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破解難題的6個錦囊:源自2000多例咨詢,毫無保留地分享給你(長文預警),歡迎閲讀。
以下文章來源于安曉輝生涯 ,作者安曉輝
我們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許多事情,會成為難解的問題,往往不是因為這些事情本身有多難,而是因為我們一時之間找不到應對的策略。
一旦我們找到合适的策略,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接下來就和你分享我在做咨詢時常用的六種破題策略:
變換周期
變換空間
換位思考
增加維度
拔高層級
改釋
每一種策略都是利器,最後一種效果超好用起來又超便捷。
1
變換周期
2021 年底我準備啓動新服務——職場研習社,我的願景是——幫助 1000 個會員更好地發展自己。但對我來講,招募 1000 個會員是極大的挑戰,我思來想去,也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到。後來我想到時間周期這個點,心頭豁然開朗:現在招不到 1000 個會員,那 5 年後呢,10 年後呢?這樣一想,我就覺得這件事情是可以做的。
我有位咨詢客户,從事軟體開發工作,2021 年時從老家的三線城市跑到深圳找工作,幾家心儀的公司都拒絕了他,他感到心灰意冷,對是否要繼續找軟體開發工作產生了懷疑。與此同時,遠在老家的愛人和孩子,也讓他感到巨大的經濟壓力,為了緩解壓力,他產生了一個想法——立刻找一份送外賣的工作,但内心又覺得不該如此。于是,他就面臨了一個選擇難題:是送外賣還是繼續找軟體開發工作。
遺憾的是,他當時在經濟重壓之下選擇了去送外賣。到他 2023 年 5 月份找我咨詢時,已經送了兩年外賣。
實際上,如果他在 2021 年面臨困境時,能拉長時間周期看一下決策對自己的影響,就可能會做出不同的選擇。比如他可以問問自己,選擇送外賣的工作來緩解當下的經濟壓力,一年後會怎樣?五年後會怎樣?十年後又會怎樣?也許這樣一問,就能明白,能夠解決他燃眉之急的送外賣工作,會在五年後為他帶來更大的麻煩,而當前的經濟壓力,放到五年周期來看,其實算不得什麼。
很多事情都是如此,當下看是絕大的難題,但只要你拉長周期,将事情放在三年、五年、十年的時間尺度上來看,就會發現——那也沒什麼了不起的。所以,遇到難題,不妨問問自己,一年後、三年後、五年後、十年後的自己會如何看待這個難題。這樣,你就可能跳出當下的局限,做出更有長遠價值的決策。
2
變換空間
有位咨詢客户 H,畢業後回老家,在家裏的公司幹了兩年。2023 年初,家裏的公司倒閉,H 出來找工作,找來找去都找不到收入滿意的機會。于是,H 找我咨詢,想通過咨詢找到月薪一萬以上的工作方向。
我讓 H 在招聘平台上檢索當地的工作機會,看看有哪些工作月薪可以超過一萬。他告訴我,除了學校以及兩家壟斷國企,别的沒什麼機會。同時他又補充説,他現在進不了學校,也進不了國企,因為學歷一般也沒什麼相關經驗。然後,又問我,有什麼别的機會可以推薦。
後來深入了解後,發現 H 是因為有多位在一線城市工作的同學收入都已經過萬,覺得自己如果找不到月薪過萬的工作就會顯得很失敗。于是我就從城市入手,和他分析不同城市收入的差異,和他一起探讨了收入、購買力、生活幸福度等話題。最終,他決定看看離他老家較近的武漢有沒有适合自己的工作機會。
2018 年,我幫一個朋友的公司招了一位技術經理 M。M 和妻子兩人大學畢業後留在北京工作,打算在北京安家。但十多年後,發現仍然難以靠積分落户,并且積分要求越來越高、落户比例越來越小。同時,他們的兒子要上小學了,如何保障兒子享受到好的教育,成了大難題。
後來 M 和妻子找到的辦法就是——回到西安,托關系讓孩子進入高新一小,享受頂尖的教育。
H 和 M 遇到的難題,都是通過換城市解決的。這是我們遇到難解的問題時可以考慮的另一個方向——變換空間。一個難題,在北京無法解決,在西安可能就不是問題;一個難題,在小縣城無法解決,跑到省會就可能解決;一個難題,在城東無法解決,換到城西就可能解決……所以,遇到難題,不妨想一想,變換一下空間會怎麼樣。
3
換位思考
