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為聯想,也為被改變的一切感到惋惜,歡迎閲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開張 FunTalk,作者:姐夫,頭圖來自:視覺中國
上周特朗普宣布的 " 解放日 " 關税政策,打出了逆全球化最響的一槍。槍聲即出,一個時代轉身而去。
4 月 7 日,香港股市一開盤,聯想集團的股價就一路下跌。下午收盤時,報收 7.58 港元,下跌 22.89%,遠大于恒生指數 13.22% 的跌幅,在市值超千億元的大盤股裏,跌幅 " 名列前茅 "。
眾所周知,在 " 世界是平的 " 的全球化氛圍當中,聯想是中國最具時代标志性的公司。市場有此反應,也屬正常。當然市場反應不止在于對其符号化的理解,更與聯想的業務,深深嵌入到全球產業鏈有關。
從财報上看,截至目前,聯想已經形成了智能設備業務(個人手機和 PC)、基礎設施方案業務(伺服器和雲服務)、方案服務業務(行業解決方案)三大業務集團,業務遍及全球。而根據公司業績公告,2024 年第 4 季度實現收入 188 億美元,淨利潤 7 億美元。國内收入僅占全部收入的 24%,美洲業務高達 32%,為第一大區網域市場。
作為全球化公司,這樣的市場結構,可謂正中特朗普 " 解放日 " 關税的槍口。
一、關税戰影響到的聯想集團業務
目前美國對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税為 54%,中國對美國進口商品的關税為 34%。在中國銷售的聯想筆記本、手機、伺服器,其主要部件之一的 Intel CPU 和其他美國進口的核心部件,将不可避免地被中國征收關税,從而顯著推高生產成本。
能聊以自慰的是,其他 PC 廠商也會面臨同樣的關税負擔,他們将站在同一個新的起跑線上競争——消費者可能不得不承擔更貴的售價。但廠商們也不可能把所有的新增關税成本全部轉嫁給消費者,他們必須承擔一部分,不然會在競争對手面前處于不利地位。
相對來説,聯想集團在美國的銷售可能受到的影響更大。一方面是美國收取的關税更高,另一方面税基更大:中國出口到美國的是筆記型電腦 " 整機 ",而不僅僅是零部件。
其實,聯想不是沒有準備。從公開信息可以查到,聯想集團為應對中美貿易戰,已經在美國的北卡羅來納州惠特塞特設立了生產基地。同時也在墨西哥的蒙特雷、瓜達拉哈拉分别設立生產線,以供應美國市場。
不過聯想集團和其他人一樣,低估了特朗普政府的關税戰力度。這次 " 解放日 " 的關税政策,無論是在國别的税率上,還是在覆蓋的國别數量上,都遠遠超出市場預期。僅靠美國本土的生產線,短期内是不可能滿足美國市場需求的。長期來看,即使增加生產線,其高昂的生產成本也難以令聯想集團自己和股票市場所接受。
因此,在中美關税戰的大背景下,聯想集團的業務受到了 " 戴維斯輕按兩下 ",兩邊受夾板氣。
此外,聯想的中美以外業務也會受到影響。聯想集團目前在歐洲中東非洲業務占比為 25%,亞太(不含中國)為 19%。這些國家的業務可能會收到中美貿易戰 " 餘波 " 的影響。目前各國對 " 解放日 " 的反應很雜亂,其中也有一些聲音和苗頭,是為了安撫美國而對中國商品加關税的。
例如:越南 4 月 7 日宣布對中國冷軋鋼卷征收 24.83%-27.83% 反傾銷税,其作為中國鋼材第一大出口市場(2024 年進口 1273 萬噸,占總量 12%),此次覆蓋線材、型鋼等主要出口品類。韓國緊随其後發布公告,對造船及建築用厚鋼板加征 38% 特别關税,直擊中國對韓出口主力產品(2024 年韓國進口中國厚鋼板占該品類總量 71%)。
如果中國生產的筆記型電腦、伺服器等商品出口歐洲或亞太國家時,也遇到類似加關税等情況,将對聯想集團產生額外的負面影響。
不過,值得為聯想感到慶幸的是,近年來,這家公司一直在部署本地化生產。目前,聯想集團在印度本地治裏、欽奈生產筆記型電腦。2025 年 3 月聯想宣布将在未來三年内将印度市場的 PC 生產全部本地化,年產量計劃從 1200 萬台增至 1700 萬台。巴西聖保羅也設立生產基地,服務于拉美市場,生產包括筆記本在内的多種產品。2022 年首家歐洲工廠在布達佩斯開業,主要生產 ThinkSystem 伺服器和存儲系統,服務歐洲、中東和非洲市場。
是的,聯想在面對全球化銷售市場時,過去數年也在致力于全球化生產,就近供應給目标市場,且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但在當下,這些布局可能遠遠不足以抵御和對衝關税風險。
二、關税戰對财報的影響
聯想集團 2024 年 4 季度淨利潤為 7 億美元,其中因組織重組獲得的税務抵免 2.82 億美元,剔除此一次性因素後,淨利潤約 4.18 億美元。具體分解到三大事業部的數據如下:
基礎設施方案業務和方案服務業務是 toB 業務,成本結構相對不透明,關税對其影響較難測算。智能設備業務相對透明,我們以筆記型電腦為例先研究一下:
