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教育经验:破解难题的6个锦囊:源自2000多例咨询,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你(长文预警),欢迎阅读。
以下文章来源于安晓辉生涯 ,作者安晓辉
我们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许多事情,会成为难解的问题,往往不是因为这些事情本身有多难,而是因为我们一时之间找不到应对的策略。
一旦我们找到合适的策略,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接下来就和你分享我在做咨询时常用的六种破题策略:
变换周期
变换空间
换位思考
增加维度
拔高层级
改释
每一种策略都是利器,最后一种效果超好用起来又超便捷。
1
变换周期
2021 年底我准备启动新服务——职场研习社,我的愿景是——帮助 1000 个会员更好地发展自己。但对我来讲,招募 1000 个会员是极大的挑战,我思来想去,也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到。后来我想到时间周期这个点,心头豁然开朗:现在招不到 1000 个会员,那 5 年后呢,10 年后呢?这样一想,我就觉得这件事情是可以做的。
我有位咨询客户,从事軟體开发工作,2021 年时从老家的三线城市跑到深圳找工作,几家心仪的公司都拒绝了他,他感到心灰意冷,对是否要继续找軟體开发工作产生了怀疑。与此同时,远在老家的爱人和孩子,也让他感到巨大的经济压力,为了缓解压力,他产生了一个想法——立刻找一份送外卖的工作,但内心又觉得不该如此。于是,他就面临了一个选择难题:是送外卖还是继续找軟體开发工作。
遗憾的是,他当时在经济重压之下选择了去送外卖。到他 2023 年 5 月份找我咨询时,已经送了两年外卖。
实际上,如果他在 2021 年面临困境时,能拉长时间周期看一下决策对自己的影响,就可能会做出不同的选择。比如他可以问问自己,选择送外卖的工作来缓解当下的经济压力,一年后会怎样?五年后会怎样?十年后又会怎样?也许这样一问,就能明白,能够解决他燃眉之急的送外卖工作,会在五年后为他带来更大的麻烦,而当前的经济压力,放到五年周期来看,其实算不得什么。
很多事情都是如此,当下看是绝大的难题,但只要你拉长周期,将事情放在三年、五年、十年的时间尺度上来看,就会发现——那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所以,遇到难题,不妨问问自己,一年后、三年后、五年后、十年后的自己会如何看待这个难题。这样,你就可能跳出当下的局限,做出更有长远价值的决策。
2
变换空间
有位咨询客户 H,毕业后回老家,在家里的公司干了两年。2023 年初,家里的公司倒闭,H 出来找工作,找来找去都找不到收入满意的机会。于是,H 找我咨询,想通过咨询找到月薪一万以上的工作方向。
我让 H 在招聘平台上检索当地的工作机会,看看有哪些工作月薪可以超过一万。他告诉我,除了学校以及两家垄断国企,别的没什么机会。同时他又补充说,他现在进不了学校,也进不了国企,因为学历一般也没什么相关经验。然后,又问我,有什么别的机会可以推荐。
后来深入了解后,发现 H 是因为有多位在一线城市工作的同学收入都已经过万,觉得自己如果找不到月薪过万的工作就会显得很失败。于是我就从城市入手,和他分析不同城市收入的差异,和他一起探讨了收入、购买力、生活幸福度等话题。最终,他决定看看离他老家较近的武汉有没有适合自己的工作机会。
2018 年,我帮一个朋友的公司招了一位技术经理 M。M 和妻子两人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打算在北京安家。但十多年后,发现仍然难以靠积分落户,并且积分要求越来越高、落户比例越来越小。同时,他们的儿子要上小学了,如何保障儿子享受到好的教育,成了大难题。
后来 M 和妻子找到的办法就是——回到西安,托关系让孩子进入高新一小,享受顶尖的教育。
H 和 M 遇到的难题,都是通过换城市解决的。这是我们遇到难解的问题时可以考虑的另一个方向——变换空间。一个难题,在北京无法解决,在西安可能就不是问题;一个难题,在小县城无法解决,跑到省会就可能解决;一个难题,在城东无法解决,换到城西就可能解决……所以,遇到难题,不妨想一想,变换一下空间会怎么样。
3
换位思考