6 月 28 号,媳婦跟我説,感覺最近笑笑(我女兒,初一)不大正常,晚上回家,左晃右晃遲遲不開始學習,有時候做完了作業明明還有時間,也不着急復習,就磨磨蹭蹭玩自己的各種小玩意兒。我説你站在一個十三歲小孩的位置上想想就明白了,想玩才是正常的,那些抓緊一切時間學習的小孩,才是反常的。
媳婦説,自己上小學就是抓緊一切時間學習。我説我初中住校,晚上 10 點下自習後還和同學在宿舍偷摸下象棋呢。
有時候,我們所謂的問題,其實根本不是問題,而是因為我們站錯了位置,從錯誤的位置看事情,眼睛蒙了所在位置的慣性思維形成的濾鏡,把正常的情況看成了 " 問題 "。這種情況,換位思考一下,問題就沒了。
2020 年 4 月份,我開辦了第 1 期 " 開啓副業訓練營 ",5 月份開了第 2 期,6 月份開了第 3 期。結果是一期比一期人少,我就很頭疼,一直在琢磨怎麼招募學員。但一直沒有找到切實可行的辦法,最後,只好在第 3 期訓練營結束後,放棄了副業訓練營。
復盤時,我發現,開啓副業訓練營在設計上是以我為中心的:我擅長職業規劃,所以副業訓練營也主要講副業規劃,教給學員一套方法,讓學員用這套方法自行努力找到自己的副業。這種設計屬于 " 授之以漁 ",邏輯上很完美,但實際上,學員不想要什麼規劃副業的方法,學員想要的就是你告訴我哪個項目能在業餘時間快速賺錢。所以很多意向客户,得知訓練營不帶做具體項目後,就失去了興趣。
我在開啓副業訓練營上所犯的錯誤,就是以自我為中心,沒有考慮客户的需要。如果我變換下身份,站在客户的位置上想一想,就會改變課程設計,圍繞客户的需要以項目打法為核心來重構課程。那樣的話,招生難度就會下降很多。
當我們遇到與多方利益幹系人相關的難題時,不妨換位思考一下,扮演每位幹系人,站在他的角度看看問題到底是什麼、在哪裏、如何解。也許,一次簡單的換位思考,就能找到解題突破口。
4
增加維度
從事職業咨詢工作以來,經常收到類似下面這樣的問題:
為什麼我技術明明很好,領導卻不讓我當技術經理?
為什麼那些抖課内容邏輯都不自洽,銷量卻比我的課程好得多?
我維系的大客户都認可我的服務,為什麼我的客户還是越來越少?
提出這樣問題的客户,多半在某項能力上水平不錯,比如編程能力強代碼質量高、課程設計水平高課程邏輯好幹貨多、服務貼心精益求精。但另一面,他們往往只專注自己擅長的東西,看不上或者忽略其它維度的能力(資源),比如只抓技術不管溝通、管理,比如只重課程開發不懂直播銷講,比如習慣一對一服務排斥銷售拓展客户。
職場發展,往往不是單項能力、單個指标、單一維度的比賽,它是多維度的競争。失意的業務能手一定要意識到,你只有業務能力不行,還要有營銷能力,可以充分展示自己,還要有溝通能力,懂别人也讓别人願意來理解你,還要有管理能力,管好自己帶好團隊……
所以,當我們遇到發展瓶頸時,一定要試着回答這些問題:
做好這件事,需要哪些能力?
勝任更高職位,需要哪些能力?
領導覺得,這個位置上的人應該具備哪些能力?
這些問題,能幫助我們避免管窺蠡測,從更多維度更為全面地看待問題,找到破局點。
5
拔高層級
《白鹿原》中有一個角色叫黑娃,他是職業割麥人,踏着麥子成熟的節奏,用雙手和鐮刀收割麥子。黑娃提高收入的辦法有兩種,一種是起早貪黑投入更多時間來割麥子,另一種是提高割麥的效率在部門時間内割更多麥子。第一種辦法,受制于黑娃每天的可用時間和麥子的成熟周期。第二種辦法受制于人手工勞作的極限,用再快的鐮刀再好的姿勢,一天也割不下十畝麥子。
一個基層員工選擇了賺取加班費來增加收入,每天拼命加班,天天幹到晚上 11 點,這樣每天可以拿 5 個小時加班費共計 150 元,一個月加班 20 天,一共可以拿到 3000 塊加班費。然後呢,就到頂了,很難再拿到更多了——因為他沒有更多的時間可以投入了。
一個高考志願填報師,每年核心的工作時間就是填報志願前三天,他想要多接客户多賺錢,要麼不眠不休,要麼提高熟悉學校招生信息、篩選學校的效率,但不管怎麼做,都很難在三天時間裏服務超過 15 個客户。
這幾個例子中的主角,有着相似的訴求——提高收入。同時他們也面臨類似的問題——沒辦法通過源源不斷地投入資源來持續提高收入。
要解決他們的問題,就不能站在資源投入的層面分析,而是要站到更高的層面——方法論層——來思考。
手工割麥子,投入時間再多收入也無法大幅提升,那放棄手工割麥子,換用機械割麥子呢?