聯想的高端筆記本 Thinkpad X1,根據配置的不同,目前美國市場售價約 1600-2500 美元,中國市場售價約為 9000-20000 元人民币不等。
假設其硬體中僅 Intel CPU 為美國生產,進口到中國需要繳納 34% 關税,CPU 占筆記型電腦的硬體成本比例約為 15%-25%,或售價的 9%-15%。這些筆記型電腦在中國銷售,毛利将下降 2.7-4.5 個百分點。
假設中國生產的筆記型電腦出口美國,且聯想采取來料加工方式,适用保税區政策,則其用于出口美國的筆記型電腦所用 Intel CPU 免收中國關税,但其出口美國時,仍需要按照筆記型電腦的 FOB 價格繳納 54% 的關税。
這将極大地拉高其在美銷售的中國產筆記型電腦成本,甚至無利可圖。從其他國家如墨西哥進口的筆記型電腦,進入美國時征收的關税雖然低一些,但其税基也是筆記型電腦的 FOB 價格,對利潤的負面影響也遠大于中國僅對 CPU 征税的影響。
假設聯想集團的整體毛利率下降 3 個百分點——這和中國收取 intel CPU34% 關税對聯想筆記本在中國銷售的影響基本差不多——聯想集團就會出現虧損。
考慮到聯想集團全球布局生產的現狀,聯想集團可能會通過全球產能調配的方式規避部分關税負擔。在缺乏足夠數據的情況下,我們很難得出一個具體的對利潤的影響數據。但定性地看,聯想集團同時具備:
巨大的美國市場存量,且市場供應的大部分來源于美國以外;
較低的毛利率和淨利潤率;
全球布局業務——其他各國對美的關税反擊,或對華的關税反擊,均會受到波及。
所以,聯想的業績數據對關税因素是十分敏感的。
市場對聯想集團的現狀,給出了自己的判斷和選擇。
三、逝去的時代
未了,我們復盤下聯想是如何成為一家全球化企業的,從中可以管窺下未來。
聯想集團起源于 1984 年,由柳傳志等 11 名中科院計算所員工創立。創立之初,以代理分銷 IBM、AST 等國外品牌電腦為主,同時也着力于開發漢字處理技術。1985 年推出 " 聯想式漢卡 ",解決了中文輸入問題的 " 痛點 ",從而被廣泛應用于政府和企業,奠定早期收入基礎。
1990 年聯想推出第一台自主品牌電腦 " 聯想 286",标志着從代理商向制造商轉型。當時中國的 PC 市場被國外品牌如 IBM、Compaq 等主導。聯想通過價格優勢和本地化服務,逐步搶占市場,站穩了腳跟。柳傳志著名的 " 貿工技 " 路線,也是在這個時候提出的。
1994 年是聯想發展歷程上的重要裏程碑。2 月 14 日情人節這一天,聯想集團以 0992 的股票代碼在香港聯交所上市,股票發行價格 1.33 港元,募集金額 2.24 億港元。此後,聯想集團的發展進入了快車道。1996 年市場份額超越 Compaq,成為中國 PC 市場份額第一。
2005 财年(2024 年 4 月 1 日至 2005 年 3 月 31 日),聯想集團的營業收入超過 226 億港元,淨利潤超過 10 億港元。在中國第一的交椅上穩坐十年之後,聯想不滿足于只在中國當老大:2005 年 5 月 1 日聯想集團以 17.5 億美元收購 IBM 個人電腦業務,包括 ThinkPad 品牌和生產線。這筆收購使聯想一躍成為全球第三大 PC 廠商(僅次于戴爾和惠普),并獲得 ThinkPad 的品牌和技術。
并購初期,文化衝突和管理問題導致虧損,2008 年金融危機加劇困境,2009 财年虧損 18 億港元。在危機時刻,已然交棒給楊元慶、專注于聯想控股業務的柳傳志復出擔任董事長,楊元慶改任 CEO,通過大刀闊斧的裁員重組并優化供應鏈,2010 年恢復盈利。
2013 年,聯想集團超越惠普,成為全球 PC 市場份額第一(IDC 數據,約 16.7%),此後多次蟬聯。嘗到收購 IBM 個人電腦業務甜頭之後,聯想集團進一步開展全球化步伐,一方面在美國、日本、巴西等地建立生產和研發基地,逐步形成全球化制造網絡;另一方面繼續開展跨國并購,2014 年以 29 億美元從谷歌手中收購摩托羅拉移動,2014 年以 23 億美元收購 IBM x86 伺服器業務(System x),布局數據中心市場。
從聯想集團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過去幾十年的經濟全球化浪潮,造就了聯想集團的成功:
沒有開放包容的并購監管政策,聯想集團并購 IBM 的個人電腦業務和伺服器業務,乃至并購摩托羅拉的手機業務就是天方夜譚。而這些并購,在助力聯想集團成為全球化企業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關鍵作用。
沒有低關税政策,聯想集團不可能利用中國的低成本大規模制造優勢,形成強于競争對手的巨大成本優勢,在全球市場擴張中取得巨大優勢。
沒有互聯網和跨國溝通成本的降低,沒有冷戰結束的和平紅利和技術進步導致的全球物流成本的降低,大規模的生產地和市場相分離的經營策略就不可能實施落地。
而今,這一切都在逐漸逝去,我們并不知道它們何時才會回來。
對聯想這樣的全球化企業來説,這并不是個好消息。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開張 FunTalk,作者:姐夫