6 月 28 号,媳妇跟我说,感觉最近笑笑(我女儿,初一)不大正常,晚上回家,左晃右晃迟迟不开始学习,有时候做完了作业明明还有时间,也不着急复习,就磨磨蹭蹭玩自己的各种小玩意儿。我说你站在一个十三岁小孩的位置上想想就明白了,想玩才是正常的,那些抓紧一切时间学习的小孩,才是反常的。
媳妇说,自己上小学就是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我说我初中住校,晚上 10 点下自习后还和同学在宿舍偷摸下象棋呢。
有时候,我们所谓的问题,其实根本不是问题,而是因为我们站错了位置,从错误的位置看事情,眼睛蒙了所在位置的惯性思维形成的滤镜,把正常的情况看成了 " 问题 "。这种情况,换位思考一下,问题就没了。
2020 年 4 月份,我开办了第 1 期 " 开启副业训练营 ",5 月份开了第 2 期,6 月份开了第 3 期。结果是一期比一期人少,我就很头疼,一直在琢磨怎么招募学员。但一直没有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最后,只好在第 3 期训练营结束后,放弃了副业训练营。
复盘时,我发现,开启副业训练营在设计上是以我为中心的:我擅长职业规划,所以副业训练营也主要讲副业规划,教给学员一套方法,让学员用这套方法自行努力找到自己的副业。这种设计属于 " 授之以渔 ",逻辑上很完美,但实际上,学员不想要什么规划副业的方法,学员想要的就是你告诉我哪个项目能在业余时间快速赚钱。所以很多意向客户,得知训练营不带做具体项目后,就失去了兴趣。
我在开启副业训练营上所犯的错误,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没有考虑客户的需要。如果我变换下身份,站在客户的位置上想一想,就会改变课程设计,围绕客户的需要以项目打法为核心来重构课程。那样的话,招生难度就会下降很多。
当我们遇到与多方利益干系人相关的难题时,不妨换位思考一下,扮演每位干系人,站在他的角度看看问题到底是什么、在哪里、如何解。也许,一次简单的换位思考,就能找到解题突破口。
4
增加维度
从事职业咨询工作以来,经常收到类似下面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我技术明明很好,领导却不让我当技术经理?
为什么那些抖课内容逻辑都不自洽,销量却比我的课程好得多?
我维系的大客户都认可我的服务,为什么我的客户还是越来越少?
提出这样问题的客户,多半在某项能力上水平不错,比如编程能力强代码质量高、课程设计水平高课程逻辑好干货多、服务贴心精益求精。但另一面,他们往往只专注自己擅长的东西,看不上或者忽略其它维度的能力(资源),比如只抓技术不管沟通、管理,比如只重课程开发不懂直播销讲,比如习惯一对一服务排斥销售拓展客户。
职场发展,往往不是单项能力、单个指标、单一维度的比赛,它是多维度的竞争。失意的业务能手一定要意识到,你只有业务能力不行,还要有营销能力,可以充分展示自己,还要有沟通能力,懂别人也让别人愿意来理解你,还要有管理能力,管好自己带好团队……
所以,当我们遇到发展瓶颈时,一定要试着回答这些问题:
做好这件事,需要哪些能力?
胜任更高职位,需要哪些能力?
领导觉得,这个位置上的人应该具备哪些能力?
这些问题,能帮助我们避免管窥蠡测,从更多维度更为全面地看待问题,找到破局点。
5
拔高层级
《白鹿原》中有一个角色叫黑娃,他是职业割麦人,踏着麦子成熟的节奏,用双手和镰刀收割麦子。黑娃提高收入的办法有两种,一种是起早贪黑投入更多时间来割麦子,另一种是提高割麦的效率在部門时间内割更多麦子。第一种办法,受制于黑娃每天的可用时间和麦子的成熟周期。第二种办法受制于人手工劳作的极限,用再快的镰刀再好的姿势,一天也割不下十亩麦子。
一个基层员工选择了赚取加班费来增加收入,每天拼命加班,天天干到晚上 11 点,这样每天可以拿 5 个小时加班费共计 150 元,一个月加班 20 天,一共可以拿到 3000 块加班费。然后呢,就到顶了,很难再拿到更多了——因为他没有更多的时间可以投入了。
一个高考志愿填报师,每年核心的工作时间就是填报志愿前三天,他想要多接客户多赚钱,要么不眠不休,要么提高熟悉学校招生信息、筛选学校的效率,但不管怎么做,都很难在三天时间里服务超过 15 个客户。
这几个例子中的主角,有着相似的诉求——提高收入。同时他们也面临类似的问题——没办法通过源源不断地投入资源来持续提高收入。
要解决他们的问题,就不能站在资源投入的层面分析,而是要站到更高的层面——方法论层——来思考。
手工割麦子,投入时间再多收入也无法大幅提升,那放弃手工割麦子,换用机械割麦子呢?