靠加班費提高收入有瓶頸,那學習更復雜的技能獲取更高的月薪呢?創業呢?
自己拼命投入時間拼命提升篩選信息的效率無法服務更多高考生,那雇幾個人做信息匹配和篩選,自己只做關鍵決策呢?
你細想一下就會發現,我們把思考問題的層面從資源層拔高到方法論層,原來的問題和限制就消失了,收入就可以大幅躍升。我這樣的設想,遵循的是 " 資源 - 方法論 - 目标 " 這個高效能塔(層級系統)。
類似這樣的層級系統,還有學習金字塔、NLP 邏輯層次、馬斯洛需求層次、霍金森能量層級等。
當我們熟練掌握了常見的層級系統,遇到問題時,就能夠分辨出當前問題可以放在哪個層級系統中解釋,就能夠意識到自己可以試着拔高層級來看待問題尋找解決方案。很可能,我們躍遷到更高層級,問題就消失了(或者變得不再重要),辦法就出現了。
6
改釋
孩子初一下學期期末考了班級第 6 名,媽媽覺得相比上學期期末考試的第 3 名退步了,進而認為孩子思想滑坡,後續可能演變到不及格、将來考不上大學,于是媽媽覺得這是個天大的問題,必須要狠抓孩子思想工作,同時要盯死孩子,不讓孩子有一絲松懈。
在媽媽這裏," 孩子考試成績班級第 6 名 " 這件事之所以成為問題,就是因為媽媽給這件事附加了一個恐怖化的解釋。
這種現象,在工作、學習、人際、健康等各個方面都存在。就是説,很多事情之所以成為問題,是因為我們給了它有問題的解釋。
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換一種解釋看待事情,可能解釋一換,問題就消失了,或者變成了可以接受的小問題,我們就可以圍繞這件事情產生完全不一樣的互動,最終產生不一樣的感受和行為。這就是改釋(reframing)
改釋也常被稱為換框,即把事情放在一個不同的框架中去闡釋。你覺得一件事情是個問題時,往往是因為你用于解釋事情的框架有問題,當你找到一個新的框架,重新解釋問題,你就可能找到解決方案,解決問題(也可能問題在新框架下已不再是問題)。
前面介紹的變換周期、變換空間,是兩種典型的改釋框架——時間框架和空間框架。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典型的框架,如名字、需求、價值、解決取向等。下面我們逐一簡要介紹下。
(1)名字
有時候我們習慣用診斷類術語來描述事情和人。診斷類術語通常會讓事情復雜化、嚴重化,讓人覺得這是一個大問題。解決的辦法就是——給問題起一個不同的名字。
一位媽媽習慣要求孩子和丈夫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情,孩子和丈夫的想法與自己不一致,就會反駁、説服,強迫他們改變想法,這種情況,如果你用 " 控制型人格障礙 " 來描述這位媽媽,你一聽就覺得這是一個較為嚴重的問題,但如果我説,這位媽媽喜歡和家裏人 " 唱反調 ",總是倡議一些大家不想做的事情,那你聽了就不會覺得這有多麼嚴重,不會認為這是一種病,就會輕松許多。
換名字并非只是想讓人輕松,實際上,名字改變後,我們與事情和人的互動方式也會改變,應對策略也會改變,不同的互動方式和應對策略,會帶來不同的結果。設想一下,你有一個孩子。當你説孩子有多動症時,你可能會帶他看醫生。當你説孩子很活潑專注時間較短時,你可能會根據他這種特性給他安排活動。這兩種不同的做法,會對孩子以及你們的家庭產生迥然不同的影響。
當你覺得一件事、一個人是問題時,可以思考一下——是不是我用了一個不恰當的名字來描述這件事這個人?
