頭的方案,但由于是通過微博的方式曝光,畫質有限,并不能很好的分清前置攝像頭區網域的顯示效果。
到了 2020 年 2 月,vivo 發布了概念手機 Apex 2020,一些媒體有機會一睹屏下攝像頭的 " 真容 "。
不過根據實拍素材來看,角度一偏就能看到紗窗般的方框。
屏下了,但沒完全屏下,這也是屏下攝像最大的問題,顯示效果與成像質量難以兩全。
簡單來説,「屏下攝像」就是将前置隐藏,當需要取景成像時,原本負責隐藏的區網域變「透明」,從而獲得更高的進光量,而屏下攝像區網域也叫透光區。
透明螢幕乍一聽是黑科技,但原理其實很簡單。
就拿地鐵中的廣告貼紙為例,這種布滿細密打孔的廣告貼紙一面是純黑色,一面印有廣告圖案。
我們從車門外看,會透過貼紙(純黑色面)大概觀察到車内情況,而從車廂内看時,又能清楚地看到廣告圖案。
這種貼紙即是「單透貼」,它形象地還原了屏下攝像頭手機的工作原理。
我們都知道成像的關鍵因素之一是光,沒有光,就像廚子沒有食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為了保證最低限度的進光量,透光區的螢幕像素密度就要降低,這樣光線就可以通過像素之間的縫隙進入,雖然這并不能實質性的解決光線進入時的衰減問題,但至少能基本成像。
除透光區像素密度降低的方式以外,廠商們還會用上透明陽極、陰極材料,新的電路排布來獲取更高進光率。
而在早期技術不成熟的階段,這些都會影響螢幕的亮度、顏色及分辨率,進而導致透光區和周邊區格格不入,紗窗效應明顯。
此外,如果屏下方案采用柔性曲面屏,需要彎折,也就要用上 PI 基。而 PI 基材的透光性會比基板玻璃差。
世界上首款正式量產屏下前置的手機中興 Axon20,采用的正是直屏方案。
* 中興 Axon20
盡管 " 世界首個 " 稱号響當當,但消費者并未一片叫好。
其原因在于,2198 元起售價的中興 Axon20,做工質感遠談不上旗艦,較寬的邊框導致即使隐藏前置,屏占比也不出眾,它甚至還是單揚聲器。
更重要的是,中興 Axon20 的屏下區網域分辨率僅為 720P,并沒有和之前 vivo 的展示機拉開質的差距。
屏下了,但沒完全屏下。
到了 2021 年,更新款中興 Axon30 5G 争了口氣,螢幕不僅擁有 10bit 色深、100% P3 色網域、DC 調光等主流特性,屏下區網域更是日用不易察覺。
* 中興 Axon30 5G
按理講這會該有些熱度,但屏下技術預熱近兩年半的小米跳了出來,MIX4 蓄勢待發,宣傳上風頭無兩。
雖然這是小米首次量產屏下攝像的手機,但小米表示屏下技術在自己手裏已經迭代三次了。
第一代螢幕相機技術之前同行技術區别不多,所以沒量產。
第二代雖然通過犧牲部分顯示像素使透光性提升,改善了亮度、色網域等問題,但 PPI 下降,顆粒感明顯,還是不滿意。
直到第三代,通過全新的像素排列方式,讓屏下相機區網域實現全分辨率的顯示效果,這才和大家見面。
* 小米 MIX4
而這第三代技術中提及的 " 新的像素排列方式 ",和同時期中興 Axon30 5G、OPPO Prototype 的方案原理類似。
前面提到,廠商們主要通過減少螢幕像素數量以提高透光率,這個方法簡單粗暴,但屏下區網域隐藏性欠缺。
既然減少像素數量會影響顯示效果,廠商們索性減少每個子像素的體積,像素總量保持原有不變,這樣像素間的空隙增大了,透光率有了,同時分辨率還不會有之前那樣的明顯遞減效應。
诶,想出這個法子的人真是個小機靈鬼。
當然,小像素和大像素還是有本質區别的,于是廠商加入獨立驅動芯片,驅動這些特殊 " 小像素 " 達到和正常像素接近的顯示效果。
所以這些屏下手機,實際上由一塊常規螢幕和一塊屏下螢幕組成。
通過顯微圖可以看到,中興 Axon 30 屏下版采用的是小 delta 排列+delta 排列≈ 0.67 RGB 排列,實際像素密度上只有标準 RGB 的三分之二。
OPPO 沒量產的機型采用的是小黃鴨排列,這種排列其實是 delta 排列衍生出來的,京東方的方案,整體占了≈ 0.71 RGB 排列,比 delta 排列強。
小米 MIX4 采用的是珍珠排列 + 改變的小珍珠排列,成像≈ 0.8 RGB 排列。
MIX4 的顯示效果更細膩不假,但不會優秀太多,因為這三兄弟都是 1080P。
試想一下,如果屏下區網域做成 2K,像素密度提高,那透光率就會降低,而如果常規螢幕分辨率比屏下區網域分辨率高,就會導致兩塊螢幕顯示效果不匹配而產生割裂。
所以這是第三代技術目前仍未解決的缺點,螢幕只能上 1080P。
那問題就來了,一台起售價 4999 元的高端旗艦 MIX4,螢幕卻 " 比肩 " 千元機,這顯然不能令所有消費者滿意 ...