靠加班费提高收入有瓶颈,那学习更复杂的技能获取更高的月薪呢?创业呢?
自己拼命投入时间拼命提升筛选信息的效率无法服务更多高考生,那雇几个人做信息匹配和筛选,自己只做关键决策呢?
你细想一下就会发现,我们把思考问题的层面从资源层拔高到方法论层,原来的问题和限制就消失了,收入就可以大幅跃升。我这样的设想,遵循的是 " 资源 - 方法论 - 目标 " 这个高效能塔(层级系统)。
类似这样的层级系统,还有学习金字塔、NLP 逻辑层次、马斯洛需求层次、霍金森能量层级等。
当我们熟练掌握了常见的层级系统,遇到问题时,就能够分辨出当前问题可以放在哪个层级系统中解释,就能够意识到自己可以试着拔高层级来看待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很可能,我们跃迁到更高层级,问题就消失了(或者变得不再重要),办法就出现了。
6
改释
孩子初一下学期期末考了班级第 6 名,妈妈觉得相比上学期期末考试的第 3 名退步了,进而认为孩子思想滑坡,后续可能演变到不及格、将来考不上大学,于是妈妈觉得这是个天大的问题,必须要狠抓孩子思想工作,同时要盯死孩子,不让孩子有一丝松懈。
在妈妈这里," 孩子考试成绩班级第 6 名 " 这件事之所以成为问题,就是因为妈妈给这件事附加了一个恐怖化的解释。
这种现象,在工作、学习、人际、健康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就是说,很多事情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我们给了它有问题的解释。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换一种解释看待事情,可能解释一换,问题就消失了,或者变成了可以接受的小问题,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件事情产生完全不一样的互动,最终产生不一样的感受和行为。这就是改释(reframing)
改释也常被称为换框,即把事情放在一个不同的框架中去阐释。你觉得一件事情是个问题时,往往是因为你用于解释事情的框架有问题,当你找到一个新的框架,重新解释问题,你就可能找到解决方案,解决问题(也可能问题在新框架下已不再是问题)。
前面介绍的变换周期、变换空间,是两种典型的改释框架——时间框架和空间框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典型的框架,如名字、需求、价值、解决取向等。下面我们逐一简要介绍下。
(1)名字
有时候我们习惯用诊断类术语来描述事情和人。诊断类术语通常会让事情复杂化、严重化,让人觉得这是一个大问题。解决的办法就是——给问题起一个不同的名字。
一位妈妈习惯要求孩子和丈夫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情,孩子和丈夫的想法与自己不一致,就会反驳、说服,强迫他们改变想法,这种情况,如果你用 " 控制型人格障碍 " 来描述这位妈妈,你一听就觉得这是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但如果我说,这位妈妈喜欢和家里人 " 唱反调 ",总是倡议一些大家不想做的事情,那你听了就不会觉得这有多么严重,不会认为这是一种病,就会轻松许多。
换名字并非只是想让人轻松,实际上,名字改变后,我们与事情和人的互动方式也会改变,应对策略也会改变,不同的互动方式和应对策略,会带来不同的结果。设想一下,你有一个孩子。当你说孩子有多动症时,你可能会带他看医生。当你说孩子很活泼专注时间较短时,你可能会根据他这种特性给他安排活动。这两种不同的做法,会对孩子以及你们的家庭产生迥然不同的影响。
当你觉得一件事、一个人是问题时,可以思考一下——是不是我用了一个不恰当的名字来描述这件事这个人?