(2)需求
還有些事情,因為我們使用了表達障礙、麻煩、不滿、困難之類的詞匯來描述,就變成了問題。此時我們采用的是問題框架,改用需求框架,結果就可能迅速改觀。比如你提交工作周報後,被老板指出了三處錯誤,你可能會用 " 我不想被老板指責 " 來描述這件事,于是 " 老板指責你 " 就成了一個待解決的問題,充滿消極意味,但如果你換成需求框架,發現自己的需求—— " 我想獲得老板稱贊 ",進而用 " 我如何獲得老板稱贊 " 來描述這件事,人就會變得積極起來,問題就會消失。
使用需求框架進行改釋的關鍵是——轉換焦點,從關注問題轉向關注問題背後未被滿足的需求是什麼,想實現的目标是什麼,然後圍繞目标重構你的描述。下面是幾個可以運用需求框架來改釋的例子,你可以練習一下。
我和同事總是處不好關系。
我最近狀态總是不好。
下屬總是瞞報問題。
孩子總是撒謊。
(3)價值
當我們做一件事情,沒有得到預期結果或者遭遇失敗時,很容易因此而產生消極情緒,否定自己,喪失自信,停下前進的腳步。比如一個人面試心儀的公司,沒能拿到 Offer,就可能會覺得自己失敗了,非常沮喪,進而懷疑再也找不到好的工作了。此時,這個人就是在用失敗框架解釋事情。與失敗框架相對的,還有一個價值框架——即這件事可以為我帶來哪些經驗和價值。
當我們采用價值框架時,情緒就會從消極轉為積極,注意力就會從失敗轉向新的目标。比如,當你用 " 我這次面試又被拒絕了 " 來描述一次面試時,容易覺得自己不好,前途一片黯淡,但你用 " 雖然這次面試被拒絕了,但我意識到 A、B、C 這幾點可以改進,我接下來應該…… " 來描述這次面試時,你就會覺得,當前的面試失敗為你帶來了價值,可以幫助你在後面做得更好,增加你後續的成功幾率。
使用價值框架進行改釋的關鍵是——結合自己的需求,從流程、要素等角度出發拆分事情,尋找能幫助實現需求的點。所以價值框架,通常和需求框架有關聯。以下是幾個可以運用價值框架改釋的例子,你可以練習一下。
我和同事的這次合夥創業失敗了。
我這次真不應該選擇離開國企,太蠢了。
談了兩年的女朋友和我分手了。
我這次晉升答辯搞砸了。
(4)解決取向
遇到問題時,有兩種典型的解決取向:解決問題和與問題共存。我們通常習慣于解決問題,如果不能解決問題,就寝食難安,就覺得自己失敗。實際上,問題并非都要解決,我們也可以改變解決取向,從 " 一定要解決問題 " 變為 " 與問題共存 ",即我們承認問題在那裏,一時半會消除不掉,只能想辦法接納與它共存的狀态。
2002 年第 74 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美麗心靈》,講述了數學家約翰 · 納什的故事。約翰 · 納什念研究生時發表博弈理論,開始享有國際聲譽,但突如其來的精神分裂症,讓納什的學術道路發生巨變,面臨中斷的危險。面對這個曾經擊毀了許多人的挑戰,納什在妻子艾麗西亞的幫助下,經過十幾年的不懈努力,做到了能夠與精神分裂症共存,并且一如既往地堅持工作,于 1994 年獲得諾貝爾獎。
這部電影中的主角約翰 · 納什,剛患上 " 精神分裂症 " 時,試圖解決,沒能成功,後來改變解決取向,與 " 精神分裂症 " 共存,生活秩序得以重建。
我個人也有通過 " 改變解決取向 " 改變與問題互動模式的經歷。
2017 年 12 月,我早起後暈厥,然後經過半年多的各種檢查,發現了頸動脈粥樣硬化、心髒卵圓孔未閉、血脂高等各種問題。一開始時我不能接受這些問題,無法想象後面幾十年要持續吃藥還要時時擔心可能不期而至的暈厥或卒中。但半年過去,到 2018 年 6 月份,我慢慢接受了事實,改變了解決取向,不再試圖消除這些問題,而是開始思考 " 如何在這些問題存在的情況下保持健康 "。于是在咨詢醫生後,我開始調整飲食,并開始慢跑,鍛煉身體。現在,5 年過去了,盡管病症還在,但我已經很少為它們擔憂了,我覺得就算它們在,我也可以過好自己的生活。
我們工作和生活中的很多問題,急于改變時,會因為效果不好或改變不了而受挫、沮喪、自我放逐,但當我們改變解決取向,開始将問題當作一種長期與我們共存的背景,思考如何在它存在的情況繼續開展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狀況就會發生改變,感受也會随之改變。
✧✧✧
好了,以上,我們介紹了 6 種 " 解決 " 難題的策略,變換周期、變換空間、換位思考、增加維度、拔高層次和改釋。這些策略的底層邏輯是類似的——被問題框死時是難以解決問題的,引入變量改變思考角度才能更好應對問題。希望這 6 種策略和一個邏輯,能幫助你更好地應對工作、家庭、學習、健康、社交等各方面的難題,能幫助你更好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