小米為屏下技術做了諸多努力,但產品整體存在妥協,這算不算顧此失彼了呢?
如果硬上高分辨會怎麼樣?三星,當了反面教材。
三星采用的是 " 低密度大像素 " 方案,顯示效果不是首要目标。
它的屏下區網域的紅、藍、綠子像素通過特殊的排列組合方式,被 " 打包 " 成一顆 " 巨型像素 ",而每個巨型像素之間的間隔非常大,從而提升螢幕透光率。
這個方案的好處是可以讓透光率達 40% 以上,小米第三代屏下方案也只有 15%。
更多的進光量理論上出成像會更好,但此時 Galaxy Z Fold3 的前置像素僅為 400 萬。
再加上折疊屏完全可以借助後攝自拍,三星也似乎沒有把優化重心放在這顆前置上,所以盡管它進光量牛 B,但成像素質低,實戰一弱雞。
而且,三星折疊屏分辨率高是不争的事實,高分辨率和屏下區網域的 " 低分辨率 " 結合,那結果可想而知。
總結,三星折疊屏的屏下就如同它的鉸鏈折痕——放飛自我。
其實,即便三星能夠把這 40% 的進光量發揮完美,想要做到普通手機的成像質量,也是屏下技術現階段難以逾越的大山。
要想基本成像,只依賴進光量是不夠的,因為屏下區網域的多個像素會将光線抽成無數道網格,進而造成衍射現象,自拍就會有一層 " 光暈 " 和 " 霧化感 ",逆光更嚴重。
以中興為例,中興 Axon20 除常規霧化、炫光外,畫面塗抹感還比較嚴重,攝像頭像抹了油。
中興 Axon30 有了一定提升,但涉及到高亮物體時,會有明顯光斑,人物皮膚、物體紋理等細節方面也有待進步。
到了中興第三代屏下技術,提升的地方有包括但不限于藍鑽排列、獨立像素驅動、分布式透明走線、前攝靈透算法 3.0 等。
對了,紅魔 8Pro 用前置錄像時,也無法設定 1080P 60 規格。
* 紅魔 8Pro
這些屏下手機的前置表現,可能還不如十年前的 iPhone 5S。
可以這麼説,現階段所有屏下攝像手機僅僅屬于能看,而非好看。
顯示效果和成像質量無法兩全的屏下攝像手機,就像觀影尺寸和手感無法同時兼顧的小屏手機一樣,十分偏科,叫好的人很多,但真正買的很少。
不過話説回來,盡管痛點存在,但我依舊很看好屏下技術手機。
于私,我就是發自内心的喜歡一塊完整的螢幕,我就是不喜歡看電影時多出的小黑點或劉海。
* 圖源網絡
以前我還有升降手機選擇,但現在除了屏下,也找不到第二個替代了,而且屏下做的好還可以規避升降更厚更重的弊端,所以我不希望它變得小眾。
于公,我們之前提到的中興、小米、OPPO 等,其屏下攝像技術大多來自于國内的維信諾、華星光電、京東方等螢幕供應商所提供的解決方案。
可以説在屏下攝像技術這塊,我們國產廠商是走在傳統螢幕巨頭三星、LG 前面的,這是好事。
畢竟,誰也不希望哪天螢幕變得像華為麒麟芯或者長江存儲一樣,被人想制裁就制裁,他有你有不如我有。
屏下攝像技術的領先,其實只是國產螢幕商們努力多年的一小部抽成果,也是我們希望借此和大家以小見大的地方。
你可能不知道的是,目前我們國產 LCD 螢幕已拿下全球超過 67% 的市場份額,即便是面向高端市場的 OLED 螢幕,也奪得了 30% 以上的市場份額。
而作為第四代顯示技術的 miniLED,也成為國内螢幕商們大力押寶、高投入研發方向的重要布局。
總的就是,國產螢幕商們 " 三十年河西 " 的局面正在打開。
雖説成熟的產品本身就要經歷一段不成熟的時期,但正因為有了這些内卷的、努力的、昂揚激進的國產螢幕廠商們,我才相信,完美的真全面屏手機,會是我們第一個用上。
編輯:輝仔
屏下還有機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