(2)需求
还有些事情,因为我们使用了表达障碍、麻烦、不满、困难之类的词汇来描述,就变成了问题。此时我们采用的是问题框架,改用需求框架,结果就可能迅速改观。比如你提交工作周报后,被老板指出了三处错误,你可能会用 " 我不想被老板指责 " 来描述这件事,于是 " 老板指责你 " 就成了一个待解决的问题,充满消极意味,但如果你换成需求框架,发现自己的需求—— " 我想获得老板称赞 ",进而用 " 我如何获得老板称赞 " 来描述这件事,人就会变得积极起来,问题就会消失。
使用需求框架进行改释的关键是——转换焦点,从关注问题转向关注问题背后未被满足的需求是什么,想实现的目标是什么,然后围绕目标重构你的描述。下面是几个可以运用需求框架来改释的例子,你可以练习一下。
我和同事总是处不好关系。
我最近状态总是不好。
下属总是瞒报问题。
孩子总是撒谎。
(3)价值
当我们做一件事情,没有得到预期结果或者遭遇失败时,很容易因此而产生消极情绪,否定自己,丧失自信,停下前进的脚步。比如一个人面试心仪的公司,没能拿到 Offer,就可能会觉得自己失败了,非常沮丧,进而怀疑再也找不到好的工作了。此时,这个人就是在用失败框架解释事情。与失败框架相对的,还有一个价值框架——即这件事可以为我带来哪些经验和价值。
当我们采用价值框架时,情绪就会从消极转为积极,注意力就会从失败转向新的目标。比如,当你用 " 我这次面试又被拒绝了 " 来描述一次面试时,容易觉得自己不好,前途一片黯淡,但你用 " 虽然这次面试被拒绝了,但我意识到 A、B、C 这几点可以改进,我接下来应该…… " 来描述这次面试时,你就会觉得,当前的面试失败为你带来了价值,可以帮助你在后面做得更好,增加你后续的成功几率。
使用价值框架进行改释的关键是——结合自己的需求,从流程、要素等角度出发拆分事情,寻找能帮助实现需求的点。所以价值框架,通常和需求框架有关联。以下是几个可以运用价值框架改释的例子,你可以练习一下。
我和同事的这次合伙创业失败了。
我这次真不应该选择离开国企,太蠢了。
谈了两年的女朋友和我分手了。
我这次晋升答辩搞砸了。
(4)解决取向
遇到问题时,有两种典型的解决取向:解决问题和与问题共存。我们通常习惯于解决问题,如果不能解决问题,就寝食难安,就觉得自己失败。实际上,问题并非都要解决,我们也可以改变解决取向,从 " 一定要解决问题 " 变为 " 与问题共存 ",即我们承认问题在那里,一时半会消除不掉,只能想办法接纳与它共存的状态。
2002 年第 74 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美丽心灵》,讲述了数学家约翰 · 纳什的故事。约翰 · 纳什念研究生时发表博弈理论,开始享有国际声誉,但突如其来的精神分裂症,让纳什的学术道路发生巨变,面临中断的危险。面对这个曾经击毁了许多人的挑战,纳什在妻子艾丽西亚的帮助下,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做到了能够与精神分裂症共存,并且一如既往地坚持工作,于 1994 年获得诺贝尔奖。
这部电影中的主角约翰 · 纳什,刚患上 " 精神分裂症 " 时,试图解决,没能成功,后来改变解决取向,与 " 精神分裂症 " 共存,生活秩序得以重建。
我个人也有通过 " 改变解决取向 " 改变与问题互动模式的经历。
2017 年 12 月,我早起后晕厥,然后经过半年多的各种检查,发现了颈动脉粥样硬化、心脏卵圆孔未闭、血脂高等各种问题。一开始时我不能接受这些问题,无法想象后面几十年要持续吃药还要时时担心可能不期而至的晕厥或卒中。但半年过去,到 2018 年 6 月份,我慢慢接受了事实,改变了解决取向,不再试图消除这些问题,而是开始思考 " 如何在这些问题存在的情况下保持健康 "。于是在咨询医生后,我开始调整饮食,并开始慢跑,锻炼身体。现在,5 年过去了,尽管病症还在,但我已经很少为它们担忧了,我觉得就算它们在,我也可以过好自己的生活。
我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急于改变时,会因为效果不好或改变不了而受挫、沮丧、自我放逐,但当我们改变解决取向,开始将问题当作一种长期与我们共存的背景,思考如何在它存在的情况继续开展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就会发生改变,感受也会随之改变。
✧✧✧
好了,以上,我们介绍了 6 种 " 解决 " 难题的策略,变换周期、变换空间、换位思考、增加维度、拔高层次和改释。这些策略的底层逻辑是类似的——被问题框死时是难以解决问题的,引入变量改变思考角度才能更好应对问题。希望这 6 种策略和一个逻辑,能帮助你更好地应对工作、家庭、学习、健康、社交等各方面的难题,能帮助你更好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